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当天下午,湖南省农科院举行发布会,农业部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程式华宣布,经专家组验收,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
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 焦点
靠什么突破900公斤
袁隆平说,此次亩产突破900公斤,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良种、良法和良田,缺一不可。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良必须配套。在良法上,除了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今年有个特别的地方,使用了专门的超级稻专用肥,起了很大的作用。去年亩产840公斤的时候,没有使用这种肥料。
除了这三点,袁隆平还强调天气因素也很重要。
900公斤的超级稻推广耕种的话,也需要良种、良法和良田这三个条件。
中国水稻所所长、研究员程式华坦言,该品种水稻目前只能在得到验收的湖南境内推广,由于全国水土、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大面积推广还有相当的难度。
产量怎样算出来的
9月18日,在邵阳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由农业部组织专家,对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此次验收由中国水稻所所长、研究员程式华挂帅,成员来自江西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
专家组将107.9亩等待验收的试验田分18组并编号,再从中选取三块田进行检测。其中一块由高产攻关示范小组推荐,其他2块则由专家组成员抽签后确定。
经随机选择,最终确定了2、5、8号片区作为现场测产地。“一般按高中低标准,选3块区进行现场测产,到时取平均值算产量。”程式华说。
由于在山区,还没有实现机械化收割。村民用镰刀收割水稻后,拿到打谷机上脱粒,然后把谷子装进蛇皮袋。专家组成员用红笔在已编号的蛇皮袋上画圈确认,防止有人从别的地方搬来稻谷作弊。
程式华介绍,脱粒完成后,还要将稻粒筛选干净,最后进行水分检测与称重。由于收割前晚下了一场大雨,致使杂交稻含水量超出可准确检测的范围。“
三块试验田的水稻,经烘干、除杂等计算后,加权平均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之前,袁隆平根据公布的亩产的稻穗量、每一株稻穗的接穗率、每一粒稻谷的粒重数据,预测出的亩产量为930公斤。
为何追求更高亩产
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不断追求更高亩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介绍,当前国家下大力气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我国现有耕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水稻单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据袁隆平介绍,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现在每公顷生产的稻米可养活27人,到2050年,每公顷必须养活43人。袁隆平告诉记者,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适合种植,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可增产粮食1.5亿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为帮助人类告别饥荒,中国科技人员已做好准备。
■ 声音
杂交水稻没有转基因
超级杂交稻和普通水稻在口感上有何不同?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有何不同?
对于这些普通消费者关注的问题,袁隆平表示,在80、90年代,主要解决温饱问题,追求产量,品质和口感是第二位的。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而是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有一条原则,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求优质,我们做到了超级稻口感好得不得了。
对于“杂交水稻中有没有转基因技术”的疑虑,袁隆平明确表示“没有”。此外,曾有人对杂交水稻是否有副作用也抱有疑问,袁隆平说,我们推广杂交水稻时是1976年,已经35年了,并没有出现副作用。
■ 现场
等到“90后”冲上千公斤
9月19日下午,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重大突破记者见面会”上,袁隆平一袭白色西装“亮相”。面对记者们“长枪短炮”的围攻,老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昨天一天我都在办公室里等着,晚上也很焦急,睡不着觉。直到零点三十分,接到专家组发来的测产数据后,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放了下来。”袁隆平说。
“实现亩产700公斤的目标,我们用了4年时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我们又用了4年。这次亩产900公斤目标获得重大突破,我们用了7年。”袁隆平说,“Y两优2号”冲击亩产900公斤的成功,再次证明只要有好的品种、好的种植栽培方法和优质耕地,我国水稻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和提升潜力。
“这一次的成功突破意味着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袁隆平说,下一步他将把奋斗目标设定为亩产1000公斤。
“也许十年左右时间,等我变成‘90后’时,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
本版稿件 综合新华社 央视 中国之声等媒体
本报记者 刘春瑞 报道
本报东风航天城讯(特派记者 万强) 记者昨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获悉,世所瞩目的“天宫一号”将于本月下旬在该中心发射,目前各系统的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试验站,“天宫一号”也被称为目标飞行器,其任务是为随后发射升空的“神八”、“神九”、“神十”建立一个追击的目标,分别完成在太空的交会对接,为最终建设空间站探出一条“天路”。
昨日的东风航天城内,来自北京等地的飞船、火箭试验队的大队人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一次又一次测试,发射场站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环节的人员已进入临战状态。据了解,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多路记者陆续抵达东风航天城,宾馆、旅社已全部停止接待旅客,由酒泉和嘉峪关的旅行社组织的参观者,只允许一日游。
本报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把从老鼠子宫内膜提取出的干细胞转化为能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并用其治疗罹患糖尿病的老鼠,结果发现具有一定的效果。科学家们表示,未来人们或可使用子宫内膜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分子治疗》杂志上。
子宫内膜是成人干细胞的一个来源,它们也像其他干细胞一样能分裂成其他类型的细胞。最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干细胞能被用来制造一般出现于胰腺中、可产生胰岛素的岛细胞,科学家们或可利用得到的岛细胞进行移植手术,用其来治疗糖尿病患者。
该研究团队的领导者、耶鲁大学的休·泰勒教授在含有特殊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的培养物中为子宫内膜干细胞“洗澡”,子宫内膜干细胞会因此吸收胰腺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特性。经过3周孵化后,子宫内膜干细胞呈现出了β细胞的形状并开始制造出一般由β细胞制造的蛋白质,有些这样的细胞也制造胰岛素。
进食后,身体会将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等成分,这些成分接着会在身体内循环。作为回应,β细胞会释放出胰岛素,使身体细胞能吸收正在循环的葡萄糖。在最新研究中,泰勒团队将成熟的干细胞暴露于葡萄糖下,结果发现培育出来的细胞就像典型的β细胞一样,通过产生胰岛素对葡萄糖作出反应。接着,科学家们将这种成熟的、能制造胰岛素的干细胞注入罹患糖尿病的老鼠体内——它们体内起作用的β细胞很少,而且,血糖浓度很高。
科学家们发现,没有接受干细胞疗法老鼠的血糖浓度一直很高,出现白内障且昏昏欲睡;而接受干细胞治疗的老鼠非常活跃,也没有出现白内障症状,不过它们的血糖浓度也高于正常老鼠的血糖浓度。
泰勒表示:“子宫内膜干细胞可能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破坏了身体本身制造胰岛素的细胞,结果导致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浓度。”他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弄清楚这种干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改变营养物“浴液”的浓度或增加注射细胞的剂量是否能使该治疗方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