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12月9~10日,2005年北京市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京郊杏林山庄召开,来自北京地区各高校、科研机构等的4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1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北京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承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北京市教委张国华副主任、叶茂林处长,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王战军教授就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做了大会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基本特征,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实施策略等。 张国华副主任介绍了北京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情况,强调了在国家“普及、发展、提高”的教育发展纲领的引导下,北京市将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突出优势、办出特色”等24字方针,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与发展。 其后,研究会第三届理事长袁卫教授就第三届工作情况做了工作报告,研究会秘书长、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尹志宏副院长通报了第三届研究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并进行了研究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第四届)的研究会理事单位23个,常务理事单位15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第四届研究会的理事和常务理事单位。经选举通过,我院马石庄副院长为常务理事,我院培养办缪园副主任为研究会专题组培养组的副组长。 会议分组讨论了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议题,并对2004年~2005年的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我院获得了二等奖2篇、优秀奖1篇。 换届后的第四届研究会的秘书处仍设在中国人民大学,袁卫副校长任理事长,尹志宏副院长为秘书长。 (培养办供稿)

     【新闻网讯  记者沈丹丹】进入12月份,各门学科也陆续开始考试。经过了三个多月的学习,为了更好的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院学子利用课余时间抓紧复习,查阅文献,提炼老师教学课件……

    在玉泉路园区的教学楼,每天在自习室,记者都会看到很多学生埋头钻研,到周末,更是达到每个自习室空无虚席的局面,九点以后想上自习的学生很难再找到空位子。在中关村园区,“景色”依然如此。

    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省份,不同研究所的学生在北京进行第一年的集中教学。同学们都很珍惜最后这一年的在校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习各种技能,为后两年回所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月初的一个下午,当记者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科大厦B座6层会议厅时,一场学术讲座刚刚开始。张望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座位。 讲台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蒋高明正在借助幻灯片作学术报告,他讲的是生态系统是怎样退化的,应该如何恢复。台下的听众都是两鬓斑白的老者,有的还拄着拐杖,他们听得非常仔细,有的地方还忍不住小声发表两句见解。 讲座的组织者是87岁高龄的中科院研究生院退休教师李佩。这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告诉记者:来这里听报告的都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退休的知识分子。他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已经好多年了,最开始时以座谈会为主,随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演变为以报告为主的形式。 李佩说,很多人退休以后心情很不好,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他们几个老同志组织了一个“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针对退休的科研人员开展一些活动,是希望“在现有条件下,帮助大家提高生活质量,使心情更愉快一些”。原来的讲座主要是谈身体保健和心理健康,现在已经将国际关系、科普知识、文艺赏析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进来,而且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记者和李佩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的话:“专家和专家是不一样的,只专注于小专业的专家一退休就失落不已,诉不完的寂寞空虚;兴趣广泛的专家则有享不完的多彩人生。”她非常赞同秦伯益的观点,“如果老年人退休后能够开拓自己的兴趣,继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就不会'坐在家里钻牛角尖了’。”李佩还告诉记者,在活动的组织中,很多老同志热心地充当志愿者,有的到中科院各个宿舍区贴海报,有的帮助联系讲座的演讲人。 和其他的学术报告无异,蒋高明的演讲结束后马上开始了提问。老人们给他提出了种种问题,有的是对他学术观点的质疑,有的是对他研究内容的建议,有的谈自己关于生态恢复的奇思妙想,更多地是对现在环境恶化的忧心,担心政府无法充分获得这样的科学信息。有一位女士还建议蒋高明,“你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时,应该请政府部门的人也来听一听。”他们对媒体的作用也寄予了厚望。 蒋高明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专门给退休的科研工作者作这样的学术报告,也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他认真地与每位老同志交流看法。当记者离开时,蒋高明还在被老人们包围着。 (来源:科学时报 2005-12-09 记者 肖洁)

     【新闻网讯 田捷】为推动我校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研究生院评选出2004-2005学年优秀、优良课程,使精品课程的教学更好地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4-2005学年,研究生院在玉泉路园区和中关村园区共开设889门研究生课程,其中秋季学期335门,春季学期357门,夏季学期197门。本次评选针对研究生院各院系秋季、春季学期课程,共评选出66门优秀课程及127门优良课程。

    研究生院将对上述优秀、优良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并加快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2005学年优秀、优良课程

