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李辉报道】4月28日上午,来自荷兰的Steve C. A. Peters 教授,应霍国庆老师的邀请,来到管理学院进行讲座,该讲座主要讨论操作风险管理的若干问题。管理学院赵红副院长和MBA中心董纪昌主任等老师出席了这次讲座。 Peters 教授从组织开发、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信息与通讯技术投资的价值及风险几个角度讨论了操作风险的问题。以简练生动的例子,形象直观的图画,充分表达了其核心思路,并集中探讨了在组织变革的同时所产生运营风险,强调处于社会网络中的文化行为十分重要,并且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在座的硕博生、MBA同学反映积极,针对讲座主题提出了多个问题,得到了Peters教授的详细解答,并对管理学院在读同学的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Peters 教授在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从事 IT 战略应用研究,在菲律宾的棉兰老岛,达沃城大学从事软件体系的理论研究; Peters 教授曾在 2004-2004 年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担任 CIO ,目前在荷兰的一家知名咨询公司作为管理与信息方向的专家合伙人,是信息管理方面的专业咨询顾问。

【新闻网讯 记者何文平】4月28日上午,水生所研究生李俊兵在标本楼506报告厅作了题为“鲤亚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和多倍化进程研究及物种分化时间的估算”的学术报告。这是水生所研究生学术报告的第一场,水生所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正式拉开序幕。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术氛围,同时为了配合奖学金评定工作,在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水生所决定开展全所性研究生学术报告活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组织实施办法>>。 该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学术报告将与奖学金申请挂钩,凡申请水生所设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奖学金”一、二等奖学金者,必须事先在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报告其研究成果。报告人应在研究工作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由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在规定时间报送研究生部。研究生部根据情况做一个学期的学术报告安排并在所内网公布,在报告前一周将摘要上网,于报告前一天张贴海报。同时,研究生部将邀请相关专家参加讨论并作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奖学金的评审依据之一。

    2006年,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社科系开设的春季博士生政治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玉泉路班,在李伯聪教授的 “论实践理性”中落下了帷幕。然而,教室里依然涌现着同学们的阵阵热情,这门课程给博士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和启迪。

    为政治课抹一缕亮色

    政治课,目前在高校里受欢迎的程度并不十分乐观。但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政治课却深受博士们的青睐和推崇。上课时的签到被认为是多余的一道程序,教室里还坐有很多慕名前来旁听这门课的师生,这一情景构成了在高校政治课里少有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据这门课程的组织者和策划人之一、人文学院社科系的杨晓梅老师介绍:“课程的架构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借鉴“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内容。每期博士生政治课分为十讲,以讲座的形式将同学们所关注的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前沿内容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等方面的问题贯穿始终,使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如近一段时期,印度一直在大量扩充军备,不仅向国外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还为其军队未来的发展制定了新的战略战术理论,印度这只崛起的“大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学者、印度问题专家孙士海研究员就印度的战略文化及战略思想为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评。

  “还有,就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家的科研道德、民族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又请来了科技部的梅永红司长,课堂上,梅永红老师对博士生们直言:一个国家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自甘落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国七年,梁济在其60岁生日时跳北京静业湖自尽身亡,留下遗书云: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梅永红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做科研要关注社会需求,当我们大谈分子、量子、纳米、克隆的时候,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农民连最普通的果树剪枝技术都没有掌握?科学院是科学家的摇篮,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科技精英,你们想过自己的责任没有?最后,梅永红老师动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永远有他的祖国!…… ”杨老师说,每当此时同学们都是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记者还了解到,政治课每讲的内容及教学形式都经过了组织者和专家们共同的商榷与精心安排,授课教师们更是以其博学的知识为听课的同学们真实地解析当代国际前沿、社会变革时期所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教学形式也一改过去传统政治课的“填鸭式、说教式、一言堂”,提倡师生互动、课堂答疑,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形象、富有激情,与同学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让大家深刻地感到我们的明天与共和国紧密相连,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杨晓梅老师介绍,在宽泛的教学氛围中,授课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训练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传授给大家的同时,也将责任与使命、激情与奉献赋予了年轻的学子;他们的精彩论述以及对人生的独到体验与感悟,给博士生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也引发了大家对未知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专家们在这里“实话实说”

