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5月20日这天,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里活跃着一批头戴红帽、身着白色t恤的同学,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大门口,在展台、展板前,在各个实验室里闪现,教学楼里不断传出他们清晰干练的声音,他们便是这次公众开放日的学生志愿者们。

    虽然天公不作美,一整天阴雨连绵,但志愿者们早晨8点多便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接待、介绍、作讲解,各项工作完成的认真且有序。

    在一楼展厅的“知识创新工程”展览板块前,围着一大群中学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记者走进人群后看到,原来是一位戴眼镜的清秀的女同学正在微笑着向中学生们讲解展板内容,她语调平缓、语速适中,生动的讲解引起了中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不断向她发出提问。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男生,他说:“我觉得收获挺大的,我今年高一,快会考地理了,看这些展览,再听专业讲解,对掌握知识非常有帮助。”

    这位讲解员告诉记者,她是地理所博二的学生,看到“公众开放日”招募志愿者海报后,便报了名。“我觉得作志愿者收获真的很大,给参观者讲解知识,对自己来说一是熟悉、回顾、复习学过的知识;二是加深对同领域内不同学科的了解。"

    她还告诉记者,志愿者们对讲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过精心策划,“以前是在同一个展厅内,由每名志愿者带领同一批次的观众转完一圈,这样虽然保证了讲解的连贯性,但往往讲解的不够精细透彻,效果不好;于是改进了方法,转变为每一部分内容由专人负责,这样,同一展厅的不同板块由不同的讲解员负责,可以更熟练更精细。”

    负责讲解地理所网络资源的一名博士志愿者告诉记者,所里同学担任志愿者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同学们科研工作都相当忙,最初组织者还担心志愿者人数不够,谁知道海报才贴出去三四天,就招募了几十号人,同学们都非常支持开放日活动,特别是当老师们也参与其中后,对同学的鼓舞更大。”记者问及为什么同学们会如此积极的原因时,他说:“我们很乐意把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充当科学与民众的桥梁,我们有责任。”

    在“科研亲历”活动环节中,记者来到6楼实验室,这里展示科研工作者们如何给土壤解毒,进行环境修复。一名志愿者从早上9点就一直守在这里,拿着扩音器给一批批来访者不厌其烦地讲解。据他介绍,今日来参观实验室的人分为许多批,每批大概有十几个,到下午时分已约有300多人,每来一批,他都要耐心讲解重复的内容,仅一上午,同样的内容就重复了几十次。“会不会感到烦呢?”记者问。“确实有些累,但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公众,他们能够听懂,还向我问些问题,这让我很欣慰。做一名志愿者,我很乐意。”这位志愿者腼腆地笑着答道。(编辑:杨少莎)


      【新闻网讯】在10米高的断桥上飞跃近两米的“无板区”胜似闲庭信步、从1.7米的平台上直背摔下来而毫无顾忌、全心全力付出帮助队友翻越“电网”,这是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2006级军区班同学赴怀柔拓展时的感受。

    5月18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支部利用党团日活动时间,组织2006级军区班全体党员赴怀柔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培训方法和训练方式,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培训,综合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同学们在彭悦霞老师的带领下于早上六点半出发,一路讨论着拓展获得的设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幽谷神潭”拓展培训基地。经过教练的简短指导,大家分为三队,选出“队长”、“政委”、取出队名(“梦之队”、“超越梦想队”、“特种大队”),于上午九点训练正式开始。开始的“背摔”训练,让同学们体验了“有惊无险”,同学们搭成的“臂桥”让之前犯嘀咕的同学打消了疑虑。“跳跃断桥”让同学们实现了心理上突破。走完10米多高的断桥后,郑利霞同学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前去过无数次石景山游乐园都不敢玩,但在大家的鼓励下,我竟然完成了,原来不在乎距离有多远,关键是敢于迈出那一步!”。开始连爬杆都怕的郭玮走完后也上了瘾,强烈要求再体验一次。同学们反映,自己在各种活动中尽管受尽了“折磨”,但是“收获颇多”。

    一天的训练下来,同学们认为达到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体”的培训目的。大家反映拓展是一种训练,更是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胆识、潜能、自我控制、团队精神的培养与考验。大家经历的是拓展训练,收获更多的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这些感悟和理念必将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新闻网讯 记者 饶芳、洪佳】你想知道如何给摄像机装上“大脑”吗?你想亲自体验一下“人脸识别”系统吗?或者,你希望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这些,在自动化所5月21日举办的“自动化之光——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中,都可找到答案。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是中国科学院为公众精心准备的一套科普“大餐”,以“科技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题。在活动期间,遍布全国的中国科学院71个科研机构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位于中关村的自动化所为这次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5月21日的自动化所,从“甜点”到“大餐”,向公众呈现了一场五味俱全的“自动化盛宴”——

