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1点半,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的n301教室,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教授,为中科院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讲座。
 
杨焕明教授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人类遗传研究所,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欧洲全球生命科学促进会(EAGLES),委员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学术委员会、ELSI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4年回国后,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由原先从事人类遗传学的“细科学”转为基因组研究的“大科学”;先后在广泛合作的框架下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代表物种基因组的突破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等著名学术杂志上;为我国建立规模化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在基因组学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焕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发展情况。随后他介绍了基因组学的两个支柱,三大趋势,和四大工程,五个论题。两个理论支柱是:生命是序列的,基因的序列造就了生命的多姿多彩。生命指令是数据的而不是模拟的。其发展趋势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基因组的测序,一个是复杂疾病的治疗,还有就是人造生命计划。四个工程分别是:解码工程;医学的序列;癌症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基因工程在对了解生命起源,探究生命秘密,了解癌症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很大的意义,但伴随着基因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社会舆论也产生了五大议题:基因的专利性,这是因为很多时候研究常常被市场导向,当基因被廉价的变卖,私有的基因被共享,一系列关乎人权的议题章现出来。另外还有基因被恐怖主义控制后所造成的恶果,基因歧视,动物克隆等敏感问题,也都存在着争议。这表现了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事情,更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道德人权等核心问题,因此这要求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在杨焕明教授演讲结束后,同学们也纷纷提出问题,一个同学问到现在生物学实验的瓶颈,是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仪器的性能还是实验操作时,杨教授说到:现在国内,失败的生物学实验里有80%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而只有20%是实验仪器的问题,在国外这种情况刚好相反,原因是由于国外实验人员大都由博士生或熟练的专业人员操作,而国内则大都由刚刚上手,经验不足的研究生来操作,表面上看会花费很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也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是为将来生物学的研究做人才储备,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
 
杨焕明教授呼吁大家多多关注基因学,数学,化学,计算机都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大的支持作用,他也希望这些领域的学生能够发展对生物学的兴趣,投身到生物学基因组的研究中来。这是一个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美丽。杨教授激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激发学生源于内心的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点燃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激情与热爱。
                                

7月6日晚,韩永生教授做客“经济管理高端论坛”最后一场讲座,为广大暑期学校学员和研究生院学子带来“实施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为核心的品牌战略”讲座。
 
韩永生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IT实施专家,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实践研究的带头人。2005年为雅戈尔集团围绕蓝海战略的IT技术实施的信息化咨询项目成功落地,被中国管理咨询网评为中国十大咨询师。是第一个由于管理和信息化成就,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战略专家,曾多次担当国家863项目负责人。
 
韩教授纵谈自己策划的大量成功案例而使整场讲座妙趣横生。他指出仅靠价格生存和竞争,也必然因价格而灭亡。无休止的商业战会摧毁你和竞争对手,价格战不仅给企业的短期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而且将给勉强存活下来的企业的最重要的品牌资产带来致命的残疾。韩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实施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来提升企业的自我价值,并指出价值公式:价值=理性价值+感性价值。在理性价值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感性价值对品牌的塑造和企业的长足发展有至关重要意义。韩教授以耐克公司为例,具体的阐述了如何经营品牌的感性价值这一复杂的管理工程,并期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将感性色彩注入中国的品牌,打造自己时尚而有活力的品牌。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韩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韩教授现任中科院软件所、管理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工业管理中心主任。历任中国机械工业电脑公司副总经理,雅戈尔集团副总裁,为华为集团、成飞集团、杉杉集团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做过战略管理、大规模定制、企业信息化等咨询项目,获得全国企业信息化最佳战略奖、最佳效益奖、杰出CIO。
 
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管理高端论坛”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了。此次“经济管理高端论坛”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领衔主讲,报告人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有关领域的权威组成。演讲题目涉及中国增长战略、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问题、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最新发展等热点问题。通过两周六场讲座,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同时扩大了理论视野,丰富了暑期学习。
 

韦恩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外教,他对中国的熊猫有着一种莫名深厚的感情,学习中文也有一段时间,对中国的时政大事还颇为关注。因此,在开设这门课程探讨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借用中国的一些类似情况作为对比,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这门课程为学生开列了一系列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逐一为他们加以介绍,并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思考,深入地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授课方法上来看,他恰当地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以最简略的语言――通常都是一个标题、几个中心词汇――介绍问题,然后不断地增加补充条件,提供假设情况,进一步说明、也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能够开拓思路,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同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的话题。在学生思路遇到阻碍、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及时捕捉他们的反应,以浅显的例子引导他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看待现象、理解本质。由于是外教授课,学生同时也能学到地道的语言用法,是暑期里很不错的一门课程。

