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着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全国31个省市陆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新一年GDP增长目标。东部和中西部分化明显,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地区GDP增速普遍定在12%~13%。其中,贵州省要求GDP增速达14%,重庆市预期GDP增幅达13.5%,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GDP增速目标达13%。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淡化单纯的GDP增长目标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广东省将2012年的GDP增长目标调降为8.5%,北京市和上海市对GDP增速的预期仅为8%左右,浙江省提出的GDP增速目标也没有超过8.5%。为什么西部GDP增长目标远高于东部?西部有哪些发展优势?
 
石敏俊: “西高东低”的趋势自2008年日渐明显,有学者称之为“反梯度隆起”,即中西部经济一改“经济发达地区辐射并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发展模式”,率先于东部和全国发展。2008年出现这种情况是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08年汶川地震,国家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灾后重建,仅四川就投入了1万亿元,投资直接拉动了GDP的增长。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投资4万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中西部发展速度首次高于东部的情况。
 
近几年来,“西高东低”现象愈渐明显,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大约从2005年开始,2008-2009年逐渐显现。之所以此时出现产业转移,是由于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均衡关系产生了变化。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投入。贸易成本是指产品从生产地销往目标市场的各种费用,包括运输成本、税率等。
 
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可开发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生产成本的差距越来越大,受到低成本驱使,一些企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已将主要生产地转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河南省和重庆市。
 
从贸易成本角度考虑。随着中西部地区市场扩大,很多市场导向型企业随之迁移,抢占中西部市场。例如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已将微型车的生产线迁往河南,以价格优势吸引富裕起来的中原农民。
 
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转移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东风日产汽车为例,随着其生产线不断迁移到郑州,郑州汽车配套产业,如零部件、座垫等迅速发展。
 
由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中部地区最为明显。这些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的一部分等。其中,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虽属于西部地区,但具有中部地区的特点。
 
增加投资也是西部地区提高GDP增速的重要原因。在甘肃天水、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新疆天山北坡、西藏等地,其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不断减少。远离经济中心,贸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均衡关系并不理想,制约着发展。虽然这些地区GDP增速喜人,但主要靠投资带动。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循环能力,依靠投资增加带来的GDP增长难以持久,不能仅从GDP增速判断经济发展形势。
 
此外,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基数较小,即使GDP增量不大,也容易看起来增速较快。
 
记者:东部降低发展速度是基于哪些考虑?东部发展面临哪些发展瓶颈?
 
石敏俊:东部地区降低发展速度,不代表其不发展。东部地区产业基础稳固、交通便利、邻近市场、人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力量雄厚,依然具有发展的优势。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基数较大,因此GDP增长率看起来并不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东部地区确实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即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发展空间减少。东部地区不得不减低发展速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
 
“腾笼换鸟”的现象始于2005年,最早出现于浙江省和上海市,随后出现于广东省。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到了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由于用地指标、排放空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东部地区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选择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等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之间也有差异。山东省西部、辽宁省、江苏省北部等地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依然相对较低,发展速度依然相对较快。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近8年来经济增速目标首次低于8%。这一目标体现出中央哪些方向性转变?
 
石敏俊:今年经济增速目标首次定为7.5%,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政治导向,表明中央调结构、转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事实上,考虑到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长期的高速发展将难以为继,以后的GDP增速会更低。
 
记者:您觉得GDP增速可能降低到多少?
 
石敏俊:我认为,GDP增速保持在6%左右就足够了。有些经济学家较为乐观,他们认为,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支持中国发展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欲望强烈,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明显,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或者8%的状况还可以维持10年。但如果将资源环境约束考虑进来算一笔账,就能发现高速发展并不太现实。
 
以能源为例。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为30.66亿吨标准煤,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十二五”末,我国能源需求量预计达到41亿吨标准煤。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必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如何满足这5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要?粗略估算,如果按15%来自于核电、水电、风能等非化石能源计算,现在可开发的水电已基本开发,水电的贡献将在4亿吨标煤左右。
 
剩下85%要靠化石燃料提供。至2020年,石油的消费量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12%。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约4.2亿吨,折合标煤约6亿吨,其中55%靠进口,我国石油开采能力有限,石油进口比重会越来越大。天然气将提供1亿吨左右标准煤。剩下的约36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要靠煤炭来满足。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已超过32亿吨。为了保证今后的能源供应,我国不得不继续加强煤炭开采,扩大煤炭产能,以保证能源供应。
 
