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教学工作计划,2010年10月29日学院组织召开了教学工作学生座谈会,由学院杜宇国、李增喜、计明娟、黄明宝、向军辉、毛联霞等老师组成的工作组,认真倾听了同学们对化学学院这一学期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进一步落实学生们的各项建议,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10年11月5-6日召开了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的教学研讨会,就教师教学的组织方式、授课内容、工作态度、课程衔接、及教学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1月5日的教学研讨会由杜宇国院长主持,他首先通报了校优秀课程的评选结果,再次重申了学院推荐的条件,并介绍了相关课程的特色供大家学习。随后,杜院长详细介绍了10月29日学生座谈会中,同学们对我院课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全体与会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深入展开了讨论。青年教师师资博士后张志国老师,在研讨会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了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困惑。校教学委员会委员计明娟教授则介绍了督导组听课的情况。
 
在之前的学生座谈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就个别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提出了意见;提出了Z306教室和视频教室的局限;对课程选课人数较多课程建议限选或分班;对某些数理基础要求较多的课程,建议按照学生不同基础分班;考试前预留1-2周复习等等。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杜院长在教师座谈会上一一加以说明,大家逐条分析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我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深度;同时还需要在入学教育及学生选课阶段由研究生院教师和各所导师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研究领域正确选课;要不断提高讲课水平和技巧,青年教师虚心向资深教师学习;综合楼306教室因为硬件局限,存在遮挡视线、视频教室无法反映激光笔指向等问题,老师们对此积极提出了暂时性的应对办法,同时也会尽快和学校相关部门反应;课程结束后,建议任课教师给学生预留1-2周复习时间再考试等。
 
校教学委员会委员计明娟教授谈到,作为督导组成员听课的印象,与同学们在座谈会上反应的问题有一些不尽相同,督导组更多地关注教师授课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而同学们对教师的要求则更为实际。任课教师最重要的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组织完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学任务。只要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杜院长最后强调,一定要认真对待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本次教学研讨会,化学学院的教师们充分交流分享了教学经验,倾听了同学们对课程的评价,分析了问题的根源。老师们表示,将结合这次研讨会的讨论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勤于反思、善于引导、勇于创新。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打算制造可在地球大气层飞行的超音速喷气机,该机的飞行速度将是音速的5倍,从而大大缩短环球飞行的时间,最多可减少几个小时。 
  
    以这样的速度飞行,从纽约到悉尼大约只需2个半小时,而现在的客机需要21小时。据信,该项目是为了制造一种可以飞往火星的可重复使用的飞机,然而,由于采用以前的航天技术,它有可能客运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美国宇航局2010年提出的航空建议,该局每年要分配出500万美元,在未来3年把一种新飞机变成现实。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搭载乘客穿越大气层,并能安全起降的可重复使用的飞机。
  
    根据这项建议,工程师需要解决大质量飞行器进入行星大气层后下降、着陆以及在太空吸气和排气问题。美国宇航局也非常清楚,研制这种机器面临很多 挑战。美国宇航局在建议书中指出:“极超音速加热环境,再加上需要具有可重复使用的性能,使得这项研发工作在材料、材料涂料和结构设计等方面面临几大技术 挑战,它们不仅能够承受空气动力载荷,而且需要重复承受高热负荷,在确保机体最轻的同时,还要保证使用寿命长,而且坚固耐用。要想使进入太空实现成本,发 射载具必须很轻,可重复使用,而且易于维修。”
  
    相对而言,极超音速飞机是继协和飞机之后的一个新概念,协和飞机的飞行速度是音速的2倍,而极超音速飞机的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5倍。
  
    今年6月,一架试验用的超音速冲压喷射飞机创造了极超音速飞行记录----以6倍音速在空中飞行了3分多钟,时速相当于4500英里(7242.05公里)。
  
    “X-51A WaveRider”极超音速冲压喷射飞机上周从一架B-52轰炸机上释出,靠自己的发动机,以6倍音速自行飞行了200秒,这种飞机的工作原理是,自身携带的氧以超音速进入发动机,点燃氢燃料,产生动力。
  
    今年10月,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公司研制的太空船2号被母船送上莫哈维沙漠上空4.5万英尺(13.72公里)高空,成功完成处女航。这 架飞机由著名飞机设计师伯特·鲁坦设计,目的是以一个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的价格进行太空游,目前的票价是20万美元。它是在2004年获得1000万美元 奖金的一架原型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可以搭乘6名乘客,但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检测后,才能把乘客送入太空。

 

 

 

 

