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荆玉静】201071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隆重举行学位授予仪式,3949名学子喜获硕士学位,4767名同学喜获博士学位。众多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齐聚玉泉路园区礼堂,共庆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刻。

 

学位授予仪式期间,记者在大礼堂“截获”了忙碌的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和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

 

叶院长说,对研究生院的毕业生们,只有这样几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毕业生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一切都顺利,一切都好。毕业后,时常回来看看,哪怕是‘拍砖’也好。希望毕业生们鹏程万里,越来越好。”

 

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也对毕业生们寄予了殷切的期盼。他说,希望毕业生们继承科学院精神,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把最大潜能发挥出来,为社会多做贡献。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母校的节日!”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在7月16日上午举行的2010年学位授予仪式上深情寄语毕业生。


白春礼院长致辞

  他说,中科院研究生院及各研究所共同形成的母校,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实践环境和成长发展空间,但同学们对“房间住宿、食堂饭菜等,多有怨言,对活动场所、校园氛围等,多有非议。然而,你们在母校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科学知识的积累、科研方法的训练、人格意志的锤炼、为人处世的养成。我坚信,你们的收获肯定会比缺憾更多,你们对母校的眷恋肯定也将比怨气更多!”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亲人的节日!”他说,“在这收获的日子之后,请把你们学习的苦乐、科研实践的成果、论文发表的喜悦,向父母和亲人们细细倾诉;请把你们的学位证书和毕业纪念照,与父母一起温馨分享。当你们把学位帽抛向天空之前,应该首先感谢父母及亲人们的养育之恩,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以诚挚的祝福!”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老师的节日!”朝夕相处的导师,是毕业生们值得深深怀念的。

  “你们和导师之间,或亦师亦友、或如父如兄,或者还曾有过的些许争辩、些许摩擦、些许误会。你们曾私下里戏称他们是‘老板’,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一定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视学生如子弟、把师生当朋友,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职责。在这收获的时刻,请你们和我一起,向曾经为你们的成长而付出辛劳的全体老师们,报以诚挚的感激之情!”

  白春礼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同学们心中要永远装着抚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永远装着培育自己的师长和母校、永远装着养育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顺利还是磨砺,无论成功还是挫折,一定要在困境中追求作为,在艰难中追求进步,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二是母校永远是同学们的精神家园。无论今天还是今后,无论成功还是挫折,无论杰出还是平凡,同学们永远是母校的学子!三是同学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在一代代的进取奋斗中崛起,就在一代代的安逸享乐中衰败。同学们一定要为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

邓勇书记宣读2010年度学位授予决定。

  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宣读了2010年度学位授予决定。地质地球所博士研究生林巍,动物所博士生导师乔格侠分别作为毕业生和导师代表发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电子与通信工程分委员会主席、电子所所长吴一戎作为培养单位代表发言。吴一戎希望毕业生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认识中国国情,了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科学前沿,实现从跟踪到创新的跨越,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吴一戎院士发言。
  

乔格侠研究员发言。

林巍博士发言。

  王颖副院长主持仪式。

  仪式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有8716名学生喜获硕士博士学位,其中3949名学生获授硕士学位,4767名学生获授博士学位。白春礼、邓勇、吴一戎和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苗鸿研究员,及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部分委员、院系负责人和导师代表为学位获得者扶正流苏。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王颖教授主持仪式。

 扶正流苏。

 

收获的喜悦。

据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建校30余年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9万名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完)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家属代表,
参加今天学位授予仪式的全体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0年度的学位授予仪式,由近600名新获学位的同学,作为本学年4767名博士、3949名硕士的学位获得者代表,将接受扶正流苏,共同向学校呈报几年来的学习答卷;我们也将一起见证这个庄重时刻,陪同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向社会、向国家和民族,作出获授学位的庄严承诺。在此,我首先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参加仪式的同学们,并通过你们向圆满完成学业而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每一位同学,致以我们衷心的祝贺!
 
