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学期信息学院开设的高级强化课程中,我选了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蒋宇明教授讲授的《Internet服务质量控制 -- 体系,方法 和 分析》这门课程。短短的一周里,我们接受了专业领域内国际最前沿的信息,此外蒋教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也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蒋教授是IEEE和Infocomm等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成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Internet,无线网和光网络。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分析中的网络演算,通信网络上的多媒体传递和网络管理。这门课主要对互联网服务质量方面的国际研究进展做一深入的介绍,从体系结构,方法和分析三大方面进行讲解。体系结构包括IntServ (Integrated Services), Diff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s)和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方法涉及包调度原理,流聚合,流整形,缓冲区管理和接入控制。另外还介绍了两种以前未听说过的新方法:stateless core (SCORE) approach和flow-aware networking。分析方面重点讲解了最近发展的为实现服务保证的排队论分析——网络演算。
 
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短,课堂内容却涵盖了该领域内非常全面的知识和研究课题,使我们对网络服务质量以及相关方面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虽然这门课是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课程,但是从中学到的做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所讲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凝聚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智慧,对它们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进展中亦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启发。
 
蒋教授去年夏季学期就曾在此授课,他为人亲切,认真,而且在专业领域显示出非凡的学识。他时常询问我们授课的效果和学习遇到的困难,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并根据我们的反馈热情主动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我对如此敬业的老师非常钦佩,并且万分感激他对我们的关心和谆谆教诲。
 
在最后一堂课上,蒋教授为同学们准备了从国外带来的精美的巧克力,并与我们以座谈的形式畅谈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教学把枯燥严肃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轻松活跃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它拉近了讲台上下的距离,消除了我们对权威的敬畏,使我们站在平等的地位畅所欲言地讨论。蒋教授还讲述了他在挪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增进了我们对北欧国家风土人情和出国留学的了解,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我深刻领略到一名在学术研究上兢兢业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应有的认真严谨,以及一名大学教授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服务质量保证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方面增长了知识,为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7年6月21日,信息学院夏季学期系列讲座《安全信息系统概论专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拉开了帷幕。本讲座共分六讲,前两讲分别由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前辈屈延文教授以及南湘浩教授主讲。
 
屈延文教授讲座的主题为“信息安全的过去与未来二十年”。屈延文教授,现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专家,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安全组组长,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兼职教授。他开创了中国信息化安全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安全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在讲座中,屈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信息安全1985-2005这20年间的发展历程,然后指出信息安全将实现从脆弱性安全到结构性安全,从局域网安全到超大规模网络安全,从安全性要求到可信性要求的转变。此外,屈教授还对安全产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他认为,未来的安全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着重于结构性安全,主要负责监管、测评、认证等,而脆弱性安全的内容将由各个相关企业自己来做。屈教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安全产业的历史现状,极具前瞻性的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而他在言谈举止流露出的那种“敢为天下先”、“敢与天公试比高”的魄力不时迎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同时,他作为一名六十五岁的老人,还亲自带领学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这样的拼搏与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尊敬与学习。
 
南湘浩教授讲座的主题为《网际安全与信任逻辑》。南相浩教授是解放军某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兼职教授。作为我国老一辈信息安全专家,南教授长期从事密码学研究工作,自主开发了新型的组合公钥算法CPK。
 
讲座中,南教授指出在21世纪,信息安全的重点在建造基于公众网的可信系统,并提出了“网际安全”(cyber security)的概念。然后,比较了认证的两种逻辑——相信逻辑与信任逻辑间的区别。最后,重点介绍了构建可信逻辑的三种主要的密码算法: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IBE(Identity based Encryption),以及CPK(Combined Public Key)。南教授对于信息安全、密码学的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位在场的同学,同时他对于中国在未来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的信心也鼓励着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为祖国的信息化建设不懈奋斗。
后续的讲座也同样让人期待:信息安全的体系结构(主讲人:卿思汉);信息安全创新河发展趋势(主讲人:方滨兴);内网安全管理(主讲人:刘宝旭);密码素书(主讲人:吕述望)。这些在信息安全颇有威望的专家讲给我们作全面的阐述和探讨,敬请关注!
 
