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在过程中开发智力、想像力、创造力

    教育周刊:“六一”儿童节到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平时孩子们的生活就没这么轻松了。学习确实让很多孩子愁眉苦脸,最近有报道说,有的孩子厌学程度到了一提上学就肚子疼。人天生有求知欲望,求知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那为什么学习让孩子们这么不快乐呢?

    孟建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本身感兴趣的,更不能同他的生命状态、体验相结合,只是一种外在的知识强加与他,要求必须全面接受。教育缺乏对孩子本身的关怀。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他不感兴趣。其实大人也是这样,和你毫无关系的问题,你不会太有兴趣的。教育周刊:但是,孩子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需要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很多东西不感兴趣也得学,而且没有学之前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会感兴趣呀。

    孟建伟:让孩子们痛苦的是不问他们的意愿,强迫的学习。好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好的教师和教学方法就在于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我在加拿大时,看到他们的小孩甚至没有课本,做作业就到公园里、树林里去,研究蝴蝶是怎么成长的,一边玩一边做。老师辅导,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做,不受书本的束缚。他做的是科学家做的事情,这个过程丰富而复杂,孩子们会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他学到的结果也不是定性的一个知识结果,而是自己判断的结果,这样做完之后他会非常有成就感,当然就有兴趣了。

    我们把孩子从小就关起来,直接告诉他蝴蝶是怎么回事,星星有几个,天为什么是蓝的,背会了去考试,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习的过程没有了,小孩子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只是像机器一样记录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他当然就没有兴趣了。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开发你的智力、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己在大自然中探索,做着做着他自己就懂的怎样去做了。教鞭是训练不出来科学家的,这种成长中的摸索才能造就科学家。这些结论都是过去了,我们要创造新知识。素质教育的深层含义应该在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快乐教育的问题,实际上素质教育是真正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知识让人达到一种深奥高远的境界

    教育周刊:但是像您说的北美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的社会无法提供那样的条件,怎么办呢?还有高考这一关,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存在问题,但是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孟建伟:北美的那种方法好,也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寻找合适的方法。不能说条件不够,就放弃寻找。而且,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区别本质不在于一个在公园里,一个在教室里,而在于是不是以孩子的兴趣、需要为中心。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室里一样可以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方法。

    现在不是在讲素质教育吗?但是很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好多人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为让孩子多参加点讨论,多看点课外书,学些音乐啊画画啊,好像这个就是素质教育了,其实这都是表面的。教育要切切实实的有利于人的发展,不可能每堂课都和每个孩子的向往吻合,但是思路上至少要明白这一点。要真正地去关注去理解孩子们的需要。

    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去,真正考高分的那些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学的特别痛苦的那些孩子。学得特别苦的,往往成绩也一般。没有激发孩子们兴趣的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到最后变成只是一个文凭,有的连拿文凭也坚持不到。获得了文凭后,感觉上似乎读过书了,可是求知的幸福过程根本就没有感到。怀特海讲过:教育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让人们接受专门的知识,另一个就是要通过知识的教学让人达到一种深奥高远之境,就是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人性的文化层次。这个是主要的。现在大学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个有关系,像有些人说的,会有“有文凭没文化”的现象产生。

    关键要从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才能

    教育周刊:很多老师,特别是家长也明白应该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但是他们都不敢放手,觉得自己的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在竞争中会吃亏。那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孟建伟:虽然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整个社会意识还不强烈,没有深层的理解。现在学校还没有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小学招聘老师,一说有多少硕士多少博士好像挺得意的,事实上是不是博士毕业就可以讲课了?教书了?做一个老师,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作为一个老师的素养,懂的怎么去激发孩子的状态。真正的好老师和一般的老师区别主要在后者,那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的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一种认识误区。许多家长都以为教育只是考上大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然后教育就结束了,他们没有想到现在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辈子是怎么样的存在状态。教育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不仅仅是个知识问题。他有可能考上大学,读了博士,但是这种“应试教育”可能导致人的单相度的片面的发展,他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过程也是人格培养、心理发展的过程。

    那么怎么培养呢?陪着学音乐,学画画,出钱,送到英国美国去,就尽心了。可是这就是最好的吗?不是,坦白一点说,这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认识的肤浅和功利。培养一个人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从小发现他的兴趣点,他的才能。人的才华从小就会从各个层面显露出来,然后根据这些东西,去激发他,比如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邰丽华,促使她跳舞的是什么呢?是一次律动课,她对这个东西特别敏感,她一下子找到了舞蹈的感觉,舞蹈一下子和她生命的感觉联系起来了。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正是缺乏这些敏锐的发现。去关注去发掘孩子们的这些敏感点才是我们需要尽心尽力去做的。

    (来源:光明日报2005.6.1 孟建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采写 李玉兰)

