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2006年9月5至6日,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北京市市长王岐山致欢迎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A·蒙代尔代表与会的诺奖获得者和有关专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出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主持开幕式。我院生物系2006级部分新生参加了本次论坛的报告。

    本次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5日举行了两组学术交流报告。在上午的“创新与科技发展战略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分别作了《全面推进和落实首都创新战略》、《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报告,美国Scripps研究院教授厄尼斯特·巴特勒作了《探索保健的现代化道路:一条充满挑战的旅程》的演讲,诺奖获得者李政道、蒙代尔作了《从能量的来源谈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和《科学发现、制度压力及社会发展》的演讲。

    在下午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上,诺奖得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路易斯J·伊格纳罗、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罗伯特·胡伯尔、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西查诺瓦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等分别作了《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基于科学的健康饮食与锻炼》、《在基础科学与医学中的蛋白质及其结构》、《泛素蛋白质溶解系统:从人类疾病的基本机理到药靶》、《禽流感与新生突发性传染病》、《“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健康》等报告。

    当天下午,两位前来参加论坛的诺奖得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费里德·穆拉德和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哈特穆特·米歇尔,分别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接受荣誉教授称号并举行讲座。

    整个报告期间会场秩序井然,气氛活跃,高潮不断。各位演讲人以独到的学术见解,优美洒脱的言谈举止赢得在场的各位同学的阵阵掌声,尤其是同与会同学现场交流环节中,简单精辟、有条不紊的回答,更彰显出了他们渊博的学术内涵。我院与会同学们不仅认真聆听本次报告,还积极参与课题讨论,充分体现出我院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蓬勃向上的朝气。

    据悉,本次论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将走进我院研究生院以及首都部分高校,为同学们带来更多前沿,精彩的学术报告。

      又讯:9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分师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采访嘉宾是出席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两位世界著名学者Hartmut Michel198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和Ferid Murad1998年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陪同出席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延云女士等中国科学专家十余人。会上中国科学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友好而深入的交流,感到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又一次滑至九月。当我睁开眼睛,迎来黎明的第一丝曙光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您的面容,看到您慈祥的微笑和耐心的解读,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教室里,聆听您的教诲和启迪,我朦胧的眼里有了淡淡的泪花。

    九月十日,秋天伊始人们总不忘celebrate的日子。教师节为什么选在秋天?或许正是因为秋天代表着严肃、神圣、奉献与深度。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到大西北的一个农场中学教书。那里的艰苦自不必说。连幼小的女儿都被太阳晒得像个煤球,小小的手掌上长满了老茧。条件苦吗?苦!生活难吗?难!直到终于有一天可以调回城市了,他却义无返顾地把机会放弃。因为,他一心爱上了那里的教育事业。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西北的孩子也应该有老师,老师讲的不就是奉献吗?”。于是,他留了下来,扎根在了这艰苦的土地。而他的女儿,也立志要考兰州师大,立志要回到大西北去做一名教师。

    是什么驱使他们这样做?曾经采访过西北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导师,他的回答很朴实:“从学生求知的眼神里我得到了满足。”

    泰戈尔有句诗:“我的心,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是的,老师的心,在学生们求知的眼睛里找到了神圣的天空!为了这神圣,他们甘愿奉献此生。

    亲爱的老师,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或许我不能在您的身旁,您离我很远却永远在我心上,就让我默默的为您祝福:永远幸福安康!

    (人文学院社科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姜靖)

     【新闻网讯 聂广礼 印为】2006年9月6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Bill Kooser先生来我院访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管理学院教授、中科院数据技术及经济中心主任石勇教授,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处长朱相彬,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教授与Kooser先生亲切会见。

    今年6月,成思危院长和石勇教授就曾受邀到芝加哥大学访问,并与Kooser先生进行了友好沟通。Kooser先生此次中国之行主要是带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MBA学生考察中国的商业环境。回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院校的了解与沟通,为以后的合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

