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计算所活动日”,280名营员和28名带队老师共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研究生部主任李琳、中科院计算所研究生部招生主管卢文平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活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李琳在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层报告厅首先为营员们做报告。李琳首先向营员们介绍了中国计算技术的发展史,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及发展方向。李琳还向营员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并勉励有志于强盛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同学们努力拼搏、勤奋创新,将来报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或前来学习。

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武成岗做了题为《从“植物大战僵尸”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报告。报告中,武成岗导师从学生们熟悉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为切入点,形象生动地向营员们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增加了营员们对计算技术的兴趣。营员们表示受益匪浅。

随后,营员们在引导志愿者的带领和讲解下,参观了位于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层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发展历史的展览。随后,营员们还参观了位于计算技术研究所八层的龙芯实验室。在实验室,同学们看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龙芯芯片,并亲自操作了运用龙芯芯片运行的计算机设备。另外,营员们还参观了龙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室、会议室,见到了正在辛勤工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的奋斗精神让营员们敬佩不已。

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一的志愿者王逸飞陪同营员们一同参观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王逸飞告诉记者:“今天营员们计算所活动日的气氛其乐融融,通过和营员们的探讨科学问题,我发现现在高中生的的创造型思维能力真是很强。”

据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伴随着计算所的产生发展,计算所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几百名我国最早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院士有二十余位。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中心、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以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五十多年来,计算所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11年底,计算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735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196项。计算所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

7月15日上午8:30,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在玉泉路园区礼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后的首届学位授予仪式,共授予10154人研究生学位,其中博士5188人,硕士4966人。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所的680余名优秀学生代表身穿学位服,前来参加这一庄严的人生庆典。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等出席仪式并为毕业生代表扶正流苏。学位授予仪式由王颖副校长主持。

授予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帷幕。即将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同学身穿学位服,头戴学位帽,纷纷起立高唱国歌,脸上满是激动与骄傲。之后,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教授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度学位授予决定》。

学位授予仪式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毕业生黄亚芳代表全体同学发言。她说,毕业之际,她最想和国科大学子分享两个词——感恩和使命!感谢中科院、国科大为大家的学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施环境,感谢各级领导用自己的辛劳为大家搭建起科研的桥梁,感谢导师们的谆谆教诲、耐心指导,感谢国科大老师们的循循善诱、安慰劝导,感谢同学、同事的鼓励、帮助,感谢朋友家人的支持……黄亚芳真切的言辞、激昂的演讲获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感恩之余,她还深感肩上使命的巨大。“我们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懂得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应该具备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类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这使命将永远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怀揣梦想,肩负使命,我们将奔赴新的人生点,演奏华丽的乐章。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原所长、GY总体部主任朱健强作为导师代表发言。朱健强是1993年在科学院拿到博士学位的,至今已有20年光景,他从“明德”、“明志”、“明心”三个关键词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他说:“第一个经验是要明德,要有个完整的世界观,不管学问做得多么大,做人要做好,最基本的是要感恩自己的父母。第二个经验是要明志,同学们事业刚刚起步,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点。第三个经验是要明心,无论大家身在何方,从事哪种工作,都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这百年来走过的历史。” 朱健强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这些人生哲理将是国科大学子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在全场师生的共同期盼下,白春礼校长致辞。他首先对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表示了由衷的祝贺,向毕业生老师、父母及亲友致以诚挚的敬意。接着,他对毕业生们说道:“你们最大的收获还是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以及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和荣誉感!这既是国科大的育人特色,也是国科大的文化内核,更是一批批国科大学子精神基因的传承。”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此,他对毕业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盼: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你们放飞理想,用青春梦织就中国梦;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你们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实践取得大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你们锐意创新,不断探索新成绩。最后,白校长指出,在“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下,国科大开启了我院研究生教育新的征程,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起更大的育人职责。而同学们是国科大的孩子,是国科大的品牌,是国科大的骄傲,必然会成为国科大服务国家的生力军。

