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2006年5月10日,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化学与自然资源工程系代表团一行26人(其中23名为在校生)在系主任Firdausi Razali博士的率领下前来访问华南植物园。园副主任周国逸研究员带领生物技术所的科学家们以及科研部负责人、教学部负责人会见了他们。周国逸副主任首先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代表团做了一个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发展历史、科研进展、国际交流情况与取得的重大成果。生物技术所研究员吴国江、魏孝义、蒋跃明、张明永、马国华、谢海辉就各自研究领域向代表团作了详细的介绍。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园实验大楼、标本馆以及药园、兰园、苏铁园等专类园。师生们对我园的科研条件、学习环境以及导师、学生的工作、研究态度非常赞赏和钦佩;对我园的留学生招收、培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此次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首次组织代表团来华访问,其主动与我园联系并委派代表团来访,目的是在生物技术领域寻求合作以及为以后交换留学生和其硕士研究生到我园攻读博士学位提供机会。

     【新闻网讯】4月19日,研究生院在玉泉路教学园区教学楼机房举办了ARP所级系统电子政务模块的第一次培训,党务行政部门、教育业务行政部门、综合支撑部门、园区管理部、工程教育学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负责人、负责公文起草和收文管理的人员50余人参加了培训。

    电子政务系统是ARP所级系统外挂模块中最早开始正式运行的部分,ARP所级系统也将不仅仅局限于实施人员的调试使用,而是要面向更为众多的最终用户,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培训即要向使用者演示使用步骤,更要向大家介绍ARP项目的整体情况和管理理念。

    苗建明副院长出席培训并讲话,首先向参加培训人员介绍了ARP项目的基本情况,强调ARP建设目标“决策依据科学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协同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然后介绍了ARP项目实施工作进度,并针对研究生院具体情况提出了在试运行阶段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5月15日是电子政务系统正式使用的时间,6月15日是研究生院实现系统切换与上线实施工作自查的最后截止时间。

    为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顺利启动,苗建明副院长强调,在ARP所级系统使用当中,要强化“点击就是责任”的观念,在电子办公中与传统的纸质办公只是载体不同,但所办理工作承担的责任是一样的,电子办公中的“点击”就如同纸质办公中签字盖章一样关键。因此,苗建明副院长提出4项要求: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部分负责人是第一负责人,要带头使用,同时要组织好本部门其他环节的工作;其次,责任落实到人,公文管理要按公文处理环节落实责任,不得替代;第三,强化培训学会使用,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管理流程,在会用的前提下提高办公效率;第四,运用于日常公文处理,每天要随时登陆ARP系统,在使用中不断完善提高。

    院办赵力主任对公文管理模块进行了具体说明,根据中科院的要求,电子公文开始运行后,收发文管理均采用双轨制,其中:所有上报的公文均采用电子公文(信息)传输与纸质公文报送双轨制,以纸质公文为主;所有中科院下发的正式公文均采用电子收文办理,其他纸质材料以及外单位来文仍采用纸质办理程序,以电子公文为主。电子公文管理依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公文处理细则》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公文格式细则》执行。

    随后,院办肖斌对公文管理模块中的“发文管理”和“收文管理”进行了逐步演示,对发文流程和收文流程详细介绍。

    新闻背景:

    4月18日,科学院ARP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的IRC数据抽取结果中,研究生院数据完整无误。这个结果表明研究生院在2月28日上线验收后,各个模块的数据已经完成补录工作,开始新旧系统的并行联调工作。

    研究生院ARP 所级系统实施工作自2003年开始,经历了系统科研分析(2003年下半年)、实施准备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4月)、数据采集阶段(2005年8月-2006年1月)、上线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1月)、数据补录及上线测试阶段(2006年1月-4月)、上线检查验收(2006年2月28日)、试运行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6月15日),根据科学院的统一要求,ARP所级系统将于2006年6月15日完成系统切换工作。

