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4月9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38、39场主题报告。届时,论坛的两位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将在论坛发表演讲。报告时间定于4月9日上午9点,报告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路甬祥报告的题目为“创新国家,创新教育”,郑必坚报告的题目为“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由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自2003年4月以来,“论坛”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37场主题报告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虽然年过70,头发已花白,但林群院士看起来精神很好,说起来话来铿锵有力。他几乎每天都会来所里,早上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每天差不多6小时的工作,不问假日。“最近事情比较多,我就简单谈一些别人也都有的看法吧。”林群院士略带歉意地说。

    “研究生教材要改进,课题不要落后国际”

    林院士的办公室,书柜、办公桌、电脑桌都靠墙摆放,整个办公室显的宽敞而有序。一个博士生在帮林院士处理邮件。现在林院士带四个研究生。我们就从研究生教育谈开了。

    “拿数学这个领域来说,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教材过时。”林院士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数学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大多是四、五十年代苏联编写的教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些应用学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显然以前的教材不全适合当今数学发展的现状。其他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教材为研究生进入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要取得研究生教育的进展,不改进这个平台肯定不行。”林院士强调。此外,他还表示,现在国内研究生做的课题有些还是落后于国际,“很多是国际上做剩下的,我们拿来做得津津有味。这就不符合创新的要求。”但林院士也不否认,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方向终归是好的。”

    “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脚踏实地的干劲”

    谈到当下的科技自主创新,林院士表示,“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压力太大并不是好事。”他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意大利有位计算数学家就是在游泳池里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子,爬到岸上写下了著名的“BB”理论。他说他认识的几位数学家,生活都很悠闲,每天很有规律的工作,休息,一到假期就去旅行,真正用来搞科研的时间不见得很长,但这不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多人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也并不是每天都在“埋头苦干”,他介绍说,吴文俊院士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报、看电视,外出时必看风景。当然,陈景润院士是个例外。

    “人们多在放松的心态下爆发创造力。”因此,他并不主张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整天呆在屋里“死抠”书本,而是鼓励他们出去多跟人交流。林院士曾经介绍过 “俱乐部文化”,也是基于这个意思。“数学或科学太难了,如果没有轻松的讨论和交流,一个人很难看到大局,容易钻牛角尖。”

    对于当下一些人倡导的“竞争文化”,林院士表示,许多人忙于发文章、中奖、提职、涨工资、买房子,这样的文化也许只会产生许多牛角尖的成果。科学创新基本上是一种探索,需要传统和积累,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不能靠突击靠侥幸。现在有一些舆论要搞教授浮动制,几年一评,上岗下岗,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在很不利于创造稳定自由的创新环境。前一段有人提出过“千篇(论文)工程”的口号,这是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虽然受到多方面的抵制,但影响犹在。

    面对这些不好风气的影响,他强调“脚踏实地”很重要。他经常教育自己的研究生,不要总想着中奖,升职,找个好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搞科研,国家不会亏待你的。“吴文俊院士就从不拉关系,不登门拜访,也没想过拿什么奖,升什么职,最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还不是落在他头上吗?”

    “搞科普影响大,我会坚持下去”

    说起林院士在搞科研,带研究生之外的工作,他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科普工作。最近他正在校对一本为青少年读者纂写的科普书。学习数学要掌握一些“窍门”,他想把前人发明过的简单有用的概念和方法写出来,让更多青少年感到学数学有道可循。

    他说:“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把数学变得简单透明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复杂推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可操作。”为了让孩子们能读懂、爱读他的书,他可谓是字斟句酌,几易其稿。一家出版社将出版该书,认为该书是“无痛微积分”,是献给青少年朋友的“轻松的礼物”。

    搞科普,林院士可是有好几个年头了。早在几年前,他就出版了《画中漫游微积分——著名科学家谈微积分》等书,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此外,他还经常去各地讲学。最近,他把自己的演讲稿提前发给了北京四中、五中等的200多个中学生,有一位中学生给他写信说:“您写的我们看不懂。我来帮你修改。”这件事对林院士的触动很大,“一定要把中学生能读懂、听懂作为写书、演讲的标准。”最后林群院士把这位中学生“拉”了进来。“有时我不讲,拉他去讲,这样效果更好。”至今说起自己的这一“创新”,林院士都很得意。

    最后林院士表示,他搞科普无意创造新概念和新定理,如能将前人的创造变成众人掌握的真理,也是一项很有影响的事业。他矢志不渝地将科普进行到底!

    人物简介:

    林群,男,1935年6月生于福建连江。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研究工作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将有限元分析建立在积分恒等式、最优剖分以及"超收敛形函数"的基础之上,使各种方程各类算法的分析走向统一化、精确化和表格化。建立了包括超收敛、校正和外推在内的高精度算法的系统理论,改变了过去以复杂算法换取高精度的技术路线,给出了以最优剖分获取高精度的技术路线,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他对数学的普及、传播和教育工作十分关注,著有"微积分连环画"等书。

    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家大会财务委员会主任。2003年再次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

    (作者:姜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2005年科技传播专业硕士生,研究生记者团记者)

