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九时,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72名志愿者参加了在雁栖镇人民政府举办的关于APEC外围志愿服务的动员大会。此次会议由怀柔区雁栖镇人民政府主办,国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办。雁栖镇团委书记彭向楠主持了此次会议。

会上,彭书记首先对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几十名志愿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紧接着向志愿者们介绍了关于雁栖镇的各个志愿服务站点的具体情况。对于主要的任务分工及责任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同时,给刚刚来到雁栖湖校区求学的国科大新生志愿者们介绍了雁栖镇独具特色的景点及人文风情,以此作为今后进行相关信息咨询志愿服务活动时的重要信息参考。会上,青年志愿者们也就活动前期准备以及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问题跟彭书记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我当年也迷茫过。青春迷茫就对了,迷茫说明你们在思考;青春不迷茫才完蛋,说明只会听父母的。”班主任陈运法研究员如此回答郜家乐同学谈及自己现在的迷茫。

2014年10月25日,在资深科学家班主任陈运法研究员与青年班主任张艳萍老师的组织下,国科大本科1409班同学来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观学习。这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材料科学精彩绚丽的大门,更让大家领略了接地气的科学家们闪耀的思想与人格魅力。

上午十点半,同学们来到陈老师负责的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会议室里开始了一天精彩的行程。一位身着蓝色运动衣的阳光“学长”活力开场,为大家介绍了他自己和过程所,原来他是过程所全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马江华老师。马老师还是一位马拉松、骑行和铁人三项爱好者。在刚刚结束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他头戴博士帽以优异成绩跑完全程,这个形象旨在鼓励优秀学子们热爱锻炼,热爱生活。马老师不仅为大家介绍了过程所的主要研究与应用方向,还化用电影和明星代言幽默地鼓励大家坚定信念,认真、自信地追求科学梦想。

王钰研究员为大家进行了题为《“碳”索》的精彩报告,介绍了石墨烯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他没有采用枯燥展示的形式,而是以“‘梦想’的驱动力”为线索,把梦想的探寻、纳米碳材料的发展历史与他个人科研之路的灵感结合了起来,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体会到,梦想源于“热爱生活”“不断积累”“善于发现”和“执着追求”。他以自己为例,幽默地指出“吃货”与“非吃货”的区别。他在吃小笼包时,联想到碳纳米管薄膜多部提纯可采用类似“蒸”的方法,解决了碳纳米管制备中表面活性剂难以除尽的问题。而碳纳米管薄膜OLED器件的性能改善工作中,采用的则是“夹汉堡包”思路。

午餐时,陈运法老师等几位科学家和大家一起边吃边聊。他们没有任何架子,认真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学习、情感的各种问题,他们从不用大道理教育同学们,而是用一个个不做正负评价的实例,启发大家自己思考。一顿会议室里普通的工作餐,却尝出了科学家们朴实真诚的风格,尝出了蕴含在坦率当中的力量。

下午,杨军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他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以及在国内的科研之路与体会。他大专毕业却考入中科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期间,还创下过26篇论文的历史记录。而这样的“传奇”,背后是值得大家仔细思索的习惯、意志与品质。杨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比了不同国家与不同导师的风格,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选择导师的体会,还指出了“圈养”与“放养”两种模式的利弊。

合影后,同学们还参观了陈运法老师的实验室,聆听他讲解自己的探索之路与现实目标。陈老师让同学们认识到,“要做接地气的科学工作者。挤在实验室里急于写论文是一条路,把研究成果应用起来也很重要,材料科学在中国犹是如此。”

过程所一天的活动充实而精彩,大家带着好奇与欢快而来,带着思考与希望离开。相信这次参观交流会给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乃至未来选择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做一个接地气的科学工作者”,热爱生活,努力钻研,为自己的梦想和更的世界而奋斗。

10月24日晚,国科大记者团培训在玉泉路校区举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执行主编单之蔷应邀带来题为“一本杂志的理念――建构中国的新形象”的讲座。党委宣传部木佳老师、杨天鹏老师出席本场讲座。记者团李晨阳担任主持。

距讲座开场还有半小时,现场已坐满了记者团成员与慕名而来的国科大学生,他们都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中国国家地理》是如何成长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传媒第一刊,单之蔷在本场讲座中给出了解答。