    研究生院领导对ARP工作非常重视,为了保证ARP所级系统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法人代表和相关主管副院长组成研究生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小组下设全日制学生培养管理系统工作组、非全日制学生培养管理与远程教育系统工作组、ARP系统工作组和技术支持工作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院办公室,负责督办、协调、沟通有关工作。ARP系统工作组,主管副院长任组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落实相关工作。ARP项目所级系统实施小组,由各模块所在部门负责人和实施骨干组成,负责前期数据采集、系统环境搭建、试运行、正式应用及最终用户的培训工作。网络中心,由专人负责ARP项目所级系统的硬件环境搭建、系统运行环境的运行维护、各模块个性化改造等工作。

    研究生院为保证联调的顺利进行,从3月6日起将办公楼第七会议室设立为ARP所级系统联调工作室,计划财务处、人事处、科研处、院办的ARP项目实施人员在此集中进行数据的联调工作。相关部门根据ARP所级系统的权限职责划分,结合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

    从4月18日起,研究生院将逐步开展ARP所级系统外挂模块的培训工作,各单位、部门将逐渐接触ARP,并使用电子政务、网上报销、科研条件、预算编制等进行相关工作。

     【新闻网讯 记者陆明、张音】近日, “科学人生 有书相伴——'世界读书日’走进院士书房”图片文献展览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数日来,参观人群络绎不绝。展览展出了“院士书房”精美图片50余版以及反映院士读书心得和感悟的珍贵手迹和馆藏院士著作100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地去聆听院士们的读书情怀。

    何祚庥(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无书不读:

    无书不读,兼收并蓄.。

    秦伯益(药理学专家)——坐拥书城不寂寞:

    书到用时方恨少。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把书房装进口袋:

    读专业文献是创新研究的基础,读闲书亦可扩大视野,了解人生。

    韩德馨(煤炭资源与勘探专家)——书房有张床:

    虚心学习,深入钻研,敢于创新,常读常新。

    梁应辰(水道与港口工程专家)——有个温馨个性的书房:

    撷取精华,建设国家。

    黄祖洽(理论物理学家)——一本书读六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崔崑(金属材料学专家)——要读有价值的书,读给人以知识的书,启迪人生的书:

    书——我终身的良师益友。

    郭慕孙(化学工程学家)——高中二年级开始藏书:

    读书助思维,思维出创新。

    席泽宗(天文史学家)——读科普著作是引导青年人热爱科学的一条捷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顾夏声(环境工程专家)——有书相伴则心安:

    把书读活,求知创新。

    贺贤士(理论物理学家)——56元工资买原版书:

    读书做学问,书海淘真知。

    俞大光(电子技术专家)——读书有窍门,编书有规律:

    读书是信息获取的途径,是知识集垒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准备。

    胡思得(核武器工程专家)—— 青年人要精读几本经典:

    精读几本好书,一生受益。

    侯祥麟(石油化工专家)——读书讲究效率:

    读好书,读好书。

    郝诒纯(生物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家)——科学家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读书贵在致用。

    赵伊君(激光技术专家)——子承父业,家学渊源:

    书——人类的朋友。

    经福谦(物理学家)——品格不是由你已经战胜的东西决定的,恰恰是由你匮乏的那些东西塑造的:

    勤能补拙。

    郑哲敏(应用力学家)——为钱学森编书:

    每年精读几本书,终身受益。

    周毓麟(数学家)——贴“连环画”卖“专业书”:

    读书应勤于深思。

    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学家)——从小说中读“历史” :

    科学从来就是后人对前人结论的不断修正才得以发展起来。

    陈述彭(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多能书房:

    满地书香溢,聊天笑声高。

    陆启铿(数学家)——像保尔那样奏响生命乐章:

    知新才能创新。

    宋家树(金属物理学家)——删繁就简是为“识”:

    于境知足,于学不知足。

    叶笃正(气象学家)——于不通处求通达:

