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刚刚迈入“研三”,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06级研究生曹帅就坐不住了,他为自己置办了一身行头,迅速加入到千千万万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大军中去。
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部长周济说。
41%的毕业生去企业就业
作为中科院的毕业生,曹帅的简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经历过几轮必然的焦灼、无奈、期盼后,他终于从到手的若干个offer中选择了一家IT民企,成为他们的“管理培训生”。尽管这份工作与“地球物理”看起来毫无相关,但这依旧符合曹帅的个人职业规划——他性格开朗外向,在3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中,他得到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并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甚至有过小规模自主创业的尝试。
曹帅所在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专业,今年一共6个毕业生,其中3人选择去企业工作,占50%。剩下的一半,一个考取公务员,一个出国深造,一个留在中科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这印证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的说法。
在苏刚提供的一份研究生院工作报告中显示:“2007年中科院硕士毕业生中,41%去往企业就业,11%去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去往科研单位、高校或者选择继续深造的,已不足一半。”
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已成为现状,正如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在南京分院就研究生就业工作调研时所强调的那样,要牢固树立“培养人才,育人为先”的观点,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
主管教学工作多年的苏刚教授表示:“从这种就业结构来反观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课程设置,在着力培育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秦大河也认为,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起双重目标,其培养的人才中,一部分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一部分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优秀领导者。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学生相对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他们进入培养单位进行科研实践打好专业基础,是中科院研究生院集中教学工作的主要使命。面对多样化的择业目标、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集中教学工作要在课程设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和创新。
尝试课程分类制度
“加强和改进完善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苏刚说。
他表示,研究生院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成立新的院所结合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按照学科前沿发展要求和研究所的实际需求,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分,丰富课程类型,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按需聘请授课教师;构建既保证专业基础理论又覆盖学科前沿,既满足专业要求又兼顾学科交叉,既有长学时的基础课程、又有短学时的前沿课程的先进系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今年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为适应学生就业及培养方向的不同要求,对课程进行分类设置、分类实施。
以英语课为例,在研究生院已有的学位英语教学中,分别开设面向不同对象的英语A类和英语B类课程。A类课程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而B类则主要面向博士研究生,有效解决了硕博连读学生修读博士学位英语的制度瓶颈。这种差别化的课程分类机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据苏刚介绍,研究生院将在9月份开始的新学期中,针对一些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开设这样的A、B类课程。“A类课程一般较为基础,适用于交叉学科教学,同时能够满足那些毕业后直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去的学生的需求。B类课程内容比较专业、深入,将主要面向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设置。”苏刚说,“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将能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差异,有效解决新入学研究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带来的教学困难。”
对于这个即将开始的新举措,谭静强说他“举双手赞成”。谭静强是曹帅的同学,同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06级,他的专业是“构造地质”。
尽管专业不同,但他们将共同接受许多专业基础课。例如“构造地质学”,这是整个地球科学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们的必修课,每年总是以130人左右的大课形式进行。“有些人都听过了他们不得不再听一遍,有些浪费时间;而有些人甚至还没有入门,他们根本听不懂。大家原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听课效果也自然不好,这是这种大课的通病。”谭静强说。
课程改革之后,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将有可能分段进行课程设置。这刚好满足了曹帅和谭静强两人的不同需求——进入公司的曹帅会选择A类课程;而谭静强则会选择B类课程,他早已设定好出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
《科学时报》 (2009-6-16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