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1618日举办的“中国运筹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年全国学术交流年会”上, 我校数学科学学院郭田德、高随祥、赵彤、邵宏志、陈鸽等研究团队完成的项目“TD-SCDMA/GSM双网融合高精度无线网络规划算法研究及系统应用”荣获“中国运筹学应用奖”一等奖。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运筹学应用奖由中国运筹学会从2000年起设立,旨在表彰和奖励在运筹学应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和个人,鼓励我国运筹学工作者运用运筹学方法和理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运筹学应用奖的评选标准包括:反映申请项目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建立的模型、方法和解决问题技术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运筹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等。迄今共有10项应用成果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本届“中国运筹学应用奖”评出一等奖一项,我校研究团队完成的项目获此殊荣,中国运筹学会同时决定,在澳大利亚召开的INFOR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ies2011大会上,将推荐该项目代表中国运筹学会申报“IFORS运筹学进展奖”。会上,还同时颁发了“中国运筹学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奖”和“中国运筹学青年奖”。IFORS Prize for OR in Development)

 

 

 

 10月15日至16日,研究生院北京市重点学科中期检查汇报交流会在物理研究所成功召开。数学院、化学所、物理所、生态中心、大气物理所、地理所、动物所、生物物理所、心理所、计算所、科技政策与管理所等1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单位参加了会议。研究生院王颖副院长、培养办张晋连主任、学位办缪园副主任出席了会议。
 王颖副院长介绍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希望通过此次北京市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会,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推动科学院学科建设工作。
 会上,各重点学科培养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重点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平台、学术交流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经费使用以及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等情况,也谈到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代表们畅所欲言,讨论气氛热烈。
通过深入交流,各单位对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继续做好重点学科建设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会议现场

代表合影

 

10月15日上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代表团访问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会见了来宾。代表团成员包括昆士兰大学首席副校长Michael Keniger、国际事务副校长Anna Ciccarelli和科研副校长Alan Lawson教授等一行7人。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高鹏、副院长赵红等参加会见。 
  
  邓勇首先向来宾表示欢迎,并对昆士兰大学建校100周年表示祝贺。邓勇赞赏昆大在教育创新和科研产业化等领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希望两校在上述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Michael Keniger副校长钦佩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近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尤其是对教育规模、科研力量和教育质量表示欣赏。他说,与研究生院签署合作协议,是昆大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伙伴所做出的合适选择。他希望能与研究生院增加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昆大将为研究生院提供专项奖学金,资助教师赴澳大利亚研修科研成果产业化专业知识。

  邓勇与Michael Keniger分别代表两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我校将与昆士兰大学开展广泛的教育合作,通过师生互访、信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双方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该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我校与昆大将全面进入实质性合作交流发展阶段。

  昆士兰大学始建于1910年,代表团到访的当日(10月15日)恰是昆士兰大学建校百年纪念日。昆士兰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且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昆士兰大学不仅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联盟成员,同时也是世界21大学联盟(UNIVERSITAS 21)的成员。

 

 

【新闻网讯 记者杨雯】“很多人怀有疑问,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工友这么快乐,他们怀疑我们是不是在做秀。有一名记者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真的在我们办公室里呆了整整七天,具体请见本期《东方企业家》,如果你们不想去买,可以在网上下载。”10月16日晚,中关村教学楼S101室不时传出笑声,这里是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场的校园宣讲会。

    每年的十月都会掀起新的一轮求职热潮,本期“就业·汇2010”活动邀请李开复博士作为嘉宾对科苑的同学们就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业,如何发掘自身的潜力并把握时代机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及早加入创业团队 尽快获得自身提升

    李开复博士在演讲中提到,毕业生应当先体验创业,积累了足够的创业经验后再亲自创业,所以毕业生要及早加入创业团队,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上升潜力和空间。他使用了Google公司的例子来说明这点,“Google为什么有二十多个副总裁,因为他们是快速发展中的公司。比如他们的美女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因为加入很早,很快就可以得到提升。如果加入稳定的大公司,就可能会遭遇玻璃天花板。而只有发展中的小公司才能提供最大化的成长空间。”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2010届毕业的周伟现在是创新工场“点心”团队的创始人之一,他作为创新工场的应届毕业生员工代表也来到现场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他主要介绍了如何从一名学生顺利过渡为一名好员工。“在经过了刚刚入职的手忙脚乱时期,从一个新人成长为一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我很感谢这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要发挥自己的技术。每天早晨和晚上我们都会有一个讨论,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法。”