伴随着一声长鸣,执行第27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11月5日驶离上海前往深圳,本月11日将从深圳盐田港出发,远征南极。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在5日举行的第27次南极考察队行前动员会上介绍,此次考察队共有190名考察队员,来自约60个单位,其中还有来自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科考队员。考察队将完成27项站区科学考察和南大洋常规科学考察任务,执行27项后勤保障任务,将继续派出昆仑站考察队执行内陆考察和站区建设任务。
 
此次考察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玉碑运往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在昆仑站永久矗立,成为我国南极昆仑站最为重要的标志物。这块玉碑是青海市政府捐赠的,选用青海省境内昆仑山脉格尔木地区的昆仑玉制成的,总重量为5.2吨。
 
根据航行计划,“雪龙”号抵达深圳后将开展一系列极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1月11日正式启程后,第一站前往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在该港靠泊3天后,穿越西风带直奔南极中山站,预计12月7日到达中山站,在完成第一阶段作业和大洋调查后,“雪龙”号将离开中山站前往澳大利亚凯西站,在凯西站完成澳方垃圾运装后返回中山站。在中山站完成第二阶段作业后,于3月1日离开该站,经弗里曼特尔港回国,2011年4月1日靠上海港,历时142天,航程19481公里。考察队中执行长城站考察任务的队员,将搭乘智利空军飞机前往。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在会上介绍,4日国家海洋局已专门派出船舶安全组对“雪龙”号进行了全面监测和评估,结果显示完全合格。他同时透露,两架直升飞机将在深圳上船。
 
5日在前往深圳途中,考察队在“雪龙”号上对考察队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学习。
 
第27次南极科考领队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顺林担任,国家极地办综合处处长夏利民任副领队,国家极地办党委书记魏文良担任领队顾问。
 
 
 
 

本报讯(记者魏娜 通讯员曾艳)“中国现有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时期,15年内,中国完全可以将2-3人送上月球,然后成功返回。”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参加60周年校庆时透露。 
  
    龙乐豪曾主持和参加了5项国家重点工程运载火箭或导弹的研制,其中长征三号甲被誉为“金牌火箭”,至今仍保持100%的飞行成功纪录。他还主持过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与月球探测工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参与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顶层研究设计工作。
  
    龙乐豪介绍,中国的运载火箭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巩固和加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航天运载技术在21世纪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适时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十分必要。
  
    他表示:“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届时中国将在月球建造基地,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月球,开启中国人太空探索新时代。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4日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和赫尔姆霍茨柏林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柏林同步加速器(BESSY Ⅱ)在实验室成功产生了黑洞周边的等离子体。通过该研究,之前只能在太空由人造卫星执行的天文物理实验,也可以在地面进行,诸多天文物理学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黑洞的重力很大,会吸附一切物质。进入黑洞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的边界之内逃逸出来。随着被吸入的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会产生核与电子分离的高温等离子体。
 
黑洞吸附物质会产生X射线,X射线反过来又会刺激其中的大量化学元素发射出具有独特线条(颜色)的X射线。分析这些线条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黑洞附近等离子体的密度、速度和组成成分等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铁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铁在宇宙中的储量并不如更轻的氢和氦丰富,但是,它能够更好地吸收和重新发射出X射线,发射出的光子因此也比其他更轻的原子发射出的光子具有更高的能量、更短的波长(使得其具有不同的颜色)。
 
铁发射出的X射线在穿过黑洞周围的介质时也会被吸收。在这个所谓的光离化过程中,铁原子通常会经历几次电离,其包含的26个电子中有超过一半会被去除,最终产生带电离子,带电离子聚集成为等离子体。而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个过程。
 
实验的核心是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设计的电子束离子阱。在这个离子阱中,铁原子经由一束强烈的电子束加热,从而被离子化14次。实验过程如下:一团铁离子(仅仅几厘米长并且像头发丝一样薄)在磁场和电场的作用下被悬停在一个超高真空内,同步加速器发射出的X射线的光子能量被一台精确性超高的“单色仪”挑选出来,作为一束很薄但却集中的光束施加到铁离子上。
 
实验室测量到的光谱线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牛顿X射线多镜望远镜所观测的结果相匹配。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地面实验室人为制造出了太空中的黑洞等离子体。
 
这种新奇的方法将带电离子的离子阱和同步加速器辐射源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黑洞周围的等离子体或者活跃的星系核。研究人员希望,将EBIT分光检查镜和更清晰的第三代(2009年开始在德国汉堡运行的同步辐射源PETRAⅢ)、第四代(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X射线源结合,将能够给该研究领域带来更多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