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8日《解放日报》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在受聘中科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后,非常乐观地表示,中国经济还将持续快速增长30-50年。   从媒体报道情形来看,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专家、学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极乐观预测。这固然使我们感到鼓舞,但是,在国外专家的褒奖面前,尤其是读到这样一些报道时,也不能忘记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对待。   其一,外国专家作出极乐观预测时往往是在非正式场合,斗盯非是专门为此撰写了论文或出版专著,许多时候甚至是脱口而出。尤其是出于西方人“好客”、“礼貌”的天性,他们往往习惯于“拣好听的说”。   其二,在当前国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中,其实并非全是一片歌舞升平,甚至还有一些将出现阶段性危机的预测,但由于种种原因,国人获悉的这类信息并不全面,造成信息接收上的片面性,久而久之就易在甜言蜜语前失去对于自身状况的准确判断。   其三,许多作出乐观预测者并非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家,因而他们的预测往往是“宏观性”、印象性、蜻蜓点水式的,所以虽可“姑妄听之”,但却不可完全当真。   当然,从本性来说,人都是喜欢听悦耳之言的。但人又是有理性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对自身及现实作出准确判断,只有好听逆耳之言才能明了自身的弱点所在,才会有改进与椒督可言,否则难免会被甜腻的恭维粘住前行的脚步。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2004-11-9)

  中新网11月8日电正在中国访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名誉院长迈克尔·斯宾塞在京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处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时采取了得力的措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非常成功。     斯宾塞是在首期北大汇丰经济论坛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结束后作上述表示的。     斯宾塞说,未来世界经济的推动力将是中国与印度经济的崛起、欧洲一体化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在从计划经济模式过渡到市场经济制度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在消除贫困、吸引外资、增强出口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对于中国最近的加息,斯宾塞认为它是有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表明中国政府既发出了他们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的信号,同时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投资过度和经济过热的潜在风险。(刘超) (文章来源:中新社 2004-11-8)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张宗堂、吴晶晶)“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中国的成功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全世界都会从中国的成功中获得益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斯宾塞教授,6日在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做上述表述。   斯宾塞说,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而且,中国顺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提高,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在演讲开始前,斯宾塞教授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颁发的名誉教授证书。斯宾塞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历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2001年,斯宾塞教授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文章来源:新华社 2004-11-8)

  本报北京11月7日专电(驻京记者夏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迈克尔·斯宾塞教授昨天乐观表示,中国经济还将持续快速增长30-50年。   斯宾塞教授在受聘中科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后,作了《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的讲演。他在讲演中表示,全球化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在整个全球经济中变得越来越互相依赖,互相支持。20年以前,很多人并不非常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现在人人都非常关心。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世界经济非常强有力的发动机,中国要成功,每个人就可以成功,全世界的每个人就会从中国的成功当中获得益处。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信息、调控,斯宾塞教授坦言,市场必须有适当的调控才行,尤其是财经市场,金融市场等等,如果一个市场里面没有足够的调控和法律的话,是不行的。   中国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持续多少年?迈克尔·斯宾塞非常乐观地表示,从目前来看,看不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会持续下去的任何理由。“50年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猜测,中国会持续快速发展50年。”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04-11-8)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张玫茆雷磊)“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与互补,已经成为中国主管教育的官员和学者越来越重视的主题,着力为中国未来的青年科学家们熏陶人文气质也成为他们努力的目标之一。11月4日至6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个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发起。自2003年起,已经陆续举办了4个单元共25场主题报告会。     迄今,包括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市长等与中科院各个科研领域两万余人次的精英学生展开以科学与人文为主题的交流与对话。据主办者称,这种形式的沟通对话,今后将每年举办两次。     一直以来,很多中国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气氛中成长起来,而且文理科学业过早分开,让学生的知识背景有所欠缺。对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办方的有关负责人、中科院人文学院教授胡志强表示,“现代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对大众的影响已经有很大不同,科学工作者不仅只拘泥于实验室,他们应该有一种境界,即对自己是在为谁研究、为什么研究以及对社会的意义有高度的体认。”     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现有100多个研究所,成为培养中国科学研究者乃至科学家的摇篮。  然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人才,不仅仅关乎教育,这也成为中国整个国家战略要求之一。论坛发起者之一,著名理论学家郑必坚指出,应“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     据了解,论坛的每一个主题和演讲者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从北京市长王岐山畅谈人文奥运、外交家吴建民论外交中的中国、历史学家李学勤谈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发掘,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无一不昭示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印记。     胡志强说,我们希望能培养出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论坛期望能带动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对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普遍关心和认同。     此间的观察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一向视探讨中国社会的复兴为已任。此次的交流不仅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沟通对话的平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试图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再度审视发掘自身文明价值的机会。     报告会现场,中科院自动化所姓王的学生对记者说,“一路听下来,除了获取新知,更让我对这些专家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深深地景仰。”比起宏观抽象的理论教化,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或许是给年轻人为人、做学问乃至汲取人文精神更好的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社 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