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院执行院长杜宇国教授首先为年会作了开场主持。杜院长总结了以往年会取得的成绩,肯定了学术年会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本届年会的概况,本次年会是化学学院第四年的年会,共计23场报告。杜院长特别指出,学术年会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生的报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之间的交流、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他希望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也能起到训练的作用,为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的正式学术报告提供演练平台。本届学术年会有两个特点:其一,评委不仅由外请专家评委和教师评委组成,部分博士生也加入到评委的行列中;其二,整个会务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均由本部研究生会务组的同学完成。
苏刚副院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召开学术年会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了化学学院学术年会一直由学生主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意义。苏院长指出,学术年会是研究生阶段的必要经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苏院长提了三点要求:他希望学术年会要避免“形式主义”,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将几年的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汇报,创新的思路予以交流等;希望年会善始善终,希望每一位同学认真听报告,踊跃提问,积极思考问题;希望化学学院的学术年会一如既往办下去,并不断将学术年会的影响力扩大。最后,苏院长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科研处处长
本届学术年会持续了一天。通过评委的综合评判,评出了博士组、硕士组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若干名。本届学术年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生评委评出了最佳提问奖,鼓励提问奖等多名。
杜院长对研究生的精彩报告予以了肯定,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杜院长尤其指出今年学术年会上,报告人体现的科研水平、演讲的逻辑性、表现的自信心等都较往年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问的问题很有深度,他希望这个优点继续发扬。最后,杜院长祝愿化学学院学术年会办的越来越好。
新华网伦敦11月27日电(记者黄堃)英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气候研究报告说,各方面证据都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正愈演愈烈。报告指出,近10年来全球升温速度变缓并不是已有的减排行动发挥了作用,而是自然界本身一些因素变化的结果。
英国气象局26日正式发布了这份名为《证据:气候现状》的报告,目的是为即将召开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提供气候科学证据。报告由英国气象局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哈德利中心完成,汇集了全球多个气候研究机构近来的研究成果。
报告说,各方面证据都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正愈演愈烈,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而即将过去的2010年也会成为历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
报告还谈到了全球升温速度变缓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地表气温以每10年0.16摄氏度的速度上升,但近10年的升温幅度比这个数据要低。
报告说,近10年人类进行了减排努力,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长速度仍基本稳定,因此并不能将全球升温速度变缓看作是已有的减排行动发挥了作用。自然界本身一些因素的变化可以解释这种全球升温速度变缓的现象,比如近10年来大气中水蒸气含量有所下降、太阳活动的变化等。
英国气象局专家维基·波普说,这份报告确认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仍然很强,希望对其背后因素的科学分析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定。
极度濒危中国特有植物——保亭花
保亭花(Wenchengia alternifolia C. Y. Wu & S. Chow)是吴征镒院士1965年根据20世纪30年代采自海南岛的两份标本发表的唇形科(Lamiaceae)新属新种,由于其互生叶序、总状花序、极联合的花萼、特殊的果柄等特征在现存唇形科植物中非常罕见,因此吴征镒院士根据它建立单种属——保亭花属(Wenchengia C. Y. Wu et S. Chow)及单型亚科——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
自发表之日起,保亭花的系统位置引起了全世界唇形科分类学家的持续关注,但他们都仅能根据原始描述及几份腊叶标本来对它展开研究,没有人知道它在野外的真实生存状况,更没有人知道它详细的生物学特性,因此2004年K. Kubitzki编辑的全世界最权威的维管植物科属专著系列之一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 Flowering Plants. Dicotyledons. Volume Ⅶ中曾推断它可能已经灭绝。但是鉴于它在唇形科中极重要的系统位置,很多学者都试图在野外重新找到这一极重要的唇形科物种,却都无功而返。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系统发育与繁殖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李波等经过多次专程前往海南岛寻找该珍稀物种,终于在时隔60年后于2010年4月重新发现该物种的一个小居群,大约40株个体。该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植物学家的强烈关注,国际著名唇形科专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Philip D. Cantino教授兴奋地称此次发现为“fascinated(令人着迷的)”。
通过引种小苗,该植物目前已在华南植物园正常开花结果,为进一步繁殖和扩大种群以及将来的野外回归打下研究基础。目前,李波等在导师张奠湘研究员的指导下,已经从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细胞学、解剖学等方面对该种的系统位置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同时,关于该种的传粉生物学、生殖生物学、花器官发育解剖学、营养器官解剖学、保护遗传学等研究也相续启动,并取得初步结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通过11月15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名人十问”专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回答了来自全球读者的十个提问。霍金表示,观测数据显示宇宙正处于不断加速的膨胀过程之中。它将永远膨胀,并将越来越空,越来越暗,但没有终结。