此刻,让我想起,今天的仪式正好是我们研究生院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长安街畔的玉泉路校区,隆重举行的第10个学位授予仪式。非常荣幸,我作为近十万校友和数千名导师中的普通一员,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此刻的荣耀。也十分高兴,在此时此地,我又以研究生院院长的身份,代表你们的母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祝贺你们今天的成就,祝愿你们明天的进步,并将一直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炎炎的夏日,烘托着热烈;惜别的情愫,悄然地涌起。曾经,作为研究生院首批的1978级研究生,我也和同学们一样,经历过毕业获得学位的激动时刻。如今,我作为一名老师,已经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学生;作为研究生院的院长,一次又一次面对着同学们的青春面庞,在你们离校之际,致以我们的祝贺,寄予我们的期望。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家人的节日!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你们的父母和亲人们,已经付出了很多,期盼了很久。特别是作为父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能深切体会到为人父母的那份牵挂和期盼。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的成长,从你们降生人世、嗷嗷待哺之时起,从你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直到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深造,他们一直默默地承担、久久地劳作、静静地期待,为你们创造和支撑了一切。在这收获的日子之后,请把你们学习的苦乐、科研实践的成果、论文发表的喜悦,向父母和亲人们细细倾诉;请把你们的学位证书和毕业纪念照,与父母一起温馨分享。但在今天,当你们欢悦地把学位帽抛向天空之前,应该首先感谢父母及亲人们的养育之恩,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以诚挚的祝福!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老师的节日!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在你们人生各个阶段的众多老师们,倾注了宝贵的心血。当你们有幸进入中国科学院学习深造之后,全院8000余名导师承担了教学和指导的相应工作,他们身兼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会你们查阅文献、选择课题、开展实验、撰写论文,或许还有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向期刊投稿;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几年中的言传身教,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你们和导师们朝夕相处,或亦师亦友、或如父如兄,或者还有过的些许争辩、些许摩擦、些许误会。我也知道,你们私下里戏称他们是“老板”,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一定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视学生如子弟、把师生当朋友,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职责。几年来,导师的悉心指导、自身的刻苦砥砺,你们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业。在这收获的时刻,请你们和我一起,向曾经为你们的成长而付出辛劳的全体老师们,报以诚挚的感激之情!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更是你们母校的节日!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各相关研究所共同构成的母校,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实践环境和成长发展空间。伴随着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脚步,你们有的同学在“嫦娥飞天”、“龙芯工程”等大型研发项目中,奉献了创新智慧;有的同学在白山黑水、可可西里、喀斯特山区等艰苦实践中,留下了求索足迹。我也知道,由于研究生院北京新校区还未建成,你们对房间住宿、食堂饭菜等,多有怨言;由于各研究所情况条件的差异,你们对活动场所、校园氛围等,多有非议。对此,我也一直心存缺憾,常感不安。但是,你们在母校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科学知识的积累、科研方法的训练、人格意志的锤炼、为人处世的养成。我坚信,你们的收获肯定会比缺憾更多,你们对母校的眷恋肯定也将比怨言更多;并且,你们也一定感受到了母校的强大潜力和勃勃生机。在这收获的时刻,请你们和我一起,为母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不断迈进,寄托我们由衷的美好期待!
 
今天,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奔赴工作岗位之际,我还想讲几句临别的赠言,以表达母校对你们的期待——
 
作为个人成长而言,成功、成才、卓越,从来就是有志者的梦想与追求,我鼓励你们!但是,人生道路从来都不会只是铺满鲜花、充满掌声,必定要克服困难、付出艰辛,甚至还可能会承受痛苦、忍受磨难。但我希望你们,心中要永远装着抚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永远装着培育自己的师长和母校、永远装着养育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顺利还是磨砺,无论成功还是挫折,一定要在困境中追求作为,在艰难中追求进步,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作为你们的母校,目前拥有着3.6万名在学研究生的宏大规模,顶着“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桂冠,一刻也没有忘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共同心愿,还有未来十年的“创新2020”规划,也还有面对着“钱学森之问”、“创新型国家”的特殊使命。但与此同时,这里也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当你们处于人生事业的高峰,在凯歌奏响时,欢迎你们在喜讯频传中载誉而归,回到母校;当你们疲乏困倦时,母校也一样会张开温暖的胸膛,向你们伸出热情的双臂。无论今天还是今后,无论成功还是挫折,无论杰出还是平凡,你们永远是母校的学子,有着我们永远的子弟亲情!
 
