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京市于2009年部署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以来,各部门组织大多是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支教社志愿者意识到垃圾分类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儿童时期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是很必要的,但传统教育对环保的关注不足。“环保从娃娃抓起—儿童垃圾分类教育”项目,注重垃圾分类、保护习惯意识的养成及长期推广普及。旨在教会儿童正确地垃圾分类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在中科院设计院志愿者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及团委老师的指导下,国科大支教社志愿者先后在树仁学校、田村流动人口社区、华奥学校举办了“垃圾分类,从娃娃做起”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分别以“科普知识讲堂”、“垃圾分类活动实践”、“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卷”、“社区宣传与咨询”、“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展开,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宣传的受众总人数达七百多人,2013年6月25日,该项目顺利地完成了结题验收工作。

树仁学校“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科普活动

2012年9月28日,支教社志愿者针对树仁学校三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保护环境从娃娃抓起——儿童垃圾分类教育”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有奖问答、垃圾分类实物模拟与贴图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问答卷和垃圾实物模拟实践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通过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对于垃圾分类及保护环境的理解更加详尽,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踊跃地发言并就垃圾分类内容提出疑问和陈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了解不进行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危害性的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及其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孩子们垃圾减量、分类习惯的养成。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社区咨询宣讲活动

2012年10月21日,支教社志愿者在田村流动人口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社区咨询宣讲活动。旨在通过以儿童带动家长“1+2”的形式,让垃圾分类知识从儿童普及到家长,从而带动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社区氛围,号召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行动之中。

志愿者通过发放讲解宣传单及进行垃圾分类实物的模拟,向社区居民及小学生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社区咨询宣讲活动普及社区居民和孩子共达50多人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田村流动人口社区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及保护环境的理念都予以肯定。

华奥学校垃圾分类知识讲堂活动及后期跟踪回访

2012年10月22日至10月26日,支教社志愿者在华奥学校小学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堂活动,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及“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的形式,分别在美术课、思想品德课、科学课课堂上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

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绘画比赛,不仅激发大家对于画画的兴趣,很多学生还把自己对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认识体现在美术作品中。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课堂的学习,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增强了保护环境、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识。总体来看,在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堂活动中,志愿者们很好地完成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的任务,普及对象达560多名学生。

2012年12月14日,志愿者针对华奥学校3-6年级共5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及保护环境意识的回访调查。调查方式以与学生的互动问答环节为主,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为辅,旨在评估并强化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通过了解,学生们对于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有所加强。

后期维护评估推广

对于“环保从娃娃抓起—儿童垃圾分类教育”项目的后期维护评估推广阶段主要在2013年3月中旬至5月底展开。志愿者在华奥学校进行每周一次的回访评估活动。通过对华奥学校的学生进行后期回访,得知学生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而目前在华奥学校想要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中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规范。

通过对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华奥学校及附近社区基本上实现了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大致分类并分别处理,但在后期的垃圾分类实施中仍存在问题。

首先,在华奥学校小学部六个年级共14个班级中,由于受班级教室空间及实际情况限制,不允许在每个班级设置单独的小型分类垃圾箱,所有垃圾都是统一装在一个垃圾桶内,然后倒入学校操场上的两个大的分类垃圾箱内。这一问题不仅在学校存在,在家庭里、办公室中也都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从垃圾分类的源头开始就没有实现以分类的方式存放垃圾。

其次,学校内的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由专人负责处理,他只是把能卖钱的纸类、塑料瓶等部分可回收垃圾分离出来,而对于一些不能卖钱的可回收类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都没能从其他垃圾中分离出来。这些被遗漏的不属于其他垃圾类的垃圾被作为其他垃圾送到清洁垃圾站进行统一填埋处理,便使得后期的垃圾分类处理不能有效地达到分类意义。

再次,被运往垃圾清洁站的垃圾都会按照其他垃圾一类来处理,统一运往专门填埋其他垃圾的地方进行处理。一些可以发酵再利用的瓜果皮等厨余垃圾不能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同其他垃圾一起进行普通的填埋,对土壤及水造成污染,带来一定的危害。

