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29日,大连化物所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如期举行。通过加强前期的招生宣传工作,今年报考大连化物所的考生人数有所增加,生源质量和毕业高校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为保证招生质量及招考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差额录取”的原则,达到大连化物所复试要求的79名考生分别参加了综合素质测评、专业课笔试、英语加试、体检、英语口语听力测试、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面试等六个环节的复试。经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录取工作会议审议通过,最终择优拟录取55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1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此,大连化物所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复试环节是测评考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措施。近五年来,大连化物所对新入所研究生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评,并为每位研究生建立了“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为日后研究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为使实验技能考核更接近于本科教学水平,研究生部专门联系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和物理系,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设置了化学类和物理类两组实验,对每位考生进行两个基本实验技能的考察。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和物理系分别组织了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30多人的专业评委队伍,分别对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规范、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考核,取得很好的考察效果。

为全面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今年大连化物所不仅邀请各学科片负责人和多位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生导师组成面试专家小组把好面试关,还邀请了10余位年轻导师作为评委,参加英语口试听力测试和综合面试,使年轻导师有更多与考生接触的机会,了解研究生复试过程。另外,为使全所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年轻导师和考生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大连化物所综合面试各考场均设有旁听席,一些研究组还在宿舍的公告栏和考场外张贴了招生宣传海报。

在紧张严肃的考务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大连化物所历年招生工作的一项宗旨和特色。大连化物所邀请了大连市体检中心医生登门为考生进行了全面体检,免费安排考生到研究生大厦学生公寓入住,并为考生提前办好房卡、门禁卡及食堂餐卡;同时还将为未被录取的考生积极联系调剂单位,为考生解决后顾之忧,将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工作细节中。

3月23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大信息技术领域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上海微系统所举行。中科大信息学院院长李卫平受校长委托与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王曦院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微系统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卜智勇与中科大信息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季海波签署了“智能网络与控制实验室”联合共建协议。

上海微系统所邹世昌院士、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跃辉、中科大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唐安渝及相关研究室和院系领导参加了签约仪式。签署仪式由人教处副处长陈英主持。

合作协议签署前,王曦和李卫平分别发表讲话,双方表达了希望加强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研究课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的意愿。

签约仪式后双方举行了学术报告交流。上海微系统所袁晓兵研究员、郑敏副研究员和林敏研究员分别做了“传感器网络的特种应用”、“行业专用无线通信技术”和“SOI器件及其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中科大信息学院洪佩琳教授、林福江教授和杨坚副教授也分别做了“无线网络的路由与传输技术”、“微纳电子器件建模兼芯片设计”和“融合网络资源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的学术报告。报告期间大家相互开展了交流和讨论。下午,按照各自对应的研究方向,双方还分学科到研究室进行了进一步的参观和交流。

多年来,上海微系统所和中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有着紧密的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信息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共建实验室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双方将共同为中科院十二五的发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新闻网讯 记者颜凤芹 郭慧敏】3月25日下午,由研究生院毕业就业指导中心与凹凸人才网联合举办的2012年研究生院春季双选会在中关村教学楼一层大厅举行。该双选会主要面向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
 
双选会吸引了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及中科院新疆天文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南京邮电学院等近40家企事业单位到场招聘。中科院各培养单位及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前来应聘。
 
双选会现场人流攒动。毕业生们与招聘单位深度交流,彼此期望能够选到满意的对象。到场的企业主要来自于北京地区,大部分是软件、科技类的公司,个别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企业对想要留京的非北京生源特别有吸引力。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博士群体尤为青睐。
 
就业指导中心在现场设立咨询台,为求职者提供简历指导、求职咨询,解答就业中的疑惑,还提供《毕业生求职实用手册》等相关的求职资料;同时进行求职指导需求的问卷调查,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全面帮助。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走向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活动参与意识,兰州教育基地积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携手当地媒体,触探真实社会,自去年以来,举办了主题为“我与媒体共关注”系列活动。
 
请来洋教师,近距离接触
 
2011年年初,兰州教育基地师生一行七人,约同兰州晚报记者,赶赴永登县树屏镇咸水河小学,关注当地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现象。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当地农作物品种单一,农户种植收入十分微薄,且无其他就业门路,导致大量年轻劳力远赴沿海城市打工为生,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留守儿童”群体就此诞生,许多儿童与父母常年分离,聚少离多,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伴,甚至由亲戚、邻居代为抚养,属于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
 
看到来了许多陌生人,孩子们显得好奇而又拘谨。在与他们交流时研究生们被孩子们的眼神深深打动,他们略显羞涩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更多是渴望与自卑。“我想爸爸妈妈”、“我最大的愿望是爸爸妈妈在家陪我”,这是孩子们表达最多的简单却真挚的心声。
 
