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毛宏举】12月19日上午,广州能源所研究生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所党委陈书记到会,作重要讲话并进行学习指导。

    会议由支部书记余颖琳同志主持,会议主题包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讨论并表决通过了三名预备党员转正;对入党积极分子中的重点培养考察对象进行中期考察评议;以及与所团委就如何在团员青年中开展思想教育等工作方面进行沟通。

    陈书记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研究生党支部各方面的工作,着重阐述了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十一五”规划。陈书记还介绍了国家“五年计划”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中科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能源所今后的发展。最后陈书记对在座的青年党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青年能有良好的理想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发言踊跃,三名预备党员以全票通过结束了预备党员的阶段,成为了光荣的正式党员。在对入党积极分子作中期评议的过程中,各位培养人都针对自己的培养对象进行了中期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培养考察方案。

    党支部在与所团委的交流中,了解了新一届团委自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支部书记表示要在今后的青年工作中加强党支部、团委以及研究生会的合作。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将能源所的青年工作,特别在思想工作方面做出成效。

【新闻网讯 记者周艳】12月24日晚,在中关村园区的六号楼多功能厅,研究生院的体育舞蹈协会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圣诞假面舞会,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参加,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晚会的现场经过了精心的布置,灯光和音乐的效果都非常好,漂亮的圣诞树,活泼的气球,随处飘飞的圣诞雪花,热情的圣诞图片,环绕整个舞池的赏心悦目的彩灯把整个舞池装扮得既热情奔放,又有浓郁的节日欢乐气氛。 晚七点,舞会开始。开场的一个小时是自由舞蹈的时间,舞曲时而柔美时而欢快,在“圣诞老人”和可爱的“小猪”的带领下,一对对舞林高手开始翩翩起舞,把不同的舞曲演绎出了各种优美而多样的舞姿。舞会还有幸请到了李维刚和娄慧老师,他们娴熟,舒展而优美的舞步博得了阵阵的掌声。正如舞会的口号“你不会跳舞,it doesn’t matter”, 听着节奏感强烈的舞曲,看着大家陶醉的舞姿,即使你不会跳舞,你也会被现场的气氛感染,要情不自禁的踏进舞池,和着音乐的节拍,随意而舞。 随后一曲欢快的兔子舞把越来越多的人带进了舞池,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接着是由“圣诞老人”和“圣诞小妹”主持的互动游戏“六种交谊舞的串烧”,第一轮在“慢三,伦巴,探戈”等舞曲的交替播放中,舞者变换着不同的舞步,第二轮是同样的舞曲反串, 掌声,笑声,热烈的气氛把舞会推向了高潮。 整个舞会就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奢华大餐,从国标舞的waltz,chacha,到普通舞厅舞的平四,慢四;从快节奏的jive, samba到慢节奏的slow foxtrot,rumba……从舞林高手的优美舞姿到普通舞者的随兴而舞,从火红的圣诞装束,高贵的燕尾服到靓丽的彩裙,乐声缭绕,衣袂飘飘处,心情也随之放飞,原来音乐,舞蹈有这么大的魔力! 真诚的笑脸,优美的舞曲,率性的舞步,优雅的舞姿,圣诞舞会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平安夜——欢乐夜, “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体育舞蹈协会宣传的口号,是的,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在节日的轻松气氛里,这场舞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平安夜的享受,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原来时可以这样多彩的!参与的过程就是快乐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舞起来吧!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在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等著名科学家就培养出了一批“高徒”。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每年都要从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评选出100篇左右的优秀论文,许多学校、科研单位都把研究生论文能入选这一名单看成极大的荣誉。在今年评选出的9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7篇来自中科院。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中科院金属所叶恒强院士、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所所长蒲慕明、上海药物所所长丁健等人培养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都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列。 今天上午,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静海等领导向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学生,向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学生,向获得中科院院长奖等奖项的学生颁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锦玲研究员的学生徐星博士以论文《辽西热河群恐爪龙类化石及虚骨龙类演化》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部分内容曾以多篇论文形式发表,其中5篇发表于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在我国科学界是罕见的。论文涉及的研究成果在1999年和2000年度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成果,2003年度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李大庆)

     【新闻网讯  欧阳亮】“法国葡萄酒鉴赏讲座”于2005年12月21日晚在中关村园区成功举行。研究生院热爱法国葡萄酒,热爱生活的同学们相聚一堂,聆听受中科院研究生院美食协会邀请而来的法国食品协会专业人士的法国葡萄酒文化与鉴赏知识讲座。

    讲座中,法国食品协会的董武先生娓娓道来,从风土地理到气候,从葡萄园到酒庄,向大家充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法国,一个融合了丰富地质和深沉文化的国度。就如同亲临般推开了那个遥远国度的葡萄酒庄之门,亲眼见证了那片葡萄园土地上的秘史。悠远的法国葡萄酒文化的历史听得同学们如醉如痴,也让大家了解了法国葡萄酒的魅力以及一杯葡萄酒所带来的玄机。期间妙趣横生的有奖问答与法国食品协会为此次活动准备的AOC级葡萄酒品鉴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堪称美酒与文化的双重盛宴。活动历时两小时有余,大家仍觉意犹未尽,带着收获的品酒心情不舍离去。

