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78、79场主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年”。论坛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郑必坚分别以“科学的价值与精神”、“关于改革开放30年根本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路甬祥首先作了题为“科学的价值与精神”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30年来改革开放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对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道德和科技的社会伦理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和阐释。

    路甬祥指出,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们的价值观和人们的发展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扩大。

    他说,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路甬祥表示,严谨的科学道德规范不仅有助于我国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应该自觉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珍惜职业荣誉,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中国科技界应当大力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践行我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谨的作风,促进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他认为,现代科学与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它必将引发人类未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但是,这些伦理问题并非是由于科技发展本身所致,主要是源于对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伦理并不能成为人类放弃或者限制科技发展的理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新的人类伦理准则。

    路甬祥强调,只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只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只要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公约和规范,加强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监督,只要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迎接挑战,加强交流,充分合作,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一定能共铸中国科技新的辉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随后,郑必坚作了题为“关于改革开放30年根本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的报告,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根本历史经验,做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一开始就是同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而所有这些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而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尽管涉及众多因素,但归根到底应是人的因素愈益深广的解放,是人作为生产力主体和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愈益深广的解放。

    他表示,我们今天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上总形势的一大特点,就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思想解放的中心课题必定仍然是,也只能仍然是进一步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他说,当代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势必将集中到进一步解放“三个力”上来:一个是创新活力,一个是创业活力,还有一个就是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这就要求继续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全面改革。

    郑必坚认为,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三十年,其所贡献的最有价值的新东西,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一个“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一个“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最后强调,继续一以贯之和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坚持和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这就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好的纪念。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的师生代表共7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报告会。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是由路甬祥和郑必坚于2003年共同发起,并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7场主题报告会,曾培炎、陈至立、李肇星、熊光楷等高层领导,乔治•布什、基辛格、李光耀、拉斯穆森等外国政要,王大珩、吴文俊、李振声等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获奖者斯宾塞、杨振宁、库尔特•兰贝克等国际著名学者,应邀在论坛发表演讲,就人们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应芬兰科学院、丹麦科技创新部及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邀请,我校党委书记邓勇、院长助理朱相彬等一行三人于2008年11月16日至26日访问了芬兰、丹麦和荷兰科研院所及高校,并参加了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举办的“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总结报告会”。

    在赫尔辛基,芬兰科学院副院长Riitta Mustonen博士会见了我校代表团,双方就两国的科教体制和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交流。芬方对我校学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显示出浓厚兴趣,希望能早日与我校开展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在赫尔辛基大学,副校长Johanna Bjkroth 教授介绍了芬兰大学研究生院制度和对外交流情况,并就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医学研究生院参加我校“国际学生论坛”事宜达成初步共识。我校代表团还参观了赫尔辛基大学Viikki 校区生物中心、教研中心(Biomedicum)和芬兰国家教育基金组织(CIMO)。

    随着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高校联盟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丹麦科技、教育甚至工商界都非常关注即将在我校建立的中丹中心。丹麦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Inge Maekedal女士会见代表团时说,中丹中心的建立在中丹教育交流史上将具有战略意义,希望凭借该平台,开展与我校、中科院研究所及其它中国高校的教育合作,努力将“中丹中心”建设成为中丹合作的示范窗口。

    在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哥本哈根大学主校园里,Ralf Hemmingsen校长会见了代表团。Hemmingsen校长对中国近30年的飞速发展表示赞叹,表示哥大积极支持并将参与中丹中心的建设工作。南丹麦大学校长兼丹麦高校联盟发言人Jens Oddershede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副校长Nina Smith女士、奥胡斯大学副校长Ole Fejerskov教授也分别与我校代表团进行了友好会谈。Fejerskov副校长说,中丹中心将是欧洲国家建在亚洲的第一个综合教育中心,我校代表团的访问促进了丹麦科教界、工商界对中科院及其我校的了解,增强了丹麦高校联盟及科技部开展该项目的信心。双方最后达成协议,明年春季将在我校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动中丹学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代表团还访问了哥本哈根商学院及丹麦技术大学,就校际之间开展师生交流项目进行了磋商洽谈。

    “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是由我校与荷兰皇家科学院合作举办的教育交流项目,已经成功运行4年,目前已有24名研究生院的学子获得赴荷兰研修的资助。荷兰皇家科学院副院长 Jos van der Meer和 Ernestine van der Wall对我校的所选派的学生表示非常肯定和赞赏,同时希望能扩大与我校的教育交流合作规模。

    11月23日,在格罗宁根大学举办的“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工作总结会议”上,邓书记亲切会见了我校在荷学生,鼓励他们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报效祖国。朱相彬助理在会议上做了题为《教育交流与社会进步》的主旨发言。作为“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代表,心理所刘晓、生物物理所乔小杭、武汉病毒所彭柯等同学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当天,我校代表团与格罗宁根大学校长Sibrand Poppema进行了友好会谈,还会见了我校客座教授、格罗宁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Erik  Dietzenbacher博士。

    此次欧洲之行,我校代表团受到了到访单位的高度重视,了解、合作、交流与发展是贯穿此行的积极主题。这预示着,我校与欧洲传统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即将全面启动。

