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2006年第11次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评选条例(试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两个条例”)正式向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颁布,自200651日起执行。

  
    两个条例是研究生院学生教育管理的两个极为重要的规章文件。它们的颁布实施,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在学生中落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

 

    制定缘由:全面落实“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

 

    200591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试行)》正式实施。为使该规定更加严谨、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研究生院学生处酝酿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200511月在上海举行的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各培养单位与会代表纷纷提出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学生奖励和惩戒的激励机制尤为必要,以保证学生培养、教育和管理的正常秩序。

 

    根据各培养单位的建议,在主管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学生处于200512月正式开始两个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指导原则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模范履行法定义务、遵守学生行为准则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体现研究生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完善统一的学生管理规章体系,落实“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

 

    在调研若干高校、参考相关条例文本之后,200512月下旬,学生处起草了两个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按照院长办公会的要求,自20061月起在中科院各个培养单位范围广泛征求意见。

 

    制定过程: 历经四月听取多方建议

 

    鉴于两个条例紧密攸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其征求意见和修改的力度、广度和频率是前所未有的。

 

  寒假期间,向各培养单位、各院系发送两个条例的电子版,同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告栏公布;220日,召开京区培养单位会议,逐条介绍条例内容,听取有关领导及教育干部意见;228日,在学生工作例会上,向各院系学生主管老师逐条讲解条例内容,听取意见;3月初,学生处撰写两个条例的解读文本,向各培养单位发送电子邮件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告栏发布;3月中旬,研究生院学生会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该条例;3月—4月,各培养单位、各院系相继召开学生代表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并及时向学生处反馈;在此期间,学生处先后三次召开研究生院法律顾问座谈会,专门征求法律专家的意见;2月—4月,主管院领导马石庄副院长不辞辛苦,亲自到10个教育基地、分院召开教育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共听取了90余个培养单位师生的意见,当面解疑释惑;2月—4月中旬,学生处通过电子邮件、书面及电话反馈,收集了来自各个培养单位针对两个条例的大量意见和建议,经汇总整理归并,分别形成53条和48条代表性意见。

 

    对上述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高度重视,逐条逐句进行研究,反复斟酌,充分吸纳合理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实到两个条例当中。对于未能吸纳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形式与有关培养单位作了沟通和反馈,基本取得了共识。

 

    历经四月余,两个条例边征求意见边修改,至颁布试行前已修改近三十次,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要特点: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科学管理的办学原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评选条例(试行)》的基本特点是:通过评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评优定性指标大于定量指标,符合研究生院学科众多情况各异难以统一量化的实际情况,各培养单位拥有调控的空间;评优方法有助于民主评选,全面衡量,综合评议;评优组织实施有利于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基本特点是:实施学生纪律处分时,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将处罚和教育有机结合;做到程序公正、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在充分尊重本人隐私权的前提下,达到教育本人及他人的目的;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种类的概括更加全面;调查、取证程序更加完善;处分程序更加完备、规范;制作了一系列规范的文书样本;注重保护开除学籍学生的隐私权、申辩权,处分善后更加人性化;对学生申诉的提出、受理、复查、送达及再申诉等一系列过程规定得更加详细,便于操作;强调学生的知情权,未向学生公布的管理规定,不得作为处分学生的依据等等。

 

  重在学习贯彻

 

  对于即将执行的这两个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希望各培养单位高度重视,利用各种形式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及时组织学习和讨论,加强引导和辅导,使学生对条例内容耳熟能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指南和鉴戒。

  
  希
望各培养单位将两个条例的学习贯彻与以 “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养成和学风纪律教育工作,使广大学生尊荣明耻、见贤思齐。

