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魏沛、谢勇】5月22日下午,我院在中关村园区举行仪式,聘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Arden L.Bement博士担任我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Arden L.Bement博士颁发聘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主持了仪式。

    Arden L. Bement,Jr. 博士现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及艺术科学院研究员,美国总统和国会政策顾问团成员,早年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Bement 博士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麻省理工大学、普渡大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美国国家委员会、美国国家标准局等知名企业、高校和机构担任过教授及重要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政府、学术及工业实践经历。

    仪式上,白春礼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非常欢迎Arden L.Bement博士来到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受聘担任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Arden L.Bement博士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在许多国际性公司和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对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他正领导着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机构之一——国家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NSF),许多政府都非常重视他的见解和经验。21世纪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我们已经见证了难以计数的科技创新,看到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承担科技进步和挑战的主要研究机构,我们将会非常感谢Arden L.Bement博士对中科院创新之路提出的真知灼见。

     Arden L.Bement随后作了题为“全球化联系:合作中的研究与教育”的演讲。Arden L.Bement表示,很高兴受聘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非常感谢研究生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随后,他就全球化环境中,世界各国科研和教育合作问题发表了演讲。

    他说,中科院和NSF已经在许多科技前沿领域展开了合作,NSF高度评价这种合作,并期望着将来继续这种合作。要特别强调的是,青年科研人员在国际化合作中非常重要。科技是通过持续性的传递而发展的,用牛顿的话来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上。今天,青年人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需要兼备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创造性、挑战力等多项素质。NSF和中科院之间正开展着多项针对青年人的学术交流交换活动,这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演讲最后,Arden L.Bement表示,我们不可能在一夜间解决诸如环境、自然灾害这些重大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年青一代在将来对此继续奋斗。在国际科学共同体中,没有比提供给年青人一流的教育和参加国际活动的机会更重要的事情了。科技过去对人类进步起了重大作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去解决那些社会的两难问题,促进全球繁荣。NSF期望着和中国的朋友们一起,在这条道路上共同努力。

    出席仪式的人员除了我校师生,还有来自中科院机关、研究所、有关新闻媒体的领导、来宾以及美国驻华使馆官员。


  相关阅读: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detailnewsb.asp?infono=7108

     【新闻网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于5月21日在南京大学举办了2007年研究生大型招生咨询活动,掀开了2007年招生工作序幕。本次招生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办。院属100多个研究所,130余名招生教育干部到场参加咨询,大约有200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咨询活动。中科院研究生院苗建明副院长、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杨桂山所长以及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高随祥主任等亲临咨询现场,部分研究所和教育基地的领导亲自带队参加了本次咨询活动。

    南京高校云集、科研机构众多,教育、科研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48所,各类自然科学研究和研发机构571家,在校大学生达40万人以上,具有丰富的优秀生源。

    在本次咨询会上,中科院研究生院良好的招生品牌和个培养单位的雄厚实力吸引了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众多考生。早上不到八点,就有考生和家长赶到咨询现场等候,八点半,咨询会正式开始。上午十点半左右,咨询活动达到高潮,不少培养单位展台前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信息类、生物类等热门培养单位。直到下午四点咨询会结束时,仍有考生不断前来咨询,有些考生进一步赶到招生单位的住处继续向招生老师咨询。有不少考生从合肥、徐州等地专程赶来参加咨询活动。

    咨询会上,针对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各位老师作了明确详细的回答: 2007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不收费,并提供较高的助学金和形式多样的奖学金;由于科学院没有自己的本科生,生源全部来自各个高校,入学考试公平合理,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分数线;关于推荐免试、招生规模和录取比例,以及推荐免试的程序和时间安排,各位老师也都给予了详细的回答。

    为了更好地组织这次咨询会,让更多的考生了解到这次咨询会的信息,作为承办单位的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会前作了大量的策划及宣传工作,包括在南京各大高校张贴宣传海报,向外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发送会议信息,发动研究生进行会议的宣传工作等。各培养单位对咨询活动也十分重视,精心编制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材料,并派出富有经验的教育干部现场解答考生疑问。通过咨询活动,考生们普遍感到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科院的培养实力、培养模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报考中科院研究生院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中科院研究生院领导对这次招生咨询活动十分重视,苗建明副院长在现场全程参与和指导咨询工作,并直接与考生交流。对这次咨询会的组织工作和成效苗院长做了充分的肯定。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5月20日,在科学公众日活动开幕的清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活动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简称BEPC)。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人在高能物理方面的骄傲。此项工程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于1984年10月破土动工,1988年成功对撞,稳定高效地运行了15年之后, 2004年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科学使命。2003年,在SARS防治工作中,科学家利用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SARS病毒蛋白质结构测定,为医疗机构研究对应治疗药物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条件。