作为我们的祖国,也恰在同学们出生和成长的这二三十年间,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这个民族从贫穷走向了富裕,我们这个国家从困难重重走向了全面强盛。在这个伟大进程中,我们、还有你们的父兄,都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在一代代的进取奋斗中崛起,就在一代代的安逸享乐中衰败。在此,我想特别的告诫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一定要为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有句俗语,叫做“把握今天”。今天是昨天的镜子,也是明天的起点。把握住今天,就把握住了未来;把握住今天,也就是把握住各样机遇、应对好各种挑战。机遇每天都可能出现,但它从来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无论你们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还是继续留在科学院,或者是出国深造,都希望你们真正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坚定信念、完善人格、终生进取,既立志于做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也立足于做有益人民的只砖片瓦,一样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
 
最后,再次祝贺你们,即将结束一段美好的学习时光!再次祝福你们,尽管人生道路可能会崎岖蜿蜒,但祝愿你们今后的日子永远充满阳光,祝愿你们拥有亮丽的坦途、多彩的人生!
 
同学们,我们就要说“再见了”,但母校将期待着你们每一个平安的佳音,将分享你们每一个成功的喜讯!谢谢大家!
 
 

7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党校第十四期科技管理骨干进修班毕业典礼在研究生院举行。中科院党组副书记、中科院党校校长方新同志和中科院党校第一副校长王庭大同志出席了毕业典礼并为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毕业证书。毕业典礼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科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同志主持,院党校第十四期骨干班的45名学员参加了毕业典礼。
 
在毕业典礼上,方新同志在听取进修班小组代表和班委学习汇报的基础上,主要从本期党校班所取得的成效、对本期党校班的感受和对党校学员的希望等三个方面做了重要讲话。
 
方新同志指出,大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勤于思考,联系实际,研讨交流,以与时俱进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完成了党校学习任务。大家对党校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的政治理论素养、哲学思维能力、科技管理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科研院所党的建设”特色单元课程和“学员论坛”办出了一定的特色,井冈山革命传统教学成效明显。本期党校进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新同志接着谈了对本期进修班的六点感受。一是本期骨干班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明显;二是课程量大,政治理论学习与科技管理紧密结合;三是教学组织严谨务实,学习风气浓厚;四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五是积极应用教学信息平台,建设学习型班级;六是大家的政治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方新同志希望学员们要把院党校好的学习习惯和理念带回去,把好的学习方法带回去,把好的学习风气带回去,不仅自己要加强学习,也要带动所在团队学习。大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更加努力、主动、科学地工作,要把主要心思用在想正事、办实事、干成事上,真正把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研究所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的必修课,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
 
中科院党校办公室主任霍国庆、副主任谭红军及全体成员参加了毕业典礼。
 
 

 
“学历造假也好,论文抄袭也好,虽然只是少数人做的事情,但对学术界、对年轻学子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大的。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是在殿堂里的人,怎么也干缺德的事,对此十分气愤。问题是还有人认为这些搞假是‘被逼无奈’,甚至值得‘同情’。后者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难道我们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做人、做中国人要诚实、不说谎都做不到、守不住吗?”
 
