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共筑品牌”的宗旨,为促进国科大各院所间学生活动的开展、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提高国科大学生活动对外影响力,中科院中关村院所研究生联合会第一届主席会议于5月17日在计算所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国科大研会主席及中科院中关村校区11个院所的研会主席(计算所、自动化所、软件所、数学院、声学所、物理所、电子所、空间中心、理论物理所、科学史所、化学所)。

本次会议决定由计算所牵头,软件所、自动化所协助,其他相关院提供支持,使现有的CCF中科院计算所学生分会继续发展壮大。此外,在各院所的支持下,“北京海淀义工联合会中科院计算所分会”将统筹中科院中关村院所志愿者的招募、管理以及活动安排。分会将向各院所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义工时长认证服务,旨在鼓励和支持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行动,并按国家民政部门相关要求对志愿者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会议还讨论了联合中关村各院所共同举办辩论赛、大型联谊活动、毕业生经验交流活动、体育比赛、棋牌大赛、厨艺大赛、自然科学史、人文系列讲座、中科杯软件大赛等活动,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会议期间,计算所研究生会主席于汉超同学邀请出席会议的所有人员参观了计算所轻音乐团。各位主席表示将大力推动乐团的宣传与发展,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本次会议使中科院中关村校区11个院所研究生会空前地联合了起来,与会同学一致认为该联合非常必要和及时。相信在这个平台上,国科大中关村校区的研究生会活动将翻开新的一页。

 

5月24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在玉泉路礼堂隆重举行。本次汇演由国科大团委主办、国科大学生会承办,旨在弘扬五四精神、展现国科大师生的青春风采。参加汇演的有来自国科大各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代表、中科院党校培训班的成员、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职工及国科大14个学院的近千名师生。

晚7点,晚会在老干部合唱团热情洋溢的合唱中拉开了序幕。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婉转、满怀激情,老干部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迅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中国科学院党校培训班的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大海啊故乡》同样深情满满,定下了整场晚会的基调。来自中科大的李静老师为大家献上了女声独唱《珠穆朗玛》,她高亢嘹亮的嗓音震撼了全场,大家在聆听过程中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国科大各学院相继奉上精心准备的精彩节目,生命科学学院的歌曲《把一切献给党》、人文学院的朗诵《青春中国》、管理学院的合唱《我爱你中国》、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舞蹈朗诵《梦的篇章》、数学科学学院的情景朗诵剧《青春中国》等剧目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表现出国科大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更彰显了广大国科大学子誓为民族振兴、国家昌盛而勤勉治学、勇于担当的决心;物理学院的民族舞蹈《紫竹调》灵动而又文雅,悠扬的古筝弹奏、苍劲有力的书法、柔美的扇子舞,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精彩纷呈;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的舞台剧《科苑的那些梦想》、地球科学学院的情景舞剧《梦想早班车》等剧目唤醒了青年学子们美好的青春记忆,呼吁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勇敢地面向未来。最终,精彩的文艺汇演在地科院的哑剧《自习室的那些事儿》中完美谢幕。

本次文艺汇演的成功举行,展示了国科大师生的青春风采和爱国热情,彰显了国科大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创先争优的进程中,我们将承载着这些收获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努力开创国科大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科大和田村,两个不同世界,一群少年的爱心之旅,它们便深深地系上了牵绊。

现在,请你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国科大南门核桃树下!”信号一出,这群少年们便会于次日,准时出现在指定位置。你要是有幸从校园走过,兴许还能见到这些身着厚衣的年轻人们。他们是科苑支教社新招募的研一学生——“一帮一”爱心小分队,他们各自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让温暖走进社区,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田村帮扶计划”在他们这里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国科大到田村,面对的是一群不一样的孩子。在社区流动站的负责人杜老师看来,这里是孩子们唯一的去处,“他们的家里只能放一张床,进门上床,哪里有学习的地方和桌子!”杜老师说道:“可孩子们欢迎国科大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年轻有活力,孩子们愿意和他们说话、写作业、玩游戏。”志愿者帮扶的学生们,大多数是农民工、城市小摊贩等城市流动人口的孩子,他们随着父母来到北京,由于和家乡人联系较少,现在的他们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偶尔嘴里才会蹦出几句家乡话,逗得这些年轻的老师们直笑。