    尽信书不如无书。

    谷超豪(数学家)——启蒙书《数学园地》: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何炳林(化学家)——元素符号很可爱;陈茹玉(化学家)——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依靠科学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吴良镛(建筑学家)——书中构筑万家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

    吴传钧(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生态书房:

    东书不观,游谈无根。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家)——读书后的思考是一种沉淀: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己读书,如逢故人。

    杨遵仪(地层古生物学家)——读书剪报伴终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杨叔子(机械工程专家)——唯书方可智育人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

    杜祥琬(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书能传情:

    书要读活。

    蒋丽金(有机化学家)——经得起失败才会成功:

    读好书,求进取。

    许国志(系统工程、运筹学专家)——不信儒冠曾误我,恨无慧语可惊人。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先读小书,后读巨著。

    冯端(固体物理学家)——诗境余晖:

    勤于窥测,力求贯通,偶有所悟,乐在其中。

    叶铭汉(实验高能物理学和粒子探测技术专家)——难忘求学路:

    多读书,学以致用;多思考,努力创新。

    于敏(核物理学家)——书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

    好学深思,由博返约。

    王鸿祯(地质学家)——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读有益之书,做有益之人。

    王梓坤(数学家)——只讲功能,不求外表:

    丰富我文采,澡雪窝精神。

    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新居读旧书:

    读书思考,创新赶超,人生百味,数此独高。

    马大猷(物理学家)——书到用时方恨少:

    多读书,不断创新。

    刘东生(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驰骋千万里,俯仰天地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吴文俊(数学家)——藏书为“史”:

    祖国是发展科技的主战场。

    王志均(生理学家)——陋室一样可以求知,求大知:

    不可小知,然后人侮。……

     【新闻网讯】5月9日上午,“北京市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领导出席大会。

    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宣读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优异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和组织给予奖励。由我院管理学院周寄中教授等完成的项目“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由我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戴宗铎教授(排名第二)、裴定一教授(排名第三)、叶顶峰教授(排名第四)主要参与完成的项目“密码学基础问题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我院为第二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是自2002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起设立的,奖励北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奖励分一、二、三个等级,每年奖励总数不超过300项。2005年度,39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31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07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新闻网讯 陶春静】5月8日下午2:30时,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主办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在主楼七楼报告厅举行,这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中科院物理所原党委书记邵有余老师,讲座的题目是立志,走路,做人。 作为中科院老一辈的党政干部,邵书记精彩的演讲、真诚的感情将研究生带入到其的童年、少年、青年,直至取得事业成功的时代,也流露出邵书记对事业不断追求的精神。邵书记以亲身历程,言传身教,现身说法,举例引证,教导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如何立志走路做人。他讲述凡事业有成者,都具有坚定的人生目标,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进而做人、做事、做学问。他从年轻时便开始在同代青年同学讨论中认清了自己的未来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身边一些科学名家范例倡导我们树立人生目标,就事论理,并且能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事物,同时要具有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邵书记还教育我们研究生同学要学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认真的正确的走好每一步。只有立志,走好自己的路,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加入集体,相信集体的力量,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用真理捍卫科学的尊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为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了,邵书记的报告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启迪了同学们的思想,使同学们明白要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明智选择,捍卫科学,贡献祖国,正如邵书记最后为电工所所有师生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愿我们电工所的研究生同学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做一个有志向、有贡献、对社会有用的好青年。 会议由所人事处长刘洣娜老师主持。刘老师最后总结到,老实做人,诚信做事,踏实做学问,彼此联系,相辅相成。老实做人,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诚信做事,提倡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踏实做学问,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是我们每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我们树立良好的学风,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是与党中央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宗旨是一致的。 为提高研究生素质教育,电工所已成功举办了多次“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邀请了多位老科学家与研究生畅谈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学们纷纷表示:“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知名的道德教育课;从名家身上汲取的道德力量,将对大家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