    这场“盛宴”由2场科普讲座与18项科普展览两部分组成。 内容包括现代动漫制作、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表达系统、三维运动实时捕捉仪、虹膜识别、视觉监控、人脸识别、自动指纹识别系统、机器鱼、移动机械手、智能吊车、智能轮椅、新一代科普娱乐机器人、rfid系统演示、汉王系列等,涵盖了众多科技前沿领域,吸引了数千名公众前来参观,自动化所一时好不热闹。

    机器人竞相献艺,吸引眼球

    科普娱乐机器人、画像机器人、智能保安机器人……这些平日只能耳闻而不能目睹的高科技“人类”在中科院自动化所集体亮相,接受公众的“检阅”,有的甚至还给游客当起了“讲解员”,讲解科技知识。

    圆圆的脸白里透红,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自动化所的机器人不仅有内涵,而且有一副美丽的外表。有游客一时兴起拿起话筒对“他”说:“你很漂亮!”

    “谢谢,你也很漂亮!”“他”礼貌地回答,参观者们禁不住啧啧称奇:“这机器人真聪明!”

    “让它'看看’你,它就能给你画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解说员介绍说,并请一名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一下。小朋友在扫描仪前站了一会,让机器人“记住”了自己的模样,随即“机器人”便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小朋友的模样。

    “别说,还真牛!”参观者们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机器人还可分为表情型迎宾机器人、太空型舞蹈机器人、照相机器人等等,不仅可进行人机语音对话,还可根据需要做各种面部表情,目前已经投入商业运作,不久以后,人们就能在公园、少年宫等休闲场所见到“他们”了。

    志愿者:“真没想到会吸引这么多人!”

    郝银星穿着红色的T恤衫,脖子上挂着志愿者的牌子,手拿对讲机,在大厅里穿梭忙碌着。这在众多身着白T恤的志愿者中显得颇为醒目。他是研2的学生,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采访他也显得颇为困难:每当有参观者来访,他便要起身招呼并分配任务,直到熙熙攘攘的大厅重新变得空空荡荡,他才能重新回到位子上坐下。

    而几乎每隔5分钟,便有一批参观者来访。 “很多都是事先预约的,比如很多大专院校:清华、北航、北邮、北科等等。还有一些中小学,比如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中关村一小等学校的学生。一个团体一般都是一百多人。”郝银星说,“今天上午我们已经接待了1000多人了,下午会更多。”

    “也有一些散客,比如附近的居民、还有一些科技工作者。一些老人也带着孩子来参观,也有一家人来看的。”郝银星说,“我们会针对这些不同的人群让志愿者给予不同的服务,比如有孩子的,我们会带他们到一些偏重于演示的地方,这样孩子可能更感兴趣。”

    “真没想到会吸引这么多人,”郝银星说。为了这次活动,他们提前一个月便开始准备,并且每名志愿者都事先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

    “从接待到讲解,我们都要培训。”郝银星说。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上次的开放日活动,培训的任务便落在了他的头上。这次总共有50多名志愿者。“但还是很忙。”郝银星说,话音刚落,身边的对讲机已经响起来了。

    参观者:形式内容都很出色

    在一群学生中间,唐先生和他的两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显得颇为显眼。唐先生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他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两个孩子围着显示屏幕好奇地一探究竟。“我今天陪着这两个孩子把这个所都逛遍了。”唐先生说。

    “这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唐先生表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孩子增长知识,“我自己是学这个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校科协部部长唐永阔率领着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来到了自动化所。他表示,此次活动办得非常好,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学习到很多新知识。“这次活动学校也很重视,还给我们拨了活动的经费。”唐永阔笑着说,“很多同学也想考这里的研究生,所以也想提前来取取经。”

    对于这次活动的不足,唐永阔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展示系统的原理解释得不够充分,并且展览的时间太短。“只有一天时间,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想仔细看看,希望时间能长一点。”唐永阔说。

