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招生宣传片正式上线。这部由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倾情出演的宣传片,在20个小时内,优酷网点击播放已超过18000次,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网友“WKUZHPKB”评论说: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所好的大学,首先要从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开始。希望国科大本科生培养能越来越好!” 网友“wgs臭小子”评论说:“这批本科生将来成为杰青、院士的几率估计会较高”。

该宣传片以“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为主题,回顾了国科大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科生的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办学模式,并特别展示了中国科学院无可比拟的科研平台——全国65%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在中国科学院。该片也用较大篇幅展示了国科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传递“国科大不仅是科学的圣地,也是人文的沃土”的信息。

目前正值国科大高招“综合测评”报名时期,国科大招生网也及时提供了该宣传片的在线播放服务,以便更多的考生及家长了解国科大、喜爱国科大、选择国科大。

(视频链接:http://admission.ucas.ac.c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zMzExOTQw.html

4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年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会议在玉泉路园区召开,来自基础科学分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分会、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分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第一分会和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第二分会等五个分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和相关课题负责人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国科大校长助理高随祥教授、教务部部长张元勋教授、招生与学位部部长袁增强教授和副部长缪园教授、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尚颖等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由张元勋教授主持。

张元勋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复杂的,个性化的东西多,进行教育研究非常必要。将具体工作上升到对教育问题研究的层次,对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我校近期开展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教师聘用以及本科生招生与培养等工作,都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对这些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我校的教育工作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会议对2012年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进行了结题评审。来自基础分会、高技术一分会和高技术二分会的相关课题负责人在会上作了结题报告。课题涵盖了直博生招生与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和研究生课程现状与建设等问题。课题汇报人结合课题研究报告,就所承担课题研究计划的达成情况、研究成果、应用效果,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大家对2012年重点课题的整体结题情况给予了一致且充分肯定,并在更深入的挖掘和提炼课题成果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经专家现场评议,三项课题均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结题评审。

随后,各分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围绕2014年教育研究一般性课题进行了结题汇报。各分会分别就中科院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地学研究所心理素质培育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科研院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新形势下研究生招生就业互动体系构建等课题进行了汇报和交流。此外,各分会还深入交流研讨了今后一年的工作规划,并在2015年申报了新的一般性课题,如资环分会计划开展国科大教育管理干部职业认同调查与分析的课题研究,高技术二分会将研究重点围绕新形势下的招生策略或者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探索,等等。张元勋教授对各分会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点评。

最后,各与会代表讨论了教育研究会的其他事宜,就教育研究会机构组成及换届、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修订、学位授权点评估以及遇到的共性难题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国科大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本次会议是自2010年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的第五次秘书长会议。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教育研究会2015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5年3月19日下午,国科大《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主编杜澄研究员、李伯聪教授,编辑部主任王佩琼编审专程拜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诚挚邀请路甬祥院士出任《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本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听取了刊物近年来的简要工作汇报后,路甬祥院士谈了他对于工程学术、跨学科工程研究及本刊发展的看法。

路甬祥院士说,推进工程学术、办好刊物应当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展开。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要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实现产业链“占位”由低中端向中高端攀升。实现这些转变都和工程密切相关,需要经由工程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战略问题、现实问题需要工程学术深入研讨,如产品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工程技术创新驱动等。许多微观、中观和宏观问题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设计创新。从历史上看,设计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他称之为设计1.0、设计2.0及设计3.0。设计1.0是农耕时代的设计形态,设计2.0是工业时代的设计形态,设计3.0是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形态。传统的设计人员集中在两个部门,即工业企业的工程设计部门及工业设计部门,知识网络时代其他部门人员也参与设计,有了新的设计内容。设计问题很综合,也很重要,可是,以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知识网络时代不仅设计产品,而且设计系统、设计经营服务的新业态,如马云的阿里巴巴利用网络技术设计构建了新的信用系统并积累了网络交易大数据,方便了网络消费和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也推动了市场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设计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工程研究”应关注这些变化和发展。

关于刊物的未来发展,路甬祥院士说,刊物定位于宏观或中观层面,注重宏观性、战略性问题,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门类,有自己的特点。以跨学科专题、专刊形式综合不同学科学者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相关问题,扩展视野,研究工程问题的目标比较明确,而且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刊物应当坚持战略性和跨学科性,研究工程问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视角,也需要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文化等视角。要纸版出版方式与网络出版方式相结合,坚持发表的文章能够从网络开放获取,不断提高刊物的效率、开放性和影响力。编辑委员会的组成应当注意“老中青”三结合,要请一些重要智库的学者参加。

最后,路甬祥院士愉快地接受了出任刊物本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邀请。

目前,刊物担负占领国际跨学科工程学术研究制高点的历史重任,处于改行双月刊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编委会的有力支撑和指导,路甬祥院士出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对刊物发展的有力支持。