 

陈先生讲课时声音洪亮,浑身充满极强的感染力。他曾经这样说到,一来研究生院,站在讲台上,面对上百年轻的研究生,感觉自己也如同20多岁一样,变得年轻了。
 
 
2008年11月26日,接到刘嘉麒院士电话,告知陈述彭院士昨晚平静去世,先生于近九旬高龄驾鹤西去,我们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先生近30年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台上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讲课身影……
 
1978年研究生院建校之初,陈述彭研究员非常投入于研究生院的发展建设。他不仅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例如现为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主任的郭华东等人,而且于1978~1979年第二学期,在研究生院开设了90学时的“环境遥感”课程,受到78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陈先生于1980年当选院士后,虽然工作更忙,但仍然一直非常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当时,研究生遥感基础知识甚少,陈述彭研究员建议并联系北大的老师于1982年给研究生开设了“遥感概论”课程,加强对于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并在1983~1984年第二学期,亲自开设并讲授“遥感地学分析”新课。1984~1985年的第二学期,又主持新开设一门60学时的“遥感应用”课程;不仅如此,先生组织联系又开设3门有关遥感图象处理的新课,从而使得遥感学科课程基本能够覆盖研究生选课的要求,也使这个新的学科、及于1978年新成立的遥感研究所的人才培养方面,在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培养方面,相比较许多传统的学科及传统所,更加显现出自己的特色。
 
2003-2004学年,研究生院开始设置夏季学期,先生不遗余力,大力推荐并组织国内外遥感科学研究方面杰出的科学家们,走上研究生院的夏季学期讲堂,并自己多次先后在地学院及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地球信息科学进展”的夏季学期课程。
 
陈先生讲课时声音洪亮,浑身充满极强的感染力。他曾经这样说到,一来研究生院,站在讲台上,面对上百年轻的研究生,感觉自己也如同20多岁一样,变得年轻了。
 
这样一位充满个人魅力的老人,离开了我们。逝去的虽然不会再来,但是先生一生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毕生奉献于遥感科学与教育事业的精神,当是我们工作中永远需要学习与继承的。不仅如此,先生虚怀若谷、大智自谦的高尚品德,也是我们今天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应当学习的榜样。例如,当年中国选拔第一批博导,先生已是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前身)却没申请,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培养博士的队伍还没有形成。先生一生作了许多工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并获得了许多大奖,但先生仍没申请工程院院士,他总是认为自己在工程方面不是全国领先;再者,他觉得应把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位于年轻人。

如今,中国遥感科学发展很快,已成 “大厦”,先生作为遥感科学的奠基人,业已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先生应是带着欣慰的感觉,离开我们远去的。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陈菲)“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的学术信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重要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3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表示。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自2003年4月以来,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70余场主题报告会。

    路甬祥说,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化的宏大事业,成为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一定利益追求的行业,科研中的不端行为也开始滋生、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而且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

    在指出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后,路甬祥强调,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要遵循诚实守信原则、信任与质疑互补原则、公开性原则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

    路甬祥说,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应当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珍惜职业荣誉,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对自己工作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检验和评估,一旦发现弊端或危险,应改变甚至中断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独自做出抉择,应暂缓或中止相关研究,并及时向社会报警,最大限度规避或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路甬祥表示,中国科技界应大力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践行中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作风,促进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在京主持召开联想学院实训班学员座谈会,调研联想学院实训班培训进展,听取实训班学员的意见建议。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院副秘书长、国科控股副董事长、总经理邓麦村,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鹏,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以及计算机所、半导体所、自动化所、声学所相关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学员们畅谈了培训感受与收获。来自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的王慧说,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中具有重要角色,通过培训了解了科研成果与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坚定了从事成果转化的信心与决心。来自自动化所的陈伟认为,技术转移运营工作的前提是转变观念意识,根本是组织体系创新,基础是知识产权管理,核心是转移模式创新,保障是人才队伍培养。来自大化所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明平文建议,消除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的壁垒,鼓励院内企业积极申请院所科研成果的专利许可。三位学员代表在汇报中共同表示了对科学院领导的感谢,对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实训班的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的感谢。其他学员也都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培训中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认识,有的学员还对下一步培训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与会领导与学员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邓麦村希望广大学员在培训中注重把握规律,带着问题学习,学必有成,成为研究所成果转化的种子与宣传队。柳传志谈到了成果转化中人的重要性,希望学员们求实,从根本上思考问题。

     施尔畏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希望学员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珍惜机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务求学有成效;希望实训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根据学员意见建议,不断调整培训内容与方式,在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联想学院实训班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承办,培养对象包括: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管理人员,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等组织的负责人,创业期和萌芽期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与技术骨干等。从今年9月到明年7月,36名学员将参加10个模块的系统学习,从技术转移商业化的全过程出发,深入了解技术转移政策、研究成果与成果披露、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商业模式创新、融资管理、财务与产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实训班以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为主成立课程建设指导组,授课老师既包括科研院所负责人、政府官员,也有企业界、学界的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