让学生们倍感神圣的一刻,是校领导及导师们为毕业生授予学位,扶正流苏。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研究员、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研究员、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兼国际学院院长吴岳良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国科大数学学院院长席南华院士等领导为毕业生将学位帽上的流苏轻轻地由右拨到左,为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研究生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天公不作美,礼堂外的雨仍旧淅淅沥沥,不能在礼堂外的草坪合影留恋,此时礼堂就成为毕业生们拍下人生重要一刻的阵地。在礼堂,毕业生们分批和领导及老师们握手、合影,有些甚至携带父母或是妻子儿女一起见证自己光荣和幸福的时刻。在一个个闪烁的快门下,定格了毕业生们的学生时光,记录着他们的幸福与不舍。

【新闻网讯 许静静】“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假想一下,如果第一逃逸速度比光速快,意味着光线都逃不出地球引力,那么地球就是个黑洞。”

7月4日下午3时许,中关村园区S301教室里传来慷慨激昂的授课声音,是崔伟老师对着200多名学生讲解黑洞、X射线和卫星。

这是《李政道讲座》第十期第六讲。《李政道讲座》由国科大校友会和物理学院联合主办,2003年开始,每年夏季学期举行。今年亦是如此,当《李政道讲座》的海报出现在教学楼大厅宣传栏上时,很多学生凑上前阅读海报内容,发现主讲教师们均是物理界的“大牛”,遂回去登陆课程网站选修这门课。

数历史

《李政道讲座》的主讲教师为CUSPEA项目的学员。CUSPEA 是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首字母缩写,即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30多年前,历经文化大革命,国内教育、科研工作停滞十年。1979年,李政道先生受国科大(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邀请,来国内讲学近3个月,共有近1000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听讲,这些听众包括研究生和许多高校的老师。

年轻学者渴求知识的精神让李政道很受感动,他决定将优秀的中国年轻学者送到美国深造,接受先进的教育。李先生亲自给学生进行口试,最后推荐5名学生于当年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哥大提供留学资助。李政道先生先后做了两期,共输送10余学生赴美深造,这些留学生在哥大成绩名列前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试点成功后,李政道先生正式执行CUSPEA。当时TOEFL、GRE还没有在中国开展,在李政道先生的游说下,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改用CUSPEA项目选拔物理学科中国留学生。CUSPEA的步骤是美方教授命物理考题(美研究生资格考试水平),中方教授命英语试题。中方负责推荐学生参试和考试的组织工作,包括阅卷评分等。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将获推荐,学生自行选择学校。

李政道先生为此付出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中一个细节是他给美国多个高校寄材料,包括报考学生的笔试成绩单、申请表等,写完信件后用小车运到附近的邮筒寄出去,信件太多塞满了邮筒,以至于被邮局警告停止大量投信,因为这样影响其他居民投信,李政道先生遂推着小车到更远的地方找邮筒。

CUSPEA于1989年结束,在计划实行的十年中有九百多名年轻学子出国深造。

2003年,李政道先生在国内主持攻关一个科研项目,其间,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外语系主任李佩等提议开办系列讲座,李政道先生欣然同意以其名字命名该讲座,由已在国外学成CUSPEA的学生来授课。这样也为CUSPEA学员回报祖国提供了平台,加强了中美的科研交流。

李政道先生在《李政道讲座》开办时曾寄语中国研究生,希望年轻学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说:“夏威夷岛上有一棵树,每个树干长出后垂到地面生根,这棵占地方圆一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我见到这棵树后,很有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就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看今朝

《李政道讲座》每年邀请8~10名活跃在物理科学前沿领域的学者授课,讲座内容涵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纳米技术等众多领域。《科学》杂志曾这样评价:“这些讲座与研究生基础课程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补,使学生能够领略、触摸到最前沿研究工作的新成果,有利于同学们尽快进入前沿研究领域。”

十年来,《李政道讲座》每年夏季如期举行,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多数学者专程从国外飞到北京,就为了不足两小时的讲座。他们中大多数人讲完课后,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邮箱,希望同学们与之交流。这些授课老师经常说:“当年李政道先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来改变你们的命运,来回报李先生对我们的付出。”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忠林教授总共来讲过三次课。 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当年CUSPEA考试的文小刚来讲课时,众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那一次讲座听众300多人,教室座位不够,很多同学都站在过道里上课。