韩宇乾,戴着厚片眼镜的三年级男孩,笑起来的时候,露出一口大白牙,细细的眼睛眯成线,总是爱抬着脸望着新来的老师们。第一次见面,他成了上课的主角。“老师,我念英语给你听吧!”在这不足30平米的自习室内,稚嫩的声音穿透了所有人的心。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在田村流动站,每位志愿者都有一位指定的孩子,结成稳固的学习关系,除了为孩子解答学习疑惑,还会帮助他们检查作业、布置练习题等。当然,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还是和志愿者聊天、做游戏。休息时一同说说学校的趣事,或是在简陋的桌子上来几板乒乓球。田村的故事并不寂寞,因为它总是在志愿者的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中结束。

在这个流动站里,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唯一的联系的就是田村和这个简陋的流动站。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彩色的门柱和一扇小小的铁门便是这唯一的标识。流动站里的所有物品,桌子椅子、废弃的电脑、各种书籍都是靠别人捐赠的二手货,就连流动站也是在区委会的牵头下,将废弃的幼儿园暂时用作这些孩子的学习和阅读地方。在这里,为了节省电,入冬后便是一个不开暖气的冰窟窿,轻启房门,都会引来这些大个子老师们的颤抖,更不用说年幼的孩子了。好在这小小房间内,塞满了十多位志愿者和他们的学生,共同呼出的二氧化碳,制造出了淡淡的温暖。他们一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和数学定理、使用成语、纠正英语发音、研究作文写法,等等。有时,调皮的孩子总会愿意拉上自己的老师,一起为有困难的同学解答,简单的问题通常会变成一个群策群力的智力比拼。这里像极了知识的万花筒,瞧见了孩子们的疑惑,瞧见了志愿者的智慧,更瞧见了志愿者对孩子们的期盼。

田村的时光像流水,在一问一答中悄悄溜走,转身离去的时候,是孩子们回家吃饭的时间。一路上,志愿者们都在讨论着孩子们的未来,他们期望能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看着他们进了大学。公交车急行,田村消失在拐角处。而此时的田村,也许只是一转眼的时间,孩子们又活泼乱跳地出现在流动站里,因为周日下午,等待他们的是国科大科苑支教社的其他老师,就在明年的某一天,孩子们便会出现在老师的学校,用清朗的歌声唱出他们的故事。

田村快乐的基石是科苑支教社一帮默默奉献的国科大学子,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却汇聚成一股传递爱心、传递温暖的力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来自微生物所基因组学的马俊平,是“一帮一”的负责人。马俊平说:“我以前并没有支教的经历,但在国科大食堂门前看到支教社的报名点及宣传海报时,我突然很想辅导一个孩子从小的成长,尽可能地带给他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因为自己以前就特别渴望有一个人能给自己各方面的指导。第一次见到这些孩子时,他们是如此的天真、活泼,爱说爱笑,有活力。有的孩子还特懂事,有时到田村时,有几个孩子会在外面等着,看到我们就会兴奋地说‘老师来了’,而每次临走时,孩子们总会懂事地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听到之后,我会感觉异常的温暖。”

怀揣着儿时观看电影《地道战》的激动心情和对革命前辈们的崇敬之情,我们的班车在靠近焦庄户时,突然放慢了脚步,这个安静却有着光荣抗战历史的村庄映入了眼帘,我们被焦庄户人民的智慧吸引着,被他们的英勇抗战的精神所感染。

随着长长的队伍,我们走进了纪念馆。听着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焦庄户村民当年抗击日本鬼子的英勇事迹和焦庄户地道战对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我们感受到了焦庄户村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看着一张张的战争图片,我们的心被刺痛了,日本鬼子残害人民的情景,令人发指,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

随着工作人员的步伐,行走在地道之中,周围到处弥漫着潮湿的空气,地道仅一人来高,宽度也不大,需要略微弯着身体前行。试想当年焦庄户抗日军民是如何利用这么简陋的条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地道,又是如何利用地道立下了丰厚的战果,我们不禁感慨着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奇思妙想的抗战战略。

走过了这片土地,我们来到了纪念馆门前,同学们自觉围在了一起,等待焦庄户的老党员--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干部,穿着朴素,脸上露出了一丝紧张,她是焦庄户的妇女主任,这位老人用朴实的语言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新农村的变化。首先是粮食的变化,由从前的吃有限的公粮,到现在的粮食充足和国家补助政策;其次是农村建设问题,由从前的泥泞小路,到现在的宽阔马路;最后是文化的变化,由从前的只关注粮食问题,到现在的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和图书馆的建设等等。我们从这位老人幸福的面容中体会到了新农村为农民带来的丰厚福利。同学们最后也提问了一些问题,在问到现在农村的收入问题时,老干部给了我们满意的回答,国家的丰厚的补助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房屋建设问题,其他的收入主要来自年轻人的固定收入和中年人外出务工的收入。虽然北京的新农村建设会优于其他地方,但是我们还是乐观的看出国家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带给村民的福利。