    专家们为什么在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政治课上“实话实说”?这与人文学院社科系和杨晓梅老师为政治课改革所作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著名的清史学者周思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2年,我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了题为《正确认识康雍乾之世》的讲座,CCYV-10《百家讲坛》也专门录制播放了这期节目,观众反响热烈、非常好。就是在第一次讲座的时候,杨晓梅老师也在听众席中,讲座的内容让杨老师感动和深思,她相信:这个讲座的内容如果搬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政治课上,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于是,我被杨晓梅老师盛情地邀请来到研究生院,这就一发不可收拾,同学们热情高涨,特别喜欢。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为中科院的博士生讲了14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次讲课前杨老师都要与我进行交流,提炼基本框架,添加充实内容,真可谓常讲常新。”

  周老师说,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关心政治和时事的,但是,我们高校里开设的政治课不是很成功。而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的政治课进行了成功的改革,跳出了条条框框,没有套话、废话,非常注重内容。我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只是尽了自己微薄的力量,但这门课程的组织单位和杨晓梅老师却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这门政治课的指导思想改变了过去僵硬、死板的意识形态,变通为与时俱进、务实高效的思想方法,不仅学生们欢迎,我也非常赞赏。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对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政治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认可,孙教授说:“研究生院的博士政治课在北京市的高校很有名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紧跟时代潮流、贴近社会现实,组织得非常好,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目前,有许多高校在模仿和学习你们。”

    对此,记者就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又采访了杨晓梅老师,杨老师说:“首先,非常感谢人文学院社科系的领导和老师们对博士生教学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对我更是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刚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李伯聪老师是系主任,现任领导是胡新和老师,两位领导非常重视我对课程内容调整的建议和一些设想,并支持我对政治课的改革进行大胆的尝试,在教学组织的管理上给了我很大的施展空间和自由度。因而,也就能够将我所希望的:通过这门课程为博士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就其健全的人格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的想法得以实施;其次,感谢被聘请来讲课的授课教师们。他们的敬业和付出、他们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们为人处事的谦和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没有这些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门课程也难以组织;第三,感谢所有参加学习的博士生们。每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都留下了真诚而又宝贵的建议、意见和感想,从中,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管理能够不断地得以改进、更新和提升。所以,我由衷的感谢这些老师们和同学们。”

    采访了授课教师和杨老师后,记者又从同学们的反映中感受到了大家对这门课程的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一致表示非常感谢人文学院社科系组织的政治课,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唤起了久违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潮。有的同学还风趣地说:“杨老师在每一讲课前的介绍说得特别好,语言简练精辟、亲切质朴,很吸引人,且言谈举止十分地优雅,令人赏心悦目。从第一堂课开始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门政治课一定会与众不同,实践证明其内容果然不同凡响。”

  培植民族精神,点燃创新火花

    记者有幸聆听了几堂课,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没想到社科系开设的博士生政治课如此之好!那么,参加学习的博士们又是如何评价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听课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似乎已被当代的青年淡忘,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大家爱国热情的浓烈。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陈军文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年轻人,此时,我强烈地感到重大的责任压在我的肩头!”他说,给我们讲课的各位老师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如此年轻,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我。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所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听完课后我深受触动,非常内疚。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希望就寄托在我们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人身上。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那么,国将不国。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张利平博士对记者说:“我非常感谢人文学院社科系组织的这门课程,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社会名流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授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各个方面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整个社会现象和体制问题,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特、新颖、尖锐而又深刻的观点,听到了以前的课堂上不敢或不愿涉及的实实在在的一面。这门课生动、活泼,而不是单调的说教,我非常喜欢。我印象最深的是孙东东、周孝正、梅永红这三位专家,他们对目前社会发展中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国家发展问题,国家的前途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感。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需要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雅哲博士则表示:“我特别希望博士生政治课能够扩大化,除了面对博士,最好也能够面向硕士生。这门课程改变了我对政治课一贯的印象,政治课不再单调、枯燥,专家学者们所表现出的思想火花闪烁着、跳动着、激励着我们,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还希望这门课能够以讲座的形式继承下来,发扬出去,年轻人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我非常感谢给我们讲课的各位老师,更感谢辛勤地组织这门课的老师。” ……

