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12月14日中午,为拯救身患白血病、家境贫寒的硕士研究生施云冬同学,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会的精心组织下,募捐活动全面展开。 此次募捐活动共设三个募捐处: 研发大厦、奥普食堂和研究生食堂。在我所研发大厦8楼募捐处,宣明所长在得知募捐情况后立即捐出500元,并祝愿施云冬同学早日康复。在宣所长的带动下,全所职工和同学们争先救助,还有些热心职工特意跑回工作室取款,将爱心投入募捐箱,而当工作人员将“捐款记录薄”拿给捐款者让其留名时,大多数微笑着摇头,在一片“谢谢”、“谢谢您”的感激声中离去……在奥普食堂募捐处,有不少职工伸出了援助之手。研究生食堂募捐处在10:30之前已是人头攒动,负责募捐工作的同学们不畏严寒,站在食堂门口迎接着师生的一份份爱心!进出食堂的大多数人慷慨解囊,将希望和真爱投入募捐箱中,所人事教育处武晓东处长也亲自赶至募捐处,投入了充满爱心的500元。 集中募捐当天,三个募捐处共收到现场捐款38900元。此外,施云冬同学所在班级(04硕D班)为其捐款3500元,所在实验室为其捐款4200元,捐款总额为46600元。截止到发稿前,仍继续收到刚知情者的爱心。 聚沙石以成高楼,汇江流乃至大海。我们的爱心必将扫除施云冬天空的阴霾;将众人的关注化比成天边的力量,也定能为他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必然是美好的人间,属于你,属于我,更属于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施云冬同学! 在这里向所有给予施云冬同学帮助的好心人表示最真诚的谢意。通过这次募捐活动,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长春光机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浓浓的师生情,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新闻网讯】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05年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介绍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05年增选名额限60名。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95名。院士们经过充分讨论、全面评审,最终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

    其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20名研究生导师当选。我校新当选的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3名,化学部3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2名,技术科学部2名。详情请进>>> >>>

  

     【新闻网讯 记者 马振亚】为弘扬研究生院学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9月14日启动“我的考研故事”大型征文活动。本次征文活动在全院引起较大反响,截止笔者发稿时,仍有稿件陆续发至新闻网编辑部。编辑部在大量应征稿件中共摘选出35篇稿件,发表在新闻网。目前,本次征文正式截稿。

    本次征文作者中,既有初至科苑激情满怀的05级新生,又有回首往事慨叹不已的04级硕博生。他们回味昨天的荣辱、欢笑、悔恨和磨难,再次想起考研路上的辛酸、疯狂、伤感与痛苦。为了点燃一个梦想,他们忍受孤独,品味寂寞,历经坎坷,奋斗如一。

    稿件角度多样、主题各异,人间大爱的亲情,并肩奋斗的友情,或酸或甜的爱情,不一而足,叹为观止。字里行间,浓浓情感,跃于纸上,虽质朴无华,却荡气回肠。

    他们或回顾“占位”之苦乐,或重温“战友”之情谊,或感恩父母之鼓励,或总结考研之“战略与战术”。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2004级的林美英写到:“回首那段岁月,让人联想到的总是黑色——起早贪黑、没有节假日、希望渺茫、压力巨大、复习题接二连三永无尽头……”

    中科院遥感所的吴朝阳感动于考研路上父亲的精神支持,他给父亲回了信。他在文中说:“我给父亲回了信,同样是长长的一封。这是第一次给父亲写信,一种异样的感觉,说不出来,只是觉得那不是简单的文字,不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庆幸,也不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念,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一种让我能忍受落寞、让我在落寞中奋起的执著。”

    回首那一段仿佛苦难无边的拼搏时光,电工所的牛文豪感慨道:“每天我们都要咬牙切齿的数一遍日子。九月过去,十月来了;十月过去,十一月来了;十一月过去,十二月来了。时间就像手指缝里的水,一点一点地漏过去;面前的复习资料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

    生物系2005级硕士生李佳激情不可抑制地回顾了“考托岁月”,她说:“希望大家能从中体会G友、T友的艰辛,在他们脆弱的时候安慰他们,在他们彷徨的时候指引他们,在他们无助的时候鼓励他们!因为这条路走得真的太辛苦也太孤独了!愿大家都可以梦想成真!”

