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生院总务长田国良在中关村园区多功能厅为中关村园区物业保安、饮食中心中关村园区的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安全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近140人次。
 
后勤主管领导对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工作非常重视,要求管理人员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能够让在一线工作的员工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此次培训工作就是后勤工作中定期举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之一。
 
田国良总务长就校园和食堂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案件以及引发的原因、自救的方法、交通安全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特别强调了食堂员工在规范操作上的重要性,要求管理工作中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把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在每一个岗位上,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健全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安全检查,月检、周检、日检要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总务长还就火灾事故的应对和自救方法、食品中毒的原因、易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品等内容详细做了介绍。
后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在检查和监督中杜绝各项事故的发生。
 
 
 

  
见到肖媛是今年5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武汉的招生咨询会上,这个自认为是典型的理性压倒感性的理科生,说自己不擅长用华丽的词藻来感染别人,而是试图用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来打动别人,“我提笔作文的意图也不在于抒发内心的感慨,而是想用文字将我经过摸索获得的一些有用信息传达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因此,虽然看过我文章的人不曾被我的文采所折服,但是他们会从我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刚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读研究生时,所里要求新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水生所。有人一腔热血,说是为实现梦想而来;有人随波逐流,说是追随大学的师兄师姐而来;而我呢,纯属巧合似乎又很必然地来了。
 
决心报考中科院水生所纯属一念之间。大学时期我的专业重点是分子生物学,琐碎而重复的实验,令人感到疲劳和乏味。偶然间,听人说起水生所很多专业都是生态方面的,有很多野外实验。于是我想,野外工作亲近自然,海阔天空,多有情调!这么一想,报考水生所的决定就轻而易举地作出了。
 
至于如何选择专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找到招生简章,把要求考我不喜欢的科目的专业通通划掉,最后就只剩下了藻类环境生物学这个专业了,导师是刘永定研究员。藻?没有太直接的印象,不过感觉小小的很可爱,通过。导师?上google一搜,发现刘永定研究员资历深厚,成绩斐然,也通过。就这样,我将自己的未来托付给了水生所。
 
很草率是吗?谁说不是呢,连我自己说起来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好笑呢。
 
虽然一开始决定报考水生所确有几分盲目和冲动,但之后死心塌地要来这里却是因为我现在的导师刘永定研究员。
 
选定报考专业后,我给刘老师发了一封邮件,信中把自己好好地推销了一番。信写的虽不能说多有文采,却也是经过仔细推敲、很能展示我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风貌的。一般来说,老师的回信大致应该说些欢迎报考、你的选择十分正确之类的话。可刘老师没有这样,他的回信对我来说无异当头棒喝:“看你的信,好像很天真,可是我从事的工作有些人认为很苦,不知你想到过没有?而且读研究生,是‘下地狱’,你也许仍然没有想到过。”
 
“天真”、“下地狱”?这两个词真的很扎眼。我的第一感觉是刘老师大概不想招我,于是用这么激烈的词企图吓退我。我忍不住又给刘老师写信,非常“婉转”地追问他到底看重学生的哪种素质。很快刘老师就回了信——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实力作证!”
 
这下子,我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一改往日只求分数够用的疲沓态度,将目标上调了一大截。当别的考生都忙碌着奔波于各个实验室拜访导师时,我哪儿也不去,只是潜心做着各种准备,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优异的成绩单去见刘永定老师!
 
在枯燥的复习过程中,我慢慢冷静了下来,结果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天真”——自视过高、准备不足、空有满腔热情!意识到这些弱点后,我又非常诚恳地给刘老师发了封邮件,真心感谢他当初对我的提醒。
 
如果把刘老师给我的回信按照感情色彩来分类,那么第一封是略带贬义的,第二封是中性的,到了第三封就显露出褒义的色彩了。信中这样说:“你这封信挺真实、踏实。无论你将来如何发展,或快或慢,并不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但是求学阶段,要以最大的诚意和坚忍吸取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这并不容易。祝你成功!”
 
