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第220期明德讲堂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到场演讲,与国科大学子分享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并对如何行孝给出了建议。人文学院王楠博士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

说起孝道,周桂钿指出“报恩”是其思想根源。不管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还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都蕴含着不同于西方思想的“非等价”的回报观念,孙中山也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优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受西方观念影响,选择不结婚和不生育,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周桂钿在黑板上写下“天地,生之本也;祖先,类之本也;君师,治之本也”,然后解释道,儒家观点比较宏观,重视“天地君亲师”,并不从个人出发。

五四运动以后,“孝”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从而遭到批判。但是,周桂钿认为,当时批判的对象主要是二十四孝、“君叫臣死”、“父令子亡”等,这些内容歪曲了儒家思想,违背人性甚至自然规律,理应受到批判。而《孝经》讲究辩证,更符合人性和社会需要,因此,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并未被否定。《论语》有“孝悌,仁之本”,而“仁”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而“孝”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于如何行孝,周桂钿认为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有些人生活太幸福平安,心理很脆弱,为了一点小事自杀,这是大不孝的表现。其次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周桂钿特别强调“光宗耀祖”,即父母不在了,也要做好人好事。司马迁就是一个楷模,他在受刑之后几度想自杀,但为了对父亲的承诺,坚持完成《史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孝道思想,就是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也就是所谓的“谏”——当父母做了不好的事情,也要劝谏。此外,还要敬心和颜、立身扬名、传宗接代。总之,“孝”就是要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幸福、安心、荣耀。最后,周桂钿还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如道德教育的颠倒,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等。

在互动环节,周桂钿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示自己也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得到了启迪。周桂钿还将自己的著作《十五堂哲学课》赠予国科大学子留念。

主讲人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中国传统科学等。主要著作有《董学探微》、《虚实之辨》、《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十五堂哲学课》、《秦汉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儒学讲稿》。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014年11月5号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和外语系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英语演讲决赛于六点半在综合楼多功能厅如期举办。经初赛、复赛决出的12名选手将在这里一决高低。比赛邀请了外语系5位知名教授担任评委,众多同学也到场为选手加油助威。

比赛在两位外语系主持人流利的英语开场中拉开帷幕。本次比赛仍以“Make a difference”为主题,主要有选手自由演讲、评委提问两个环节,相比初赛、复赛增加了选手才艺表演环节,以三位选手为一组穿插进行。

第一个上场的是黄超同学,他从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出发,清晰简练阐释了“spirit of persistence(坚持不懈)” 及其积极作用。精彩的演讲之后,评委就GMO(转基因)及科研目标等话题提问,选手则通过举例论证观点,滔滔不绝,获得评委一致好评。紧接着,各位选手陆续上场,或引经据典,或由情入理,深入浅出阐明事理,或托物起兴,由古到今一一论证。6号选手杨秀南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动形象的阐释了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在场的评委以及观众也纷纷被他的经历所感染,为他献上了热烈的掌声;12号选手张翔则从作为一个母亲想要给孩子美好未来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实环境问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讲过程中穿插的才艺展示环节也不乏精彩连连,9号选手魏靖伟不仅在演讲环节中表现出色,以自然,纯正的发音得到了在场的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而且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和搭档演绎了一首重新改编的吉他版《take me to your heart》,将比赛推向了高潮。在场亲友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们为选手热情欢呼呐喊,积极参与互动环节,通过英语绕口令赢取奖品。比赛在同学们流利的英语浪潮中接近了尾声。魏靖伟同时获得一等奖最佳艺术奖,董笛、段佳利获二等奖,戚义娇、越思瑶、刘怡君获三等奖,其他同学获得优秀奖,王韩月获得在场观众评选的最高人气奖。

至此,英语演讲比赛落幕。此项比赛为广大国科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同学们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素养和现场反应能力,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极大加强了国科大的学风建设。

