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 方晨】记得2004年全球同步上映的美国灾难巨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精心制作的一幅幅大自然暴虐的图景:滚滚飓风袭卷夏威夷和洛杉矶,漫天狂雪覆盖新德里、鹅卵石大小的冰雹重创东京,纽约在短短一天之内从夏天的酷热速降为冬天的极寒!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极地冰川变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肆虐。电影中这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特效图景令人深思,电影宣传词“Where will you be?”更是发人深省。

    
 电影中可怕恐怖的灾难图景会不会预示着人类的未来?日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0场报告中,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为您揭开扑朔迷离的假象,探寻气候变化的本质。

     
刘院士说:“在全球来看南、北极就是很好的气候环境的航向标,也是生物的基因库,同时那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学奥秘,从天文、地质到生态、环境无所不包。今天谈到全球变化很多的问题都要从那里找答案,因为全球变化一个是引起温室效应,一个是气候旋回,还有臭氧洞现象,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从极地研究开始。”

    
变冷还是变暖?

     “关于气候环境,特别是气候变暖变冷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说法不一的。目前,在短时间内气温变暖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但是变暖到什么程度?是多少年?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变冷?”“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气候,但是我认为气候升高到一定的程度还要变冷。”谈及全球气候冷暖问题,刘院士如是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近20年的气象资料里,气温升温很快。刘院士展示了几张照片,说道:这是在北极两个地方,一个是1918年的照片,你们看到这个冰川是很大的,山只露出一个小山尖,但是今天山全部露出来;这是1922年冰川也很大,到现在这个山顶上还剩下一点小的冰川,所以冰川退缩非常明显。从冰的总量上看,如果以1995年为基(假设1955年为100)。那么, 数据显示,2000年只有79%的冰量。预计到2050年,也就是再过45年,只能剩下54%的冰量。从冰的厚度来看,1958年是10%,到1999年就剩下5.5%,差不多减少了一半。因此,冰变化可见一斑。

     
冰变化对气候变化影响时深远的。冰一旦融化,变成淡水注入到海里,海里的含盐度就会变化,各大洋海水的相对密度也会变化。由此引发一系列变化。最终,大洋洋流暖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洋流暖流对气候、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洋流暖流,南来北往,川流不息。高低纬度间海洋通过它输送与交换热能。它对全球热量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洋流暖流对渔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洋流暖流附近是全球著名的渔业捕捞地。

     
全球变暖之后,北极冰熔化,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到大洋,会阻碍暖流,造成全球变冷。这是电影《后天》里描述的景象,至于会不会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目前,科学家还处于讨论阶段,还在研究,没有确定的答案。也许,若干年后,刘院士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冰芯研究也许能揭示答案

     
为了研究全球变化,国际上制定了很多研究计划,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计划就是地球系统科学计划,即ESSP研究计划。在地球系统研究计划里面,包括四个主要的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计划、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人类生存间与环境变化的空间研究计划。这么多计划,就是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水的问题、食品的问题、炭循环问题、人类健康问题。

     
在这些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地圈和生物圈的计划又显得极其重要。这个计划从1986年起执行,是目前为止执行时间最长,执行规模最大的计划。它结合气候和人类生存环境,探讨未来环境演变的规律。计划里面又有细分,有专门研究北极计划,专门研究南极计划,横跨南极、北极。还有三个计划分别地球上的各个大陆进行。这五个计划形成Pnash计划,也就是全球气候演变的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的要求,首先在极地钻探冰川里面的冰心。冰心受环境的干扰比较少,能够真实记录对环境、气候等的影响。因此,研究两极冰心,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很重要。在南极的东方站,前苏联打了2700米深的冰钻。欧共体也在格陵兰钻探冰心(3053米,美国)