【新闻网讯  王晓甜】5月23日上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刘鹏教授,应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荆继武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关村教学园区,向广大科学院学子做了一场题为《SigFree:A Signature-free Buffer Overflow Attack Blocker》的精彩报告。报告由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荆继武教授主持。 刘鹏教授现在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生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生存性系统、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隐私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身份窃取等领域。刘鹏教授曾担任ACMCCS2004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Globecom 2006 – Network Security Systems、ACMCCS 2006、ACSAC2006、IEEECHINACOM 2006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报告伊始,刘鹏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们项目组的成员,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然后介绍了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动机、相关工作及现状、实现方法、性能评估和最后的讨论。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刘教授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我们讲授了很多技术细节,使我们受益匪浅。 之后,刘教授介绍了缓冲区溢出的概念并指出缓冲区溢出在目前的网络攻击中是最主要的攻击手段之一,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在大多数Internet服务中,典型的缓冲区溢出攻击在发给服务器的请求包中包含可执行的代码,而合法的客户端的请求是不包含可执行代码的。根据以上情况,刘教授提出了基于SigFree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检测的概念,SigFree是一种实时的、非签名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消息的内容来判断是否存在攻击,如果包含可执行代码,则认为存在攻击。 然后,刘教授分析并指出当前已有的一些防范技术和它们存在的缺陷。刘教授将目前的缓冲区溢出技术分为7类,分别为:在源码中发现bugs,编译器扩展,修改操作系统,修改硬件,防御方采用迷惑技术,捕获有缓冲区溢出攻击特征的代码,利用蠕虫特征码。刘教授指出这些技术还不能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维护方面的简易性,对服务器系统、应用软件和硬件的透明性,对迷惑性事务处理的弹性,互联网实现的经济性。 接着刘教授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和技术。他们采用基于代理的方式,在防火墙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了在应用层实现的基于代理的SigFree。整体结构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在通过防火墙之后,SigFree首先进行解码,为了加快速度,使用ASCII过滤器将请求信息提取出来,接着使用指令序列提取器生成一系列的指令序列,这主要是通过反汇编实现,最后由指令序列分析器对每一条指令序列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可执行代码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采用通用算法,对于一个N字节的请求需要O(N )时间来获得所有可能的指令序列,刘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将时间降低到O(N),并使用扩展的控制流向图结构来描述指令序列。在生成指令序列后为了提高效率,需要删除一些不可能是一个序列入口的节点。在SigFree结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指令序列分析器ISA。刘教授给出两种方案。方案一:利用操作系统特性。刘教授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一个程序包含一些特性可以体现出它所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所以他们采用推调用的模式的数量作为临界值,如果超过临界值,就认为存在攻击。方案二:利用数据流异常。刘教授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一个随机的指令序列包含很多数据流异常,而一个有意义的程序含有很少或者没有数据流异常。基于数据流异常,一些指令是无用的,而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执行路径还有一定数量的有用的指令。如果有用指令的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则认为指令序列是一个程序片段。 刘教授对他们提出的系统和方案进行了性能评估与测试。刘教授指出,SigFree对正常的Web请求的处理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他们的系统和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不允许可执行二进制被包含在请求中的Internet服务提供保护,这些Internet服务包括:数据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名字服务器等等;可以实时保护文件系统;可以保护客户端桌面系统。 最后,刘教授针对他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研究热点发表见解,刘教授指出他们的想法和技术还有待完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他认为在过去,安全大多数是针对保护服务器,而现在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对客户端桌面系统的保护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报告结束时,同学们对刘教授致以热烈的掌声。

     【新闻网讯  蒋慧萍】近日,新疆生地所召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报告会,全所在所研究生和离退休党员参加了此次大会。

    会上,生地所党委副书记田长彦号召全所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全所党员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党章结合起来,自觉对照“八荣八耻”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随后,研究所的全体教职工和研究生们观看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讲座。 “成由勤俭破由奢”,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所发起的“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活动。在举所齐心协力争创和谐,树新时代作风的感召下,“八荣八耻”已经悄然深入每个研究生的心扉。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研究所要求研究生用行动证明了一切。“从我坐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个电话、节约每一张纸。为减少能源消耗,大家都能自觉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尽量关闭门窗,减少冷气的损失,做到“节约用电、人走关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逐渐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

    对于在条件艰苦的西北边陲发展科研事业的生地所来说,研究所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白手起家、勤劳节俭。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生地所任重而道远。研究生们坚信:人人荣辱分明,社会和谐,国事兴;人人荣辱分明,生地所和谐,空气净!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准绳,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生们会继续弘扬“生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