最后,垃圾分类这个理念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可以执行并在全社会当中进行推广实行的。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需要上升为一种社会风尚,儿童是祖国的下一代,是未来的建造者,对儿童从小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教育非常必要,这种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和道德意识,更需要从小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忧患意识的教育。我国实施垃圾分类教育从娃娃抓起及全社会垃圾分类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段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几个月时间,先后四次进行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科普活动中,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垃圾分类”这一科普知识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同时,增强了学生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环保从娃娃抓起—儿童垃圾分类教育”这一项目的策划很有意义,虽然有关垃圾分类项目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相信经过支教社每一届志愿者的不断付出,以及实践活动的逐渐完善,“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会在孩子们生活中逐渐由意识变成实践直至养成习惯。

2013年6月27日科苑支教社科普组联合石景山区团委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到国际雕塑公园参观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展览,了解北京市环境污染现状、主要的防治手段及政府目前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此次在国际雕塑公园举办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展览活动是由环保局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主要通过展板展览的方式来向市民宣传展示PM2.5的来源、危害及相关的防治手段。活动吸引了包括中小学生、青年学生、社会各界人员及媒体记者到场参加。

现场活动中,环保局领导首先发表了讲话,简要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环保局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目标。在听取完工作介绍后,志愿者们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了参观。展板展示的内容主要与北京市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如市民非常关注的PM2.5的检测及信息的发布、雾霾天气的形成,颗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针对这些问题,展板上主要列出了包括产业调整,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提倡市民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环保绿化等解决方案。在参观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展板的内容,并且与周围的志愿者、参观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中学生表示对于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映像最深,他们纷纷表示回去以后一定会号召周围的同学朋友们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志愿者们表示,回去以后会向更多的同学普及环保知识,号召更多年轻一代的人关注环保问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保绿化的工作中去,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

通过本次的参观交流,志愿者们学习到了关于环保问题的科普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志愿者间的沟通交流。据悉,本次活动所用展板将在北京市各个区进行流动巡展,此次在雕塑公园的展览将持续10天左右。活动主办方表示欢迎更多的市民朋友及环保工作者到现场参观交流。

6月21日晚7:00,中国科学院大学支教社六周年纪念晚会在玉泉路校区阶一六正式举行,到场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处处长谭红军、中科院教育基金会的张晋连老师,以及来自两所打工子弟学校(黄庄学校和华奥学校)的老师代表。

整场纪念晚会以总结过去、展现志愿者青春风采为主线,上演了一个个生动的节目。

首先由志愿者们带来的现代舞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青春靓丽的志愿者们让现场观众的热情瞬间释放,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小小合唱团”带来的《虫儿飞》和《爱因为在心中》将这学年在田村活动中心的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一起的快乐和成长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而社会调研组的《歌曲串烧》则把国科大学子们的生活展现在机智幽默的歌词中,让在座的老师和志愿者们欢笑不已,将现场的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

接下来由社长郭强对支教社在2012-2013学年所有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对支教社九个部门都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志愿者们看到这一年里社团发展的每一步,同时也是对新老志愿者所做工作的感谢。总结过去,支教社评选出了24名优秀志愿者,谭红军给志愿者们颁发了证书;评选出了对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8名优秀骨干,由中科院教育基金会的张晋连老师颁发了证书,两位老师对获得荣誉的志愿者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支教社寄予很大的鼓励和肯定。

节目伴随着台下观众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继续进行着。由志愿者魏芳带来的《高山流水》让大家欣赏到了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崔亚兰等志愿者带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展示了浓郁的民俗文化;老志愿者杨辉和这学期的新志愿者代表武玉分享的经历和感想是对支教社这个大家庭永远的爱;而志愿者张盼的一首《倔强》与高丽娟带来的《和你一样》则诠释着志愿者们点点滴滴的小故事;支教学校的老师代表们也上台和志愿者分享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对志愿者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中科院博士合唱团友情演出的节目《卖花生》和《月亮代表我的心》让在座的观众领略到了他们那技惊四座的演唱。最后由项艳等志愿者带来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将整个晚会推向高潮,大家纷纷上台一起合唱,伴着优美的旋律,整个晚会也圆满结束。

晚会结束后,社会调研组的志愿者欧阳丹兴奋地说:“晚会真的不错!让我在短短3个小时里回忆了北京一年的生活,尤其是那段与支教社一起成长的日子!感谢支教社,感谢国科大,感谢你们所有人!”