7月5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到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汤敏教授来为同学们做《亚洲为什么要合作》的精彩报告。
 
2000年,汤敏教授作为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回国工作,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在回国工作的短短几年内,汤敏教授通过以政策研究为主的学术活动,向亚洲各国政府提供咨询、建言献策。他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送达到政府各个部门,甚至国务院,其中不少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998年,为拉动内需,他提出了“扩招”的设想,被时任总理的朱熔基采纳;2004年4月,国家宏观调控之初,他“冷热兼治”、“防热治冷”的观点,被吸收进“有保有压”的战略决策;2004年12月,国家在财政政策转型时,纳其“中性偏紧”的建议,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等等。
 
今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研究,金融危机每十年出现一次,如果又出现了,我们该怎么办,危机出现后,亚洲国家要不要加强合作?汤敏教授指出亚洲如果合作,会产生大量机会。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62%其实都来自于亚洲,同时又与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存在贸易三角,即我国与西方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贸易过剩,频繁产生贸易争端,我国在欧美的收益大部分都给了亚洲国家,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但是我国与亚洲比较贫穷的国家之间又有巨额贸易顺差,因此我国需要与亚洲国家直接展开积极合作,转移与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协定,东盟10+1从2005年7月起开始降税,并逐步实现共同市场。除此之外,我国与亚太地区合作的经济组织还有APEC,以及正在谈判阶段的多个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亚洲开发银行最早来推动的,所谓次区域经济主要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参加的合作,不局限于贸易,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例子有:大湄公河地区、中亚与新疆、南亚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经济合作。按计划2020年东盟将建立经济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金融的一体化。汤敏教授指出亚洲国家之间进行金融合作,可以防止亚洲再陷危机,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救援系统,从亚洲的未来来看,还需要建立亚洲债券市场,使亚洲的资本用于亚洲,并且建立亚洲货币单位,为未来的亚元做准备,它的计算方法就是将各国的汇率加权求和,但是比重如何确定是它一直无法推出的关键原因。
 
面对亚洲经济合作的趋势,中国的机会在哪里呢?汤敏教授指出应当鼓励中国与外资企业扩大对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出口;加强贸易谈判,扩大共同开放市场;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到周边发展最快、资源多的国家去;集约式投资,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区域间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区的机会;我国政府也应该采用转变外交战略,利用援外投资帮助中国公司打开市场,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使我国公司走出去;我国还需要积极参与亚洲的金融合作,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准区域化。汤敏教授通过对亚洲合作的分析,使同学们看到了我国经济的未来,同时给广大研究生在经济研究和企业运营方面带来很多启示。
 
敏教授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同时出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曁南大学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成员。汤敏教授发表了多部学术著作,如:《千虑一得》,《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泰国成长三角区理论与实践》等。其中汤敏教授与茅于轼共同主编的《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集》已经成为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他还发表了关于亚洲经济、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历史是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各个声部之间可能有交叉,有重叠,甚至还有遮盖。但是不可能有一个声部变成独唱,而把所有的伴奏弃之不顾。”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
 
夏季学期人文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中国近代作家讲座”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门,承载百人的教一(阶)教室几乎场场爆满,且人数逐课递增,很多都是根本未曾选课的旁听生,据了解,他们都是听了同学的热烈宣传才来的。在那里,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研究员、文学博士傅光明,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真实而繁复的近代文学画卷,其中,既有鲜活的作家众生相,又有触动人心的时代主旋律,既有无尽的锦绣气韵挥洒,又有生动而深沉的细节史料再现。
 
中国现代作家系列人物共分三节课: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二战风云中的战地记者—萧乾、徐志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老舍、萧乾、徐志摩,既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极富代表性的三位作家,同时也是傅先生致力研究的对象,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料在他口中粲然生花。
 
凭着对口述历史长久的研究和思考,傅光明老师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要客观的、科学的、历史的、辨证的来看待和研究历史,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已经有了定论的事”。如:教科书中对萧乾“唯一”二战战地记者身份的书写,便大大值得怀疑。他还提出要立体地看待历史,如对老舍之死的研究,经历者的口述历史固然重要,同时还要从老舍作品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和启示,如他书中人物的命运的书写,另外,他本人的性格、性情亦是考察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逐渐靠近太平湖事件之谜。文坛上许多宿命而深沉的历史片断亦是如此,像沈从文与萧乾从师生到陌路之谜,吴晗前后半生所作所为的宿命轮回, 一切的一切共同奏响了历史这部合唱。
 
 (傅光明,中国作家学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著作有《人生的采访者——萧乾评传》、《生命信徒:徐志摩》、《老舍之死及其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