【新闻网讯 记者毛志成】为了加强生科院男女生宿舍之间的文化交流,结成男女生宿舍交流对子,增进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10月17日晚上19点,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在人文楼教一阶组织了主题为“沟通——你我她”的男女生宿舍联谊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共有来自11个班的150人参与。记者向女生部部长了解到,参与此次活动的人相当多,但由于场地的限制,最后只能从当中抽取一部分人参与。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大家还就各自感兴趣的学习生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气氛相当活跃。

    来自503班的严佳杰说:“我觉得这是一次男女生互相交流互相认识的机会,虽然我们大家只是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和简短的问答,但是可以从活跃的现场气氛中看出我们大家都乐在其中。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次活动举办的很成功,并希望以后能够做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在一片温馨愉悦的氛围中,参观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生命科学学院不但通过此次活动积极响应了学校关于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号召,为创造文明、卫生、优美、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增加了学院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 1015日,中科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25名志愿者和阳光助困网、首钢工学院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们合作,在石景山区崔各庄乡打工子弟学校——红旗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旗小学第一届阳光趣味运动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承担了前期准备和裁判工作。

初到红旗小学,校长就主动迎上来和志愿者握手,“我们这里条件比较简陋,谢谢你们帮助孩子们举办这次运动会”。他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今年我们学校比去年多了一百多个学生,目前有从学前班到初二共十多个班级”。从和校长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以前虽然也有志愿者们来这里做过公益互动,但像这样的趣味运动会在红旗小学还是第一次。

孩子们阳光灿烂

尽管红旗小学是一所打工子弟小学,这里的孩子还是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阳光灿烂。阳光助困网的志愿者们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把本届运动会定名为“心连心阳光趣味运动会”,就是希望孩子们的童年阳光、灿烂、快乐。“与人阳光、我亦阳光,将爱传递到每一个需要我们的角落”——志愿者们制定的活动策划书上这样写道。

记者走进红旗小学,发现这里并不大,8亩见方的校园比赛场地早已经被志愿者们布置完毕。孩子们见记者走进学校采访,一点也不拘束,争着抢着要在记者的镜头前面留下天真无邪的笑容。

在“脚力大比拼”游戏中,比赛的哨声还没开始,运动场外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喊起了加油,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透露出对体育运动的渴望,也折射出打工子弟小学硬件设施的匮乏。志愿者们还设计了“夹乒乓球”游戏,孩子们需要以班级为小组,依次跑去10米之外用筷子夹起乒乓球放回起点处的篮子里,无疑是对孩子速度、平衡能力、协调性以及团队精神的综合考验,但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出色。场外的志愿者也当起了拉拉队员,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来,和孩子们享受其中。

志愿者倾情奉献

早在十多天之前,阳光助困网就联系科苑志愿者开始进行了红旗小学此次运动会的筹备工作。从最开始招募志愿者到比赛场地的安排布置,从准备体育器材到承担裁判工作,都能见到科苑志愿者们忙碌的影子。尽管比赛在下午两点才正式开始,但早上八点,14名志愿者就在段华华的带领下,几经辗转赶赴37公里外的红旗小学,开始精心布置比赛场地。

志愿者徐晓娟从早上八点一直忙碌到下午五点运动会结束,当记者问起她的感受时,她只是笑笑告诉记者,“我感觉很开心呢,那些孩子很可爱,很久没和孩子们一起玩了”。的确,在志愿者的眼里,为孩子们准备运动会的过程虽然忙碌,但这样的忙碌和劳累也是一种开心和快乐。

志愿者告诉记者,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中秋节时就曾和阳光助困网合作,看望过打工子弟,由此和这些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此外,据记者了解,此次运动会所使用的大部分体育器材和奖品都是阳光助困网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

农民工子弟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志愿者不但积极参与运动会的筹备和开展,也对运动会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思考。“我来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和北京市的其他小学相比,红旗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志愿者徐晓娟说。而红旗小学的校长也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大多是乡村教师,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还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退休教师,其中有一些老师就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属担任的。

学校的硬件资源也是十分匮乏。学校的课桌椅一部分是校长从旧货市场买来的,一部分是对外经贸大学捐赠的,相比于北京市其他小学,其教学条件相当简陋。

另外,在学生组成上,红旗小学也和北京市的公办小学有所不同。记者了解到,在初一的一个班级里,最小的孩子13岁,而最大的孩子有16岁。有的年级一个班只有一二十个孩子,而有的年级班里的孩子却有四十多个。这可能和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有关,流动性大导致了孩子人数的不稳定。显然,这是打工子弟小学的一个特点。