11月4日晚7时,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六教室准时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向我校同学们讲解了汉字的起源与现代化。人文学院陈碧荷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宁教授就汉字成为“21世纪备受关注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她说,汉字作为传递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用来记录现象、转写知识,从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拥有民族形式、适合汉语的书写系统,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其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紧接着,王宁教授就汉字起源、汉字性质、汉字现代化问题层层递进。她谈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这是蒙昧与文明的转折点;文字产生之前,一定有可书写、传递的图画或者符号。这也是建立汉字起源科学假说的原则之一。由此能够推断,汉字产生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在解释汉字性质时,王宁教授介绍了关于文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和“两向论”,后者没有前者那样僵硬地固化文字演进的各个阶段,因而在王宁教授眼里显得更加合理。而汉字属于“两向论”中少有的表意体系。之后她又列举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古文字,从甲金文到小篆,让我们看到汉字从出生到落地,最后出落成现在我们熟习的模样。使同学们对汉字的构形、构意、发展与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对汉字现代化的问题,王宁教授就当代汉字的改革、简化、规范化、国际化等进展,以及关于汉字存亡的争论,强调了汉字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王宁教授讲到输入法的普及让我们提笔忘字时,她认为个人修养是我们是我们要把好的方向盘——写对字、写好字。而现在的汉字听写大会有太多“竞赛级别”的汉字,它们略显高冷而少了亲民的温度,从而偏离了普及汉字的初衷,却显哗众取宠。另外她提到有11套书法教材已经编排完毕,即将走入小学课堂,希望藉此机会能够改进当下汉字尴尬的现状。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介绍: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召集人、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学、辞书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丛书20余种,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150多篇,还主持国家及部委项目14项,主持与港、台及国际合作横向项目7项。其论文《汉语文字学科建设与博士生培养》、《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训诂与训诂学》、《<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分别获全国高校社科研究成果二、三等奖。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与大学为培养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

10月28日,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斯洛文尼亚教育代表团一行,在卢布尔雅那大学副校长Maja Makovec Brenčič教授以及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院长Danijela Voljč女士的带领下,访问了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谢勇、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院长助理吕萍副教授以及国际合作办公室接待了来访。

谢勇及赵红分别代表国科大及管理学院向代表团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谢勇首先从国科大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科研、教学、国际合作等方面向来宾介绍了学校的情况。随后,管理学院国际合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向来宾介绍了管理学院的科研、教学及合作情况。

卢布尔雅那大学副校长Maja Makovec Brenčič教授表示,双方在办学理念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教育科研创新的层面上。她从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治学理念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介绍了该校在各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并表示非常期待未来与国科大在学校层面上能有更多的合作。

作为中欧商学院联盟院校卢布尔雅那大学的负责人,该校孔子学院院长Danijela Voljč女士也表示,该校超过一半的课程都提供英文授课,在国际化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她所在的经济学院承办着全欧洲最著名的夏季学期,每年都吸引着超过40余个国家的学生去卢布尔雅那学习、交流。她希望能够向更多的国科大学子开放此项目,以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交流。

双方期待,不久的将来在中欧商学院联盟提供的这个平台上双方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10月27日,台湾成功大学管理学院(成大管院)院长林正章教授一行来访国科大管理学院。国科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副院长赵红教授、副院长董纪昌教授、院长助理许健副教授、EDP中心执行主任洪湧老师、EDP中心副主任邹婧老师和国际合作办公室业务主管梁薇老师等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客人。一同前来访问的还有台湾成功大学管理学院EMBA执行长蔡东峻教授、个案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绍基教授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赖孟宽副教授。双方在管理学院四层会议室进行了友好会谈。

汪寿阳代表国科大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欢迎成大管院院长林正章教授一行来访,同时对成大管院在今年7月份国科大管理学院赴台访问交流时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也对成大管院在过去的合作中所提供的帮助表达诚挚的谢意,希望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以“双赢”为指导方针,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全面合作。成大管院院长林正章教授回顾了双方过往合作的美好经验,亦对双方未来的合作提出了展望,希望借此次访问机会尽快推动与我院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合作。随后,成大管院蔡东峻教授详细介绍了成大管院EMBA项目的概况和特色;个案中心主任张绍基教授概要介绍了成大管院在案例研究方面开展的工作。许健副教授向来访客人介绍了国科大管理学院EDP项目的各项情况并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建议。

之后,董纪昌提出了双方在EMBA、EDP、DBA及案例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具体想法和思路,双方与会人员据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感兴趣的合作细节互相问询解答,达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交流中,赵红亦向来访客人详细介绍了国科大管理学院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开展的各项合作情况。

此后,双方就明年互访事宜进行了交流。双方均认为此次会谈进一步确立了两院在EMBA、EDP等领域进行合作的意向,同时表示对未来合作协同发展、共同前进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