    葡萄酒文化是法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法国葡萄酒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法国葡萄酒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岁月更迭,葡萄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法国葡萄酒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酿造工艺,法国葡萄酒被世人奉为经典极品。法国是世界上葡萄酒品种最多的国家,主要有白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其中最重要的是红葡萄酒。

    法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温带气候,有利于葡萄生长,但在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也不尽相同,因此法国能种植几百种葡萄。历史悠久的传统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造工艺,与最现代、最严格的葡萄酒酿造方法相结合,使法国葡萄酒更具贵族气质。法国葡萄酒是采用完全自然环境下栽培的葡萄榨汁精心酿制而成的。不同的气候、种植土壤、酿造工艺、储存环境及时间,会使葡萄酒的风味各具特色。法国葡萄酒不仅令人感受到优雅、别致、浪漫和愉悦,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在葡萄酒中可测得六百多种营养成分,如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酚类物质,它们可以预防心血管病。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所在的法国食品协会,作为附属于法国农业部的半官方组织,长期致力于法国食品在全世界的推广。自1997年进驻中国以来,其中最主要的业务之一是推广法国葡萄酒的文化,为此法国食品协会一直从多角度做出孜孜不倦的努力。

    “你为什么选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硕士生免推面试中,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莫扬老师这样问来自北京大学的孙昊牧同学。

    孙昊牧回答说:“我受了一位师姐的影响。她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经常回北大的论坛发帖子,介绍这里的师资、科研情况,还有各类讲座、学校氛围、学生待遇等等。她的言谈间总是充满着自豪,使我也被这个学校所深深吸引。”

    其实,了解更多情况的老师们都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并在某大报作为专栏记者十几年的莫扬老师,也是因为同样原因被“吸引”到该校科技传播专业任教的。

    这个五年前还不为人们知晓,而今又让学生们感到自豪并积极为之“鼓吹”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到底有怎样独特的“魅力”?

    资源整合 打造“中科院”教育品牌

    今年上半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了国内首个《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结果显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总得分和3个一级指标都在全国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此前,南方一家教育评估机构对全国研究生院进行评估,连续三年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评为理科第一、工科第二,综合第一。

    对于这样的结果,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冷静地表示,该校的实力和竞争力,得益于中科院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资源整合和品牌凝聚,依靠于中科院系统100余家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所。

    2000年底,中国科学院党组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重组成立中科院研究生院,并在全院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三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和统一学位授予,并着力建设在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培养体系四个方面都实行“院所结合”的研究生院。

    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说,该校以北京为主体、覆盖全国的网络状的组织运行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为整合资源、统一管理、保证质量提供了可能。而“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科院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中科院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进行办学。按照“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一个各研究所共有、共治、共享的研究生院。“可以说,实施'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和增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优势的过程。”

    中科院研究生院统一教育品牌的树立,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报考人数的增加和生源质量的提高。据该校招办主任高随祥教授介绍,这5年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录取人数以平均2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在规模快速增长且没有自己的本科生的情况下,其硕士、博士录取优秀生源的比例却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而资源整合带来的更长远的影响,则体现在对学科布局的调整和学科结构的优化上。该校不断拓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系列和学科领域。在发展传统的理工类学科基础上,在哲学、文学和经济学门类取得了突破,获得了工程硕士以及MBA的专业学位授权。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在16个一级学科领域内自主设置了23个学科专业,解决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在已有的学位授权范围内,自行审批增列博士培养点61个和硕士培养点55个,满足了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特别是新增创新研究单元创新发展的需求。

    同时,品牌的打造,不仅仅需要高水平的师资、优势的学科和先进的设施设备等等“硬件”,也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等“软件”,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更是必不可少。从2000年至今,为确保集中基础课教学的质量,该校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对90多门课程进行了整改,20余名教师因授课效果问题被离岗培训、转岗解聘甚至调离岗位。

    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纪律,也同样针对着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今年秋季的博士入学考试组织中,研究生院对一份试卷封装出错的管理学院、七份试卷印制出现较多错别字的东北某培养单位,进行了严肃的院内通报批评,扣减处罚单位的招生指标,并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了严厉处理。

    培养人才 发挥中科院综合优势

    今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临近毕业的同学们欣喜地传递着一条消息,“从今年起,研究生院取消了要发表两篇论文才能申请学位的规定”。

    对此,兼任着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的白春礼院士解释说,中科院的学科专业范围太广,全校强制的论文发表数量统一要求并不符合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单纯追求文章发表也可能会忽视、偏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将不再对学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做统一的量化要求。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放松培养质量,而是由各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制定适宜的相应科研成果要求。

    与本科生培养不同的是,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更强调理论功底、科研经验、创新能力,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还需注重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的内容、模式等等,也必须围绕着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进行。

    该校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特点,组建了院所结合的一级学科专家组40个,几年间完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41个一级学科共2075门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制定,同时,及时结合学科发展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动态修订课程设置方案和更新教学大纲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