                                                                                             2007年6月23日

 
6月21日下午,为期五周的“空间通信与无线网络专题系列讲座”正式拉开了帷幕,本次讲座由信息学院主办,讲座的时间为每周四的下午1:30至5:00。
 
本系列讲座主要针对目前空间通信与无线网络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分多个专题对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讲解,目的在于帮助大家了解通信产业的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专业的研究和产业化提出建议,指明方向。讲座面向信息与通信专业的研究人员、硕士、博士和对通信专业感兴趣的其他人士,主要内容包括:深空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最新进展、深空通信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概况、面向深空通信的信源信道编码、TDSCDMA的研发和产业化和中国4G技术研发。
 
本系列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国内通信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每次讲座的主讲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凃国防教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电信技术研究院李世鹤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翼副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IEEE高级会员牛志升教授。作为引领中国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人物,他们的指导必将令我们受益匪浅。
 
6月21日下午1点30分,系列讲座正式开始。首先,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凃国防教授为我们作了系列讲座的介绍,在讲话中,凃教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通信专业对国民生产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接下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IEEE高级会员牛志升教授作为第一场报告的主讲人为我们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牛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经历为指导,为我们提出了多点接入无线通信的崭新理念,他以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这一前沿技术的主要思想、优势和目前的研究方向。在他生动活泼的讲解下,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一本来艰深难懂的技术理念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在场的听众之一,当时的我确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将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引起了每一个人的兴趣,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大家结合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方向纷纷提问,牛教授对每一位同学的问题都作了细心的解答,讲座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凃国防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讲座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并表达了对后面一系列讲座的期盼之情。我们期盼着后面的讲座更加精彩,欢迎广大通信专业的爱好者踊跃参加,预祝空间通信与无线网络专题系列讲座圆满成功!

 

-           
2007年6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研究员的计算机智能讲座,拉开了中科院信息学院2007夏季学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列讲座》的帷幕。
信息学院副院长孙应飞教授在课前做了介绍,谭铁牛研究员现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系主任。”对这样的“牛”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更翘首期待着谭老师精彩的讲座内容。
 
——引言:信息技术“比拟化”与计算机“大脑化”
“当今世界的三大要素= 物质 + 能量 + 信息,信息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随后,谭老师又用比拟的手法,从人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做了解剖,“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的‘细胞’;传感器件是信息技术的‘五官’;通信网络是信息技术的‘神经’;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的‘免疫系统’;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大脑’;”。
一连串的恰当比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要素的理解。一个人的大脑是否发育健全,是否工作正常直接决定着他的智商,自然“计算机是否够聪明,就直接关乎信息灵不灵”。在绝大多数同学看来,计算机的进化鼻祖是“1946年美国研发的ENIAC”,但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前辈“1944年英国的Colossus”。不管是从哪个祖先传承下来,计算机在短短的60年里的确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验证了摩尔定律。“形体上,从开始的落地式,到台式,再到便携式,后来被揣着走,由被传着走,那么用创新的眼光来看他的下一步有可能就是‘跟着走’”,谭老师简短的总结,却隐藏着敏感而尖锐的眼光。“跟着走”的计算机肯定有其种族空前的善解人意的智商。
 
——问题一:什么是计算机智能技术?
“简单的说,计算机智能就是能模拟人的某些功能或基于生物机理来控制和处理信息”。在Bill Gates提出未来计算机要会“see,hear,speak,learn”之前,谭老师就曾预言过“智能计算机要会听(语音识别),会说(语音合成),会看(图像识别),会学习(思考)”。几个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就描绘了聪明的信息技术大脑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智能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向。
 