    ……

    他们的故事举不胜举,有的从昆仑山奋斗到了北京,有的情感受挫最终金榜题名,有的呈出考研日记与大家共勉,有的不但实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成就了“书中自有颜如玉”-----和女友双双考入研究生院,煌煌科苑,从此又多一翩翩佳话。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考研;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考研!”真理亦或谬误,暂且不论。自从“我的考研故事”专栏推出后,我院招生信息网和其他网站作了转载,有全国各地的一些考研人读了某篇文章后,向新闻网索要作者的联系方式。明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定会有许多读过这些故事的寻梦人。

    “我原以为,录取那刻,我会跳上三跳;我原以为,录取以后,我会睡上三天三夜;我原以为,我会通宵达旦地看场电影;我还以为,我会马上去徒步漓江了……但是录取以后,我只是如释重负地笑了笑,表现得实在让自己失望。”是啊,正如牛文豪所言,我们会很快忘记昨天的成功和荣耀,我们历经磨难登上一座高山,但我们不会在顶峰久留,我们匆匆领略一番山顶的风光,脚步已经迈向下一个目标。

    查看本次征文稿件请进: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ColumnIndex.asp?pgno=2&ColumnCode=H18&type=

     【新闻网讯 孙志霞、卢耀华报道】2005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正式开通试运行。“空中课堂”将带给千千万万中科院学子新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目前开设11个教育频道,包括2个“卫星教育频道”、1个“实时教学课堂频道”、4个“教学课堂频道”、1个“科学与人文频道”、1个“学术前沿频道”、1个“校园在线频道”和1个“视频新闻频道”。教育频道将陆续推出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等高层报告、学术前沿讲座和优秀课程等,为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构建起一个网上学习的新平台。同时,研究生院远程教育中心还将通过这一平台及时播出全院性的大型活动,使全院师生共同体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凝聚科学精神,展现科苑“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崭新风貌。

    在研究生院“空中课堂”开通之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苏刚教授代表研究生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研究生院目前实行三学期制(即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旨在提高学生的持续创新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前沿领域的判断力。为了使目前在各培养单位的同学们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导师资源优势,研究生院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开通“空中课堂”,建立起空中网络教学体系。由此,形成科学院网上教学的共享平台,以推出更多的网上精品课程。他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和各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祝愿研究生院“空中课堂”越办越好。

    科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研究生网络教育工作。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长白春礼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研究生院的成立,无论对京区还是京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将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这里包括全院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机制的最大优化。建立空中网络教学体系;形成网上教学共享平台;推出网上精品课程,打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品牌。” 中国科学院江绵恒副院长在《 “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开通仪式上的讲话》中谈到:“在信息网络支持下的远程教育,可以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实时、交互或者有选择的学习,实现更加广泛的资源共享,加速人才培养。”

    研究生院邓勇书记对研究生院的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他说:研究生院要积极发展网络教育,构建中国科学院特色的新型网络式教学体系,开设第二个教学中心,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做出努力。

    根据研究生院关于开设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的指示精神,远程教育中心在教务处、宣传部、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完成“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同时,制订了开设“空中课堂”的具体方案,与各有关部门一同确定并具体实施,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空中课堂”相关技术的开发与调试任务。

    空中课堂在试运行期间,主要面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本部全体师生员工,用户可通过登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快速通道中的“空中课堂”,链接到空中课堂网站,通过微软IE浏览器可直接浏览各教育频道的课程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后可在线观看流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空中课堂正式运行后,将面向中国科学院各培养单位的全体师生员工。愿空中课堂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


