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从“并不起眼”到“非常优秀”

  • 易蓉蓉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11-20
  • 3518

 “2002年他刚到实验室来的时候,真的并不起眼,起始条件不是特别好,不是毕业于最好的学校,成绩大概是中等偏下;人很腼腆,在小组会上发言,不知道是不善于表达还是紧张的原因,经常结结巴巴,说不出来。”这是施裕丰留给导师裴钢的第一印象。 

  “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表达很自如,做事也成熟了很多,写文章也像模像样,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在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实验室5年,施裕丰经常每天都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以至于有段时间劳累过度,使他视网膜脱落。但这些事情,施裕丰自己忘了,倒是他的同学和导师都清楚地记得他勤奋刻苦的细节。
 
  “一年级的时候,我迅速完成了从仅有一些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到有一定实践能力,能初步规划、设计试验的科学工作者的转变,在做人上,我也削掉了年轻人的很多冲动,去掉了很多不成熟的想法;处理事情、想问题比较实际。以前老做白日梦,想着做一个课题,一年之内有个什么结果,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什么文章。后来我的想法变得比较实际——老做白日梦不如去实验室踏踏实实干些活,把实验做好。而我后来在发表文章中的发现就是在平常的大量实验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施裕丰回忆起自己成长经历时说。

  终于在2005年,他和他的同学在Cell杂志上发表Novel Nuclear function of beta-arrestin 1: 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gene transcription,不但揭示了β-arrestin 1蛋白的一个新颖的功能:作为细胞浆到细胞核的信号分子传递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而且还阐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直接从细胞膜到细胞核,通过组蛋白的修饰调节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今年,他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Critical regulation of CD4+ T cell survival and autoimmunity by beta-arrestin 1,文章称,在免疫细胞中发现了“β抑制蛋白1”与促进T淋巴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发病相关,这为自身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免疫细胞抵抗病原体,好似蜜蜂蜇人奋不顾身,“战斗”结束后也往往献出了生命。但如果这种自然发生的“自杀”被阻止,动了“杀机”的免疫细胞反而会攻击体内其他细胞,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病”。由于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靶点,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

  因为表现出色,施裕丰成为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第八届复旦大学谈家桢基金九源奖学金一等奖、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励的获得者。
 
  “他们是平凡的”

  记者希望施裕丰和裴钢能说出一些故事,一些与众不同的细节,遗憾的是,这种挖掘没有下文。裴钢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时代出英雄。战争出英雄,但平凡工作中并不是没有英雄,只是英雄的定义有所不同。你们不要企望听到什么实验室着火了,他去救火;哪位同学掉水里了,他跳下去救人。”

  施裕丰他们这一代学生身上没有这样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重复作试验,埋头写论文,没有戏剧性,也不要戏剧性。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南京路上多少人在逛街购物,徐汇路上多少人在夜夜笙歌,而施裕丰他们却能守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埋头于实验室,踏踏实实做学问,这其实是一个反差很大的故事。

  平凡而重复的故事,天天上演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上演在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这个幽静的院落。

  家住浙江、曾在天津读大学的施裕丰说,自己很喜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很喜欢上海。上海是他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节点,没有这关键的5年,他还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我对上海印象很好,我不清楚是城市的不同,还是大学和研究所的不同。这里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素质很不错,大家兴趣也比较一致;这里更具竞争性,可以让人什么都不管而只要埋头工作就是,这里有一个学习工作的好氛围。”

  “如果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话,那很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导师,并在一个传统非常好的实验室学习工作。”施裕丰说,“我后来发表文章,硕士转博士,他都是三言两语就为我规划好了蓝图。”对于施裕丰和他的同学们,裴钢虽然没有太多太细致的指导,但他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他们应该做到并且能够做到的,而具体的实验细节在很大程度由同学们自己琢磨。他经常和学生谈论实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语言很简洁、明确。

  “老师在很多方面给我做出了榜样,告诉我to be the best,教给我很多东西,如先进的科研做法、思路,科学的逻辑等。”施裕丰谈起自己的导师总是充满了佩服。

  一位师妹在博客上用这样的文字描写施裕丰:“他是我见到的第二个牛人大师兄。给人感觉话不多,有点严肃,但挺和善,不过内才不外露啊。”

  对于出国,施裕丰表示很想在这个时代的生物领域几个重要方面作点突破和贡献。“我不知道我将会选择哪里,大概哪里条件适合自己,我就会选择哪里。”施裕丰目前已经飞到大洋的彼岸,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细胞和分子研究所Scott D. Emr实验室博士后这个位置上,开始书写他另一段平凡却又精彩的人生。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1-20)

 

责任编辑:易蓉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