【新闻网讯 李慧洋】4月1日上午,春寒冷峭,春雨蒙蒙,我院玉泉路园区各院系同学代表、学生会部分同学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部分同学,依然早早来到玉泉路园区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参加在雕塑公园北园举行的石景山区以“迎接新北京、新奥运的成功举办和推动石景山区'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为主题的义务植树纪念大会(文艺演出)和随后的义务植树活动。 4月1日是北京市第22个全面义务植树日,而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25个植树节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5周年纪念,今年又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这次植树活动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一早起来天气不是很好,乌云密布且有较大的风,但同学们的热情却非常高涨。纪念大会上,通过石景山区副区长的讲话和来自首钢集团等单位的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节目,同学们了解了石景山区绿化的基本情况并更深的体会到植树对改善北京城区乃至全国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 随后的植树活动中,参加活动的50多名同学4人一组,完成挖树坑的工作。此次进行绿化的是雕塑公园北园内的一片坡地,粘土含量较少而砖块、混凝土块、未风化的石块等坚硬物含量较多,使得挖掘工作有一定困难。但同学们团结协作,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克服工具紧张的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每一个树坑都达到直径和深度的要求。对于平时不经常参加强体力劳动的同学来说,腰酸、背痛、双手起泡等不适是难免的,但同学们却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活动。 (学生会 供稿)

     【新闻网讯 彭静】3月31日晚,“龙芯”主要设计师、中科院计算所学术带头人胡伟武研究员应邀来到研究生院第十期“在线访谈”,以科技自主创新为主题,与在线网友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现场交流。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颖老师主持了这次访谈。

    广大网友对胡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访谈还未正式开始,已经有很多网友向胡老师问好并提出了问题。胡老师从“龙芯”的研制谈起,结合自身多年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与大家交流了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深刻认识。

    胡伟武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龙芯”的发展,回顾了龙芯一号、二号以及三号的研制过程,他认为龙芯的研制“一直在走跨越创新的道路”,提出“我们国家要走信息化的道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要大幅度降低信息化的成本”。在谈到产业化方面的问题时,胡伟武研究员说,“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已经找到了一条有我们自己国家特色的一种产业化道路,努力的把这个产业链建好。现在可以说龙芯的产业链已初具雏形,而且现在国家提出来自主创新的环境,对龙芯的产业化非常有利。我想很快我们就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消息向大家发布,应该说在产业化方面,我们最近有一些特别令人鼓舞的发展。”

    科研成果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在谈到团队的凝聚力时,胡胡伟武研究员说:“我一直有一句口号叫做'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龙芯课题组’,要把它打造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我一直把我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连队的连长,要铸造一支非常有战斗精神的连队。”

    胡伟武研究员对于科研工作者如何对待物质诱惑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借中国人一句成语来说,就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我们以前总是比喻邪恶势力是战胜不了正义的。但是实际上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的原意是指以前古代修道的人,他的道行增加一尺,他的心魔增加一丈,他只有克服住心魔,他的道行才继续提高。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个说法,我觉得做科研也一样,像我这样,稍微有点成绩,有点成果,会有很多荣誉,会有一定的权利,会有非常非常多的机会,这些就是魔,就是诱惑。你如果不能抵制住这些诱惑,你的学问就不会增长,你的学问就永远停止了。首先我们年轻人要成长,以后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幸运。当你幸运到一定程度,好多诱惑来拉你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抵制住,你的学问就能继续增长。否则的话你就永远在原地踏步,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我们所谓的'跑江湖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在我们组里自己永远是一个连长。我希望通过我嘴里发出的命令,永远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

    对于如何做学问,胡伟武研究员说,“学问并不是我们把中科院图书馆背下来,或者把中国图书馆背下来就是学问。学问就是你碰到问题要能解决它,是一个体验,你必须对做学问的过程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你才能了解其中科研的客观规律,或者学问的客观规律。做人做到什么境界,做学问就能做到什么境界,做人是本做学问是末。”

    最后胡伟武研究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自主创新的最关键因素:第一需要建立自主创新的信心;二是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做事情又要从小事情做起;三是做事情还要执着一些,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一个小时的访谈很快结束了,网友们发言非常踊跃,既有有关“龙芯”研制专业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于科研态度、创新精神的交流,胡老师的回答精辟诚恳,既贴近同学心理,又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当场得到了网友的高度评价。

    “在线访谈”是研究生院为切实贯彻“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推进院务公开,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营造浓郁的文化学术氛围而推出的现场直播互动特色栏目,已经成功举办了十期,今后还将邀请有关领导、两院院士、知名学者、社会名人等参加此栏目,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新闻网讯】三月的春风带来喜讯,我院师生翘首以盼的中关村园区(中关村东路恒兴大厦路口)过街天桥目前终于有了着落。

    中关村园区目前住有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7000多人,由于生活区与教学区和部分研究所分别位于中关村东路两侧,所以每天有上万人次穿行恒兴大厦路口。中关村东路车流量大,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交通状况非常拥挤混乱,潜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对此,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党委书记邓勇等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并亲自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希望能在恒兴大厦前修建过街天桥,彻底消除园区学生通行的安全隐患。不少热心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议案,要求在此路段尽早架设过街天桥,解决日益增大的行人及自行车的过路矛盾,缓解交通压力。

    对此项工程,海淀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周良洛区长亲自过问,两年间,经多次调查、论证和多方协调,海淀区建委决定在恒兴大厦附近架设人行过街天桥。经市规划委员会海淀分局同意,该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在06年3月17日-4月6日进行公示,广为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

    设计建成的人行天桥立体跨度43.5米,桥面宽3.5米,两侧梯道和无障碍坡道宽2.5米,桥下净高主路不小于4.5米。天桥上部结构为三跨连续预制钢箱梁结构,桥面采用1.5厘米厚的聚氯脂塑胶。

    该工程计划2006年6月开工,2006年9月基本完成。过街天桥建成后不仅消除了同学们往返过路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也为大家出行带来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