   
黄明宝,1946年4月生,江苏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11月在瑞典Uppsala大学获量子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国际分子量子科学会主席)。回国后又数次受邀出国科研合作;任国际量子化学杂志(Int. J. Quantum Chem.)中国编委5年,国际杂志(包括JACS,JPC.A)论文审稿人。 主讲“量子化学”和“现代量子化学”。主要从事小分子自由基和小分子离子的性质、化学反应和电子激发态研究。发表论文约120篇,其中八十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SCI学术期刊。现任研究生院党委委员,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本部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在采访黄老师之前,我们一直感到有点担心,因为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对他所知甚少。但采访后,黄老师那朴实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已年近花甲、工作又很繁忙,但他爽朗的笑声和矍铄的神态却让我们感觉他依然年轻。黄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从本文受益。

    我觉得我的人生的转变主要是在瑞典这几年,我现在的科研工作风格就是受我导师的影响。我曾经在北大荒的山里砍过树,种过地,也曾经两次参加斯德哥尔摩歌剧院的诺贝尔颁奖仪式。我觉得很满足。

    记者:黄老师,我们了解到您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有很丰富的阅历,我们对这些很感兴趣,您能给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吗?

    黄明宝:当然可以。我是1963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那时我17岁。当时中科大不在合肥,就在现在的玉泉路研究生院里。我当时读的是化学物理系,现在的科大还有这个系,主要是学数学物理,化学相对较少。那时候大学是五年制,但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所以我实际上只读了三年大学,后二年基本是搞文化大革命了。到1968年毕业时,大学生分配基本上是三个面向,我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克东县,是在哈尔滨正北六百里的地方,也就是 “北大荒”了。到那儿后,被分配到县城下面的一些农场林场干活,砍过树,种过地,还跟民工一起修过桥,干过很多体力劳动。之后又被分配到离县城三十多里的公社去教书,后来又到县城教书。就这样,在黑龙江克东县呆了十年。但我不是知青,我是大学毕业分配去的。当时我们班28个人,有四个分配到了黑龙江,其他人分配情况也不是很好。当时确实非常艰苦,不仅是劳动辛苦的问题,还有自然条件不好。气候非常冷,冬天经常达到零下四十度。我们南方人过去,真是有点受不了。后来我结婚了,是在去黑龙江五年后结的,也是为了让生活容易些。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78年国家恢复招考研究生。我决定考研究生,选了中国科技大学量子化学专业。我看了一下当时的考试科目,有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数学还有英语、政治。我觉得这三门专业课我都行,虽然对量子化学不太了解,但还是去考了。那一年招两个人,但由于有十年没有招生,所以有近一百人报名参加考试。后来扩招,招了四个人。其实在初试时,就有20多人中途退场了,那些人一看考题就吓走了。其实我也把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但我在大学的基础比较好,也认真复习了,很高兴考上了。那时要从78年的第一届研究生里面选一部分人直接送到国外去,所以我们四个人当中要有一个人去参加国家的英语考试,后来选的是我。我10月份就到中科大报到了,那时是出国预备生。在1979年9月份,国家派我到瑞典的Uppsala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那里没有硕士,所以直接去攻读博士学位。

  记者:能谈谈您在 Uppsala大学的见闻和感受吗?