    会谈中,Kooser先生介绍了芝加哥大学及其商学院的情况,并着重说明了商学院的MBA教育。芝加哥大学除了在美国开设MBA课程外,还在新加坡和伦敦设立了分校。朱相彬处长向Kooser先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情况,重点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影响力,各研究所的分布以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两段式”教育方式等。其后,石勇教授介绍了管理学院的情况,就管理学院的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以及管理学院的MBA教育等向客人作了说明。会谈在亲切的气氛中进行,Kooser先生还就中心老师和同学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之后,与会双方就一些合作事宜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在以后的学生互访、教师互访以及课程合作方面等都表示了合作的意愿。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是领先全球的商学院之一,在创新研究与教学方面都享有盛誉,它是第一所拥有诺贝尔得奖者的商学院,也是唯一拥有五位诺贝尔得奖者的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GSB)建校于1898年,目前设置五项工商管理硕士、即MBA的教育计划,和一项PhD博士学位教学计划。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率先在商学研究方面采取学科式教学,其方法广泛得到其他商学院的追随。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学系闻名世界,而且在多个领域表现杰出,包括金融、策略、国际商业、企业精神、全体管理、经济、会计、市场营销,以及校园设于新加坡、巴塞罗纳及芝加哥的创新商业管理硕士课程。


    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他们怀着对新闻的热爱,他们观察生活,激扬文字,他们报道校园新闻,传播大学文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研究生记者团。

    回首往事,风光无限。

    他们与路甬祥、周光召、白春礼、杨振宁、王大珩、刘嘉麒等科学界大师面对面,传播他们的科学理念;他们面访斯宾塞、吴敬琏、李开复、傅成玉等经济界巨子,记录他们对中国经济的严峻思索;郑必坚、曾培炎、陈至立、李肇星、王歧山、陈云林、李金华、李光耀、戈尔等政界名流,是他们笔下一个又一个星光璀璨的名字。

    他们与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谈论中国极地科考,与国家海洋局局长对话我国海洋战略,与我国地震局局长纵论我国地震预报事业。他们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科学时报、央视国际、新浪、搜狐等媒体同台报道,邀请人大接力传媒、中央民族大学记者共同报道“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他们随我院团队赶赴无锡,报道我院就业形势;他们远行西安、杨凌、西宁、兰州、乌鲁木齐,传播我院博士合唱团的风采,报道我院西部学子的风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漫漫长途,我们邀你同行!

    研究生记者团2006级招新职位:

    新闻部:追踪校园热点,采写各类校内新闻。各学院(系)设立分部,每个学院(系)招收至少3人。希望你对新闻采写有浓厚的兴趣,并有相应的文字能力、奉献精神。

    外联部:负责策划和组织记者团公益活动。希望你对新闻、外联工作有兴趣,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影像部:负责采集、编辑和制作重要图片、视频新闻。摄影记者要对图片新闻有特别的鉴赏和捕捉能力;视频编辑,有视频(DV)采集与编辑制作特长;网络编辑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具有纯熟的新闻写作经验,了解网络新闻传播规律。

    报名时间:9月7日——9月20日

    报名方式:下载报名表格,填写完整,发至所在园区联系人信箱。

    玉泉路园区:联系人:马振亚
    电邮: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电话:88258912

    中关村园区:联系人:方晨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msn: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下载报名表格

     又是9月,天空中飘溢着金秋的爽朗和收获的气息,在浓浓的秋意中,酝酿着一个充满思念与感激的节日——教师节。

    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度里,“教师”这个名字赋予我们的感觉的确太多太多。有人说,老师是缕阳光,开启我们蒙昧的心房,让我们的脚步跟着您,在知识的大海里远航;有人说,老师是盏灯,是茫茫黑夜里温馨的向往,您教会我们怎样面对风雨,怎样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怎样铭记历史,怎样书写人生的篇章;有人说,老师是颗铺路的石子,让我们踏着您的肩头,走向了未来,走出了自己的山高水长。

    我们说,老师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3万余名研究生在数千名导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走进科学前沿,培养学术兴趣,获取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在教师节临近的日子,我们想听听教师们的心声,研究生们对老师的倾诉。您可以回忆是岁月长河里的一位学生或老师——他的言语、他的神态,可以发几张旧照——令人感动的图像镌刻着师生间的情谊,可以写一个故事——影响到你对人生的认识、改变了你人生路经的小事,也可以写写发生在实验室的难忘经历……

    追寻一个久远的身影,感念一份珍藏的师生情谊。请发电子邮件到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上传到新闻网,与更多的人共享你的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