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受资环学院邀请,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夏季学期作了一场名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报告。
 
张新时院士在谈到生态恢复时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速度和规模远不能适应、赶上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和消耗速度,大致要相差2-3个数量级,所以中国要大力发展人工植树的能力。
 
他强调,人们不可超尺度地依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人类必须对大自然作出补偿。人类社会必须投入大量的能量、物质、人力、智力与资金以恢复重建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弥补对自然的巨大亏缺和时空差距。他说,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系统遭到过度破坏的情况下,尤须人工恢复重建。
 
在回答学生关于沂蒙山和内蒙古草原的生态恢复问题的提问时 ,张新时院士坦承,“那儿的生态恶化的太严重,自己暂时没有好的办法,对此表示非常遗憾。”
 
作为生态学界的权威人士,张新时院士如此坦诚的态度得到了全场师生的尊敬并赢得热烈掌声,这同时激励大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研究之中。
 

 

6月28日上午,在资环学院举办的“现代经济地理学前沿系列讲座”上,来自国防大学的著名军事地理学家沈伟烈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报告。

沈伟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缘政治专家,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后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师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泰斗李旭旦先生。1955年从南师大毕业后,又投身兵营,选择了军事地理学作为毕生探索的目标。此后,他先后任教于刘伯承元帅创办的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和国防大学,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军事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军事地理学、军事战略学、地缘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是我军军事地理学科带头人。
 
沈教授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幽默风趣而又充满激情。报告甫一开始,他就运用他博古通今的学识,教导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海洋地缘政治观。然而,当谈到当今我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时,沈教授不得不表示出自己的担忧。他说,如今的中国海洋,海域被瓜分,海岛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交通随时可能被阻断,其中最典型的实例之一,就是中日东海争端。接着,沈教授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东海地区的基本情况、中日东海争端的来龙去脉以及国际上关于解决海洋争端的规章条文,通过大量的史实、缜密的逻辑、合理的判断和不容置辩的国际惯例,雄辩的证明了我国开发东海大陆架上的种种海洋资源是完全正当的行为,并且对钓鱼岛诸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接着,沈教授还简单介绍了我国南海的地缘政治概况。
 
在报告的最后,沈教授真诚的呼吁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要有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识,他动情的说,希望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合作之海;中国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是坚定不移的。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对沈教授报以了十分热烈的掌声。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到大量平时较少涉猎的地缘政治学的知识,同时也让自己接受了一次与自身专业结合如此紧密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受益匪浅。
 

 
作为国内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今日来到研究生院为同学讲解燃料电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衣宝廉院士给大家讲解了燃料电池的原理、分类和工作方式,并对几大燃料电池领域:碱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且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各个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讲座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衣宝廉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和燃料电池发动机责任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七十年代参加并领导航天碱性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开始,研究燃料电池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
 

 
任泽峰,大连化物所博士研究生。研二时他就已经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了,并且,作为第二作者的他,名字被导师加了星号,特意注明他和第一作者做了同样重要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使他取得这些成绩呢?运气,聪明还是有其它诀窍?本文将带您走进他的生活,近距离思考science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儿时的梦想:成为科学家,因为其伟大
 
儿时的任泽峰有两个梦想: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成为军人,因为其高大;成为科学家,因为其伟大。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好,从高中保送到中科大,再到保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走上了自己梦想中的道路。在高中保送大学时,他能够任意选择电子、计算机等当时热门的专业,但家人并没有给儿子灌输太多世俗的观念,所以,化学不错,对物理也很感兴趣的任泽峰就自己做主,选择了中科大的化学物理系,一个纯粹的基础学科。回首自己走的这条路,任泽峰觉得,就好像是天生注定,“不过到目前为止,还算是比较顺利”。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导师
 
说到导师,任泽峰满脸的幸福,说他还是很幸运的,选择了一个好导师——杨学明研究员。杨学明是一位有着很高天赋的科学家,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已经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其中science4篇, nature1篇,曾获得国际自由基会议的布洛伊达奖(Broida Prize)以及海外华人物理协会的亚洲成就奖(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并于2006年底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去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化学反应的共振态”,解决了国际上30年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这一结果发表在2006年的《Science》上,并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任泽峰确实很幸运,当时研一的他就已经参与到组里的这个课题中了(研一他在大连理工大学代培)。他们实验室放置着中国唯一一台氢原子里德伯态飞渡时间谱-交叉分子束装置。这一仪器的研制在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得以完成,他为这台仪器研发了双级脉冲放电技术,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
 
“感谢导师的指引和提供的那种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
 
如果说找到一个“牛人”做自己的导师是一个喜事的话,那么任泽峰则应该是喜上加喜——他的导师偏偏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跟学生交流,给学生指导。杨学明研究员对学生的培养的确很用心,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他经常和学生沟通;第二,他善于“放手”,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的新想法。他平时喜欢到实验室和学生们聊天,有时候一聊就到聊到很晚。学生只要有想法,无论好坏,都会随时随地大胆地说出来,和杨老师一起探讨,哪怕有一点可行性,杨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尝试。
在任泽峰看来,自己的导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也很擅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把他自己的成功经验无私地和学生们分享,也以他的失败教训警示大家避免犯错。所以,一直以来任泽峰都很感激自己的导师,感谢他的指引和提供的那种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
 