     
科学家在冰芯中发现了40万年来的4个冰期间冰期巡回。通过分析冰心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气候变化,科学家还发现近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的很快,气温也是如此。美国科学家利用自己领先的钻探技术,研究冰心,已经研究出了一点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升高机制,对其气候研究的推动非常大。这是对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在南北极研究的新进展。

     
此外,对冰芯的研究和对海洋沉积物的研究,能找出气候变化的旋回。一个不太准确的类比就是,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尽管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反常,但不会影响该时间段的季节属性。那么,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有没有一些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或者是韵律?比如说5.5年或者11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气候变化周期。

     
美国电影《后天》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气候剧变的情景,当然有一些艺术上的夸张,但是展示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按照地球历史的发展,一个间冰期,一个冰期这个规律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周期有多长?周期长短也随着研究的精度提高来考虑。比如说过去我们只有四大冰期,按照统计已经到了104个冰期和间冰期,这样间隔就变短了,至于说多长时间来考虑变暖和变冷周期,得看变化多大算一个冰期的范畴,温度升高到多少算暖期,温度降低多少算冷期,不断把精度提高周期会短,也就是研究的精度的提高。比如说有人提到5.5年就可能是一个小周期。这个问题还在探讨,相关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如果我们掌握这样变化规律后,就可以预测未来,比如说未来10年、20年,甚至几十年气候变化怎么变。人类就能够运用规律,早做打算。所以,研究过去气候的改变就是为了预测未来。

     
南北两极,浓缩了全球气候变化,又对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未来,气候回旋会不会对全球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中毛骨悚然的电脑特效会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人类在如何面对大自然的桀骜不驯?还须依靠科学家的努力工作,为人类寻找“Where will you be?”的答案,为人类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

     【新闻网讯 闫宏】为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庆祝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4月27日中午,金属所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青年环所长跑活动。

    五四环所长跑活动作为金属所研究生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为了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在工作和学习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勇敢地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12时30分,随着研究生部主任刘敏老师的发令枪响,长跑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志气昂扬、迈着矫健的步伐开始了自己的征程,最终200多名同学不怕劳累,坚持跑完全程。马建超、周庚衡、李晓伋等获得男子组一等奖,赵美兰、李爱君、任丽梅等获得女子组一等奖。05硕参赛人数最多,达到92%,获得集体组织一等奖;05博1班和04硕参赛人数分别达到87%、72%,分获集体组织二、三等奖。

    长跑不仅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是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了五四精神的很好形式。

【新闻网讯 胡江波】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北京交通大学中心报告厅里群贤毕至。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一年两次的教学理论研讨与观摩会,于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北交大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的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张文芝教授,全国研究生会会长、浙江大学的何连珍教授、清华大学的何福胜教授、北交大人文学院院长郭海云教授、副院长杨若东教授等。会议由郭海云院长主持,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我院外语系主任彭工教授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北京市各高校之间以及与全国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在研究生外语教学方面的交流。 张文芝教授首先发言,她代表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欢迎来自各高校的老师,并且回顾了上一次教学研讨会取得的成果,指出英语教学研究会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她一贯的谦虚风格使她丝毫没有提及她作为理事长所做的工作,但代表们还是以热烈的掌声来肯定了她的工作。 何连珍教授一大早专程从美丽的西子湖畔坐飞机赶来北京参加这个会议,并做了关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的专题报告,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改革方向,提出要改革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并且要处理好教学与测试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她的发言获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当天下午四点半何教授又行色匆匆地坐飞机赶回杭州去了,她可说是全国无数个忙碌的外语教师的一个典型代表。 北交大人文学院的徐光华教授接着介绍了北交大研究生外语教学的思路以及取得的成绩,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了交流。会后各位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大会获益非浅,要求将大会的报告内容发至各人的电子邮箱,以便会后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研讨会圆满结束后,代表们观看了北交大英语系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果汇报演出,欣赏了精彩的英语戏剧和歌曲等表演。与会代表对会议的成功召开非常满意,合影留念并相约下次会议再相会。