    我们相信,人文学院社科系的老师们会继续努力,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政治课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作者:李 娇,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社科系研究生,研究生记者团记者。)

     【新闻网 刘宇 陈曦讯】近日,南澳大利亚大学Jin Bo博士应邀为资环学院师生做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生物处理方面的专题报告。

    Jin Bo博士系南澳大利亚大学水处理专家,同时就职于澳大利亚水务中心。他所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废水处理技术、生物和化学工程、发酵技术、应用微生物与分子科学、纳米技术、膜工程与光催化系统。

    Bo Jin博士从国际前沿的角度以及他们课题组在澳大利亚独树一帜的研究领域——通过微生物转化把食品和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变为原料或能源方面,向听众传达了可行的废物资源化的理念,特别是他介绍的学术研究中“细微之处出真知”的研究方法,更让研究生们受益匪浅。他们课题组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生物硝化反硝化阶段发现了大量的PHA(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原料)聚集。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细微中的发现,为开发可降解塑料研究领域开辟了新途径,使可降解塑料研究拓宽了思路,有望为我们现在承受的“白色污染”做出巨大的贡献。

    Jin Bo博士的报告内容详实,信息前沿。他所介绍的“利用处理废水过程,充分积累聚集PHA(一种可作为可生物降解塑料原料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利用酿酒废水生产生物饲料蛋白”等研究内容,引起了于会者的广泛兴趣。此外,Jin Bo博士还介绍了澳大利亚在教学、科研以及其它人文方面的内容。

    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新闻网4月28日讯 记者:唐真】4月28日下午,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人文论坛报告开始前,提笔为记者写下了“放眼世界,走向海洋”八个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演,增加同学们对我国海洋事业的了解和支持。

    孙局长说话语调不高,速度也不快,他在休息室里认真而又亲切的回答了记者提的几个问题。

    ——去年在中央党校的《海洋的战略地位与中国海洋工作作专题报告》中,您曾经提出发展中国海洋事业,确立中国海权概念,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安全战略。这个战略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都十分关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海洋战略,像日本就在去年年底11月份制定了《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建议》。我们国家过去缺乏长远的海洋开发计划,因此国家最近国家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海洋政策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配合。

    ——我国海洋现在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尤其是渤海的污染十分严重。国家已经对渤海治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下一步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现在我国海洋开发发展很快,海洋污染是必然现象。像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的污染比较严重。比如渤海主要的污染来自于油气开发,目前渤海有1200多口井,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污染。当前控制海洋污染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由于目前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陆地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加强海陆联合治理。我们准备建立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给政府下达指标,规定海域、河流每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另一方面是加强海上污染物的监测,主要高科技的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海洋卫星、飞机、调查船、浮标、沿海台站等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治理。

    ——我国专家和环保人士提出,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弊端,建议实行排污许可交易制度。请问排污许可交易制度在目前有没有被政府采纳的可能?

    ——这个做法在国际上有国家采用,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比较超前,目前还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回顾几千年世界海洋发展史,有学者提出:中国和西方在海洋的价值取向和对海洋的认知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华夏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海洋农业文明;西方文明则是以掠夺、扩张和冒险为主调的海洋商业文明。那么在今天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氛围下,我们是否应该提倡西方的海洋商业文明?

    ——世界文化各有特长,我们不能一味照搬,需要互相借鉴。我国封建社会长期闭关锁国,重陆轻海,海洋意识淡薄。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国都有各自的海洋战略观念和思路,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些国家的海洋战略观念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今天在听报告的同学中有很多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学,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前景,您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

    ——我国的海洋事业一定会大发展。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一定离不开海洋的海洋科学技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第四点就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可见国家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的重视,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海洋事业,积极投身加入我国的海洋建设的事业。

    所有的回答都简短而有力。“放眼世界,走向海洋”,因为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