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2008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从那时起,科学家开始了等待。因为太阳的安静并不新奇,每11年是太阳的一个活动周期。虽然这一等就是三年,但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太阳开始活动的迹象。
  
    今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而之前一次太阳耀斑发生在2006年12月。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虽然这次迅速喷发的等离子云并没有直接瞄向地球,但对地球磁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这是6年以来最迅速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不禁让科学家联想起1997年11月,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拉开序幕的类似情景。科学家认为,这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开始的标志。
  
    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24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4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1755年左右的第1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3次均发生在19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而太阳活动的关键指标是太阳黑子,特纳认为,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缓步登场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8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宇宙如何开始是天文学家一心要揭开的谜团,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也许应该加快脚步,因为美国天文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在遥远的将来,有关大爆炸的绝大多数证据都将消失。137亿年前,大爆炸创造了宇宙。
  
    虽然未来的天文学家可能因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对物理学更深入的了解受益,但残留下来的大爆炸证据最后遗迹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废物”。研究人员表示,大爆炸的痕量信号可能在1万亿年内消失。实际上,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银河系将与它的邻居仙女座相撞,最后孕育出银河仙女星系。研究人员同时指出,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人类还存在的话)仍可以利用一些备份线索,了解宇宙的历史。
  
    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130多亿年前的星系,它们在宇宙诞生后几百万年形成。此外,他们同样研究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光线,由大爆炸形成,现在仍存在于宇宙中。在遥远的未来,这些线索不可能被地球上或者附近天体上的科学家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退却,在伸展到一定程度后,辐射中的光粒子——光子将拥有比可见宇宙更长的波长。
  
    由于宇宙不断膨胀,我们当前能够观测到的古代星系将进一步远离地球,导致未来的科学家无法观测到。太阳和其他很多恒星将燃烧殆尽,我们附近的宇宙区域也将比现在更为空旷。但未来天文学家并非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从银河仙女星系飞出的所谓的极高速恒星研究大爆炸。这些恒星将成为公元1万亿年我们所在星系的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光源。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理论与计算研究所负责人阿维·勒布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过去经常认为观测宇宙学将在1万亿年后成为一种不可行。我们现在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极高速恒星将允许银河仙女星系的居民了解宇宙扩张并追溯过去的历史。”
  
    极高速恒星由双星距离星系中央的大质量黑洞过近时形成。黑洞巨大的引力将撕裂这种组合,其中一颗被吞噬,另一颗则被抛出星系,速度超过每小时10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160万公里)。逃离星系后,极高速恒星将因为宇宙膨胀速度不断提升。通过测算极高速恒星的速度,未来的天文学家能够推演宇宙扩张,进而研究大爆炸。
  
    通过将来自极高速恒星的银河仙女星系年龄信息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后代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以及其他重要变量。勒布说:“未来的天文学家并不一定要从大爆炸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认真仔细的测算和分析,他们能够发现微妙的证据,描绘出宇宙历史的图画。”勒布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将刊登在《宇宙论与天体物理学学报》上。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Andre Konstantin Geim)与其同事因制成石墨烯而荣获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日前,他和同事又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石墨烯能有效传导电子自旋,有望成为下一代基于电子自旋的电子元件材料。
 
目前的电子元件基本上都是利用电子具有电荷这种性质,电荷的传导能够形成电流并成为电子元件工作的基础。然而,电子还具有另一种被称作自旋的性质,如果能够加以开发利用,可制造出比现有电子元件更小、更快的电子元件。但是,寻找能够有效传导自旋的材料成为一个难题。
 
海姆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发现如果给石墨烯施加一个特殊磁场,就可以在其中实现电子自旋的传导,而这种“自旋流”具有成为下一代电子元件工作基础的潜力。研究还显示,在石墨烯中产生的“自旋流”比在其他一些材料中更强烈并且更易控制。
 
海姆表示,本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有助于推动基于电子自旋的下一代电子元件的研发。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它只有一层碳原子的厚度,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2004年,海姆与同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制成石墨烯,它从此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4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大基因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完成的第四个鸟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其对于挽救和保护朱鹮和注释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朱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在进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快速趋向灭绝的生命现象特征。1960年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中。目前,世界上仅有陕西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近1000只朱鹮,但他们的自然繁殖能力还很低。朱鹮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为保护珍稀鸟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对寻找濒危物种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对物种步入濒危期预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项目采用目前最先进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GS)策略,使用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进行拼接组装,朱鹮基因组大小约为1.37Gb;拼接组装所获得的序列Contig N50的长度为22.2kb,Scaffold N50的长度超过5.09Mb。朱鹮基因组图谱是进行朱鹮基因组研究的基础,通过测序及相关研究掌握朱鹮基因组信息并探索与生物进化相关的重要基因,重点搭建数据库及分析平台是后续朱鹮功能基因组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保障。通过该研究可以从基因角度破解朱鹮繁殖能力低下、朱鹮幼鸟的高死亡率等问题,此外,还可以进行野生种群和培育种群基因筛选和遗传标记研究,从而实现朱鹮疾病预警和发掘健康培育新技术。同时,该成果还可以为注释动物灭绝这一生命现象、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展珍稀动植物司法鉴定奠定基础。
 
朱鹮基因组计划由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主持,协作组成员单位有:陕西汉中国家朱鹮保护局、阳明大学、中国鸟类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等,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
 
 
 
 

新西兰一名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人类语言可能与人类一样,起源于非洲且年代相同。
 
奥克兰大学生物学博士昆廷·阿特金森以一种文明年代越久远、其语言音素越多的理论为基础,借助世界语言结构图集,分析全球504种语言。
 
4月1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阿特金森的这份研究报告。他发现,一些非洲语言音素超过100个,而夏威夷当地土语音素仅13个。英语、法语和德语的音素均在45个左右。
 
阿特金森随后与其他研究人员用一种概率统计法,依照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重新绘制印欧语系语言发展图谱,发现印欧语系大约一万年前开始分化扩散,远早于一些历史语言学家推测的年代。
 
依照这一发现,阿特金森推断人类语言可能全部起源于非洲,时间大约在15万年前洞穴艺术开始阶段。早期人类大约8万年前走出非洲,带走部分音素。
 
阿特金森说:“人类语言为单一起源,不是独立产生。”一种语言音素数量关联人类扩散至那一地区的时间:年代越早,音素越多。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明进步的跳板,有助于人们协调与合作……同时可能引起竞争,推动人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