    这5年来,中科院研究生院每年为参加集中教学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增加了3倍,已经突破了1000门;其中人文、经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程的增速最快,每年开设近200门;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的学科发展系列讲座,也达到60余门。

    从2004年起增设的“夏季学期”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它以学科前沿系列讲座、交叉学科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为主,授课教师主要来自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学者。该校资环学院的付军同学这样评价:“夏季学期内容安排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老师准备充分,讲课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泼,师生交流融洽。”他尤其感慨于老师们非凡的个人魅力,“老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积淀和个人风采的体现,正所谓'大美无言’,让我深感钦佩。”

    “空中课堂”也是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独特风景。借助远程教育系统,京外特别是地处西部地区的研究生可以实时收看各种高水平报告和各类学术前沿讲座,与北京、上海的同学一道,共享高水平的师资、课程资源。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教师们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中,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上机等互动和实习内容约达到总课时的50%。化学学院的何裕建教授鼓励年轻学子把自己的课堂变成Seminar报告会;植物所所长韩兴国教授采取双语授课,2/3的课程时间用英语讲授新内容,1/3的时间以汉语做复习,他开设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硕士课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课程。

    名家荟萃 零距离感受大师魅力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中科院的研究生们感到骄傲、自豪和“幸运”,也是最令其他院校研究生感到“眼红”和羡慕的。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指导,对中科院的研究生来说是经常的事情;如果愿意大胆争取,还会有可能得到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当面提问的机会。

    “只要是上课时间,走进任何一间教室,都可能看到在讲台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或者某个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2004级的研究生魏沛说,他本科就读的高校只有一位院士,学生们只闻其名,无缘得见。而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有研究生导师6767人,其中两院院士多达300余人,他们都直接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本学年统计,直接走上讲台、为研究生讲授基础课或专业课的两院院士就有140余位。

    研究生们认为,通过与杰出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除了学术上的收获,他们还很容易得到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启示,从而提高创新的自信心,改善自己的学习工作方法。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蔡亚岐表示,导师江桂斌教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他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江老师教给我们的'四个学会’——学会做科研,学会写文章,学会作报告,学会写申请。”

    该校与德国DFG、荷兰皇家科学院等数十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签署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科技合作。在集中教学园区和各研究所,各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仅2005年,就有12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作为“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来该校讲学,他们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某些学科领域相当或接近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水平的学术大师。

    成果频出 凸显“两段式”培养优势

    在完成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中科院的研究生就会直接投入到导师所参与的科研课题中去。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大量的前沿课题、先进的科研设备、雄厚的指导力量,为研究生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本支撑。

    “在求学期间就能参与这样的重大项目,我们很幸运,”计算所一位参与“龙芯”研制的同学这样说。实际上,从“龙芯”的开发到“神六”飞船应用系统的研制,很多中科院研究生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神六”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林宝军说:“我带的研究生能直接参与课题,这里实践性比较强,都是工程类的,更注重的是理论怎么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还表示,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单靠书本学不会的东西,比如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还比如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二十几岁的年轻学生在国际一流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已经不是新鲜事。副院长隋红建随口就给记者举了好几个例子:华南植物园首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就是博士研究生王英强;今年9月底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动物所的博士研究生李文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今年,上海生命科学院的蒋辉、管吉松,生物物理所的孙飞等研究生也先后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以青岛海洋研究所博士生阎喜武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隋红建说。

    从去年9月开始,上海生命科学院设立了每月一次的“第一作者讲坛”。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师哥师姐”会向低年级研究生讲述他们的科研工作历程,畅谈如何培养科研兴趣、如何选题、如何思考、如何走出困境等。类似这样的“研究生论坛”、“Journal club”在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也不少。

    兼任着教学委员会主任的邓勇教授表示,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得益于科研创新实践,也最终由实践来检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两段式”培养模式,正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最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这一模式也确保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水平高质量。“牢牢抓住质量建设,办出中科院的特色,我们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充满信心。”

    素质教育 为理工科学生插上人文翅膀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理工科学生云集的地方,但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认为,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科学技术就像躯干一样重要,而人文素养则是帮助他们高飞的翅膀。

    该校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加大人文、社会、管理类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中科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研究生素质教育大讲堂”、“人文素质知名学者系列讲座”等活动,指引研究生的治学、处世、做人。他们还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这里,每年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品项目。在这里,还有一个以在学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博士合唱团。2004年成立至今,博士合唱团已参加过多场演出,包括不久前举行的“'神六’赞歌”庆典晚会。此外,创业者协会、研究生剧社、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30余个学生团体活跃在校园不同的舞台上。“科苑星空”BBS网站,更为全院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是该校确立的校训,已经成为其办学理念和师生的共同追求。提起选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初衷,一位女同学说:“中科院的待遇是国内最高的,在这里,我不必面对学费和助学贷款的压力,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她说,“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吸引我,因为这些真正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本文发表于2005-12-23出版的《科学时报》,作者:肖洁 牛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