(一)优秀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开课院系

1

刑法学

罗先觉

人文学院

2

西方美术史1

詹琰

人文学院

3

自然辩证法

胡志强

人文学院

4

认知心理学

傅晓兰

人文学院

5

博士学位英语

孙丽冰

外语系

6

硕士学位英语

于少蔚

外语系

7

语义学

高原

外语系

8

英语词汇

连先

外语系

9

最优化计算方法

袁亚湘

数学系

10

代数拓扑

余建明

数学系

11

微分流形

彭家贵

数学系

12

图与网络流理论

高随祥

数学系

13

流体力学导论

张人杰

物理科学学院

14

热传导与热辐射

孙孝兰

物理科学学院

15

高等天文学

马駬

物理科学学院

16

群论1

乔从丰

物理科学学院

17

高等电动力学

刘渝珍

物理科学学院

18

群论2

马中骐

物理科学学院

19

固体理论

金彪

物理科学学院

20

理论声学2

张海澜

物理科学学院

21

传递过程原理

查金荣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2

现代量子化学

黄明宝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3

统计热力学

刘铨良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4

有机物光谱解析

赵瑶兴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5

催化原理

李增喜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6

化学计量学

白乃斌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7

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柴团耀

生物系

28

生态系统生态学      

韩兴国

生物系

29

分子遗传学          

左建儒

生物系

30

生物数学            

徐克学

生物系

31

生物信息学          

陈润生

生物系

32

植物生态学          

王艳芬

生物系

33

保护生态学         

马克平

生物系

34

地貌学

林秋雁

地球科学学院

35

高等构造地质学

侯泉林

地球科学学院

36

地球内部物理

周蕙兰

地球科学学院

37

物理大地测量学基础

许厚泽

地球科学学院

38

岩石地球化学

周新华

地球科学学院

39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

徐文耀

地球科学学院

40

并行算法和并行软件设计

张怀

地球科学学院

41

综合地震图理论及应用

姚振兴

地球科学学院

42

高等天气学

丁一汇

地球科学学院

43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刘定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4

分布式操作系统

夏道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5

现代数字通信

凃国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6

安全信息系统概论

吕述望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7

行业应用软件及软件企业管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8

自然语言理解

宗成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9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苏桂平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50

处理器体系结构前沿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51

泛函分析

燕敦验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52

环境化学

庄亚辉

资源与环境学院

53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

 

资源与环境学院

54

土壤物理学

邵明安

资源与环境学院

55

环境微生物学

张洪勋

资源与环境学院

56

土壤学原理与方法

侯彦林

资源与环境学院

57

遥感原理与方法

赵英时

资源与环境学院

58

微观经济学基础

佟仁城

管理学院

59

管理学基础

徐艳梅

管理学院

60

团队工作与管理技能

汤超颖

管理学院

61

高级宏观经济学

许健

管理学院

62

职业生涯管理

赵红

管理学院

63

嵌入式系统分析

杨栋毅

软件学院

64

计算机数学

吕科

软件学院

65

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

田捷

软件学院

66

软件项目管理

李涛

软件学院

 

  

(二)优良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开课院系

1

英美社会与文化

卓慧臻

人文学院

2

新闻采访与写作

莫扬

人文学院

3

证券投资概论

曹忠胜

人文学院

4

自然辩证法

朱菁

人文学院

5

自然辩证法

王大明

人文学院

6

科学技术史

刘二中

人文学院

7

科技哲学导论

胡新和

人文学院

8

论语研读

刘丰

人文学院

9

硕士学位英语

孙征

外语系

10

对比语言学

李晓棣

外语系

11

博士学位英语

向俊

外语系

12

博士学位英语

杨莉

外语系

13

硕士学位英语

胡江波

外语系

14

英语修辞与写作

郭建

外语系

15

数值分析

周爱辉

数学系

16

偏微分方程概论

张维韬

数学系

17

应用概率论

张君玉

数学系

18

数学物理方程

孙义静

数学系

19

高等概率论

胡晓予

数学系

20

随机过程

张三国

数学系

21

数值计算方法

张敏洪

数学系

22

高等流体力学

马晖扬

物理科学学院

23

广义相对论

邓祖淦

物理科学学院

24

高等激光物理

李福利

物理科学学院

25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

钟志萍

物理科学学院

26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

吴学兵

物理科学学院

27

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实验1

李金

物理科学学院

28

高等物理光学

张静娟

物理科学学院

29

固体力学导论

凌中

物理科学学院

30

粒子物理2

杨茂志

物理科学学院

31

计算流体力学

张德良

物理科学学院

32

量子多体理论

赵保恒

物理科学学院

33

星系天文学

邹振隆

物理科学学院

34

半导体光子学

余金中

物理科学学院

35

两相流动和热物理

卢文强

物理科学学院

36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钱俭

物理科学学院

37

介观物理与纳米电子学导论

郑庆荣

物理科学学院

38

药物化学及药物设计概论

雷小平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39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

郭建权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0

分子光谱和分子结构

叶学其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1

高等化工热力学

陆九芳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2

材料化学(一)