回首过去,支教社这一年大家在一起一步步走过,亲密得像一家人。每到要分别的时候,难免会有不舍,祝好人一生平安,祝志愿者一切顺风。

 

5月19日,风和日丽,国科大记者团一行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参观、学习。大家对这次活动期待已久,我一直就很喜欢花花草草的,这次有幸能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参观,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

都市中的一方净土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地处西山脚下,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20世纪50年代批准建立的植物园,历史悠久、科研力量雄厚。北京植物园现收集、保存各种野生植物资源5000余种(品种),建有16个专类园区和1个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及科普展示中心、科普实践中心,拥有野生植物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和转基因突变体种子保藏服务中心。

由于到达植物所的时间尚早,记者团成员就在园区里自行参观,园区内清雅安静,放眼望去,四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鸟语花香,大家都被这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色及优美的环境所打动。现代都市环境污染严重,汽车尾气、PM2.5等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是北京城中环保的一方净土,大家都笑称“来这是‘洗肺’来了”,在城市久居之后终于可以一享清新、干净的空气了。

走进植物世界

中科院植物所综合办公室纪魁显老师及植物园科普组刘永刚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团成员,并带领大家参观了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记者团成员李晨阳说道:“我是来到国科大以后,才知道我们植物所内还有一个美丽的植物园,一直对此很好奇,也很向往。这次有机会来,可以大饱眼福了。”

纪魁显向大家介绍道:“刘永刚老师在植物园工作多年,对植物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了解。作为此次的讲解员,他将带领大家参观,并介绍园区各种植物的名称、所属科目、主要特点、地理分布、保护级别等内容。”

刘永刚老师对园内的植物真可谓如数家珍,知之甚详。他带领大家首先参观的是月季园,月季园占地面积0.6公顷,收集栽培各类月季约400个品种。作为美丽的庭院花卉和上等的切花材料,月季还素有“花中皇后”之称。关于月季,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它和玫瑰的区别了。刘永刚解释到,月季和玫瑰均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叶片的数量上,月季的叶一般由5枚小叶组成羽状复叶,叶子大;而玫瑰则由7-9枚小叶组成羽状复叶,叶子小。同时,月季的叶光滑、有光泽;而玫瑰的叶则老皱、无光泽。目前市面上花店销售的所谓“玫瑰”,绝大多数是月季品种。刘永刚还向大家教授了区分牡丹和芍药、莲花和睡莲等的方法。尤其是莲花和睡莲的区别,可谓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莲花又称荷花,其成叶会挺出水面,睡莲的成叶则不会挺出水面……通过这些讲解,大家了解到了美丽植物的背后所蕴藏的科学问题,学到了不少有关植物分类方面的知识。