7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办的“相约院士大讲堂”活动中与学生们分享交流“探索七彩人生路”时,提到了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方舟子揭露“唐骏学历造假事件”。王志珍说:“我虽然没有详细了解唐骏的学历真相,但学历造假,‘假的真博士’可已听到、见到不少了。”在中国,现在找人代写论文、混文凭、买文凭的事不敢说很多,至少可以说不少。最近,声称“主营:各种毕业论文代写、职称论文代写、各种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论文检测、论文翻译等!只要与论文相关的需要,我们都可满足”的网站和公司竟然堂而皇之地、公开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上门来。我们的社会是否该出手做点什么了?!
 
其实,学历造假被揭发的已经有很多了,最近方舟子指称唐骏学历造假一事曝光后,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只是因为唐骏是位大名人,以往宣传太多。
 
7月8日,央视《新闻1+1》栏目就此专门作了题为《让打假不再是打架!》的节目报道讨论此事。“看到这个节目,开始我有点惊讶,其实应该说惊喜,央视公开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今天我们的舆论和社会在进步。”王志珍说,希望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出来参与揭露和与各种品德败坏、学术不端现象坚决斗争。
 
借助“相约院士大讲堂”活动,王志珍发表了自己的个人意见:“成功和道德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我赞同网上的一个观点:‘成功不是道德的遮羞布’,‘才能也不是道德的遮羞布’。”
 
一个人如果缺少品格和道德,他越有“才能”,就越可能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高科技犯罪往往比小偷小摸等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社会反响,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广播网》采访时就谈到,“青年导师”造假有害社会诚信。
 
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王志珍告诉记者,她特别想告诉年轻学生,人格、道德与能力是两码事,每个人的能力总会有差异,有多少能力是次要的,只要尽心尽力就能为国家作贡献;但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是一致的。王志珍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历问题本身,问题是你的人格在哪里?你有能力就努力去做、去创造,为什么一定要动歪脑子去买文凭呢?”
 
王志珍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的题词是:“人格加之勤奋造就科学家。”
 
“现在不少人有种想法:‘别人造假,我不造假就会吃亏!’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如果社会形成了这种风气,我们的民族就有问题了。”王志珍说。
 
方舟子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从事学术造假以及揭露伪科学时也提到,他希望中国社会能够比较健康地发展,希望中国的科学能够比较健康地发展,因为中国要变成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肯定要过科学化、理性化这一关,希望能让更多人具有科学精神、理性精神。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屡屡发生诸如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事件?我们又如何能防微杜渐?
 
“我们的‘犯罪’成本太低。”王志珍说。
 
尽管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都多次签发了有关端正学风、学术自律、道德建设等文件,但这些文件只是要求大家“要这样做”,而“不这样做”会怎样呢?不打算“这样做”和“不这样做”的人常常安然无恙,春风得意。
 
一些单位的“保护主义”十分厉害,即使发现或被揭发出了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问题,也是竭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能事。美国Bell公司因为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能主动地严肃调查舍恩论文数据造假事件,把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及时地向公众公布。事后,Bell仍然是Bell,它失去的只是腐蚀它的蛀虫,但赢得了世界更多的信任。而那些企图掩盖本单位出现丑闻的做法只会显示自己的愚蠢和软弱。
 
王志珍认为必须建立诚信档案,而且必须严格实施、严格监督,对学术不端要跟对贪官污吏的问题一样认真对待。
 
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设立“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重大咨询项目,由王志珍牵头组织院士专家进行探讨和研究。在今年6月初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王志珍代表咨询组就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了题为《关于我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的报告。
 
“有人说我们的报告很坦诚很尖锐,也有人说我们的报告不够犀利。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家反映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体制和政策问题的真实看法和建议,争取能为党和国家提供一些更有价值、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王志珍说,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是和学风建设分不开的,科研实力最重要的是指一大批热爱祖国、对科学有奉献精神、有创新能力的人,学风不正不可能培育出这样的人。因此,以建立科研诚信和加强团结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是我国成为科学和技术强国必须首先要做的事。希望通过全社会,特别是学术界自己的努力,加快改善学术环境,努力营造严肃的诚信体系。
 
《科学时报》 (2010-7-15 A1 要闻  本报记者 张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