——问题二:为什么研究计算机智能?
信息技术已经突破了传输和获取的瓶颈,并在快速发展。通过终端和网络,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超量信息,同时“e-mail里每天塞满邮件,搜索引擎上千条无关结果,计算机病毒疯狂传播”等头疼问题占露头脚。“如何让计算机‘以人为中心’地对信息内容作智能理解,有效地过滤筛选网络内容,挖掘高利用率知识,高精度分析情报”等需求已摆在面前,这就推动了计算机智能的研究。谭老师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他的第二个问题,台下同学们也都豁然开朗。其间,谭老师还不见外地给大家看了他的邮箱在某天收到的邮件列表,据谭老师说,他每天能收到邮件共200封,其中超过80%的是垃圾。从这一点似乎可以暗示,现实有名气的人也备受网络世界关注。
 
——问题三:计算机已经有哪些智能?
作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专家,谭老师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谭老师边结合身边最新研究的成果,边举出个别使用案例生动的列举了计算机在他眼中的职能。“一个60岁的老人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六十多岁的信息技术大脑又能做到哪些呢?”,谭老师幽默地问道。中科院声学所的研究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分离特定情况下的多人同时说话,中科院网络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更是能通过一个人的聊天记录有限地分析这个人的情绪变化。2008年奥运会,为方便不同国家来宾的通信,需要通信设备能同步翻译一些常用对话,就目前研究形势来看,这一愿望就要实现。一些语音识别的例子过后,谭老师介绍了他所在的自动化所在识别字符和语种方面的研究成果,汉王科技,其产品主要包括吸收手写、语音、OCR、生物特征等识别技术,充分地说明了计算机能做到人所具有的一些本领。
“同时,计算机还能做到一些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谭老师自信地说,“计算机可以把虚物实化,比如通过对西安兵马俑一个士兵的分析,呈现给大家数不胜数的军队,还可以让他们按照不同人的姿势走路;另一方面计算机也可以把实物虚化,比如把一个景点不同的照片按照相对位置拼凑成一幅完整图像。”。但人无完人,又何况是一台计算机,它的这些功能都有一定的限制。谭老师用模拟的兵马俑士兵走路视频解释到:“因为缺少在光线下的影子,一看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真实的”,“在拼接照片是时,若这些照片来自不同的相机,又受不同的时间、天气、取景角度的影响,那么结果将大打折扣。”所以,计算机的智能有着很深的开发潜力,也有着很高的技术难度。
计算机智能还应用在交通监控和身份鉴别方面。一段视频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跟踪一辆辆汽车,或不同的路人,并对他们做出行为预测,发现异常就可马上给出警报。谭老师带领的科研队伍自1998年底就开始研究人体虹膜,现在他们的虹膜识别设备已经很完善,能够同时使用两只眼睛做出身份鉴别。
在谭老师看来计算机的智能开发刚刚开始,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只能简单介绍几种,但其研究前景有广度,又有难度,期待着更多有才之人的加入。
 
——尾语
听完这样一次轻松的前沿讲座,不能说胜读万卷书,也已经让我们受益匪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同学们没有睡觉,没有私语,因为都沉浸在谭老师的知识海洋中。
衷心地感谢谭铁牛所长莅临课堂,为我们翻开《计算机控制与工程》的首页。
 
 

 
6月25日,大连化物所第三届“创新杯”足球冠亚军争夺赛在所足球场举行,经过90分钟的激烈角逐,新能源研究室队最终以3:2的比分击败对手夺得本次大赛冠军,天然气化工与应用催化研究室队获得亚军。
 
张宇同学以9粒进球荣膺本届杯赛“最佳射手”称号。至此,为时1个半月的第三届“创新杯”青年足球友谊赛圆满落幕。赛后,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黄向阳、研究生部主任熊博晖分别为获得冠亚军的两支球队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本届比赛是由所研究生部、工会、团委主办,所研究生会承办的,共有170余人报名参加,各实验室、机关共组成十三个队参赛。在43场的精彩角逐比赛中,队员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信念,注重团队协作、互相配合,赛出了团结友谊,展示了青春风采,受到全所学生和职工的热烈欢迎。
 
大连化物所“创新杯”青年足球友谊赛已经举办了三届,累计参加人员600余人次。“创新杯”不仅促进了全所职工、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增强了各参赛队伍及研究室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全体队员在切磋球技的同时,锻炼了身体、放松了身心,精彩的球技为全所职工和研究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奉献了一道美味的足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