即使考虑到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要保持现在的GDP增速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区虽然发展冲动强烈,但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这几年,拉闸限电的无奈之举时有发生,未来,我国或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因此,我们在做政策模拟时,“十二五”前期GDP的增速按7%~7.5%,后期则按6%~6.5%来进行模拟。
同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瓶颈也日渐凸显。以碳排放为例,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承诺2020年将我国的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对碳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也是各地发展的硬约束。未来区域的发展竞争已经从市场竞争转变为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竞争。
此外,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将发生变化。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其他国家也会对我国的出口加以限制,我国投资加出口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目前我国的发展速度已达到上限,从长远看,未来的发展速度势必会减慢。
 
记者:在发展速度减慢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石敏俊: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最重要的还是靠知识创新、技术进步。据我们测算,要实现2020年将我国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70%要靠技术进步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汽车等产品多以价廉取胜,电子产品里山寨品泛滥,缺乏对高新科技的消化和吸收。随着高资源成本时代的到来,没有核心技术将难以立足。
 
韩国经历了从仿冒到自主品牌不断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借鉴韩国的创新激励和引导机制,不断提高我国科技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西部地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石敏俊: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西部需要发展,但不能过分追求发展速度。以贵州为例,贵州以水电、磷化工、铝、煤和农产品等产业为主。但大宗的全国性优势的资源开发,当地百姓很难得到实惠。如果百姓收入较低的情况长期不能改观,难以拉动当地消费。由于贵州省产品竞争力有限,很难进入东部沿海市场。贵州省并未形成自我循环能力,只能靠投资、开发资源带来的GDP的高增长率,这是难以持续的。
 
贵州省应苦练内功。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周边省区的产品市场搞差异化发展。同时,开发当地生物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当地市场,不断增强自我循环能力。这需要贵州长期积淀和努力。
 
记者:为了协调平衡东西部发展,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比东“高”,但又必须“高”得健康。西部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等问题,如何才能尽量避免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石敏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确是个难题。这需要国家在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上不断完善。管理上,环保门槛决不能降低,政府要有所作为,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将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制度上,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等状况,可建立水权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等。此外,西部地区位于大江大河的上游和上风向,保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惠及全国,这些地区为环境保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需要下游受益地区给予补偿。虽然我国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远远不够。目前,生态补偿内容弹性太小。例如,通过作物改变而起到生态效益的做法并未列入补偿范围。草原地区游牧改成舍饲,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也并未列入生态补偿范围。此外,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办法尚未经过科学测算。监督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提高百姓的环境意识,充分调动百姓监督企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虽然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力量相对薄弱,发展愿望强烈,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不断进步,相信西部地区不会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3月8日上午,2012年春季学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班开班仪式在玉泉路园区举行。
 
国际合作处工作人员向留学生了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教育现状和发展规划,预祝留学生们在北京度过一个充实而愉悦的学期。随后,留学生们参观了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地,认真地听取了实验室副主任张怀教授关于实验室科研活动的报告。最后,留学生兴趣盎然参观了校史馆。
 
据悉,本学期汉语学习班共有德国、丹麦、伊朗、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的19名留学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上海天文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1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涉及生态学、加速器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专业。开班仪式活动有助于留学生了解研究生院教育体制,感受中科院创新文化氛围,增强作为研究生院大家庭成员的荣誉感。

由我院2011级学生冯子龙,贺泰华,王之昊组成的RX78_Beyond队将于今年5月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飞赴波兰华沙参加第36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
 
在去年10月的预赛中,RX78_Beyond队经过5个小时紧张激烈的比赛,沉着应战,奋力拼搏,最终喜获金牌。RX78_Beyond在比赛前期的表现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排名在50名之后,由于在题目理解上存在的误区导致他们被一道不是很难的题目绊住了前进的步伐。直到第113分钟,RX78_Beyond通过了他们的第一个题目,并从此开启了解题的高峰期,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连续通过了三个题目,以四题的成绩排在了第10名,在第260分钟的时候通过了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一道题目,最终以5题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并获得了晋级世界总决赛的资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RX78_Beyond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早在2011年暑假的时候,他们利用暑假期间不断练习,还利用双休日休息的时间参加网络上的各种比赛,磨合队伍之间的默契,最终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希望RX78_Beyond在学校领导以及指导教练王伟强老师、领队刘利祥同学的带领下,能够在世界总决赛中再创佳绩,为学校、为祖国争光!
 
