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公布了本年度院士增选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Foreign Member)。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创建于1919年,是世界上成立的第一个工程科学院。现有瑞典籍院士794人,外籍院士261人。2007年该院新当选的院士中只有两位外籍院士,另外一位是英国科学家。

郭雷生于1961年,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他曾于1998年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IFAC Fellow)。

     6月10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礼堂二层报告厅,IT人发展论坛活动现场。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邀请来自IT界资深人士与中科院IT教育专家,与IT技术人员、中科院研究生、部分高校大学生,就IT人持续发展事宜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如何在职场中成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专家们分析了“1”字型人才、“T”字型人才及“π”字型人才各自的优缺点,认为“π”字型人才即技术和管理都有一定的深度的员工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

    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年轻的IT技术队伍,IT人在享受职业带来优越后,发展的问题成为越来越重的困扰。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位和企业,充分发挥所长而不断提升;如何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开阔视野而获得更多机会;如何锻炼出持续的竞争力,让未来的发展游刃有余……。一系列让IT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高端IT人才培养机构,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密切关注IT人如何获取持续发展能力。自2004年以来发起的IT人发展论坛活动,多角度探讨IT人发展话题。此次IT人发展论坛活动锁定“如何选择发展道路”,邀请了来自IBM 全球企业服务部合伙人陈文先生、用友致远副总裁华程先生、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姚郑教授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剖析了IT职业精髓。

    三位嘉宾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对IT职业理解更全面。陈文先生,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至今在IBM工作了十八年,历经了若干次内部工作职位的升迁,现在成为IBM中国公司第一位担任合伙人领导职位的中国大陆本地员工,属于典型的从技术到管理的典范。华程先生,当年大学毕业进入军队,做了几年的技术后来进入北京人事局,之后的弃官从商;现在无论是做销售总经理,还是做猎头顾问,都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姚郑教授,博士毕业在产业界做到一定职位后回到学校做教学和科研。

    论坛活动采取互动式交流方式,从个人职业定位分析、企业用人需求、专注与灵活调整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

    对于职业选择,专家们认为首先要认识自己,有一个方向性的目标和追求,然后针对目标分析现有资源和个人特点,选择好职业方向。就这个问题,专家们还建议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后,对企业选择时除了知道自己愿意干什么、能干什么,还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很好的分析,比如了解它所处的行业、客户和竞争对手、对自己想要应聘职位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匹配度等方面,从而做到知己知彼。谈到企业人才需求,专家们认为企业除了专业背景外,企业对入职者的可塑性和进取心以及对企业价值观认同,非常看重。对于职业持续发展,专家们认为专注于工作、用心经营,就能得到大的收获。对于发展,专家们提倡大家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站在企业角度理解决策和思考问题。

    参会者认为IT人发展论坛活动解决了现在面临的困惑,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家对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倡导的“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高端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IT人的职业发展指导了方向。

     实验室里我们是一群雄心勃勃、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研究生

    训练场上我们又是一群活泼开朗、不畏艰险、朝气蓬勃的年青族

    6月4日,广州化学研究所研究生走出实验室,踏入位于广州市丹水坑的“笑翻天乐园之野外基地”进行一场野外拓展训练。这次活动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释放学习压力,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乐观积极心态,建立友爱互助的团队意识和激发身心潜能,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平日里,大家沉浸在玻璃瓶、搅拌器、化学药品的海洋里,查文献、守实验、做检测,忙的不亦乐乎;今日,同学们贴近大自然,接受拓展训练,随着青春的旋律舞动。

    到达目的地,只见基地内的山谷训练区、水战区在群山绿野中隐约可现,同学们稍作热身运动,就在教练带领下分成四队,每个队给自己分别命名为“天上人间——勇往直前” 、“龙之队——龙马精神 一马当先” 、“天下无双——冠绝全场” 、“旋风队——伊利旋风 天下无敌”。听!个个队名一鸣惊人,队队口号气势震天。

    进入训练场地,绝壁攀岩,天罗地网,每一步不仅考验个人的体力与智慧,更考验成员的团体合作精神,一个人胜出不算什么,全队完成才算真正的成功。在四星级、五星级的难度系数的威慑下,每一队队员都没有退缩,大家都想尝试。落下网不怕,有队友帮助你爬上来再战,个小的同学够不着下一步绳也不怕,前面的队友会主动把绳移到你手中,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手牵着手,靠着平衡协力走到终点,其间,别队同学也没闲着,加油之声震得山谷回响。

    每个项目结束时,教练宣布各队成绩的一刹那,同学们喜悦的呼喊与兴奋的掌声可与火毒的太阳拼热度!