  链接: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马石庄教授解读两个《条例》

【新闻网讯】4月23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会。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软件所、电子所、声学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中科院系统及高校导师,以及来自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长天集团、用友软件、航天二院、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企业导师4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于下午2:30正式开始,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颖教授对各位导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此次会议为导师们的学生指导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为导师间交流与资源同享提供平台。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从中科院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角度,指出工程硕士教育侧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以解决工程实践中问题,实现教育与国民经济一线的进一步对接。吕院长表示,中科院研究生院将在进一步规范教育保证体系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师资、课件、论文课题,同时进一步扩大中科院教育平台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潘辛平教授对学院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学院在工程硕士教育上致力于应用型培养模式,通过共赢平台的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业界专家加入到教学培养中,通过行业研究中心引入产业问题与实践课题为学生论文培养服务,整个课程与论文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研究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的行业骨干。 对于工程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副院长汪寿阳研究员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题,与参会导师交流了学生论文指导的经验。汪老师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优秀的工程师和未来企业家的领袖,导师在论文培养中应密切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比较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汪老师对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应用型培养模式、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路表示赞同。接下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姚郑教授就IT领域工程硕士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分享了学院在论文培养过程中经验。姚老师提出导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发掘问题、指导学生把握正确可行的课题方向,和学院一起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王颖教授提出论文在于“论”和“新”,“论”就要弄清楚研究课题在行业中的应用程度与状况、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的优劣,从而找出最佳的方案;“新”对于工程硕士来说,就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进行技术与实践创新。 为使导师们进一步分享经验,参会导师分成三组进行的小组讨论,就学生论文指导中具体问题与各自心得进行了交流,导师们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大家认为此次会议很有成效,明确了学生指导中的一些问题,表示将进一步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中。会上,学院还位新增的35位导师颁发了聘书。

     【新闻网讯】4月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40、41场主题报告会。届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极村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刘嘉麒、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将在论坛发表演讲。

    报告时间定为4月28日(周五)14:30时,报告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刘嘉麒的报告题目为“极地科学探险与全球变化研究”,孙志辉的报告题目为“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面临的几个问题”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由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自2003年4月以来,“论坛”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39场主题报告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新闻网讯】4月21至22日,机关联合党总支部2006年党建工作研讨会在雁栖湖园区举行,机关联合党总支委员以及下属7个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共2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研究生院副院长、机关联合党总支部书记孙勤主持。党总支部副书记、党办主任赵力首先介绍了学校2006年党政工作要点,党总支部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沈永前介绍了学校及机关联合党总支的党员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7个支部的代表分别从做好支部工作、党员发展的经验、如何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成果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和交流。

    孙勤作总结发言中说,本次研讨会虽然时间短暂,但议题丰富、安排紧凑,取得了切实的效果。她要求总支委员、支部委员要先行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2006年党政工作要点,把握2006年工作的主线,并以支部为堡垒,将党的工作主动融入部门的工作当中去。孙勤同时对总支2006年的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抓好思想建设,重点要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孙勤强调,尤其是后勤部门的同志,更要特别加强学习,不仅学习新的技术如设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也要学习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知识。她说,学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党员、干部应该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其次,要巩固和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各支部要下功夫建立并保持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的特点与性质,提出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高和开拓党员干部的境界与眼界。只有站得高了、眼界宽了,工作能力、思想认识才会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交流、增强凝聚力,提高支部的战斗力。

    最后,要抓好组织建设。从规范、完善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开始,使党的工作不断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她特别强调,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工作不能出纰漏,培养、考察的各环节要规范、到位。另外,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党员干部面对各种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4月22日上午,全体与会人员上山看望了常年坚守山林、防火护林的于师傅夫妇,为他们送去了部分水和食品。

     【新闻网讯 记者吴旗韬】4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石耀霖院士在教学楼609教室做了“从复活节岛看地球村”的报告。石院士详细介绍了复活节岛的地理条件,人口发展,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的情况,最后告诫大家,地球的发展不能重复复活节岛的历史,不能成为第二个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的奥秘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东面,距智利西海岸3700多千米,离其他岛屿也较远。这个小岛呈现三角形,长度分别是16,18和24公里,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荷兰航海家雅克布·罗格宾于l 722年4月5日发现了这个小岛,因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就把它叫成了复活节岛。