为更好的促进中科院中关村园区各院所研究生会的交流与合作,由理化所研究生会承办的中科院中关村园区各院所研究生联合会第七次会议于42日在理化所召开。来自中关村园区26个院所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理化所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李丹丹主持。 

理化所研究生会主席邱波代表理化所研究生会欢迎各兄弟院所来理化所参加本次席联会,希望各兄弟院所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随后,国家纳米中心研究生会就活动经费分配中赞助获得和维护方式进行了经验分享;化学所研究生会就晚会举办以及筹划准备工作进行了分享,为大家今后更好的举办活动提供了新思路;自动化所研究生会就举办活动帮助毕业生建立与名企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行了介绍,给各院所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理化所研究生会就成功举办的大型交友类活动“非诚勿扰”进行了经验分享,并介绍了理化所研究生会微信平台在活动宣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享过程中,各院所代表畅所欲言,提出了一系列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经验分享后,会议讨论了联合组织文体活动的相关事宜。理化所就联合文献情报中心共同主办中科院中关村地区“K歌大赛”活动的相关事宜与在座代表进行了广泛讨论,并获得各所研究生会的大力支持。物理所对其主办的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羽毛球比赛”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邀请各院所共同参与。为方便各院所的合作交流以及大型活动的宣传,理化所研究生会提议建立中科院中关村院所研究生联席会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获得一致赞同。 

此次会议为中关村各研究院所举办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了院所研究生会间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4月7日19时,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陈山教授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电影史的讲座。

陈山老师带领同学们大致了解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传入,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崛起、巅峰,以及衰落与重生;各阶段的成就及问题。人们今天关于中国电影的种种疑问,也能从这段历史中依稀找到答案。

临近讲座的尾声,陈山老师为同学们列出了现代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三大现状和问题:一是数字电影全面取代胶片艺术,“做”逐步代替“拍”,导致整个电影艺术的结构大变;二是文化和产业化程度,电影产业需要文化性、传播性与商业性三者的融合,商业性具体表现在产业化及产业规模,这也是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之一,当然,如陈山老师所言,“首先,还是要取得文化制高点”;三是全球化和文化冲突,不久的将来,文化竞争力将成为国家竞争的一大支柱,“中国必须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讲全球化的语言”,当然,这种艺术语言的掌握,正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我国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当代流行元素三个方面,要将这些资源融入现代化手段传播出去。

讲到中国文化资源的应用,陈山老师举过香港武打电影的例子。当年吴宇森的动作电影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传到国外,引起当时包括好莱坞在内电影界的惊叹与“恐惧”,人们惊叹为什么暴力也可以被表现的如此之美。从此,好莱坞电影开始了向香港动作电影的全面研究与学习,这是中国电影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源撼动世界电影的实例。

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是否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陈山老师回应道,“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些东西并不适合在电影中表现”。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研究它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中国电影史,为同学们呈现了老一辈电影人是如何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同于理想化的线性形式,电影传入中国是一个辐射性、多元化的过程,在陈山老师口中,这个过程正如人的生活,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只有一种方式、一条路。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而真正的规模化拍摄,是在1909年由一个神秘的犹太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开始的。之后,中国电影人开始了对于电影语言的学习,对外来艺术形式的模仿,以及对中国自己叙事方式的艰难探索。人们引入时空关系的变换,交叉剪接,平行蒙太奇,加以音乐的烘托,在种种摸索之后,学会了运用电影语言,讲述贴近大众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拍电影,接下来便是拍什么的问题”。家庭伦理片是中国第一种电影类型,接下来,古装片、武侠片等也登上荧幕。讲到这里,陈山老师显得尤为激动,“古装片就是姐古代人的故事,演绎现代人的观念”,讲到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山老师感慨,李安把武侠中最适合用电影表现的东西挖掘了出来,用艺术的语言呈现给大众。说到民间故事还原,他认为,其中有先于近代解放运动的解放性思想,“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史,却被历史正史所掩盖,我们要从历史的夹缝中把他们挖掘出来。”

抗战时期电影的生生不息、短暂的辉煌,文革时期的全盘打压;之后知青电影人的挽救,第五代对于中国电影的复兴,重新追赶世界潮流,以及第五代遗留的,第六代电影人至今无法解决的通病……陈山老师展示了中国电影曲折的,却又不失辉煌的发展史,从前的写实与写意之间平衡的运用,和如今偏于西方样式的写实与写意的极端化。

“这是水准问题,太浮躁了!不学习哪来的成就,电影也需要大量的观摩和研究!”回答同学对于现在电影的疑问时,陈山老师这样感叹。“安静中方能出人才。”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从会讲故事到不会讲故事的转变,也许,可以通过这段历史,通过不同时代电影人的探索历程,找到解决方案。

主讲人简介:

陈山,男,1945年出生,上海市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院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电影历史与理论教研组组长,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养本科生人文修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