    为了适应世界高能物理的发展,从1999年起,对BEPC的预先研究已经开始。改造工程最初计划采用单环方案,使用麻花轨道实现多束团对撞,亮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左右。但在2001年初,在听说美国康乃尔大学计划对他们的对撞机CESR进行改造与BEPC竞争后,高能物理研究所决定对方案进行调整,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对对撞机,即在对撞机现有储存环隧道内建两个储存环,使得正负电子分别在各自的储存环内运动,在对撞点实现精确对撞,正电子和负电子对撞的束团数从单环时的1对增加到93对。改造后的BEPCⅡ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2004年4月30日,在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评审等立项程序后,总投资6.4亿元、建设期5年的BEPCⅡ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工程正处于改造中期,双环的安装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本次来参观的公众可以在高能所主楼随车一起前往实验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位于地下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看到BEPC电子直线注入器、直线加速器、输运线的正负电子分岔区、储存环、生物大分子实验站等我国高能物理方面的最先进设备。在储存环部分可以看到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双环的部分。(编辑:魏沛)

     【新闻网讯 记者魏沛】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夜晚。
    5月19日,第二届“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人文学院:第一名。
    慢慢卸下晕眩的兴奋,抛开难抑的雀跃,咀嚼逝去的历程,回味点滴的香甜,我们深感庆幸,我们深感幸福。
    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正在开始。

    最糟的排练

    4月23日,17时30分,王嵩同学站在空空荡荡的二公寓多功能厅,5、6个人松散地布在厅边长窗下,正闲怡聊天,合唱伴奏不在,合唱指挥不在。这时本该是“五一”前最后一次排练开始的钟点。

    “这是我第一次组织他们排练。当时想,如果不能动员起来,干脆弃权算了。”王嵩说。

    18时,陆陆续续赶来的20多个人开始了排练。大半个小时后,排练结束。

    王嵩同学原与“五月的鲜花”比赛没有关系。虽然是人文学院的博士生,也担任博士合唱团男高部的部长,但是博士合唱团此次没有演出任务,而人文学院合唱队的声乐指导一直由去年“一二·九”合唱的组织者,研一新生白晶担任。

    他出现在排练场的原因是,22日白晶同学因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院系老师请他暂代合唱队的艺术指导。

    “我后来知道王嵩那次特别生气,定好的排练时间,到场的同学却没有几个,排练的效果也很不理想。”白晶同学后来得知了自己因病缺席后的第一次排练情况。

    小系的困难

    人文学院2005级新生共69人,19名男生,50名女生,分属三个不同培养单位:心理所、自然科技史所,院本部。其中院本部又包括3个专业: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传播学。

    “也就是差不多分成了5个小班,每个小班的情况都不一样。”班长张尚欣如是说。

    与其它院系新生数百人的规模相比,如果自愿参加合唱比赛的比例相同,人文学院合唱队可供挑选队员的余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这只是排练中所遇到的最小的一个困难。

    对于心理所的同学来讲,按照所里要求每周必须要回所一至两次,或是上课,或是参加课题实验,学校与所里相距的位置甚远,一个位于北京市东北角的北沙滩,一个在西南角的玉泉路,来回要近3小时的路程。心理所的同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大概会有4、5个同学回所,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开会、与导师交流,同学们回所后一般要停留半天到一天,因此,排练合唱无论是周一还是其他时间,都有同学无法参加。

    自然科技史所的情况也非常类似。

    人员不齐的困难也与排练时间有关。由于各方面原因,人文学院合唱队排练的时间只能安排在下午5点半到7点间,而这个时间是同学惯常吃晚饭的时间。

    在参加数次排练后,王嵩说:由于人少,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同学更是凤毛麟角,教唱和学唱都非常困难,我感到班干部张尚欣、白晶等同学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大家排练,确实非常不容易。”

    动员会议后

    针对同学们的现状和学院的实际情况,负责学生工作的杨晓梅老师和班主任李志红老师于5月10日中午召开了全体同学大会,大会上杨老师非常真诚地对同学们说:这次的合唱比赛很可能是大家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了,当你们离开学校回到各自的培养单位后也很难有象校园这样的学习生活氛围;研究生的生活将是学生时代的最后时光,大家从天南地北走到一起非常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既要个人学习好,又要有集体荣誉感,齐心协力地把我们的这次活动搞好。随后,班干部张尚欣、白晶、王嵩等同学就如何提高排练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大家统一了思想,制定出新的排练计划,严格了组织纪律。

    在只有一周的排练时间里,同学们的出勤率高、热情高,常常是没吃饭就赶来排练,而作为艺术指导的白晶同学要求也高,只要唱错就重新练,决不松怠。班主任李志红老师只要有时间,就与同学们一起练,毫无怨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德伟博士也积极带头参加排练,他说:“是学生就应该参与集体活动,我一向认为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踊跃参加集体活动的人都是最优秀的人。”

    正是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也提高同学们的信心、鼓舞了士气。

    特别的队员

    19日晚17时,人文楼阶梯教室,合唱队的成员们正在化妆。

    3元的辣子鸡汉堡、1元的矿泉水,就是队员们的晚餐。

    此时,进来了几位特别的队员:

    年过60满头华发的李伯聪教授;

    科技考古系主任,近日刚参加完加拿大国际科技考古学术会归来王昌燧教授;

    社科系副主任尚智从博士,以及李志红老师、唐素琴老师、杨益民老师、王涛老师,他们都是参加合唱比赛的队员。

    还有王嵩,这个住在中关村园区,正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每周末乘坐公交车参加合唱排练的博士。

    还有杨晓梅老师,曾在双休日白晶同学住院手术时,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从家中赶到医院,在病房外等候、守护了一个下午。尽管演出当日身体生病,不能参加合唱,但仍然前来助威“做好一个拉拉队”……

    如同小石子掠过水面,这些特殊的队员们点开了一圈惊讶。

    班长张尚欣说:“王昌燧老师平日治学严谨,工作繁忙,没想到能来参加合唱。”

    王昌燧老师说:“平日我对学生在学术上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参加合唱本身也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和他们在这个场合并没有什么不同。”

    18时32分,全体化妆完毕,最后一次排练开始。

    18时43分,曲目第一次试演结束。

    18时55分,曲目第二次试演结束。

    19时,第一次练声结束。

    19时5分,第二次练声结束。第一排报数,开始最后的整队。

    19时10分,出发。

    灿烂的演出

    临上台了,与以往一样,白晶同学例行公事地开始最后的动员:“有没有信心?”

    回答她的是一声“令我吓了一跳”的“有”。

    比较起“一二·九”合唱时大家回答的“慈眉善目”,白晶感到“行了,有这么一句,没问题了”。

    曾担任过所在大学艺术团副团长,从大一开始一直唱到了大四的白晶突然感到了紧张,“忽然有一种责任的感觉压在心头。如果大家都唱好了,自己没唱好,那怎么办?”所以在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之间,身高1米73、穿着掠膝裙的白晶很纳闷地在想“我的小腿为什么会抖?”

    其实,她表现得非常出色,与合唱队中其他所有队员一样地出色。

    《我和我的祖国》,朴实无华,委婉流畅,波澜壮阔的江河浪中,我们吟诵雄姿英发的祖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朝气蓬勃,轻快活泼,潺潺溅岸的小溪水畔,我们在微风中轻声欢笑。

    王德伟说:“自己的声音与大家的声音汇成一流,无缝无边。”

    洁白的T恤衫,朴实的牛仔裤。在姹紫嫣红的万花丛中,我们是一朵白色小花,我们做到了学校要求的“朴素整齐,体现学生特点”。

    高水准的伴奏,专业级的领唱,所有的队员都是我们家中的成员,我们符合了要求的“伴奏、指挥由学生担任”。

    我们没有邀请一位外援,我们所有的只是“一家人”的齐心奋进。

    感谢老师的支持,感谢班委的努力,感谢白晶的坚持,感谢王嵩的劳苦,更感谢的是同学们的付出。

    我们的心相通!我们的意相联!

    我们有过风雨!我们曾度沧桑!

    我们人才济济!我们自强不息!

    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来到高能物理所的科学公众日活动现场,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热情。不管是在主楼,还是报告厅,甚至在开往实验室的车上,我们都感受到了高能所人对活动的重视和热情。在向一个工作人员咨询活动情况时,她不但详详细细的向我介绍了一番,而且还向我们推荐“去听报告厅的报告会吧,都是我们的一线研究人员做的,特好!”热情的语言让人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到了正负粒子对撞机和谱仪的1:100模型展览区,讲解的老师不待发问,就主动向我介绍每个部分的情况以及整体的运行情况,头头是道,非常专业。我好奇地询问:“您是做这个研究的吗?”。她微笑地否定说:“我只是科研处的工作人员。” 本次科学日的一个亮点是由几位高能所内资深科学家准备的科普报告——张闯研究员的《漫谈对撞机》、刘鹏副研究员的《通往原子世界的大门》、马宇倩研究员的《探询宇宙深处的神秘爆炸?》和王焕玉研究员的《“探望”月球》。报告者都是科研水平高,研究好的老科技人员,平时总是在国际会议或者向领导汇报的他们并没有忽视这一次小小的科普讲座,不但精心准备了丰富的内容,而且讲的时候激情飞扬,十分感人。 在各个实验室展区,负责讲解的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微笑着迎来一批批参观者。对于大部分不具备专业物理知识的观众来说,高能物理和对撞机似乎是门艰深的学问,但讲解者们不但讲解详细生动,而且非常鼓励参观者提出问题。有些没有负责讲解任务的研究生也主动与参观者们攀谈,介绍实验仪器,设施用途,言谈举止中充满了对自己所作的研究的自豪感。 在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公众科普日,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我国最先进的实验室,神秘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更看到了一个集体的热情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编辑: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