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作了题为“社会物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题的讲座。
 
牛院士在这一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与威望,牛文元院士早在1983年即与马世骏院士一道参与联合国起草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莱报告),成为在中国最早投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锋与开创者,并以“一马一牛”的称号享誉学术界。2001年因研究“国家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被境外学界称为“牛氏指标”。
 
对于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字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它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所大力倡导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社会物理学,相信很多学员是头一次接触。在宝贵的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牛文元院士首先使大家明晰了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新特点,探讨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接着从社会物理学的发展轨迹帮助学员们理解什么是社会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什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并让大家思考在信息时代到来后,在“世界是平的” 的社会结构的等级下,社会物理学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社会物理学尽管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牛院士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另一条主线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区际关系,利益集团间的关系,要达到多赢、共赢。
 
牛院士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解释来源于多种学科和多种理论的社会物理学的复杂定理和公式,并形象的用血压计和温度计作比喻,认为尽管用社会物理学不能解释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原因,但是运用这门学科可以测量和诊断出社会发展是否正常,以提前警示人类。
 
牛院士提出了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六大严重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瓶颈,他大力倡导推行循环经济,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突破;改变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发展新模式。让我们自豪的是,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大方向中,以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为代表的系统学方向占有一席之地,这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牛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使大家对社会物理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可持续发展更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多了一份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牛文元院士担任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中心专家组成员、美国耶鲁大学SDLP讲席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Fulblight教授、《中国发展》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席、中美环境与发展研究委员会中方主席。已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荣获洛克菲勒基金杰出奖。199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同年受李政道、周光召二位院士委托作为执行主编出版专著《绿色战略》;自1999年以来主持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9集。2007年,与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共同总编并出版《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20卷)。2001年受联合国邀请,与其他39名国际科学家一道,参与起草全球“新千年生态评价”奠基式文本。1995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聘为《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主编。担任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和世界银行的项目评议专家。

 
7月3日上午在庄重的国歌声中,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举行了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该所研究生导师、27名毕业研究生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仪式。今年恰逢该所研究生培养25周年,也是自己独立培养的首届博士研究生毕业,所以,今年的毕业典礼具有特别的意义。
 
王克林所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研究所向今年顺利完成学业的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辛勤培育研究生的老一辈研究生导师、工作在一线的研究生导师们和教育管理干部表示感谢与慰问!他回顾了该所研究生培养的经历,25年来,研究所已招收和培养研究生224名,并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生89名,目前,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132名。他鼓励同学们,要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榜样,向世人宣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干谁干?”。他告戒同学们,只有把自我奋斗的目标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自身的最高价值,在未来祖国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留下自己的一缕芬芳。
 
毕业典礼结束后,研究生导师和毕业研究生进行了着装合影留恋。老一辈研究生导师代表项国荣、李达模、邢廷铣、陈安国特邀参加了仪式。
 
                                 

 

7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立言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说书方式,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作了一场题为“领导与管理的差异”讲座。此次高级研究专题讲座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教授主持。

朱立言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领导理论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讲座中,朱立言教授首先提出了关于领导与管理之间关系的四种主要观点。接着给出了他比较认同的领导者的定义——领导者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而管理是让人服从。他列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领导者是主动者、创造者、发动者的角色,是人格领袖,又通过解释追随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导者的概念。他认为“追随者既包含内部者也包含外部者,不但包括领导者的下级也包括上级,而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下级。领导工作包括上下左右各个方向。与上级的关系不是经常的,但是最重要的。”这些精辟的讲解为学员们今后步入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朱教授指出领导者产生的途径来源于读书、参军、经商。用精准的数据和翔实的案例告诉学员们“上述3条道路源源不断地由平民社会向统治阶级输送人才,保持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鼓励学员们好好学习;分析了国家“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的政策,指出“要得天下先到乡下”;并告诫学员们“当官要发财,绝对是死路,那叫官财(棺材)”。
 
在谈到领导者的责任时,他指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管理是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进而提出了国外学者给出的四条领导者职责及国内学术界公认的五条领导者职责。并以他从前的领导及江总书记为例,阐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最后,朱教授总结出五条领导与管理的差异。告诉学员们“小圣靠才,大圣靠德”。
 
