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变黑暗为光明

  • 湘芙仁 (老人报)
  • 创建于 2011-01-26
  • 1110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联常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市残联理事、北京市海淀区女教授联谊会名誉会长、前世界盲联理事、文化委员等,仅“盲协副主席”和“教授”这两个职位,我都很难将其在一个女子身上融合在一起。

 厄运无情:失明无法逆转

 杨佳是后天失明,失明时不到30岁。从小在别人羡艳的目光中,足踏鲜花,一路走来的优秀女子,厄运将她推入深渊。但杨佳没有被黑暗沦陷,也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依然教书、写书。

 郑州大学外语系,杨佳是78届最年轻的大学生。杨佳要做一个大学者,她要上北京,北京有全国最权威的学者,有最大的图书馆。1985年,杨佳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院英语培训中心任教。那年她24岁,是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在所有课程中由于写作课涉及到的内容专业性极强,一般由美方老师授课。她是唯一能够胜任写作课的中方教员。她教硕士,教博士,一次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美国人怀疑她不是在中国长大的,同事对她的评价是:她的口语水平可以和外籍语言专家的口语相媲美。

 就在她事业蒸蒸日上时,杨佳原先患有的眼疾加剧,中、西医都没有疗效。专家确诊后悄悄告诉她父亲:她将会失明。那年她29岁。

 她最爱去的是国家图书馆,新的借阅证递到手上,却看不清自己的相片,她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她凭借逐渐变弱的视线,坚持在讲台上,不肯倒下。校园里,课堂上,她不露声色,依然上课,依然面带微笑。校领导知道了,通往教学楼路边伸出的树枝不见了,教学楼台阶边上漆上了宽宽的一道白漆以便让她分辨,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别人的一句安慰话,哪怕是握一握我的手,都会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成为最温暖的记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她不甘言败,在亲人的帮助下杨佳用超乎常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在领导的关怀下依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从此,杨佳开始学盲文,先学英文盲文,再学汉语盲文。

 她依然坚持教书。父亲陪同她去学校,父女俩六点半从家里出发,坐地铁,挤公交,提前一个半小时赶到教室,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杨佳说:“我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虽然我看不见,但我希望我的学生为世界所瞩目。”她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工作上的出色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坚持学习:变黑暗为光明

 2000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人,杨佳考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杨佳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超额拿到了学分,完成了“领导艺术”课程。杨佳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哈佛校园网上有题为“变黑暗为光明”的杨佳专访。

 在哈佛大学毕业后,杨佳随即成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创立的“卡特中心”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盲人实习生。

 2001年7月13日,杨佳从哈佛学成回国的第二天,恰逢北京申奥成功,她激动不已:“申奥成功是新世纪里中国跨文化沟通的一大经典案例。我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奥运会作点贡献。”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杨佳还当选为北京首届“两岸五地奥运之友”。

 2007年,她担任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工作顾问,将哈佛大学所学公共服务管理知识运用于志愿者管理和教学中。

 她还是世界盲联妇女委员。在世界盲联“第二届妇女论坛”上,她作了题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报告,并作为世界盲联代表出席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北京+5”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她是全国政协史上唯一一位盲人女性。出席2010年的“两会”时,她应邀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播出了为期两周的“杨佳日记”(YANG JIA JOURNAL),反响强烈。她开创了通过一个全国政协委员现身说法,用英语直接向国际社会讲述自己“两会”经历的先河,让世界真实感受两会,正面回应了某些外国舆论有关政协是“橡皮图章”的歪曲,维护了我国的政治形象。

 半途失明的杨佳在光明与黑暗的两个世界里经历了艰辛的心理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叹。“一个人应该有追求,有梦想,有实力,而实力得靠自己一点一滴做起。”正是在哈佛的学习,让杨佳接触到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如《软实力》一书作者、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博士和世界最先进的语音软件,掌握了最新知识和信息,使她得以追求卓越,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杨佳爱读老子的《道德经》,惠特曼的《草叶集》和泰戈尔的《飞鸟集》。她说:“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我人生的前部分是与人竞争,而立之后则是与自己竞争。不断超越自我,一个人的发展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湘芙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