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第一届地球环境微生物计划(EMP)会议在深圳召开。世界各国科学家将携手全方位分析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功能。项目将对全球典型的环境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土壤、海洋、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

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相互分享了微生物学在生态、健康、医学、工业、农业等各领域中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大规模和小规模研究相结合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第一届地球环境微生物计划:10000个样本的初步研究》《大豆结瘤的土壤宏基因组学研究》《基于主要衣壳蛋白基因g23分析基础上的T4噬菌体的全球性分布》《水生生物的环境微生物计划的研究——具有最多微生物的生态系统》等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结合华大参与的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项目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项目,介绍了人肠道微生物和环境宏基因组学之间的联系。

共有中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华大基因方面表示,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和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华大将通过资源整合、创新的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在环境微生物研究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水平。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3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成功利用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肾脏细胞产生了一种纳秒级的激光脉冲,首次用单个活细胞作为增益介质产生了激光。相关论文将于近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产生激光通常要有3个要素,第一是光源,第二是受激产生激光的“增益介质”,第三是将所产生的光聚拢到一起的“光学共振腔”。哈佛医学院皮肤病学副教授、论文作者尹淑贤(韩国名)博士说,激光发明50年来,通常都是用合成材料如晶体、染料、纯净气体作为光学增益介质,光脉冲在两面镜子间来回反射,在这些介质中被放大。而我们选择了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肾脏细胞作为增益介质。

GFP蛋白最初是在水母中发现,可在不添加其他酶的情况下诱导发光。研究人员给一个直径约20微米宽、1英寸(2.5厘米)长的圆筒两边装上镜子作为光学共振腔,共振腔内装满GFP水溶液,再向其中放入肾脏细胞。结果发现,肾脏细胞不仅能产生激光脉冲,而且能像透镜一样将光回聚并诱导激光发射。

更重要的是,该激光设备中的细胞在发光过程中仍然存活,能持续产生数百次激光脉冲。尽管单个激光脉冲比较微弱,仅持续几纳秒,但却很明亮,很容易探测到。

论文主要作者、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马尔特·加特说,这一成果源于好奇心。由于此前激光均由各种机械装置生成,他和同事就想,“为什么自然界中没有生物能制造激光”,产生了用细胞组织试试看的念头,结果显示这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这项成果的运用前景,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首先,由于不同的细胞结构所产生的激光在光学性质上有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最后得到的光,来研究细胞和机体组织;第二,目前医学上有一种光动力疗法,可把对光敏感的药物送到要医治的机体部位,然后用光照来激发药效,如果在这种疗法中能用上“细胞激光器”,也许可以增进疗效。

但要在机体组织内产生激光,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机体组织内形成一个光学共振腔,而不是像本次研究那样利用外部的两面小镜子。“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在细胞里植入一种类似于镜盒的结构作为光学共振腔。而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找到一种方法,将无生命的光通讯和计算机拓展到生物技术领域,这在一些涉及电子与生物组织转换界面的项目上尤其重要。”马尔特·加特补充说。

 

 

据新华社电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有助治疗癌症的纳米微粒。在光动力疗法中,它可以携带大量光敏分子进入肿瘤,帮助杀灭癌细胞,其效果好于常规方法。
  
    光动力疗法是指让一些对光敏感的分子进入到肿瘤中,然后用光照射,这些光敏分子就会产生有毒物质杀死癌细胞。现在常通过血液注射的方式来输送光敏分子,但注射液中多是彼此分散的单个分子,这样要使肿瘤部位出现较高的光敏分子含量就有难度。
  
    英国赫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分子药物学》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直径为几十个纳米大小的微粒,每个微粒可以携带上百个光敏分子,具有把光敏分子大量送达肿瘤部位的能力。在纳米微粒的内部和外部,还可以携带两种不同的光敏分子,进而增加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研究人员罗斯·博伊尔说,这种纳米微粒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能进入肿瘤而不在健康组织中引起副作用。其原因是肿瘤中的血管与健康组织中的血管不太一样,其血管壁并不紧密,存在一些“漏洞”,纳米微粒可以在血压推送下穿过这些“漏洞”进入肿瘤。
  
    研究人员已经用实验室培养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纳米微粒可以增加光动力疗法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开展动物实验。

 

 

中新社广州6月13日电 (郭军 李建基)据广州五羊天象馆预告:今年6月16日凌晨发生的月全食,将是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如果天色晴朗,中国乃至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都可目睹到月全食。   
     
    就中国而言,西部不仅比东部观看月全食的条件好,而且可看到月全食的时间长。广州乃至东部地区,6月16日凌晨看到的月亮几乎都是带食而落。   
     
    据广州五羊天象馆介绍,这次月全食,无论是食分还是月全食的持续时间,都是2000年7月16日月全食以来食分最大(1.705)和持续时间最长(101分钟)的月全食。  
    
    今年6月16日凌晨月全食,初亏是2时23分;食既是3时22分;食甚是4时13分,最大食分为1.705;生光是5时03分;复圆是6时03分。据介绍,中国天文爱好者可选择没有障碍物的西方偏南的高地来观察这次月全食。

 

为延揽外国优秀青年学者到中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研究合作和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9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试行)。2011年度该项目的第二次推荐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人应为当年在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外国优秀青年学者,曾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从事过3年以上基础研究工作或具有博士后研究的经历。
 
2.学校推荐人选要紧密结合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技计划项目,“985”高校的推荐人选要紧密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985”工程创新平台。重点推荐美欧日俄等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现职青年学者。
 
二、支撑条件
 
1.申报高校应为申请人指定联络人,负责向外国青年学者提供政策咨询,科研合作,并协助进行基金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与申请人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课题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依托单位为申请人提供的在研究项目实施期间的生活待遇以及所必需的工作条件;申请人承诺保证资助期内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等。其中,协议中的来华期限必须涵盖本基金申请项目的执行期限。
 
三、名额和材料
 
1.各校申报数量不超过5项;
 
2.提交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材料应包括:申请人与依托单位签订的协议1份;申请人博士学位证书1份(该证书不得以其它材料或证明代替);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学者);不超过五篇代表性论文的首页;申请人认为有必要附上的其它材料(可无);推荐申请书1份;推荐意见表2份。
 
四、截止日期
 
以上材料请于2011年6月24日前报送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综合处。
 
五、后续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组织专家遴选并限额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推荐工作完成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科学基金项目受理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通知有关高校,由高校通知申请人于2011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通过该系统在线填写申请书。该基金实施方案、申请通告均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国际合作专栏(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30990.htm)浏览或下载。
 
联系人:铁晓锐 李楠
 
电 话:010-66096685 6609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