本报北京5月31日讯 记者武卫政报道:今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座无虚席,作为今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重头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这里回顾百年物理学发展历程,畅谈物理学的魅力及未来,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路甬祥说,相对论和量子论在科学各个领域的扩展和应用,虽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还远未到达止境。在20世纪近代物理学革命后约3/4世纪的时间内,物理学并没有发生新的、基础性的重大变革,其进展主要表现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推广应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看来,一直作为精密科学典范的物理学魅力未减,它作为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地位还不会动摇。 在谈到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有哪些进展时,路甬祥说,虽然21世纪科学的学科结构重心将转移到生命科学领域,但因为生命也是物质的,所以物理学可以在生命科学内部找到新问题。研究暗物质、暗能量等宇宙存在的形态也是物理学的任务,上世纪已经发现的某些物理现象,如超导性、光电转化效率等的原理还有进一步探求的空间。“毫无疑问,物理学在21世纪仍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回答听众提问时,路甬祥说,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目前已在许多方面逐步跟上了世界步伐,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当务之急是,中国的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挑战世界科学前沿,勇于回答世界科学难题。同时,要重视新的科学观察手段和科学仪器的创新和应用。 (来源:人民日报 6月1日 第十一版)

截至2004年12月31日,2004年全年共有来自178个国家的110,84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20所高等学校和其它教学、科研机构学习。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6,715人,自费生104,129人。 2004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42.63%,是近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2004年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工作的四个第一:一是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一年;二是来华留学生绝对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增加来华留学生33,129人;三是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数量最多的一年,已经达到178个国家;四是来华留学历史上外国学生就读学校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0所高等院校和教学机构接受了来华留学生。 2004年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来华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定、稳定和连续性的政策鼓励以及专项的经费支持。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明确思路和发展目标,协调各地和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留学生教育工作者,使得来华留学的整体环境日益优化。这是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认识,与我国签署了双边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来华留学生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这是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的根本原因。如中国和韩国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快速发展,为韩国来华留学生毕业回国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文化相通、地缘相近等因素,这使得韩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连续五年居各国首位。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资助本国学生来华攻读各级学位。如2004年、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国政府先后资助200多名学生来华留学。 第四,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高等学校从促进中外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考虑,制定了本地区和本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的又一动因。北京市、上海市和云南省分别设立了地方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2004年9月来自周边国家的首批58名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开始在云南省9所高等学校学习。此外,985和211工程建设的部分高等学校也设立了学校奖学金,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到校学习,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第五,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我国政府和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妥善安置使得当年休学离华的学生重新来华读书,并带动了一批处于观望阶段的留学生来华读书。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教育部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防治,来去自由,提供便利”的外国留学生抗击非典工作方针,在各高校的悉心工作下,夺取了在华和回国留学生无一例感染或疑似非典的胜利,取得了广大留学生的信任。疫情过后,休学离华的学生普遍选择了返校继续学业。 第六,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原则,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五年规划,实施多项措施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做出贡献。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04年9月启用全国来华留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日常数据管理、电子档案、自动采集评估数据、留华毕业生信息服务和各类型数据统计等五项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启用,是来华留学领域与时俱进、转变政府职能的体现,也是规范管理的一项长效措施。 2.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教育部设立了为来华留学生开设英语教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出国培训英语项目,14名教师首批入选该项目。继续落实以职业化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综合业务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和境外培训为主要形式,以留学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2003~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留学生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制度, 2004年全年培训750人次。 3.为实现提高层次的目标,教育部设立了院士培养来华博士生项目,2004年首批来自孟加拉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日本等5个国家的7名留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士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4.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深化中国政府奖学金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外国留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服务制度;根据驻外使领馆和外国有关机构的要求,教育部决定免除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汉语完成学业的来华留学生HSK入学成绩要求;启动留华毕业生工作;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善来华留学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目前加入此保险的外国留学生已接近20000人。 5.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来华留学工作宣传,开拓来华留学生生源。年初,教育部举办了来华留学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3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通报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赴境外宣传我国教育和来华留学工作情况,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分别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赴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美国、越南、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南非、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举办中国教育展,宣传中国高等教育,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 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招收外国留学生。留学生不仅是各国人们友好、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留学生派出国和接受国共同拥有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教育部今后将继续认真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贯彻“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地开拓来华留学新局面,并在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优化来华留学环境等方面推出新举措,抓住机遇,为我国早日跻身国际学生流动的目标大国而努力。 (人民网 2005年05月20日 记者 周昕)

本报讯 日前,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招收和培养的第一位外国博士研究生古兰姆•拉索尔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今年46岁的古兰姆•拉索尔来自巴基斯坦,来华前担任巴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在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和灾害天气研究专家赵思雄研究员的指导下,古兰姆•拉索尔完成了“南亚夏季风灾害性天气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研究。由于在学习期间的出色表现,2004年他获得了中国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员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试点设立的“中国政府博士生(留学生)奖学金”。 中科院研究生院2001年正式取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目前共有来自德、法、荷、韩、日等国的70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60余名港澳台学生在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依托中科院所属各研究院所,实行院所结合的“两段式”培养体制。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李大庆 通讯员 牛晓莉 )

本报讯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办的工程与社会学术研讨会,5月9日—10日在北京召开。 与会学者认为,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纽带,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工程从社会角色来看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链条,但在工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伦理等全局性和一般性的因素,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工程建设中充满了辩证法。 专家们强调,工程活动需要有哲学的支撑,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铁路提速、宝山钢铁建设等工程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联盟研究,有必要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来认识工程活动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工程与社会的关系等。 (来源:科技日报 2005年5月19日记者 束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