在短暂的两个多小时内,数名研究生与孩子们进行了热烈而愉快的交流互动,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成长历程,鼓励他们理解父母、努力学习,做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兰州教育基地聘请的外籍教师还分别给各个年级的小学生们上了简短的英语课,让这些大山背后的孩子们新奇不已,一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与“洋老师”进行交流。
 
次日,兰州晚报插图刊登了题为“学校里来了洋老师”的报道。图片上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与破旧的衣着和教室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深深的思索。
 
展开社会实践,予以深度关注
 
根据中科院研究生院《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资助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兰州教育基地认真选题、积极申报并获得了两个专项资助,其中一项便是聚焦留守儿童群体的《如何构建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网络——基于兰州市永登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为研究生们系统开展活动,进行深度关注提供了契机。
 
2011年12月1日,携手兰州电视台、兰州晚报的记者,兰州教育基地组织数名研究生再赴咸水河小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监护人交流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通过电视和报纸的宣传优势,兰州教育基地研究生们再次让“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走进人们视野,向社会公众发出关注关爱这些弱势孩子的强烈信号,倡导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爱心网络,给他们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做客电视演播厅,畅谈研究生心声
 
2012年1月29日,兰州教育基地研究生再次“亮相”兰州电视台,参与“民情民生大家谈”栏目,与高校教师、政府官员、家长代表等共话“留守儿童”问题。访谈节目现场,围绕“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原因、面临难题、破解思路等方面,兰州教育基地的研究生代表侃侃而谈,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当代研究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2012年3月23日,兰州教育基地两名研究生应兰州电视台邀请,又一次出现在访谈节目现场,与其他嘉宾一起探讨清明节话题。“与日渐风靡的洋节相比,传统节日为何却日渐式微?”、“清明祭祖活动形式主义明显,攀比炫耀风气日盛”、“与死后大张旗鼓的祭拜相比,生前尽孝更显重要”等话题被纳入讨论范围,两名研究生积极参与讨论,活跃的思路,犀利的观点,再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在与兰州电视台预约的近期即将录播的关于“穿越剧”话题的访谈节目中,研究生们还将参与探讨目前日渐充斥各电视频道的“穿越剧”及其对青少年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话题。
 
据悉,通过数次合作,兰州教育基地研究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上的善于思考、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态度得到当地相关媒体负责人的认可和好评,他们表示在今后的节目中,欢迎兰州教育基地研究生继续积极关注,热情参与。
 
兰州教育基地将以“我与媒体共关注”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契机,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更多研究生近距离接触社会,充分展示科苑学子风采。
 
 
 
 
 

周三下午,受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邀请,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副院长Susanto Rahardja教授(IEEE Fellow)在中关村教学楼S204为信息学院学生做了一次高水准的报告——《自适应流媒体系统》。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展示基于MPEG-4 SLS的可扩展音频流媒体系统。该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高保真地传输最佳品质的音频流。在该提议系统中,实现了一种速率控制机制来控制音频流的目标品质,并通过变化音频流的瞬时速率来获得目标品质。为了确保音频流可能的最佳质量,目标品质由可利用的流带宽和SLS编码帧的R-D关系共同决定。

Rahardja教授于199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在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现任新加坡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和研究的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副院长,同时兼任信号处理部门的主任。Raharjia副院长目前领导10个研究部门,包括500多位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也参与到多媒体标准化活动当中,他为可扩展无损音频压缩和无损最适编码贡献的技术,分别在ISO/IEC 14496-3:2005/Amd.3:2006ISO/IEC14496-3:2005/Amd.2:2006中的规范性国际标准中采用和发布。

Rahardja教授在多媒体信号处理和数字通讯领域发表了250余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2007-2011年期间,他曾任IEEE学会会刊音频、语音和语言处理版面和多媒体版面的副主编。他现任Elsevier期刊可视通信和图像表现版面和APSIPA期刊的信号和信息处理版面的编辑委员。Rahardja教授屡获殊荣:2002年获得IEE Hartree优质奖,2003Tan Kah Kee青年发明家公开组的金奖,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奖,2008年获得A*STAR最佳导师奖。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兼任浙江大学创新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以及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

报告中,Rahardja教授详细介绍了可扩展音频流媒体系统的历史,现阶段发展状况以及应用前景,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报告内容深入浅出,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报告结束后,学生均感意犹未尽,并纷纷就报告内容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向Rahardjia教授请教。Rahardjia教授也不辞辛劳,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简单互动后,SNARC实验室的成员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在座学生的称赞以及Rahardja教授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