谈到如何解决师资问题时,徐晓娟说,“师资不足好像一时还很难解决,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杯水车薪,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社会力量。”然而,师资问题仅仅是打工子弟学校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北京的红旗小学也只是全国大量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和校长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也隐约感受到了校长作为一个农民工子弟办学者的无奈。这次运动会的许多硬件资源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见到志愿者时,校长重复最多的话就是“谢谢,谢谢你们”。校长处在“办教育”和“办好教育”之间的尴尬位置上。在红旗小学,记者能够感受到学校一心办好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心情。“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务处旁边的标示牌上这样写道。

采访结束时,记者感觉到对于打工子弟教育问题来说,除了办学者和受教育者以外,还存在第三、第四种角色,那就是政府和社会力量。长远来看,后两者无疑是更能影响农民工子弟教育质量的关键角色。社会的群策群力是农民工教育的保障,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毕竟,政府在农民工子弟教育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

【新闻网讯 记者李林 山,添扩我们的胸襟;水,丰盈我们的智慧。乐山者,仁;乐水者,智。2010年10月16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11位“智者”,与首都经贸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们一道,参加了主题为“河流,我替你说”的“乐水行”活动,在自然大学水学院杨春林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走河,历时4小时,沿清河徒步行走8公里,考察城市水污染状况

 

“我不是什么水专家,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与杨春林老师一见面,他便在河堤旁向随行的志愿者们介绍了自然大学水学院的历史以及他一直强调的“身份”问题。“我不是什么环保主义者,请不要给我扣那么高的帽子,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更愿意与学生们走在一起,讲解水的文化,探寻水的症结,来让大家感兴趣并能长久的参与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用水,从渠水,到井水,发展到自来水。人们用水越来越方便,却离水源越来越远。杨老师认为,“爱北京,建北京,绿色北京”,这个口号要想实现,就必须从这熟悉又陌生的水系开始。青协的志愿者们跟随杨老师,从立水桥出发,沿着清河,徒步行走近8公里,一边观察河水的水质变化,一边听杨老师讲解这条河水的历史。“北京市自来水最早就是取自清河,那时候的水非常清澈,可是现在,你们看看,这样的水,你们敢喝么?”只见河水中多处都漂浮着絮状的黑色物质,有些河段甚至发出刺鼻的恶臭。“北京没有活水,因此没有自净能力,现在已经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的现象,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沿途,遇到河流中出现的沉积池,水泥弯道处出现的河堤等,杨老师都耐心给志愿者们讲解它们的作用。“河流转弯的地方水流比较缓,历史上的文明发祥地几乎都从河段的这些地方开始,人们修筑河堤建造了今天的文明。”杨老师指着河堤说道。资环学院的王瑛同学一路上听的饶有兴趣,她说:“我是学水资源的,这次活动对于我可以说是从课堂走向自然,从理论走向实践,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水资源的现状。”

 

来自材料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秦菲同学,是组织青协志愿者参与此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一位资深的老志愿者,曾经是北京奥运骨干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本科期间长期从事志愿工作的组织。谈到为什么选择参加这一活动,秦菲同学说:“青协从2008级开始就定期参与这一活动,算是一个历史的传承,而我们2010级成员是第一次参与进来,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水资源历史、水污染的情况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增强大家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以带大家走出校园,一来锻炼一下身体,二来可以认识更多的环保热心人士,拓宽眼界。”

 

活动结束后,杨老师非常感谢中科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历年来对他们活动的支持,同时他表示,以水为缘,了解水边文化,“乐水行”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们也表示将来还会定期每半月参与一次走水活动,观水测水,了解更多的水边文化和北京水环境。

 

 

 

 
 【校园时评 记者吴权】10月16日,也就是重阳节那天,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的志愿者募集现场,重现那久违的一幕,笔者深感触动,捐献活动之于校园乃至社会层面,宣扬的都是一种体现着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节日本身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思考,怀揣感恩与博爱之心,生命本源的存在与能否延续理应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关注热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一个存在着的现象表面看出些什么来,就不是常说的本质,笔者看出了人性的本真!
 