龚江宏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3

计算机在过程工程中的应用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4

生化生产工艺学

邢建民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5

生物分析化学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6

光功能材料化学 

樊美公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7

生物分子结构化学

计明娟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8

杂环化学

杨镜奎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49

生物无机化学

李向军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50

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  

吴晓东

生物系

51

基因工程原理        

吴乃虎

生物系

52

实验动物学          

黄莉莉

生物系

53

分子生物学          

王嵬

生物系

54

生物信息学2        

于军

生物系

55

生物科学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田维熙

生物系

56

生物化学研究技术    

王瑞林

生物系

57

分子免疫学          

马大龙

生物系

58

抗体工程-原理和实践 

许佐良

生物系

59

恢复生态学          

李凌浩

生物系

60

系统微生物学        

东秀珠

生物系

61

进化生态学          

王琛柱

生物系

62

植被生态学          

陈佐忠

生物系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      

解焱

生物系

64

保护生态学          

蒋志刚

生物系

65

现代应用地球物理

张健

地球科学学院

66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字模拟

张学洪

地球科学学院

67

高层大气物理

肖佐

地球科学学院

68

重力学与固体潮

叶正仁

地球科学学院

69

海洋生态学

林景星

地球科学学院

70

地球科学反演导论

周元泽

地球科学学院

71

生物地球化学

李玉梅

地球科学学院

72

工程地震学

董瑞树

地球科学学院

73

分形几何,混沌动力学和地球系统中的预测问题

陈顒等

地球科学学院

74

变质地质学

吴春明

地球科学学院

75

大气边界层物理

胡非

地球科学学院

76

地学前缘

陈丰

地球科学学院

77

大气科学概论

林一骅

地球科学学院

78

矿床学

秦克章

地球科学学院

79

震源理论基础

陈运泰

地球科学学院

80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马麦宁

地球科学学院

81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2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杜继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3

近世代数

翟起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4

电力电子与现代控制

赵争鸣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5

系统辨识

孙应飞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6

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刘玉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7

编译程序高级教程

冯晓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8

数值分析

张敏洪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9

代数基础与有限域

林东岱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0

需求工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1

高性能并行计算

迟学斌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2

智能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

胡包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3

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

王一丁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4

微波工程基础

罗积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5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段成华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6

程序的形式验证

张文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7

计算机网络导论

隋红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98

环境地球化学

杨忠芳

资源与环境学院

99

土壤地理学

陈佐忠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0

清洁生产

李中和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1

环境水化学

陈波珍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2

地理信息系统A

陆守一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3

发展经济学

石敏俊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4

高等土壤化学

林启美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5

景观空间分析与模拟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6

土壤生态学

王淑平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7

生态学研究方法

牛海山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8

环境土壤学

崔岩山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9

自然资源

谢高地

资源与环境学院

110

资源经济学

谷树忠

资源与环境学院

111

管理信息系统

彭赓

管理学院

112

高级管理学

周寄中

管理学院

113

企业运营的法律环境

杨如彦

管理学院

114

国际贸易与金融

杨海珍

管理学院

115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缪园

管理学院

116

网络信息系统

李广建

管理学院

117

战略管理

霍国庆

管理学院

118

社会心理学

刘蓉晖

管理学院

119

金融工程

董纪昌

管理学院

120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玲玲

管理学院

121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

沈孝钧

软件学院

122

计算机体系结构

董占球

软件学院

123

软件过程管理

姚郑

软件学院

12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

赵壮

软件学院

125

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杨大川

软件学院

126

数据挖掘

刘世平

软件学院

127

ERP原理与应用

初壮

软件学院

 

【新闻网讯】12月7日,中科院与怀柔区在当地举行科技合作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科院与北京市全面科技、教育合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出席会议的双方主要领导有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北京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何岩,北京分院副院长马扬、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勤;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吉春,怀柔区委书记王海平,区长张延昆等区领导,副区长彭彧华主持签字仪式。区委书记王海平、中科院副秘书长何岩、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吉春先后致辞。北京分院副院长马扬和和怀柔区长张延昆分别代表北京分院和怀柔区人民政府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与怀柔区科技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王海平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怀柔的发展需要借助中科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要抓住中科院研究生院落户怀柔这一重大机遇,扎实推进双方的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何岩副秘书长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中科院与北京市开展实质合作的情况;强调要发挥北京分院和研究生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根据区里的需求,有效组织科技力量,在项目、技术、人才、机构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索更有效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为怀柔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中科院支持怀柔区政府建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怀柔创业基地”,争取用5-10年时间将基地发展成为北京地区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并推荐中科院各研究所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与怀柔区的相关企业和单位合作,同时组织院士和专家积极参加怀柔区中长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咨询、论证等工作。怀柔区将设立院地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