之后的日子过得很快,难熬的一月过去了,热闹的二月过去了,三月里考研的成绩也跟着春天一起来了。知道成绩的那天,我终于能够底气十足地去见刘老师了。刘老师说话慢悠悠的,很和善,竟然还跟我讨论起了文学。如果说他在信件中表现的是言简意赅、直中要害的魄力,那么他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则是循循善诱、不温不火的风度。
 
终于,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是水生所,导师是刘永定研究员。
 
(本文作者:中科院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肖媛/文,摘自《跨越考研这道坎——就这样考进中国科学院》)
 
 

与今天的人们对博士帽趋之若鹜有些不同,青年时代的华罗庚曾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生,更多的人对他的定义是“站柜台的小伙计”。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的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华—元方法”发现者之一、中科院院士王元追思华罗庚百年,讲起恩师当年的一段经历感慨不已。
 
华罗庚26岁时留学剑桥大学,师从当时赫赫有名的数学家哈代。
 
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是个才华横溢、富于创新的年轻人,因此充满期待地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却摇摇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哈代一脸不解,博士学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对于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来说,更是机会难得。
 
华罗庚坦诚而平静地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
 
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却拥有一个博士脑袋。求学两年,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获得了轰动国际的成果!
 
时人评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顶货真价实的博士帽。”
 
今天,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学士、硕士、博士生产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在大学里已拥有教授头衔的人、执掌一方的各地官员也纷纷挤进博士阵营。
 
年过八旬的王元始终在关注着这些变化。
 
“华先生一直反感不谈真才实学,以虚名、头衔、学位等作为取士的标准。”老院士说到这里感叹,“今天取士的标准出了问题。”
 
华罗庚19岁那年,还是个站柜台的小伙计,凭借一篇论文获得清华大学聘任,这个有点跛脚的初中生从此走上这座著名学府的讲台,成了中国的“爱因斯坦”。
 
就是王元自己,学历也始终定格于浙江一所不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1957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1980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了中国数学领域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今天,博士生毕业都很难谋得好一点大学的教席,“我们晚几十年哪里有这样的机会呢!”王元先生感慨。
 
王元说,一个7岁的孩子,有的只有4岁的智力,有的早就超过了,按部就班一级级的上学制度,对于优秀的人才是一种藩篱,为什么我国现在出不了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能给人启示。
 
作者: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9-14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和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也是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战略方面军。
 
目前,全院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博士点276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2个,硕士点431个。全院有5000余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包括3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100余位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中科院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全院在读研究生超过3.5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超过一半。
 
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有117个培养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中科院研究所)和13个专业院系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有114个培养单位和12个专业院系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预计共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7000余名(其中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博士学位研究生5200余名,招生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对于报考的生源,我们没有什么范围限制,只要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报考条件,就可以申请报名。能否录取,不在于考生曾经就读的本科院校是否是为名牌大学,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夏昀介绍,“很多人对中科院研究生院总是心怀‘畏惧’,觉得自己不敢报考,怕考不上。其实大家应该多多尝试,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考生来自五湖四海,许多研究所考研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每年都有大量一般院校的本科生被录取或被接受推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高随祥认为,在本科生的习惯性思维中,大学才是念书的地方,一般不会想到科研机构还可以培养研究生。另一个就是高校情结,比如,考大学没考上清华北大,念研究生我就一定念北大清华,很多学生考研也是为了圆自己当初的梦。因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不招本科生,所以考研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想到考中科院。“其实这个情结是不必要的,哪儿能发挥才智、哪儿有更大的空间,那儿才是更好的。”
 
中科院没有设置本科专业,那么,对于有意报考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来说,如何复习备考呢?
 
据夏昀介绍,中科院研究生生源全部来自各个高校。除了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之外,入读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申请推荐免试。那些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不错,又有望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从每年的5~9月可以申请推免,具体情况可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详细信息查询。申请推免的学生,可以跟各个研究所(即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了解研究所的情况。各研究所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申请材料审核之后通知申请的学生进行面试,在10月份全国网报前确定拟接收的推免生名单。
 