  黄明宝:Uppsala大学是瑞典的综合性大学,是北欧最有名的大学之一,有500年的历史,有很多的教授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我去的是量子化学系。当时量子化学系的主任是鲁丁教授,他当时是世界分子量子科学会的主席,很有名气,对中国也特别友好,不过他现在已经去世了。在瑞典,量子化学属于物理。我在那儿攻读博士学位时,已经有30多岁了,但在来自各国的同学中还不算大。那些同学都是大学毕业后已经在本国的研究所或大学工作了五六年的,而我只有大学三年级的知识水平。不过得益于中科大的课程比较深比较广,所以我的基础打的很牢,足够我使用。当时Uppsala大学量子化学系的博士学位标准是60加5,就是你必须修60个学分(大约要通过十门数理课程的考试),还要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五篇论文;没有年头限制。我现在对我的博士生也是这样要求的,不一定要先通过学分,但要求他们必须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四篇论文,比我当时少了一篇。我大约用了一年零两个月,顺利通过了所有十门课程考试。虽然当时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但我觉得这个奋斗过程是很值得的。到1983年11月,我就已经达到了要求,通过了博士答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六篇论文。1984年1月,我回到祖国。

  记者:回国后呢?

    回国后,我本来是要当兵的,因为解放军总参某部需要搞理论化学的人。但由于我爱人在我回国前一个月调到了科大,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我到了科大工作。我在科大工作了11年,这期间我又多次去过瑞典和德国,搞合作研究。1994年底,我调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2000年改名为现在的研究生院)。干了三年副主任,六年正主任,现在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我见证了在中科院领导下的研究生院的飞速发展。我刚来时,还不足一千学生,现在已经好几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来到研究生院后工作就较忙了,在当主任期间,基本上每个学期都讲课,还要带学生搞科研,做基金委的一些项目。我的学生不多,但都很刻苦。二十二年来,我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其中八十多篇是在国际杂志上。我们的科研工作得到了肯定。我当过一届国际量子化学杂志的中国编委(1996-2000年)。当时编委中还有我国两位我所尊敬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院士)。

    我觉得我的人生的转变是在瑞典这几年。瑞典这个国家对我来说很特别,我也很喜欢这个国家。我原本以为我一辈子就在黑龙江了,没想到能出来。在瑞典,我得到了导师的悉心培养与关照,我现在的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风格完全是受我导师的影响。在我的博士论文上,我第一个写的就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第二是“献给中瑞友谊”。我的导师培养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帮助中国。他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够学成回国,对中国有所贡献。我曾经在北大荒砍过树,种过地,修过桥,也(因为我导师的关系)曾两次参加斯德哥尔摩歌剧院的诺贝尔颁奖仪式。我觉得很满足。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我们的政治色彩比较浓。跟一般的教授比较,我们的政治意识比较强。我们对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都怀有强烈的感情。

    我很愿意谈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经历了十年艰苦岁月,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影响,也多少耽误了点我的人生,但是它也丰富了我的经历。我曾经多次回到黑龙江省克东县,我修的桥还在那儿,我发现我在农村中学当老师时的学生,有好多在县城当了领导。我觉得我在北大荒的十年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为当地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我那十年时光没有白费。

    记者:当您面临选择时,您是如何去权衡取舍的呢?比如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对于已经工作了十年的您,是怎么决定考研的呢?还有当您知道有出国名额时,您又是如何想的呢?

    黄明宝:这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与我个性有关。我从小就比较有志向,能使我进取的机会,我肯定会设法抓住。十年的“北大荒”生活虽然磨掉了我一些斗志,但却没有改变我的本性。当我看到考研的课目后,就很自信地参加了考试。考上之后,我虽然对未来也并不确定,但我还是很踏实地做好面前的每一件事情。我很愿意谈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经历了十年艰苦岁月,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影响,也多少耽误了点我的人生,但是它也丰富了我的经历。我曾经多次回到黑龙江省克东县,我修的桥还在那儿,我发现我在农村中学当老师时的学生,有好多在县城当了领导。我觉得我在北大荒的十年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为当地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我那十年时光没有白费。

    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要了解人民,接触人民,爱人民;爱人民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国家。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浮躁心理很普遍,急功近利,也包括一些年轻科学工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工作。

    记者:作为21世纪的知识青年,我们想知道您求学时那个年代的研究生与现在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你对我们有哪些建议呢?