     【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4月28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1期主题报告会上,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做题为“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面临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叶中华教授主持本场演讲。

    海洋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广袤的中华大地则养育了这一底蕴深厚的伟大文明,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中国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海洋文明的强烈冲击,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中华志士奋起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他们由对抗转向海洋文明的学习。”叶中华教授在主持词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海洋开发事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今年3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进一步确定海洋科技技术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走向蓝色海洋的大国。”

    孙志辉局长的演讲应证了上述观点。他从人类不断加深对海洋的认识这段漫长的历史谈起,分别介绍了我国与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状况与趋势,并从五个方面的海洋争端对我国海洋安全和权益面临的挑战做了具体阐述。

    海洋是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远古时代,生活在海边的人对海洋的认识仅仅在于“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而今天,海洋对于人类而言,既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发展,各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逐渐严重,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各海洋强国均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在海底油气资源、渔业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海洋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更与民族生存、国家战略息息相关。为综合管理海洋事务,联合国成立专门的海洋工作机构,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国际海洋法律和公约。孙局长在演讲中还简要解释了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制度等一些主要制度的涵义。

    我们离海洋强国有多远?

    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我国曾是海洋强国。但到了近代,我们失去了海上强国地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在此前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和空间被列为我国五大发展领域的重点,海洋位居第四。

    他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法律和规划体系的建设、海域使用管理的力度、环境保护和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权益维护和执法监察、海洋科研与调查六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我国海洋事务的发展状况与现有成绩。据他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将有新突破。2006年上半年,将出台《海岛法》。今年12月份,我国要发射第二颗海洋卫星,更加完善海洋监视网络体系。

    他接着指出,我国海洋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国民海洋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科技力量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海洋开发,过度与不足并存;在海洋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海洋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他说:“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必须把海洋污染与陆地污染联合治理。”第一,要控制排污总量;第二,要加强陆地排污口与海上监测。

    海洋安全与海洋权益面临多方挑战

    他指出我们当前的形式是“南缓东紧”。近年来,中国、菲律宾和越南达成共同开发和合作调查的协议,所以在整个南海在安全和权益方面比较缓和,出现了舒缓的迹象;由于日本政府态度恶劣,东海局势非常严峻。

    他描述了我国面临的海洋争端问题,内容涉及岛屿领土主权之争、海洋划界之争、海洋资源之争、200海里外大陆架新主张等。他以数据和事实讲述了诸多当前热点问题的现状。如钓鱼岛问题、日本所谓的“中间线”问题、冲之鸟岛问题、韩日独岛之争、中国海监船与日美调查船的监督和周旋等。他批驳了中日东海之争日方提出的“吸管效应”,分析了日本在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中的险恶目的,并对日本帝国石油公司试开采东海油气田是否会引发中日冲突表示了担忧。

    孙志辉强调,在处理当前错综复杂的海洋争端时,我们首先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权益;其次要采取方法妥善处理。

     【新闻网讯】4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40、41场主题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极村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刘嘉麒、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先后以“极地科学探险与全球变化研究”、“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面临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演讲。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主持了报告会。

    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刘嘉麒,凭借着他多年极地科考的经验,在论坛中带领与会人员在“地球的南北极走了一圈”。他从2.55亿年前的地球——泛大洋与泛大陆讲起,讲到了古大陆裂解形成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地球的极点、极昼与极夜、南北极的气候与生物、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 南极的大冰盖、南极企鹅等有趣话题。随后,他谈到了极地探险的意义,这包括极地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地球自然资源的最后储备地,极地研究可以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极地探险是强人的事业、强国的象征,极地探险考察如同神五、神六上天一样,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孙志辉局长主要从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海洋安全和权益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几点思考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依赖海洋。海洋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主要大国及其政治家和战略家,都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关注世界的海洋。随着时代进步和我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海洋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领海范围,不断向更远的海洋方向扩展和延伸,海洋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