今年的《李政道讲座》共有8讲,分别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宇庆教授报告《怀念林家翘先生—涡旋星系的密度波理论》,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王循理教授报告《中子衍射——材料研究的有力工具》,美国Calmar激光公司林宏博士报告《飞秒光纤激光器和眼科的突破性发展——技术和商业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刘惠春教授报告《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学在红外和太赫兹器件中的应用》,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梁意高博士《四维空间与基本理论的探索》,普渡大学物理系崔伟教授《黑洞、X射线及卫星探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徐仁新教授《压缩重子物质:从原子核到脉冲星》,美国杰佛逊实验室陈剑平教授《质子中的宇宙》。

笔者有幸倾听了崔伟博士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课同学纷纷提问,甚至有一名同学连续提了三个问题,崔伟说:“很高兴看到这么同学提问,这样的讨论是正常、有效的研究方式。现在国内整个大环境内学术气氛都很活跃,与国外交流也很多。”崔伟现在高能物理所肩负一个大的科研项目,他表示明年还会来授课。

前来听课的200余名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博士二年级的高利同学说:“听了讲座,感觉很多概念清晰起来。”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松涛来自半导体所,凭兴趣选修了这门课,而他们班十多名同学都选修了这门课,他说:“感觉很有意思,能拓宽眼界。”

6月29至30日,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3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Geodynamics Frontiers, 2013) 在实验室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计109人参加了为期2天的会议,报告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大会由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石耀霖院士担任主席。他在开幕会上致辞,对来自美国、法国、瑞士、韩国等国外专家参会表示欢迎,对国内中科院系统、中国地震局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系统及中国科技大学等兄弟单位领导和专家参会交流表示感谢。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勉对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和具体日程安排做了介绍。大会分八个单元进行,分别由刘勉教授、高锐研究员、石耀霖院士、Yevs M. Leroy教授、Yves Gueguen教授、董树文研究员、何建坤和张怀教授主持,共有39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中讨论积极热烈,90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会议室后面的服务区也被占用。会议期间,几十位外籍专家与国内著名学者的精彩报告和对问题的精辟解答,使整个会场不断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整个会议的报告、提问环节全部使用英文,在提高和交流学术知识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自2003年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成立以后,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今年已是第十次。特别是2010年成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来,研讨会的规模、参会的国际一流专家人数和学科领域都逐年扩大。作为一个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的窗口,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地球科学领域内的新老朋友,都会利用国际研讨会这个平台,对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内最新进展进行交流,不但有利于实验室把握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实验室国际开放程度,而且为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与国际一流科学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会议通过连续十年的举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品牌,即从事地球动力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开放性学术论坛。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国外单位有美国耶鲁大学、阿拉斯加大学、奥克拉马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乔治亚理工学院、法国巴黎高师、法国地球与环境科学中心、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等,国内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藏大学、宁波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等。

“你知道留守儿童多长时间跟父母联系一次吗?”

“你知道留守儿童每月的零花钱大约为多少吗?”

“你知道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监护,他们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吗?”

2013年7月3日,北京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炙热,温度高达35℃。但在国科大的校园内,有一群人执着地忙碌着,给学生们讲解一张数据图、讲述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导其在横幅上签字。汗水已经顺着他们的额头滑下,但他们丝毫不为所动。他们正专注于给国科大学生解答上面三个问题。

时间回到2013年1月18日,在国科大团委社会调研资金的支持下,科苑支教社社会调研组11名学生踏上了开往湖南的火车。他们的目的地永州市江永县,是全国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的城市之一,导致多数适龄儿童为留守儿童。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调研,正是此次社会调查的目的。

据了解,我国农民工群体大约有1.5亿之多,相伴随产生的是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留守儿童一般被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根据教育部2011年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36.81万人,在初中就读763.51万人。我国的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而永州市作为劳动输出大省,首当其冲被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困扰着。

此次永州市江永县留守儿童调研通过问卷、下乡、采访等方式,得出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为使之具体化,使这一现象广为人知,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描写的内容。

其中有一幕花絮,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国科大保安牛先生,听了我们的介绍,并认真翻看了每一张照片、了解了每一张图表后,深有感触地跟组员们聊起了他老家的情况。最后,还在横幅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通过这次宣传,组员们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作为实践者,对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自然有更加深刻的感触。通过照片背后故事的讲解、用图形来展示数据、签名支持留守儿童、张贴海报印发传单等形式的宣传,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就算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关心留守儿童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等待着有朝一日破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