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凌晨消息,美国宇航局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3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莫诺湖进行的试验首次发现,地球上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有毒的化学元素砷生长、繁殖。这种微生物在其细胞成分中以砷取代了磷。 

    美国宇航局网站称,这项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研究项目将改变科学家对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构成的基本认识。新的生命构成成分的发现将改写生物教科书,使地球外寻找生命的范围得以拓展。这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本周出版的《科学快讯》上。

    11月29日,美国宇航局发布公告称将于北京时间12月3日凌晨3时举行发布会,宣布一项天体生物学的新发现,该项发现将影响对外星生命的搜寻。随后即引发网络上关于美国宇航局发现外星生命体的猜疑。

    对于今天宣布的这项生命新发现,美国宇航局负责科学任务的副局长埃德•维勒尔在华盛顿表示:“生命的定义因此扩展了。由于我们正在太阳系寻找生命迹象,所以,我们的思维必须更开阔一些,角度更多一些,对未知的生命进行研究。”

    碳、氢、氮、氧、磷和硫是地球有所有已知生命形式的六大基本构建元素。其中,磷是携带生命基因的DNA和RNA的主要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所有活细胞的最重要的元素。磷还是所有细胞(三磷酸腺苷)中携带能量的分子以及构成所有细胞隔膜的磷脂的核心成分。

    但是,新发现的细菌并不是这样,它完全不同,其细胞成分中以砷取代了磷。这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砷对地球上多数生命有毒。这一发现表明人类对生命本身的理解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同时也暗示完全有可能在其他行星上发现与地球生命不同的生命形态。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宇航局研究员费利萨•沃尔夫•西蒙表示:“我知道有些微生物可以呼吸砷,但我们发现的微生物与众不同,它的部分机体组成由砷构成。如果地球上的某些东西可以做这样一些出乎我们意外的事情,那么生命还能做哪些我们还未发现的事情呢?”

    新发现的微生物----菌株GFAJ-1是一个常见细菌群Gammaproteobacteria的成员,研究人员用一种非常依赖于磷的食物成功地培育出这种微生物,但砷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协助作用。当研究人员将磷去掉,换成砷,这些微生物仍可以继续生长。随后的研究发现,砷被用于产生新GFAJ-1细胞的“砌块”。研究人员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当这种微生物依靠砷生长时,砷实际上已经成为这种生物重要的生物化学体系(诸如DNA、蛋白质和细胞膜)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成果将促使科学界重新检视许多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地球演化的研究、有机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缓解疾病以及地球系统研究。这些发现也将在微生物学和其他研究领域新的战场。

    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卡尔•皮切尔表示:“替换生命的化学成分这样的想法在科幻作品中很常见,但在此之前,将砷作为砌块,形成生命,只在理论上存在,但现在我们知道莫诺湖中就有这样的生命存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和台南国立成功大学的科学家将发光的海胆形状的金纳米粒子,即已知的生物发光二级管植入到一种植物的树叶里,也许不久就可以用树叶发出的绿色荧光,取代街灯发出的金光。 

    这种新纳米粒子通过生物学方式发光,不像现在的街灯那样需要电流,除此以外,它还能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苏严勋(Yen-Hsun Su)在接受《化学世界》的采访时说:“将来可以利用生物发光二级管让路旁的树在夜间发出荧光。由于生物发光二级管发光能促使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这种方法不仅能节省能源,而且还能吸收二氧化碳。”

    这种金色的海胆形状的纳米粒子,是把树叶里通常用来吸收光的一种材料转变成发光材料的关键。众所周知,让植物叶子呈现绿色、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然而在特殊环境下,例如在接触到紫外线时,叶绿素自身也能发光。当接触波长大约是400纳米的光时,绿色的叶绿素会发出红光。

    然而要得到紫光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夜晚,而且发光的树叶要为司机和路人提供照明。科学家需要一个紫光源,最终他们在金纳米粒子里发现了它。当人眼看不见的波长更短的光接触到金纳米粒子时,它们会在刺激下发出紫光。紫光撞上附近的叶绿素分子,刺激叶绿素产生红光。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级(Nanoscale)》杂志上,科学家希望用金纳米粒子处理过的树,能产生足够的光,以便取代用电或气供能的街灯。然而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克里沙奴·雷表示,现在这一成果仅局限于他们的试验对象——水生植物虎耳。不过把它推广到街道两旁的树等陆生植物上,也并非不可能。雷说:“当然可以把它们当作街灯,但要实现这个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晨报讯(记者 韩娜)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窥探”月球内部工作。为了克服月夜生存的问题,将使用原子能电池,能连续工作30年。这是我国月球绕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近日做客“科学会客厅”时透露的。 
  
    欧阳自远介绍说,嫦娥三号将同时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奔月”,着陆器和月球车搭配在一起工作,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嫦娥三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月球上长达半个月的夜晚,温度达到零下100℃至零下150℃,所有电子设备都会冻坏,“我们现在设计了原子能电池,能连续工作30年。”
  
    据欧阳自远透露,未来嫦娥五号将在海南发射。2017年后,我国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将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建设月球基地。载人登月也将在海南发射。

 

 

 

 

现在网消息 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本年度(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体外受精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对治疗多种不育症所起到的作用被表彰并得以推广。此种技术正在被应用于新的领域,通过检测胚胎里的遗传基因,或许可以让先天性疾病更少发生。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是在十年之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诞生。张丽珠教授便是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制造者。“这是我老师的老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教授马彩虹称,“在那个年代能完成这么一件事并不容易”。
  