建构中国

单之蔷以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开场。“论景观,我认为其他国家都没法与中国比。”他说,自己工作时是充满热情、充满向往的,像从牢笼奔向天堂。他认为记者、摄影者能将工作和兴趣完美结合起来。他建议与会学子在找工作时注意兴趣与工作的结合。

单之蔷总结了《中国国家地理》编写的经验:理念方面是“建构中国的地理形象”;技术方面是“给地理安上媒体的翅膀”。他重点解释了“建构”一词。单之蔷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人不是直接和世界打交道,人和世界之间有一个符号、语言系统,“那是人类建构起来的”。而中国的地理形象亦需要建构。他提出,要抛弃前人已有的结论,放弃‘认识中国’,而是‘建构中国’。“我们的成功是‘建构中国’这一理念的成功。”单之蔷与大家分享了“选美中国”、“景观大道”、“新天府排行榜”等《中国地理杂志》中的成功案例。

“仅仅建构不够,还必须制造话题。”在《选美中国》的案例中,单之蔷先生强调了“制造话题”的重要性。“为什么要用排行榜的形式,就是要制造话题。”《选美中国》再版10次以上,印刷量达两百多万,正是重新建构中国地理形象、制造话题的功劳。

单之蔷认为,中国还有大量景观需要建构。他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介绍了冰塔林、角峰、河曲、雪线等亟待建构的自然景观。“媒介就是信息,工具就是世界。”单之蔷强调了工具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影响。“如果我们的眼睛有相机的感光度,世界便不是如今的样子。”

创新之用

互动环节中,李晨阳问道,在数字媒体兴起、纸媒普遍衰退的时代,《中国国家地理》如何抵抗冲击。“不去强调《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料价值,而是强调创新、观点、个性。”单之蔷说,要做到将知识和话题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标准下,未来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逼迫他们寻找更珍稀的景观。

武泓含就创新理念与哲学的关系提问。“我比较关注哲学。”单之蔷如是说。他强调了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科学领域,老师总强调调查、找数据,我认为有些本末倒置,重要的是在前面有一个猜想,猜想先行。”

责任为重

《中国地理杂志》几乎每刊都有单之蔷先生的文章。对此,李宝问道,执行主编任务重、工作繁忙,是如何抽出时间写文章。“如果我对一题目挖掘的深度远远不够,我就无法领导这个团队做这个题目”。单之蔷认为,自己会亲自写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有写作的激情。“我去了一些地方,我有强烈的感受、想法,有写作的激情,感觉如果不把这些美传达给读者,就是我的失职。”二是对文章质量的高要求。“作为记者出身的我,对于写作有一种惯性,我看到一些稿子就手痒。”“我想从山川美的方向出发,让公众了解到不一样的‘美丽中国’,进而构建中国新形象。”单之蔷先生笑称,这是唯一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空白地带,单之蔷总结道。

培训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国国家地理》的粉丝们热情不减,围在单之蔷先生身边,请他在自己的珍藏本上签名留念。单之蔷先生的个人魅力令人深深折服,有同学在培训结束后表示要是单之蔷先生的团队野外活动缺人,自己希望能够加入。记者团成员纷纷表示在本次培训领略了大师风范,受益匪浅。最后同学们与单之蔷合影留念。

 

10月27日14:00,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316教室,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做客明德讲堂,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漫谈育人之道与人生哲学”为主题的报告。

童秉纲谦虚地讲到,此次报告主要在于和师生们交流思想。他从“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和“怎么自我培养等问题”开始了话题,与同学一起思考、交流。他指出育人三个要素:学习、做事、为人。他认为,研究生教育除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突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是专业机器”。他介绍了加州理工学院自觉自律的诚信制度(honor system)、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办学理念,并结合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讲述了自己对科研之道和教学育人等问题的看法。

童秉纲以“艰苦求学,国难当头;投身建设,岁月良多;逆境很长,挨批挨斗;很晚创业,小有所成”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出生于1927年的他,在少年读书时期正逢抗日战争爆发,在动荡之中开始了求学之路。此后几十年随着社会变迁,在波折的生活中,他一直以平和的心对待各种困境、挫折,一步步取得了事业成就。

对于自己60余年的工作经历,童秉纲尝试着总结出个人的成功之道:心态好,能够正确处理“起落”之鸿沟;不断奋斗,不断积累;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发挥群体作用,和谐合作。