 
 
2011年10月22—23日,第36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在北京邮电大学盛大开赛。包括清华、北大、上交、复旦、 浙大、 中山、武大、电子科大等在内的全国88所高校、两所高级中学和蒙古国一所大学,共派出了144支代表队参加此次比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由国际计算机学界著名的ACM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它充分地展示了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近年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影响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衡量高校计算机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大陆高校从1996年开始参加ACM/ICPC亚洲预赛,到2011年,中国大陆共设5个赛区,每个赛区都有约200所高校,1000支队伍参加预赛,约80所高校,140支队伍进入决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仅第二年参加此项赛事,就取得北京赛区第5名的好成绩,收获一枚金牌,同时晋级世界总决赛,刷新了我院在此赛事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3月13日上午,研究生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论证暨专家研讨会在玉泉路园区召开。开题论证专家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前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王景川教授,中国科协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勤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郝永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明德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竞争法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王晓晔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罗英伟教授组成。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教授、科研处处长乔从丰教授、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中央党校科研部规划处高彦斌处长、中国科学院计财局知识产权处吕连清副处长、人文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首席专家李顺德教授和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主要成员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乔从丰处长主持。
 
叶中华代表研究生院致辞,他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其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各位专家在研究生院人文科学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真诚希望参会专家与嘉宾对研究生院人文科学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提出宝贵意见。任定成简要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对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吕连清首先代表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研究生院承担该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建议在研究工作中加强开放与合作,并表示对该项目研究工作给予协调和支持。
 
郝永平代表中央国家机关社科基金主管部门讲话。他首先对李顺德及其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表示热烈的祝贺,高度评价了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重点提出五点建议:(1)从研究方向上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增强研究工作的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服务;(2)在研究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以高标准、高要求发挥先锋示范作用;(3)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整合和组织法学、计算机、管理等跨学科的研究队伍,多视角、全方位地对本课题进行综合研究;(4)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注重研究成果的宣传;(5)责任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增强服务意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研条件、时间保证和人才资源。
 
李顺德从云计算技术对当前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现状,项目研究目标、总体框架、基本内容和创新点,研究团队与研究力量,子课题设置、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等五个方面做了开题报告。
 
与会专家对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项目设计论证规范严密,逻辑清晰,内容详实,总体设计和前期研究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课题总体架构和子课题设置全面、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中科院在知识产权、云计算和管理等学科方向上的研究优势;跨学科研究团队有利于协同创新,全面分析和研究云计算中所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
 
专家们也给课题组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期望。在项目研究中,除了应该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之外,还应该充分调动项目合作单位国际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的积极性;建议从基础问题的研究入手,特别是在课题研究前期先把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云计算专利布局分析透彻,以利于后续的研究工作;应重视比较研究,不仅要重视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纵向比较研究,还要重视国际间的横向比较,特别是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相关规范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要重视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重大动向,研究后Trips时代由于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
 
李顺德现场对部分问题做了回应,真诚感谢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表示会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对课题进行局部调整,会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乔从丰教授最后做了会议总结。他感谢大家对项目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会后学校科研部门将会同课题组一起,对这些意见、建议和要求进行认真的梳理、消化和理解,并落实到课题的执行过程中去,力争把项目做好,不辜负专家、基金管理部门和国家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作为基层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一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履行好监督保障职责,为课题顺利进行提供支撑服务。

3月8日,英国Lancaster大学校长Mark Smith教授一行五人对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了工作访问。所长徐义刚和专程抵穗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吕永龙局长、城市环境所陈少华副所长一起,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科技处负责人刘明女士、城市环境所俞慎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谈。
 
Mark Smith和吕永龙听取了广州地化所副所长张干研究员和Lancaster环境中心主任Kevin Jones教授的工作汇报,肯定了双方自我院与Lancaster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两年以来所取得的各项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进展,希望中、英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在环境科学与创新领域取得更大成绩。会谈中,与会人员重点就中、英双方联合组建国际环境研究与创新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研讨。
 
随后,徐义刚、陈少华和Kevin Jones共同就广州地化所、城市环境所与Lancaster大学环境中心联合组建“国际环境研究与创新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ntre for the Environment,I-RICE)”签署了合作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