最后,身穿破旧战争服装的花甲老人,热情饱满的走到了我们中间,他是当时儿童团的团长,他用高昂的气势,生动的肢体动作,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地道战的来历和一些地道战的战况。焦庄户的地道战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最初只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扫荡,挖了几个隐蔽洞,但是这种洞只能藏一到两个人和少量食物,如果被敌人发现就只有束手就擒。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保护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庄户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勇于挑战、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利用地道变被动躲藏为机动灵活地打击侵略者。当听到日本军队对我国同胞的残忍扫荡时,我们不禁握紧了拳头,心情沉重;当听到村民是如何以假乱真的战策和利用日本军队对儿童无防备之心的优势取得的胜利,我们激动的鼓掌了。当听到革命前辈是如何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为人民的解放奋不顾身的时候,我们的眼镜湿润了。

最后,这位儿童团团长说:“你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前辈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虽然这句话曾经听过很多次,但是这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的焦庄户之行。

继3月21日,5月6日,支教社特色专题支教组在华奥学校、黄庄学校开展两期特色专题支教以来,特色专题支教取得了很好的开篇效果,得到了支教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经过精心准备、详细策划,第三期特色专题支教组于5月22日在石景山区的华奥学校开展特色专题支教。此次支教共有3位同学参加,分别在六年级1、2班开展“科学之外的那些事儿”和“探究科学实验课”的专题知识讲座。此次活动对学生所发奖品采购经费由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拨付。

特色专题支教志愿者于超计同学在六年级1班讲授“科学之外的那些事儿”,开篇PPT中,外表是苹果,剥皮后却是橘子、狗头鸟身、长着人耳的老鼠,以及长着大象鼻子的斑马这一系列奇特的与科学有关的事儿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乐趣。在讲课中,于老师向同学们提问:人是否能长出翅膀、长出翅膀后要干些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各种各样,展现了同学们奇特的思考力与幻想力。那些百慕大三角、万磁王、麦田怪圈、鬼魅等科学之外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志愿者于超计没有把所有的问题都给同学们讲清楚,而是留有余地,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希望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去查清这些问题,以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的精神。

第二堂课上,志愿者李姝宜同学带着自己的科学实验课材料,为同学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神秘的科学实验知识课。一开篇,李老师首先提问同学们:电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条件,在同学们回答了自己的看法后,李老师通过示范,向同学们展示电灯泡不通过电线等媒介,也能自由发光,原来是通过一个磁场感应电流带动了灯泡的发光;接下来又向同学们展示了摩擦产生声音的试验,同时请同学们来现场展示,并提问其中的原理,对于还未学习过物理等学科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实验现象的回答异常精彩,说明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比较宽广的。然后一个关于“倒装瓶”,“九龙杯”的展示让全场学生对其发生原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原理,老师并没有现场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讨论,查找答案,这充分发掘了同学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最后,通过制作简易感应温度计以及用回形针制作陀螺等展示,让同学们体验了平时没有体验过的实验课乐趣。

特色专题支教组负责人董海涛对此次活动总结说,通过今天的特色专题支教,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是怎么回事,也培养了同学们平时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这些奇怪事件的好奇心,更是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科学的热情。一些同学对问题原理的回答解释,其想法之独特,更是让我们看到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智慧,相信他们在学校老师正确、认真的教育下,以后会成为这方面的科学家。

通过对此次支教活动所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今天支教的学生们对此次志愿者老师讲解的专题满意度达到了100%,讲解的专题都是平时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很新颖,很具有趣味性,说明我们这次精心准备的专题达到了效果。

在讲课方式上,学生们还建议我们志愿者要幽默、亲切,不要太严肃,多跟同学们互动,多给同学们一些发言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们志愿者去学习改进的,希望下次支教活动特色专题能够到达新的层次,使所有学生满意。

在专题兴趣调查上,华奥学校的学生依然兴趣比较广泛,希望志愿者能给大家带来大自然、动物习性、昆虫植物类、花草品种、空气、环境、汽车、人类的起源、药品与急救、高科技、体育、人体病毒、励志故事、健康等方面的专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色专题支教旨在为学生讲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专题知识,为学生打开兴趣之窗,或许此时的专题讲解,会为学生留下积极的影响,而且某中的一位听众未来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发挥我们研究生支教社的优势,力所能及为这些孩子们服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新知识,主动去探究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