朱立言教授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既没有PPT,又没有演讲稿,完全凭借记忆力,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穿插着大量的数据,推荐给学员们参考的中外书籍精确到年代和出版社。虽然朱教授讲的是管理学的知识,但其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这些道理则是学员们一生受益的、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朱立言教授任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学)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7月4日下午14:30,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楼N308教室,进行了题为“Introduction to p-adic dynamical systems " 的精彩讲座,这是杰出青年系列讲座之一。短短的两小时,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王跃飞研究员独特的院长风采,他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在座的同学都受益匪浅。

王跃飞研究员讲的第一个重点是动力系统,分别讲解了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动力系统。他首先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末Poincare开始研究天体轨道讲到20世纪Edward Lorenz发现初值敏感性和天气预报的不可预测以及Stephen Smake研究现代动力系统理论和结构稳定性,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他的讲课激情彭湃,而且思路十分清晰,完全没有局限于理论的诠释。比如他讲到周期3蕴含了混沌现象时,就用中国古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等有趣的典故来进行解释。即使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显得非常清晰易懂。

王跃飞研究员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动力系统,如:Topological 动力系统,Measurable动力系统,复变动力系统等,并讲解了动力系统的几个核心问题,有预测问题以及1980年Mandelbrot提出的不规则几何问题。他展示了在非整数维空间参数变化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像,这些图像都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图案美轮美奂,让我们很是震撼。确实,数学理论的发展加上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给科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兴趣。

讲座的第二个重点是P-adic动力系统,王跃飞研究员讲解了P-adic numbers的具体算法,我们注意到,他在讲课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看,这些数字(或这些式子)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可以看出,他非常热爱他所从事的研究,也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他热衷于科学并能取得相当成就的关键吧。

王跃飞研究员曾经先后访问过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三十余所位于美国,德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当问到中国的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别时,他说,“中国的学生基础都很好,但是探索性相比就较差了,我们的研究生习惯于顺着老师走,缺乏原创性。这可能也与我们的教学制度有关,国外的学生大都没有在博士期间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他们能够将精力放到感兴趣的事情上。”

“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王院长笑着说,“我在国外做讲座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打断我的讲课,提出这样那样他们不懂的地方。可是在这里,大家都只是听听,没有人提出问题啊”。因此,他鼓励大家不要迷信权威,要敢想敢干,要标新立异。他说,敢于标新立异以及能够持之以恒是做学问搞研究最重要的品质。

 
在近日博士合唱团太行行汇报演出中,合唱团带去的是歌声,实际上,当地院所师生还收到了另外一份礼物,它就是领队马石庄副院长的报告《从中科院走向成就》。
 
《从中科院走向成就》自今年3月份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求索论坛”开讲以来,每次报告后都要进行修改,因此有了“版本”之说。近日,在博士合唱团太行行的日程安排中,马石庄副院长应邀分别给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同学们作了最新版本的报告,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马石庄副院长首先从中国科学院教育“一院一校”体系谈起,分析了其独有的特点,同时指出了我们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科研课题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导师与学生关系发生错位等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共鸣和深思。接着,他提醒同学们在多元文化相碰撞的社会转型期,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处事能力的培养。
 
如题目所说,报告的精华部分在于“成就”,马石庄副院长希望大家不要将人生简单的理解为只有成功与失败,而应变换角度,辛苦耕耘,把每一步历程看作是成就,这种崭新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会使自己在成长中更加有信心。而且,他鼓励同学们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坦然面对科研路上的挫折和失败。
最后,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马石庄副院长提问,有的是关于科研与就业的选择,有的是关于女生搞科研的问题,还有的是关于科学院科研与教育两者平衡的问题。马石庄副院长风趣地说,自己作报告最怕的就是观众不提问题,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对他本人也是一种学习和进步。
 
听完报告,同学们反响强烈,“马院长的报告没有架子,就像跟我们聊天一样”,“听完后觉得心里亮堂了很多”,“当年在玉泉没有机会听到,现在能赶上,真是太好了,我也要说给其他同学听”。
马石庄副院长开场白中说到,他的报告以教训为主,是帮助同学们投石问路,而无论以什么方式,他的心愿和广大老师都是相同的,就正如他在跋中所说的,心平气和,乐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