对于推免生,高随祥介绍,推免生的质量主要靠高校保证,因为高校在确定推免生的时候,已经通过了很好的遴选机制。但是,中科院招推免生的时候还会有考核,招生考核小组对考生要把关。中科院研究生院原来对推免生的接收比例是有限制的,最早研究所规定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接收,去年放宽到可以接收50%%。当然,如果有些研究所觉得自己的专业就是公开报考的好,那你也可以少录取一些推免生,各个研究所招收的推荐免试生比例不等。今年把这个比例限制取消了,只是要求研究所留出适当比例的名额录取统考生。虽然比例上不设限制了,但是质量要求明显提高了。
 
对于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考生,夏昀建议,这些学生需要先确定自己报考的专业,然后再进行系统的复习备考。中科院研究所跨了10大学科门类,每个研究所又有自己的具体要求,所以考生首先要确定自己喜欢哪个专业哪个学科,然后看一下具有这个专业的研究所和院系有哪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后再去报考。比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有很多二级学科(专业),你是要报考计算数学、基础数学还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确定好以后,就分学科来确定自己报考哪个研究方向,通常,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应着不同的导师。
 
“报考中科院研究生院,与报考一般高校的研究生,不论从心态还是内容复习上,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夏昀介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一般有四门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两门统考的公共课,再一个就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门。对于统考的两门公共课,可以参考历年的真题进行复习。
 
“有中科院研究生院统一命题的一些考试科目,我们提供考试大纲,考生可根据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大纲在招生信息网(硕士招生)上面有。今年6月底7月初更新为2011年的。”
 
夏昀介绍,对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各个学科是有区别的,中科院不提供历年的真题,考生只能参考中科院历年的考试大纲和参考书进行系统复习。“考生可以根据2011年的专业目录选定自己想报考的研究所、学科、方向,这些方向下面设有考试科目,根据这些考试科目进行复习。”
 
“中科院研究生院严格遵守教育部的规定,不允许招生单位办考研辅导班。”
 
夏昀说,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复试、面试的时候,比较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所以学生平时应该注重积累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另外,高随祥透露,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还有三个新“亮点”:第一,工程硕士的规模会相应地扩大;第二,奖助学金会有相当大的提高,二年级以上的博士生平均值约为2800元/月,硕士生平均值约为1500元/月;第三,注重对推免生的吸纳,会加大力度接收推免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09-15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刘贞 通讯员 贾宝余)
 
 
 
 

二十年前,同学们带着金属所人的荣光,揣着梦想,离开了这个生活、学习和工作了三年的地方;二十年后,大家再次相聚在金属所,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成功,为金属所再添光彩。在这里,他们追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抒发着对金属所的眷恋与期望。
    9月10日下午,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三位87级同学代表提前来到所里,为师弟师妹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用他们二十年奋斗的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109教室座无虚席,过道里都挤满了前来听报告的同学们。
    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李建新同学,为大家讲诉了自己在求学、教书路上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与同学们一起再一次重温那科研工作中的苦中之乐。他把金属所当成了他事业、人生的起点,几次提到自己的导师时,几次动情地流下热泪。现任淡水河谷矿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司库兼风险主管的黄花同学,早已脱离了科研领域,成为商海中的佼佼者。她为师弟师妹们带来了职场中的十个分享,并用自己切身体会得出的结论告诉同学们:人要了解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江西永特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晓明同学,现在已是拥有上亿资产的大老板。他的成功和创业体会,激励着师弟师妹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做出更多的选择。他告诉同学们不论做科研,还是创办企业,时刻都要勇于创新,在金属所学到的严谨的作风,使他在创业的路上受益匪浅。
前来听报告的同学们从87级师兄师姐的报告中,不仅分享到他们奋斗的历程和成功的喜悦,更感受到他们殷切的希望。原定二个小时的报告,在同学们热情的提问和交流中,不得不延后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同学们纷纷请师兄师姐们签名留念。
    11日上午,二十几位回到母校的87级同学们,与当年的所领导李依依院士、当年的研究生部老师,和现在的所领导、研究生部的老师们一起座谈,汇报他们现在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了金属所的现状和发展的介绍。当他们得知李依依院士现在还在为研究生培养把关定向时,心情非常激动。他们为金属所有李院士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掌舵,而兴奋不已。座谈结束后,87级的同学们一起来到院区,共同种下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银杏树,愿金属所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87级的同学们回所的时间是短暂的,然而他们关注金属所的未来,为金属所的发展尽责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