    下午的拓展项目更是考验,水上的游戏,难度不亚于陆地。S桥上不知牺牲了多少英雄好汉与巾帼英雄。有的没跑几步就一头扎进水里了,有的则眼看要到达安全地段却掉入水中。为了安全,先落水的同学就一直站在水里,保护后面落水的同学。

    当夏日的夕阳洒满林间,最后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是:全基地拓展训练难度系数最大项目——天旋地转(号称七星级项目),只见一竖排彼此互不相连的“圆木列队”静静地漂在水面上,每一根木头都会180°自转,要在圆木上滑过而不掉下水,实在需要有了得的“少林轻功”,这可是对自我的一个极限挑战。面对极限,同学们表现出十足的劲头,人人趋前欲试。

    随着教练一声哨音,大家分队单个下水,果然是名不虚传的“七颗星”,面对圆圆的木头,有的整个下午成功滴水未沾的同学,经过一番艰苦奋斗后,不得不在水里走到了对岸,真有点一“湿”足成“千古恨”的味道,但也有不少同学平衡功夫确实了得,瞧他们,前转后转、左荡右荡、晃晃悠悠地愣是“晃”到了彼岸,岸上同学一片喝彩,特别是计红果同学,她是唯一通过此关的女生,而且是唯一一位整个下午参加完所有项目都没有落水的女生,被大家嘉奖为“最佳选手” 。

    所有竞赛项目完成后,教练经过精确统计,宣布“龙之队”获得了本次拓展训练的团体总分冠军。

    训练结束了,大家来到一处娱乐水区,摸摸早已湿透的衣服说,“还有什么水不敢下的呀!”几个女生蹦蹦跳跳的扑下水,互相泼起水来,玩的像孩子,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试验的不愉快,生活的艰辛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后来,女生们又齐心协力将在岸上看风景的男生们同拉下水,大家一起泼,彼此忘记了师兄师姐的界限,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没有什么比这更放松与愉快的了。

    这一天,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只会每回忆一次增新一次;这一天使大家回到童年,忘记忧愁;这一天锻炼了大家的身心与体魄,让我们更有充足的精力与信心去面对未来的困难。这一天是属于我们的一天,这一天是属于青春的一天。

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邀请,荷兰Groningen大学的Erik Dietzenbacher教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开设了关于投入产出的短期课程,为期五天。6月11号上午,Erik Dietzenbacher开始了第一讲。

本次课程作为管理学院夏季学期开讲的第一门高级强化课,内容以投入产出为主,介绍投入产出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反响强烈。此外,Erik Dietzenbacher将应邀于6月12号下午在数学院大楼712室做报告。

此次活动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与荷兰Groningen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的一部分,之前,双方商讨并建立了“双博士学位”计划,已经有两名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博士生赴荷兰进行学习。去年,第一次“中荷投入产出研讨会”在荷兰Groningen大学成功举行,第二届将在北京举行。 Erik Dietzenbacher 是荷兰Groningen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间经济学,亦是《经济系统研究》(国际投入产出学会会刊,投入产出界最重要的刊物)的主编。并且,作为科学规划委员会的主席,他负责过该规划1998年在纽约,2002年在蒙特利尔和2006年在仙台召开的系列投入产出会议。

管理学院夏季学期力邀国内外管理学界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以高级强化课、经济管理高端论坛、科技创新管理与决策系列前沿讲座、企业家系列讲座、金融系列前沿讲座、网络经济新发展系列讲座、公共选修课等板块,为科苑学子送上夏季学术盛宴。同时,管理学院今年策划执行的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200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将于6月25日开学,届时来自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的管理学学生将聚集一堂。

     借着几位哈佛大学教授来我所参加“结构生物学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的机会,生物物理所请到了在结构生物学方向数一数二的几位名人作为本次沙龙的嘉宾,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因为我们的活动是临时加在几位教授日程安排里的,时间仓促,所以宣传不是很到位,在此学生会也向各位同学致歉,下次我们会尽力做得更好!

    言归正传,眼看教授们都到了沙龙地点,而我们的同学还寥寥无几时,我这个主持人只好去跟Harrison教授解释,那知Harrison教授见多不怪道:“The smaller, the better. It’s just an opportun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not important.” 于是沙龙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家三人一组五人一堆的坐下聊天,很是开心!

    我在的这组有Harrison教授和王家槐教授,还有五六位同学。只要我们问,两位教授都非常乐意回答,有时候甚至是顺着我们的问题又延伸到很多别的他们认为值得给我们说的经验。我们聊年轻人如何选科研方向的问题,聊如何读paper更有效,聊科学领域是不是也有男女差别等等。他们的观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希望下次有前辈名人来做沙龙时,大家能踊跃参加,自己去问出答案!

    最后,不知不觉中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在国际交流处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才不情愿的结束了沙龙。这次沙龙下来,给我的感受是,与其把这几位教授看作高高在上的杰出人士,倒不如把他们看作experienced veteran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他们也曾经碰到过年轻的我们所碰到的问题,各种实验上的obstacles, 各种生活上的depression, 但是他们走过来,给我们忠告就是:坚持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努力!

    注:本文写作时保留了一些当时聊天的英文词语,并没有亵渎我们伟大母语的意思,仅仅为了给未到现场的同学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会 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