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科技管理学院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科研机构战略管理模式”课题研讨会,该课题是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组织的“现代科研管理若干重大问题研究”19个重大专题之一。研讨会由专题负责人为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中科院规划战略局规划处陶诚副处长及大化所、院士工作局、心理所、工程热物理所、计算所、科技政策所、研究生院科技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专家和课题组成员。
 
陶诚代表规划战略局讲话,阐述了现代科研管理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其他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对本课题组的工作表示了肯定。接下来,霍国庆详细讲述了科研组织战略管理的模型并用该模型对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战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大化所的战略进行了案例解析,汇报了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阶段性建议,讲述了本课题总报告研究提纲和案例编写提纲,并介绍了后续研究安排。肖建华副教授从科研组织的治理结构、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战略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进展汇报。随后,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霍国庆和肖建华的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就科研组织战略管理模型提出了很好的修正和补充建议,就6个研究所战略管理模式案例编写达成了共识,根据各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研组织战略管理中存在的疑惑和突出问题,就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课题组的工作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霍国庆认真分析并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做了大会的总结发言,建议继续发扬课题组擅长理论分析的优势,紧密结合相关研究所的案例研究,全力做好后续研究工作,为创建战略驱动型的科研组织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新闻网讯 记者苏孟迪】又到了每年的“3·5”学雷锋纪念日,新闻媒体的反应提醒着我们这一天的不同寻常:地铁的移动传媒循环播放学习雷锋主题晚会的宣传片;搜狐网在醒目位置开辟了“与雷锋精神同行”的专题;新浪微博推出了“雷锋在我心中”微博寄语征集活动……从街头巷尾的条幅、宣传画、黑板报,到广播电视上的学雷锋主题节目和晚会,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仿佛比往年显得更为“轰轰烈烈”。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学时候,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学校都会提前放学,组织学生们到社会中做好事。那时候的我们,虽还是不能自立的小孩子,却会一副大人模样的到邻近的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或是拿着比自己还高的大扫帚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学校组织统一观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也确确实实感动了不少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渐渐忘记了3月5日这一天。虽然还是会在电视里看到“学习雷锋同志”的号召,却再都没做出过任何学雷锋的行动。身边的每个人,无论黄发垂髫,都能熟练地背诵雷锋日记中的那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但在有限的生命中,已不记得哪一天真正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曾被小学、初中、大学老师无数次的曾提及过,但当真正选择工作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甘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精神”似乎成为一种刻在我们头脑中的符号,虽不曾忘记,却从未践行。
 
再后来,连这个符号的真实性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网络上开始出现关于雷锋故事真实性的讨论,有些人认为雷锋是应时代所需人为塑造的典型,雷锋故事是很多人物故事的拼凑。本来已是“三月来、四月走”的雷锋精神,逐渐不被人们提及。
 
直到今天,我偶然看到了“北大未名BBS”上的进站图片。上方是用各种偏旁部首符号组成的雷锋经典头像,下书一句“纠缠于符号的真实,不如传递双手的温暖”。这幅构图简单的图片被广为转载。从1963年3月5日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年来,雷锋早已成为一个符号,成为助人为乐、踏实实干、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代名词,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渗透到每个中国人心灵中。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是一致的,助人为乐、踏实肯干、无私奉献、尊老爱幼这些高尚品德一直以来被中华民族所崇尚,因此不该因质疑符号的真实性而质疑这一符号所代表的深刻精神内涵。
 
今年的2月28日,北京市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中特别提出:从3月起,每个周六将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学雷锋”从今年起成为北京市常态化、日常化、机制化的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今天能够重新看到政府和媒体对“雷锋精神”的重新关注是令人欣慰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不仅应该被记忆和流传,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助人为乐作为一种习惯,将“雷锋精神”化作涓涓细流一般持久的行动。
 

近日,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教授在管理学院会议室会见了世界银行“包容性创新项目”的3位负责人Hamid Alavi, Vinod K. Goel和R A Mashelkar以及5位工作人员。同时参加会见的还有管理学院教师周江华。

与会双方就“包容性创新”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包容性创新实践以及政府在促进包容性创新方面的作用等议题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柳卸林从中国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国的草根创新实践、中国政府在包容性创新方面的政策等方面向世界银行的专家介绍了中国的包容性创新发展情况;周江华以山寨手机、太阳能热水器和电动自行车为例,向对方介绍了中国企业针对低收入阶层所做的创新。世界银行专家则介绍了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创新实践及其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并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推出的低成本医疗项目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双方就如何促进包容性创新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交流。

会后,世界银行专家对柳卸林所做的研究工作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并邀请管理学院相关课题组与其联合开展有关中国包容性创新实践的调查研究。该项目将于2012年3月中下旬启动。

3月4日上午8:30,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期笃志讲习班在玉泉园区进行了第二次集中学习,来自各学院的41名党员学生干部参加了本次学习。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主持了本次教学,并与党员学生深度交流。
 
苗建明首先让各位学生党员畅谈初到研究生院的感受,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客观地评价了研究生院当前工作中的优缺点。各位学生党员不再拘束,积极融于热烈讨论的氛围之中。随后苗建明介绍了此次笃志讲习班的主题“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三者的概念和内在联系,并由此引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苗建明提到,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求同学们敢于担当,将个人目标与组织、国家联系在一起。学生干部在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同时,努力向“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高要求靠拢。
 
最后,苗建明为同学们展示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思想状况的调查情况,并且分析了目前学生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对“课业负担重,学习紧张”、“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等问题感觉最苦恼。他强调,研究生院会尽量为大家创造条件,与同学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同学们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并且逐步走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未来是你们的”苗院长对学生干部给予了高度期望,也衷心希望各位学生干部能深刻体会本次集中教学的精神,把握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而努力。
 

【新闻网讯 记者温超】三月初,这个为孩子们开始上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支教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华奥学校和振华民生学校是支教社重点服务的对象,两所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活动的负责人邓海军同学和任志国同学,顶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奔忙于志愿者的招募与组织工作之中。
 
华奥学校志愿者招募情况良好,基本上每个班都找到了相应的志愿者,他们将担任起整个学期的支教任务。振华民生学校目前还需要志愿者的加入,约有11个班的孩子在期待一位与他们有缘的科苑学子的到来,成为他们的品德或科学课老师(支教报名邮箱: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支教社作为获得201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社团”之一,结合自身几年的支教经验,为科苑学子搭建了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让他们在一定的组织之下,为那些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支教服务。
上学期,众多科苑学子参与了支教社的支教活动,其中负责华奥学校小学部3-6年级科学、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的志愿者33名,负责振华民生学校1-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志愿者28名。此外,还有26名“一帮一”活动志愿者,每周前往田村流动人口社区,义务为打工子弟辅导功课。哪怕功课再忙,科研任务再紧,支教社的志愿者们依旧风雨无阻坚持支教。一学期下来,支教活动累计达到了1200余人次。
 
科苑支教社执行社长、“优秀社团工作者”获得者周晓艳同学说,北京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并不缺物资,缺的是老师。记者上学期走访振华民生学校时,通过与政教主任王老师的谈话获悉类似的状况。每个班一周有35节课,班主任一人就要上23-24节。热心负责、知识功底扎实的支教社志愿者们,有效地缓解了打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差、好老师奇缺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周晓艳告诉记者,“对于处于好奇心正旺盛的儿童,志愿者们带去了新鲜的知识,相信能给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户,发掘出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
 
本学期支教社的特色活动,“我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文征集大赛处于作品征集期,两个公益项目参与“Google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接受投票,期待广大科苑学子的热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