报告最后,童秉纲院士回答了师生提出的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健康养生的一些问题。他谈到,“自己培养自己、多些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也告诉大家,心境平和、自我保护、适应环境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主讲人简介:

童秉纲院士,著名力学教育家、流体力学家。1927年出生,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人。曾担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和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先进个人称号(2007)。

童秉纲院士的科学探索心路历程经历了多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频繁政治活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本次讲座“八零后”的童院士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坚持科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十月金秋送爽,科苑歌声悠扬。10月24日晚7点和10月25日晚7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和玉泉路校区礼堂,精彩非凡的“新心相印”2014级国科大新生文艺汇演分别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国科大学生会承办,党委学工部部长王岗、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尚颖、团委书记陈睿和本科部的部分老师以及新生共同观看了晚会。

晚会在歌伴舞《王妃》的旋律中拉开帷幕,瞬间引爆场内气氛。随后,电子学院带来武术表演《舞者无疆》,矫健的身姿、柔刚并进的拳法、潇洒飘逸的剑术、挥洒自如的双截棍,赢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喝彩。当观众对武术演员的飒爽英姿意犹未尽时,短剧《绘声绘影》又用新颖的表演形式和诙谐幽默的表演内容,将学生生活在光影的世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感慨万千。短剧结束,电子学院无伴奏和音曲目《Wakawaka》、管理学院群舞《惊鸿舞》、物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歌曲串烧《因为爱情》,纷纷将各学院学子的风采展示无遗。

歌舞短剧之后,小品《雁栖湖畔》、钢琴独奏《绣金匾》、英文对唱《Counting Stars》,这些节目用将观众情绪瞬间点燃,让现场气氛暴涨,把晚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吉他独唱、相声和《美丽的神话》对唱又相继上场,出色的表演让观众赞叹不已;小合唱《流金岁月》伴奏一起便引发全场大合唱,观众以掌声伴奏,台上台下热情合唱,将晚会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而原创弹唱《我总想对你说》再次展现了新生的才华横溢。最后,合唱《相亲相爱》将晚会推向了最高潮。

玉泉路晚会节目注重多元化,歌舞、相声、舞台剧等轮番上演,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盛宴。晚会现场开通了微信墙,更好的实现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同时,在现场装饰有“成长时间轴”和本科生的照片墙,可谓晚会一大亮点。

整场晚会在《雨碎江南》的舞姿中拉开了序幕,演员优美的舞蹈伴着悠扬的琴瑟之声,让现场观众如临江南。接下来《大艺术家》的舞蹈火热上演,惊艳全场;而李蕾给大家带来的吉他伴唱《宝贝》则清新悦耳,淡雅脱俗;配乐诗朗诵《等你,在雨中》感情真挚,充分再现了诗中的意境。由本科生带来的舞蹈《This is life,this is youth》作为国科大本科生的首秀,活力四射,引爆全场,节目编排巧妙,动作夸张而又风趣,他们用热情洋溢的舞蹈舞动年轻的激情与活力。由张津弋和詹未表演的相声《报菜名》诙谐幽默,编排精巧,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舞台剧《忆年华》则再现了稚嫩的童年、青涩的中学时代和美好的大学时光,不禁让现场观众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节目中的伴唱《千里之外》更是感动人心,让人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友。由国科大研二的陈贝贝等带来的《向阳花》的演唱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展现了向阳花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心向阳光的精神状态。由胡馨月演唱的《传奇》,婉转动听,饱含真情,引得台下掌声阵阵。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演出人员用洋溢的热情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高潮迭起、精彩迭出的视听盛宴。台上活力四射,台下热情高涨,晚会期间,礼堂聚满了热情的观众,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与台上表演交相呼应,让晚会充满了温馨、欢乐的气氛。最后,晚会在由玉泉路校区十佳歌手演唱的《科苑欢迎你》中落下帷幕。

我们都是科苑大家庭中相亲相爱的成员,国科大为来自天南海北、原本素不相识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展示青春风采的家,新生文艺汇演,正是学子们用一种热烈的方式展现着对学校的热爱以及对彼此深刻的同窗友情。

新生们用自己的热情和丰富的才艺展现了对科苑新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想往,以自己的方式书写青春,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科苑精彩,展现了全校体新生积极昂扬的风采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校园增添了浓厚文化色彩,同时也提升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这次晚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梦想的启程。在此,我们衷心祝愿国科大的未来更加辉煌,愿科苑学子的梦想由此刻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