    试管婴儿技术最初是为了治疗不育症而产生,由于输卵管不通,受精卵没办法着床于子宫。此种技术就是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培育后,再放回子宫着床。马彩虹教授称,目前试管婴儿技术为许多不孕者解决了问题,但是现在着床几率还没法控制,大约20%到30%的体外受精卵最终可以发育为胎儿。根据研究表明,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可以用于在植入子宫前进行遗传学诊断,通过提前检测基因,检查胚胎是否正常。“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会分裂,我们在分裂过程中取它一个细胞进行检查,这并不影响其后面的发育。而细胞核里也蕴含了所有生命的遗传物质。”马彩虹教授介绍,“通过探针可以发现胚胎中是否有某种疾病的基因高表达。”如果检测到不好的基因表达,可以进行筛选,这样可以阻断很多遗传性疾病和单基因疾病的遗传,也有利于优良基因的遗传。“在英国,有家族高发乳腺癌,因此在他们家族当中这个遗传基因就有高表达,如果在他们的孩子中不想让这个基因高表达,即可通过筛选培育一个好的胚胎。这个孩子将来有可能就是无癌孩子。”目前能够诊断的疾病大概有40多种,马彩虹教授称,“这项技术需有效应用,必须避免可能因此产生的伦理问题。”

 

 

 

 

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 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 

    正当大会召开之际,德国、丹麦、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多个欧洲国家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和降温天气,欧洲极端天气立即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

    英国最低气温
    打破历史纪录

    英国气象局11月28日发布公告说,前一天夜里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最低气温已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预计寒冷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气象部门提醒人们注意防寒,并注意道路结冰等方面的风险。

    英国本次大范围降雪从上周开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均有地方出现降雪。气象局记录显示,这是英国1993年以来在11月份经历的最大范围降雪。气象局11月28日的公告说,前一天夜里,威尔士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8摄氏度,北爱尔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9.5摄氏度,均打破了当地有气象记载以来11月份最低气温纪录。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最低气温也都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

    目前伦敦尚未有明显降雪,但市区公园里一些湖泊已经结冰。为了防止路面结冰导致交通事故,伦敦市政当局已在许多道路上撒了盐和沙粒。

    英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史蒂夫·威灵顿说,降雪和严寒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下周由于受大风影响,一些地方可能更为寒冷。

    此外,中东欧的波兰和捷克的大部分地区上周末也普降大雪,奥地利、瑞士等国近日也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很多国家的气象部门预报说,寒冷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应注意防寒并注意道路结冰等带来的风险。

    各方声音
    乌干达:
    旱季变长收成锐减

    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11月29日,乌干达气候行动联盟官肯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极端气候出现,乌干达国内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洪水和干旱等爆发的时间越来越频繁,当地农业收成锐减。

    在一些城市如肯都达和卡巴里,已多次发生洪水和泥石流。每次泥石流爆发,都会卷走成千上万的民众。每次泥石流爆发后,人们不得不从低处迁往高处,从湿润地区迁往干燥地区,但泥石流仍然会“祸从天降”,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伤亡。

    在乌干达,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例如雨季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而旱季越来越长,原本每年4~6月,8~10月均是雨季,如今只有9~10月才下雨。旱季越来越长,意味着农业减产或绝产。

    肯萨说,气候变化已影响了乌干达的咖啡种植,令该国的这一主要经济来源受损。包括乌干达在内的多国政府都发出过警告,预计明年将出现极端天气,可能出现粮食短缺。

    多米尼加:
    风雨多变民众遭殃

    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 多米尼加赴会代表娜丽·库洛表示,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多米尼加的自然灾害同样日趋频繁。由于某些地方的降雨量增加,出现了强烈洪水与飓风等极端天气。今年前6个月出现有史以来最干燥、最炎热的天气,之后(直到最近)又出现了降水骤增的现象。此外,多米尼加的土地和水的盐化也非常值得关注,这主要是海平面上升所致。库洛称,多米尼加民众对气候灾害深感担忧,尤其是民众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哥斯达黎加赴会代表贝姆兹·富恩表示,哥国日趋频繁极端天气的发生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收成的时间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导致劳作周期发生改变,而这一切都是日趋不规律的雨季与洪水造成的。

    在墨西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李嘉玮也表示,现在墨西哥天气更加变化无常,他所在的城市哈拉帕一天会出现多种“变脸天”,原本11月会出现很多降雨的日子,如今却“艳阳高照”;原本白天晴空万里,下午就会出现阴雨天。

    斯里兰卡:
    河流干涸渔人歇业

    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 由于气候的变化,斯里兰卡同样受到很大影响。
  
    斯里兰卡赴会代表塞克亚拉表示:“由于降水减少,河水干枯,鱼量减少,斯里兰卡多数靠捕鱼为生的人失业。因为继续留在村中什么都没有了,故国内有很多人移居至市镇中心,如市镇中心也没有足够的物资,那他们就移居到别的国家。”

    塞克亚拉感叹称,斯里兰卡的气候状况极其没有规律,有时一个月内很多雨,导致洪水频发,人们开始变得很困扰,因为他们没有有规律的水的来源。1个月内可能有充分的雨量,但随后的两个月却没有任何降雨。

    他表示,小国所遭遇的种种威胁,就是气候变化危害的最直接证据,希望坎昆大会坚决行动,立刻采取措施“封杀住”极端天气,但从现实看可能“令人失望”。

    今年,南亚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都遭遇了严重水灾,两国因洪灾丧生的人数接近1800人。同样,7月南亚的高温天气纪录,也在全球极端最高气温排名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