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1点30分,应数学科学学院的邀请,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赖红建教授在中关村教学楼N313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抗毁网络和一致稠密拟阵》。
 
拟阵理论主要研究网络上的最优化问题,如最短路问题、最大(小)支撑树问题、最优边无关集问题、最小截集问题、推销员问题等,对拟阵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赖红建教授是国际上著名的图论和拟阵方面的专家。获得过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Foundation 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 Eberl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 Eberl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在离散数学的相关国际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了2本专著。
 
赖老师在这次课程中主要介绍了关于拟阵的一些基本概念,拟阵理论在一直稠密拟阵和抗毁损网络中的应用。课程从实际的背景介绍了抗毁损网络的作用,一直稠密图的例子以及一直稠密图的应用。在拟阵发展的过程的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定理。关于目前拟阵研究方面的前沿结果。同时对于拟阵理论与传统的图论之间的联系作了清晰的讲解。
 
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对于拟阵的理论和应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了解到了目前国际上研究拟阵的前沿结果。课程结束后,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6月22日下午,信息学院“数字媒体专题系列讲座”开课。本系列讲座持续5周,主要针对目前数字媒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分多个专题对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编码技术最新进展、移动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数字生活中的移动计算、各种无线标识与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最新技术应用、网络化数字家电和多媒体视频分析及其应用等。
 
首先做讲座的是NEC中国常务副总裁杜军博士。他为大家讲解了各种无线标识与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最新技术应用。杜军博士从射频标签、光标签、超声波标签三个方面介绍了无线标识的发展机器应用,并讲解了手机与电子标签的结合。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并很好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接下来的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策划总监芮勇博士。芮博士为大家讲解了数字生活中的移动计算。他从digital life,mobile computing和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为大家讲解了当前数字时代非常先进的技术,并提出了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对大家今后的学习研究还是就业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杨军博士和芮勇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他们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精彩的讲解让大家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但又愉快的下午。
 
接下来的老师有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教授,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勤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卢汉清研究员等。他们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数字媒体的精彩世界。

 
6月22日上午,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以“新构造和活动构造研究”为题,为百余名地科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这也标志着广大地科学子期待已久的地球科学学院07年度夏季学期“院士系列讲座”拉开序幕。
 
邓起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起东院士慈祥和蔼的面容一开始就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座也开始于热烈掌声之中。其以基本的学术概念解释着手,在简单介绍之后向同学们阐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2002年度战略报告》的基本内容以及当前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他表示,希望能以此开拓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能使同学们紧跟国际步伐。
 
接下来他着重介绍了“活动构造的研究方法”、“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以及“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工程安全评价”三个方面。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构造变形实测、地貌变位实测、遥感图像解译、深浅构造关系探测、小震活动精确定位、古地震的槽探和钻孔探测、形变测量和空间对地观测等,他对每一种方法都图文并茂、并结合具体事例给予了解释;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参数主要包括断裂长度和分段长度(L)、断裂滑动速率(S)、同震位移(D)、古地震及重复间隔(T)、离逝时间(Te)等,其就断裂的分段性以及活动断裂的分段和断裂界限的识别、古地震识别等作了充分介绍;在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工程安全评价中,其强调了活动构造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邓起东院士简要介绍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动力学”,并特别列举了许多我国青藏高原的相关实例,强调了其在现代地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
 
临近结束,邓院士再次强调“活动构造研究的是最新构造活动。活动构造研究,尤其是定量活动构造研究对地球动力学、减灾及城市和工程安全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它是新世纪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待我们共同努力。”紧接着同学们以最为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佩和谢意之情,院士系列第一讲也就此宣告结束。
 
据悉,“院士系列讲座”一直是同学们最欢迎的课程之一,而在整个小学期期间,将先后有五位院士作客地球科学学院“院士系列讲座”,他们分别是邓起东院士、马瑾院士、马宗晋院士、钟大赉院士和石耀霖院士,五位院士将从多个角度讲述各自一生所研究的领域,与广大同学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相信同学们能受到不少启发。
 

 
6月19日至6月22日,地球科学学院夏季学期的“东京大学教授系列讲座”在玉泉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课程邀请了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Akito ARAYA、Wenke SUN 以及 Shinichi Miyazaki 三位老师。
 
讲座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观测,GPS相关应用和地球科学中先进测量带来的影响。听完各位老师的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中技术部分非常先进,从讲座中了解到了世界上其它的国家在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设备。为了能打破语言交流的障碍,老师们在讲台上形象的做着各种动作来表示地震的一些情况,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于1924年,它见证了日本地震学的现代化发展,是日本该领域唯一的研究所。理论研究项目有地震波,地震发生机理,火山的地质、物理、化学、海啸,海底地震等;应用研究上有地震、火山、海啸的预测预报,抗震建筑,地震探矿等,还设有强震预测中心和地震预报观测中心。
 

 
6月19日下午1点半,信息学院夏季学期的网格技术及应用系列讲座开讲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已经席卷了世界。近些年来网格计算在教学、科研和商业领域的应用正在掀起一轮新的高潮,人们也希望能够驾驭这样一股由共享强大计算资源和数据而生的力量。而Sun已经成为多数网格部署的关键技术合伙人和提供者。再这两周里,来自SUN公司的著名专家将给大家带来有关高性能计算和网格实际应用的最新消息,并将Sun在网格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与广大研究者和学生分享。
 
首讲老师Simon See 不仅是Sun公司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专家,同时是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第一堂讲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对网格应用有概念上的了解,Simon See博士分别从几个主题展开,它首先介绍了高性能/网格计算的概念,然后介绍了高性能/网格计算的应用领域,网格在生产制造,原油勘探,生命科学和金融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承担模拟,分析,仿真等大规模的计算任务,高性能计算将原来人类很难想象的复杂工作变为可能。随后他又详细地介绍了网格计算的优势,网格能够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计算资源统一起来进行合作,在更高层次的资源利用,虚拟资源的分配,工作量的平衡等方面有显著的帮助。接着他又介绍了几种特殊的网格的应用场景,比如Access网格和Sensor网格,最后Simon介绍了网格面临的挑战,比如计算的效率,数据的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方面,网格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问题要克服。
 
Sun公司也正是看到了网格计算在科学研究,工业界,商界的广泛领域,看到了亚洲市场的一片广阔前景,因此近几年加大力度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产品的研发,接下来的几堂讲座将就高性能计算深入的知识,SUN在高性能/网格计算方面的实施架构,SUN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开发工具和生物网格的demo演示作进一步的探讨。
 
该讲座吸引了很多从事计算机,数学,物理研究的同学前来旁听,Simon博士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网格的概念和描述网格的应用场景,即使以前没有接触过网格的同学听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吃力,很快就能理解知识的概要。Simon博士幽默风趣的言语也不时的引得在场同学爆发出阵阵笑声,使大家感到这样一位一线专家也是那样的亲切。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大家对网格这个看似神秘的领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期待接下来的讲座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