大家接着参观了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该展览温室建于1965年,距今已有近50多年的历史,里面“定居”着许多从世界各地“远嫁”而来的稀有植物。当大家路过一颗挂着保护树种标牌的乔木时,刘永刚指着它对大家说道:“这叫‘绒毛皂荚’,已处于濒危状况,目前全世界已仅存约10棵了。”温室里的每颗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刘永刚站在一棵菩提树前介绍道:“这棵菩提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赠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国礼,系从当年释迦牟尼佛祖醍醐灌顶的那株母树上取枝扦插而成,后交与植物园养护。”“菩提”一词为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此树名也从佛教典故而来,是寺院里常见的树种。刘永刚还补充道:“人们常说的菩提子其实也并非是菩提树结的果实,可能只是借此美好的寓意罢了,纠正了大家以往的误解。”在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室,大家仿佛漫步于热带地区,面对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的仙人掌、仙人球等沙生植物,大家不禁叹为观止,高大的有数米,直冲屋顶,低矮的却不及拳头大小,小巧可爱。大家还趁机向刘永刚老师讨教起了仙人球、仙人掌这类“懒人植物”的养护之道,诸如“仙人掌应多久浇一次水呢”、“仙人掌能防辐射吗”……刘永刚建议大家:“对于此类植物,一般可在土快干的时候放可浇水,但7月份最好不要浇水。至于仙人掌能防辐射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大家还参观了宿根花卉园、牡丹园、紫薇园、裸子植物区等园区。五月中下旬,园区里的花虽不如四月份那么姹紫嫣红,但园中异彩纷呈的特色植物却足以让大家大开眼界。同时,这些植物名字也取得可爱有趣、生动形象而富有意境。比如,鹤望兰,它又被称作天堂鸟,因为它的花形特别酷似鸟冠和鸟嘴,而它出生的故乡原名又叫“天堂鸟村”,因此就赋予它“天堂鸟”的名字。还有光棍树、象牙红、痒痒树(紫薇)等,名字都取得特别有意思。

增长知识的植物所之旅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大家在感受植物魅力的同时,也了解了植物分类、鉴定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强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意识。而笔者注意到,参观过程中,记者团成员杨娇一路都拿着笔和本子认真地记录着。她告诉笔者:“自己虽然学的不是植物学,但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对植物也是充满了热爱。虽然之前自己已来过一次北京植物园,但那次是秋天,开的花较少,主要是月季和荷花。能借此机会在不同的时节再来一次,并且听取植物所专家的讲解,觉得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如若还有机会,我还会积极参加。”参观结束之后,其他记者团成员也纷纷表达了参观此次活动的感想。

“这次活动让我观赏到了很多珍稀植物,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了很多植物方面的科普知识,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同时在讲解中,感受到了植物王国的神奇。”

“这次‘走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活动使我收获颇多,不仅使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呼吸了新鲜空气、放松了心情,更使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植物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同时还产生许多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的灵感和启示。”

“我来到植物所最大的感受是,科研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生活的。不仅看到了很多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还了解到一些外貌平平的植物背后,也有着神奇的属性或传奇的故事。在植物所老师的指引和讲解下,更是与一般的参观大不相同,收获知识更为丰富。老师风趣、详实的讲解,使我真切地感到他们与这些生命是那么地相依相契的。科研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美丽的,能在这一方幽雅的天地里潜心研究,定是别有一番不为人知的乐趣!”

“这次参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让我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但同时也看到好些植物都已成濒危的现状。我觉得有必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6月16日——6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校区学生会主办的“跳蚤市场”活动,在奥运校区4公寓楼下顺利进行。本次活动旨在活跃校园氛围,交流冗余书籍物品,为毕业离校的硕博生减负,同时增进校友之间的友情。

自活动开始,就陆续有同学提着各式各样的物品前来摆摊。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校区学生会的同学组织各卖家找好摊位,维持现场秩序。不一会儿,操场上就热闹起来。种类繁多、充满趣味的商品吸引了许多“顾客”的目光。有的大声吆喝降价打折,有的买一送一,大家纷纷驻足挑选、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一位同学兴奋不已地说:“一本原价二十多块的九成新的《国家地理》,我只花五元就买到了,真是太划算了!”

为了唤起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除了安排抽奖环节,还增添了新颖的商品拍卖环节。拍卖环节分别是在下午一点半至两点半,五点半至六点半进行。拍卖的物品有时尚太阳帽、小镜子、小盆栽等等,引起了在场同学的关注。一番紧张有趣的拍卖后,这些实用又便宜的小商品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人,而本次“跳蚤市场”活动也即将接近尾声。

通过这次活动,即将毕业的硕博生可以将自己闲置不用的物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换,他们把不再使用的物品传给了学妹学弟们,实现了环保和收益的双赢。同时其他年级的同学们则卖出了自己平时闲置不用的物品,既节约又方便了他人。这次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节俭环保意识和协作互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