    汇聚领域人才 博采百家众长

    创新工场创立第一天就收到了超过7000份简历,至今已经收到了超过100000份简历,从中仅录用了120人。“优秀的团队应该具备能够指导你们创业的人,比如李琪缘,他是天极网的总经理”,“他只有25岁,12岁出来创业,有13年的创业经验,并且没有放弃学业,从牛津大学顺利毕业,这就是能够指导你们可以帮助你们的人”,对此同学们不禁都吃惊地发出了感叹声。

    “有很多人问我,腾讯百度好厉害啊,如果他们进入你们的行业,那创新工场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李开复博士调皮地卖了一个关子,继而接着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不过他们最厉害的人才都在我们这里。”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起来。谈到创新工场的管理团队,李开复讲道,“我们有来自媒体的人、来自门户网站的人、来自百度的架构师、来自阿里巴巴的架构师。我们把每一个人的增值,放在最适合他的地方。”

    关于创业,李开复博士建议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合理搭配个人的特长,这样才能搭建更好的平台。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了解不同行业特点
 
    谈到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对比,李开复博士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认真考虑,无论创业与否。创业公司可以给你很多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这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创业公司工作,可能更适合积极主动、自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不想老板管太多,愿意去全方位地了解工作项目,包括做一些苦工活,这种人是适合创业的。如果你是想专注于特定的、狭窄的职位,让老板吩咐你做这个做那个,那大公司会比较适合你,这两者之间你可以做一下对比。”

    谈到创业的风险,李开复博士也谈道,“当然有同学也会考虑到如果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在创新工场,就像刚才所说的,因为有很多项目,所以没有这种失败带来的失业概念,有些人真的很适合这里,同样的,也有些人不适合这里。其实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各有各的好处,在大公司你会有全球知名的品牌,来自全世界的牛人,也许你可以拿到很好的薪水,更安稳的工作,这些如果是你追求的,你就不要来创新工场。如果你想快乐地打拼,希望改变社会,那么你应该来创新工场试一试。”

    在之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和李开复博士认真交流,畅所欲言。本次宣讲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顺利地落下了帷幕。

 

 

 

 

10月16日上午,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莅临武汉教育基地,为广大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小洪山讲坛报告——《把“冷门”捂热,让“热门”升华》,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活动。

    邓院士首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DNA上的硫修饰”出发,介绍了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发现DNA上第六种元素——硫的过程,给教育基地广大学子讲述了如何让一个“冷门”领域发热,以及背后他们所经历的二十年的困难和坎坷,启示我们科学研究要关注“冷门”。这正是从实验室每天都会发现的普通现象DNA降解着手,经过了近20年的科研探索,最终由“一次错误的实验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果”,从而“捂”出了《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也让邓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备受生物界关注。

    邓院士认为,科学研究有苦、有乐,有冷门、有热门;冷门的出现大多是基于非共识的想法,冷门项目研究的困难,更能考验创新毅力和执着精神。虽然非共识性的研究风险大,具有不确定性,但非共识性的研究成果通常是“出人意料”、“令人大开眼界的”的。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关于“热门”领域,邓院士告诉同学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善于从“热门”里寻求延伸,从“热门”里寻找“盲点”,从“热门”里挖掘“瑕疵”。邓院士说,实验室充满“冷”和“热”,冷门科研可以带来意外的惊喜,科研工作者不要过于喜好进热门淘金。邓院士告诫在座青年学生,科研工作不能做“追星族”,不能盲目跟风。“发现的灵感在于不寻常地关注异常,创新的真谛就是不唯理地追求真理。”

    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在场的武汉教育基地广大学子为邓院士创新的思维、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谈吐深深折服,同学们表示,本次小洪山讲坛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同学们就报告相关内容与邓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

    报告结束后,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研究员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邓院士颁发了第44讲“小洪山讲坛”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