    黄明宝: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可以说是集聚了十年的人才。但他们当时的基础跟现在不好比,好多人大学没有学完,即使学完了,也已经放下十年了。我们那一代人比较朴实,我们受了党的正统的教育,思想深处不会有动摇。应该说,当时导师的水平也不高,毕竟十年没有搞科研。现在年轻人要出国,我觉得没有错,学成后回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当时出国都是公派的,使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我们政治学习,每月发给我们生活费。使馆人员对我们很关心。我每次领到生活费,我就想这相当于国内多少农民的劳动。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要了解人民,接触人民,爱人民;爱人民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国家。对所有的同学,我们要求他们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于是共产党员的同学,我们要求他们要有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还有,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浮躁心理很普遍,急功近利,也包括一些年轻科学工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工作。

    记者:有很多同学对第一年的研究生学习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黄明宝: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说,量子化学课,这是非常基础的,作为未来化学家的你们肯定会用得到。如果用时再自学,就非常困难了。我觉得选课很重要,我觉得应该多选一些将来自学很困难的课。

    记者:黄老师,您现在也担任我们《量子化学》课的教学工作,同学们普遍反映这门课很难,理论性很强,您能介绍一下这门课的情况吗?

    黄明宝:本学期的量子化学课是学科基础课,讲的是量子化学基础,即使在你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不搞量子化学计算,也会用到量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下学期还有一门现代量子化学课,是学科专业课,讲的是现在正在科研中应用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当然最好这两门课都选。我在八五年的时候,在科大给研究生讲现代量子化学课,是一本美国研究生的教材。九五年开始,我在研究生院开设现代量子化学课,我想到2000年这门课应作为学科基础课。结果发现即使现在讲量子化学,同学们依然感到很有困难,尤其是没有学过结构化学的同学。我感到可能大学本科教学水平在下降。同学们都很用心听讲,在课堂上,我要是突然停下讲话,那真是鸦雀无声。听课的人数比选课的人数多。

    做科研与做习题是不一样的。因为习题已被做过,老师知道答案。做科研会随时出现困难,你必须解决各步出现的困难,才能成功。即使解决不了某步出现的困难要绕开,也最好要知道那是一个什么问题。

    记者:黄老师,您觉着国外与国内的导师在教导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黄明宝: 国外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多,而国内不一样,比如说,我的研究生可以随时过来问我问题,我也会去问他们的情况。在国外,你却要跟导师约时间才能见面。当然国外的研究条件要好一些,不过对我们搞量子化学的来说,差不多。还有就是国外导师的选题一定是前沿的,导师很少查文献,但不同的课题组之间随时都在交流。导师的选题都是前沿的,不管学生能不能做得出来。做科研与做习题是不一样的。因为习题已被做过,老师知道答案。做科研会随时出现困难,你必须解决各步出现的困难,才能成功。即使解决不了某步出现的困难要绕开,也最好要知道那是一个什么问题。

    记者:黄老师,您现在要教学,要做科研,还要做行政工作,那么您平时是如何安排时间呢?

    黄明宝:我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想好今天要做的事情,我现在工作也不是特别忙,时间安排好就完全够用了。我觉得当班干部和学生会的同学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希望某个同学因为工作而太累。我觉得我的生活很有规律。

    记者:做为一个老师,您对学生的那些方面比较在意呢?

    黄明宝:现在多数的年轻人对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报考我的研究生,好多都是与我有过联系的,我知道他们对理论感兴趣。我挑选的学生,首先人品要好。我们的课题组是很团结的,所有发现的新的技术都是属于我们课题组的知识财产,大家要共享。第二,要刻苦,工作一定要非常细心,结果一定要可靠。

    记者:您走过了这么多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您的感悟?

    黄明宝:我是一个很平淡的人,我只想着天天好好干,工作要踏实认真,要积极向上。

    (本文由化学学院研究生王连亮、王云、马林、刘刚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