能够投身这位名师门下,其实也是任泽峰自己用心的结果。当年在科大读本科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实验室经历,清楚自己喜欢学什么,还读过杨老师的几篇高档次的文章,也算是“知己知彼”。几年的接触下来,任泽峰 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导师了:总是充满了想法,会为科研上一个小小的结果兴奋不已。“我兴趣天生就有,而激情是杨老师点燃的”。
 
人剑合一,方能亮剑必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一些硬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功夫要么是理论功底,要么是实验技能。对任泽峰来说,他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把自己使用的实验设备搞清楚,不仅是搞清楚怎么使用,还要搞清楚它的原理,构造,不能听别人说,“这个旋钮调到30,那个旋钮拧到50”,就只会按部就班地做,那样的话就是一个机器人了。如果出了什么故障,也要尽量自己处理,而不是动辄就要嚷嚷着设备不行了,得换新的。
 
巧合的是,在玉泉路园区学习的这一年中,很多理工领域的老教授也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些老一辈当年实验条件落后,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动手搭建实验设备,虽然比不上如今的设备精巧美观、自动化,但是他们却对设备基本原理了如指掌,而如今的学生对设备依赖性太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点几个按钮来操作,对设备内部构造一无所知,更别说出了故障来维修了。从表面上看,这是实验动手能力,而从深处来看,这关乎于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任泽峰所在的组里,价值数百万的仪器设备不在少数,得益于导师的信任,喜欢动手的他对这些仪器的了解逐步地深刻,从最初的“黑匣子”到对每个构件的作用都能一清二楚,这也给他的课题研究带来了便利,对这些设备,他融入了很多感情,像自己的宝贝一样对待。“人剑合一,才能亮剑必胜”,任泽峰不无得意地告诉笔者。
 
没有兴趣,读研会很累
 
说到做课题,笔者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工作迟迟没有进展,怎么办?任泽峰答道,那我就不断地琢磨,吃饭时想,走路时想,回宿舍躺床上也会想。在做某个实验的时候,分辨率差,信号小,找了好多原因,折腾了好多天,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在实验室里,在回宿舍的路上,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都在想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看文献,演算,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问题的解决办法还是没有。有一次在做实验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改进之后,正如我想的那样,问题解决了。到后来回想起来这件事时,他自己也搞不清究竟是在醒着的时候还是在梦中想到了问题症结所在。“想多了就容易这样,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课题难做,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绞尽脑汁得去思考,融思考与休息于一体,而不是把八小时之后就把科研抛得一干二净呢?任泽峰说,其实他并不觉得这样累,相反,只有解决了问题后的那种兴奋和快乐。
 
当笔者谈到很多学生马上就要回所,开始课题时,任泽峰强调说,要使自己思考在前,动手在后,做实验之前要规划清楚,实验时才能保持清醒,而不是处于一种糊涂的状态。除了思考,多于别人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自己的课题方向别人不一定精通,但是师长们有丰富的经验,不同想法的碰撞,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永远保持一份对科研探索的新鲜感,“没有兴趣,读研会很累”。
 
如果没有限制和拖累,我真的很想搞科研
 
谈到以后的打算时,快人快语的任泽峰答道:“如果没有限制和拖累,我真的很愿意继续搞科研”。在自己从事科研的这几年,靠自己的灵感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给他巨大的快乐,也令他着迷于科研路上的风景,这几年的工作也验证了他在科研这一领域的实力。别人觉得枯燥的实验室生活,他反而如鱼得水,能够自得其乐。但是,他也坦承,自己也不能免俗,将来要成家,要买房,还想照顾好在农村的父母,这些责任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相对比之下,这个基础学科将来的就业又让他有一丝不平。“不过,终究会好起来的,科研还是我的第一选择”,任泽峰又说道,“如果让我做重复的、单调无聊的工作,待遇再高我也不会做”。
 
简单的生活 不简单的爱
任泽峰的生活很简单,在大连化物所基本上就是从宿舍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娱乐活动不多,平时主要时间是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偶尔烦闷时会穿过马路去对面的星海广场走一走,听一听海涛声,享受一下海风的滋润。古人云,无欲则刚,当这位风华正茂的学生把近乎所有的精力献给自己热爱的科研课题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乐趣时,也许这样的回报才是公平的。
 

 
“作为一名老师,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们。”这一句直白、朴实、而又略带谦虚的话,正是出自软件所所长李明树研究员。
 
6月26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团员暨研究生代表大会即将结束之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研究员,以此为开场白,开始了本次大会的总结。
 
他首先回顾了历年软件所团员暨研究生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历次会议的经验与教训,公布软件所关于支持研究生会的重要决定,肯定上一届团委、研究生会取得的成绩,并对本次大会产生的新一届所团委、所研究生会提出了殷切期望。
 
李明树所长指出,一个理想的研究生会应该满足四个定义。
 
首先,它是一个积极和向上的组织。作为一名软件所的研究生,不能成天想着高工资,高待遇。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时刻思考如何为中国软件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它必须是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组织。Google、Yahoo和Linux等等著名知名软件产品都诞生于学生之手。研究生会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创新,营造创新文化。
 
再次,它是一个自律的组织,是学生中的榜样。作为一个研究生会,理应在纷繁的社会风气中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底线,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
 
最后,它是一个务实和发展的组织。在研究生会工作,一定要务实。每一位研究生会的同学都有发展的机会。
 
软件所研究生人数占到所里总人数的一半。李明树所长希望新当选的研究生会成员能诚心诚意为研究生服务,起到研究生中的楷模作用,为今后的人生增添更多的阅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