以下为这十个提问:
问题1: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为何关于上帝的故事会尽人皆知?——巴桑塔·波拉(Basanta Borah),瑞士巴塞尔
霍金:我从没说过上帝不存在。上帝是人们心目中的造物主。但我认为这种造物主并非是一个你可以与其建立个人关系的个体,而是物理学定律。我将它视为一种“自然的”上帝。
问题2:宇宙会终结吗?如果答案是会,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保罗·皮埃尔森(Paul Pearson), 英格兰哈尔
霍金:观测数据显示宇宙正处于不断加速的膨胀过程之中。它将永远膨胀,并在此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空,越来越暗。但尽管宇宙没有终结,它确实有起点,它产生于一次大爆炸。你可能会问那么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但答案是没有“在那之前”,就像没有比南极更靠南的地方一样。
问题3:您认为我们的文明能够延续足够久的时间,直到我们有能力进入更遥远的空间吗?——哈维·贝萨(Harvey Bethea),美国乔治亚州
霍金:我认为我们有很大机会可以等到移民开发太阳系的那一天。但是由于在太阳系中找不到比地球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因此我不清楚如果地球变得不再适合居住时我们的文明是否能延续。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向其他恒星系进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期待我们能够等到那一天。
问题4:如果您有机会和爱因斯坦通话,您会说什么?——朱黄(英译)美国康涅狄格州
霍金:我会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黑洞理论?他的相对论中的场方程表明一颗大质量恒星或一团气体云会塌缩形成黑洞。爱因斯坦本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不知为何却坚持认为某种机制,如爆炸,会阻止塌缩过程,从而防止黑洞现象的发生。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爆炸呢?
问题5:在您的有生之年,您最希望看到哪一项科学发现或进展?——卢卡·桑兹(Luca Zanzi),美国马萨诸塞州
霍金:我最希望看到核聚变成为实用的能源。它将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没有污染,不会引发全球变暖。
问题6:您怎么看待人死后的意识问题?——艾略特·吉布森(Elliot Giberson),美国西雅图
霍金:我认为人脑就像是一台电脑,而意识就如同电脑程序。当电脑关机,程序也会停止运行。从理论上来说,意识可以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重建,但是这将非常困难,因为这就需要输入一个人全部的记忆。
问题7:您是一位声名卓著的物理学家,但您有没有一些可能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日常兴趣爱好呢?——卡罗·吉尔莫尔(Carol Gilmore),美国密苏里州
霍金:我喜欢所有风格的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歌剧。另外,我和我的儿子蒂姆一样,都很喜欢一级方程式赛车。
问题8:您认为您的身体残障对您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起到了帮助作用还是限制作用?——玛琳娜·维库拉(Marianne Vikkula),芬兰
霍金:虽然我很不幸患上了运动神经疾病。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我都很幸运。我很幸运能够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工作,这是少数几个身体残障不会成为大问题的领域之一,还写了几本比较成功的书。
问题9:面对那么多人渴望您为他们解答关于生活中的奥秘,您是否感觉这是一种重大的责任?——苏珊·莱斯利(Susan Leslie),波士顿
霍金:我当然不可能知道生活中所有问题的答案。虽然物理学和数学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但它们在预测人类行为方面效用有限,因为预测人类行为需要解太多的方程了。对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女性,我并不比其他任何人了解的多。
问题10:您是否认为有一天人们将理解物理学中的一切原理?——卡斯特·库兹(Karsten Kurze),德国
霍金:我可不希望那种事发生,那样一来我就失业了。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于登云透露,中国探月工程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目前进展情况良好。
于登云是在11月23日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与媒体对话——嫦娥二号卫星探月”活动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带“腿”带轮子的嫦娥三号、四号月球探测器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也是中国航天第一次研制,技术难度很大。通过攻关,嫦娥三号、四号月球探测器将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以完成探月工程的“落”月任务,即实施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于登云表示,嫦娥三号预选的“登月”地点有5个。此前公布影像图的月球虹湾区域,不一定是嫦娥三号最终着陆区。目前,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共有5个,分别是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
“事实上,在探月一期工程的时候就在考虑二期、三期的工作,在二期着陆点的确定上,我们预选了5个着陆区。”于登云说,5个预选着陆区的选择取决于四大因素:第一是科学性,这个地方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不是非常高,元素是否比较丰富;第二是安全性,航天器是否能够平稳着陆,正常工作;第三是可测控性,必须在地球能够看到的那一面;第四是创新性,尽可能在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于登云介绍,嫦娥三号最终着陆点现在不能确定,要根据将来进展情况和具体发射情况才能明确。
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原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当前国际上已形成新一轮探月热潮,中国的探月工程以无人探测为起点,将通过“绕、落、回”三期实施,为后续载人登月探测和未来深空探测等航天活动奠定必要的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他说,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论证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具体方案要报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