 人性的本真如何体现?就如造血干细胞这一捐献活动,捐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拯救生命,抛开哲学意义上生与死的如何纠缠不清,捐献仅在于它最为纯朴的意义层面,它为生命的得以延续增加了可能性,挽回了生命的同时,体现的便是人性之中最为淳朴自然的那种关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捐献又岂止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机械移植,精神支撑在临危之际远远甚于物质的如何极大丰富,全社会的共同关怀所构筑的温暖之城墙才是人心最为坚不可摧的屏障!真情也就隐藏在这些细微处,献出一点爱心,虽不至于是对死亡的如何强烈抗拒,但为生命本源的存在增添了希望,虽无法够得上崇高,但这实实在在就是人性最为真诚的一面,回归原初,就是一种真善美!
 
 与人性真善美相对立的一面,便是虚伪、恶和丑陋,这里似乎总也能引人思考。无从追溯人类发展的演变过程,仅就这刻的突发奇想,发觉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之心,是亦返璞归真。我们持以一种向善的观念看待生命,坦荡面对人性的两面,在困境中的行动才见得客观,让行动落到了实处才见得价值的存在!人事的曲折受限于利益分配的均衡度,也就加剧了它错综复杂的一面,捐献的初衷一定是服务于弱势群体,何况还是身处生死存亡关头的人!但回归人性的原初,不论是谁,好人或是满怀恶意之人,在这一问题上都趋于一致:人的生存一定是要在相互扶持中进行!
 
 是的,人无法在脱离了群体的情况下谈生存,物质支撑不可谓独木难支,意义也到底是要沦为空洞之说。由小及大,生命何尝不需要坚强的后盾?可对于人性之中丑陋的一面,总也想说说,仅就事论事,做一番大众陈述,不针对个人。人与人之间出于捐献的心态无法统一,思想境界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这种统一性的无法形成,程度差别也终究是要在现实的怪圈中才见得透彻。即便对于这一高学历的群体,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我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鼓足勇气,誓要与现实划清界限呢?想说的是,当行动屈服于现实利益,当思想妥协于内心深处的虚伪,一切的所谓博爱与尊敬就都成了粉饰,不禁要问,那个时候,捐献到底捐出了什么?捐献到底是要沦为主客颠倒各取所需的手段,成了捷径!这在于我们,不该出现,笔者也始终相信,纯洁如初的人们,思想还是趋于向往崇高的一面。
 
 捐献总是趋于利好,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不捐者亦有捐献之心,只是客观因素上的限制,让这一真切愿望落空了去,就拿造血干细胞捐献一事来说,不提倡高度近视者捐献血样。另一方面,触动了猜忌的心思,也并非是要持以怀疑抑或冷落,如果真诚值得怀疑,那世间还有什么不能怀疑的?扼杀人性的是现实,人心虚实相混,诱惑重重,总让人生发动摇或是恻隐之心,对于人性的丑陋我们还能看出些什么来呢?谈及人性善恶,回归原初的判断,谁都无法说个究竟,与其不合情理迷糊般的否定,还不如真实去肯定一番,哪怕只那么一丝的好意,也本是人性的光辉,消除了冷漠,为世界带来一点温暖,明天就不至于希望全无。
 
 对于捐献者,社会或者就这一群体之间,必须给予应有的敬意和荣誉,不为回报,支撑并延续善举背后人性的美,才最为可取!于此,为无私的捐献者们致敬,社会需要你们,你们的关爱和付出,真实诠释了人对于生命原初的爱与尊敬,见证了传统美德的得以弘扬和不断延续!

【校园时评 记者陈树钢】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不同,重阳节有两个鲜明的主题:登高与敬老。当然今年也不例外,重阳节期间全国各地举行了一系列与这两个主题相关的活动,如北京“青山秀水绿色行,重阳登高敬老情”主题活动和河北“山海关·中华九九重阳长寿文化旅游节”等。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民间素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为什么重阳节还包含着敬老的内涵呢?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在重阳节祈愿“高”,百事高,步步高。“高”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与“九”——“久”,长久,都含有祈寿的意蕴,是老人的最大心愿。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敬自己的老人开始,把爱心推及敬别人的老人。重阳节敬老,应从敬自己的父、祖辈开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参与,这样,敬老节才能更好调动群众积极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周而复始的重要人伦节日,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进而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