    石院士用大量的图片给在座的同学介绍说,复活节岛引起人们极大探险兴趣的不仅是这个荒岛上有土人居住,更重要的是岛上的八百多尊巨石像。这些被当地居民称为“moai”的石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这些奇特的造型赋予石雕以独特的风采,使人一眼就能认出他们。他们散布于岛屿的四周,背向大海,面向岛屿内部。个头一般7-8米。还有竖立石像的石台“ahu”约一百座,大的石台高达4.5米,长90米,石台上竖立的一尊最大的石像高达10米,重量至少50吨。专家们推测,这些巨大石雕像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了。那时岛上还没有近代居民。那么,是什么人居住在这太平洋小岛上呢? 他们为什么要雕刻这些巨大的石像呢? 要知道,当时岛上的居民还不懂得使用铁器,连最简单的工具都不会使用。他们又是如何雕塑,如何搬动这巨大无比的石像的呢? 如此等等,两个多世纪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没行人能做出解答。

    复活节岛的故事

    至于岛上的居民,是研究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谁是复活节岛最早的居民?他们来自何方?石院士说,关于复活节岛的居民,一般有三种猜想,第一居民是来自南美的秘鲁,第二是来自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还有一种就是传说中的外星人了。但是根据考古,基因,语言,民俗等研究表明,复活岛的居民是从太平洋来的波利尼西亚人,这个已经得到学界的承认。但他们是在较晚的时期里才来到复活节岛的,而早在公元四世纪时,复活节岛就已有人居住了。他们是谁?又来自何方?他们是一个种族呢,还是两个或更多的种族?从发现复活节岛那一天起,人们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

    石院士介绍说,历史上的复活节岛是一个物产丰富,林木茂密的岛屿。丰富的资源使得岛上的原始居民不劳作便可衣食无忧,因此人口开始膨胀,后来岛屿的居民开始制作巨大的moai,人口的膨胀使得资源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制作moai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使得树木开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海豚曾经是岛屿居民的主要食物,但是到了1500年左右,岛屿居民的垃圾中已经找不到海豚的骨头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树木已经砍伐殆尽,已经没有木材制作大船出海捕捉海豚了。资源的无节制利用使得战争开始发生,文明开始衰落,到了1700年左右,由于战争,饥饿的发生,岛屿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到了后来,秘鲁的奴隶贩子开始贩卖复活节岛的居民到南美做奴隶,到最后只有15人返回到岛屿,结果还带回来了天花等疾病,再次给岛屿居民带来了致命的灾难。到了1877年,岛屿居民只有111人。而到了1962年,复活节岛上只剩下了一课树,随后也被砍伐了。

    “现实没有大灰狼,”石院士说,“在荷兰航海家雅克布·罗格宾没有到来复活岛之前,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将是岛屿居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很早之前产生的文明会突然之间消失呢,只能说是制造雕像的民族自己毁灭了自己的环境和文明。

    复活节岛的启示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我们地球也是漫漫宇宙中孤独的生灵。”石院士说,“所以说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一个缩影。”了解复活节岛的历史和发展,应该给世人一个警醒,当复活节岛的居民砍伐了最后一棵树后,他们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厄运,同样,当人类不停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遭受的自然的惩罚。复活节岛可以说是“树木伐尽,水土流失;物物凋零,食物匮乏;呼人不灵,体制匮乏;呼天不应,信仰危机;战争连绵,杀人食人;无外逃逸,无主救世;文明末日,警示后人。”当人们不断破坏自己的地球的时候,当人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无节制的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和复活节岛一样,也许我们得到的是和复活节岛一样的结局了。“看到那些面色严肃,眺望岛屿的moai,他们眼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石院士最后说,“也许我们应该真的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来规划我们地球的未来,不能让地球成为第二个复活节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