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刘玲】第四届全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74所高校的14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校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及软件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上就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学位标准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全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组主办、由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承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柱教授主持,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副院长姬红兵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熊彩东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组组长徐昌庆教授作了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草案介绍。

    会议用两个单元时间对本领域制定的专业学位标准草案展开认真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结合本单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学位标准草案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代表们普遍认为,针对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规模,制定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学位标准十分必要,这将对规范本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必将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本次会议还对本领域工程硕士教材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步署。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各单位在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每年召开一次本领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很有必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和提高,为今后进一步规范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会议委托指导小组对学位标准草案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我院自2004年开始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目前在学人数为59人,预计明年将达到150人。相信本次会议对进一步规范我院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提高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心)

     【新闻网讯】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的文化建设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切实的作用。

    日前,中科院研究生院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在玉泉路园区召开。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副院长马石庄出席会议,学生处、党委宣传部、中关村园区管理部及部分院系学生工作主管老师,各院系、部分学生社团的代表参加会议,大家畅谈了学习《路甬祥院长寄语研究生:努力学习立志创造》的体会,并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研究生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见解。与会师生侃侃而谈,座谈会在宽松、融洽、和谐的气氛下进行。

    层次——从三个方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教授主持会议。隋红建副院长指出,校园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表观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个层次的文化各有侧重点,具有不同的职能。

    隋红建副院长同时向大家介绍了路甬祥院长接受“研究生教育访谈录”专题采访的主要观点,及对研究生院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的详尽解释,并对同学们认真学习《路甬祥院长寄语研究生:努力学习立志创造》提出要求。

    管理学院学生代表也认为,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也应该按照隋红建副院长所说的三个层次做出特色。他也认为,校园文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在大方向上有所把握。这一建议无疑是富有建设性的。

    理解——“尊重、理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马石庄副院长认为,教师是的重要职责是传承校园文化,目前,教职员工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多参与学生的文化活动,以起到共同创造、传承的作用。

    一说起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家会不由想到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而马石庄认为,除了这种文化活动之外,我们的课堂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之一,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不能脱节。

    马石庄副院长举例说,当初有人提议在每个教室里安装监视器时,而他表示反对:“课堂是老师、学生沟通的一种空间。安了监视器是便于管理了,可是它也限制了这个空间的沟通。作为管理者要尊重、理解教师和学生,才能让这个群体活起来,同时教育文化也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为此,他进一步说,很多时候,管理工作是以“管理者是否方便”作为标尺,但是青年学生是非常活跃的,这一标尺显然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工作。

    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代表于慧的发言回应了马石庄的观点:“尊重、理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沟通——承认代际差异,采取有效手段

    马石庄副院长谈到了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两代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认识也有所差异。”马石庄副院长说,今天的研究生大多是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作为老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在学生文化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在理解中教育。

    对此,地球科学学院学生代表王丽娟深有同感。她说,师生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沟通要靠主动促进,文化要靠主动来传承。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能高效、快速地通过交流沟通来汲取校园文化,并且创新校园文化。

    她认为,同学经常遇到的“学校有什么事情,无法知道”、“没人通知”、中关村与玉泉路两园区的交流困难等问题,都是可以靠我们主动上学校新闻网查看信息(http://news.gucas.ac.cn/)而获知,这需要“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王丽娟说,现在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象加了催化剂一样事半功倍,更多优秀的文化养分也就会更顺畅、全面的供我们吸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汲取——学生要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代表于慧说,校园文化是师生们共同建设文化,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更要积极配合老师共同完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添一块砖、出一份力。

    物理学院学生代表说,有些同学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做好研究就可以了,参加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是次要的事。但是他自己认为,这种想法有点偏颇,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只看那些书本,没法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要通过参加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来“汲取有价值的养分”。

    地球科学学院的王丽娟也说,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要积极主动的吮吸文化的养分,让自己茁壮成长,并且合理的尝试去创新和活跃校园文化。这就像在基础教育中一直贯彻的素质教育,学生要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主动了解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积极发现利用校园文化中的已有资源,不断开发潜在的校园文化资源。

    传承——厚重、成熟的文化需要创造、传承

    信息学院学生代表说,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举办这种活动,要注重和同学、老师的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在活动结束后,“做好总结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将'文化’传承给我们下一级的同学。”

    马石庄副院长援引路甬祥院长在接受“研究生教育访谈录”专题采访时的观点指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问题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形成富有中科院研究生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物理学院学生代表谈到了他学习《路甬祥院长寄语研究生:努力学习立志创造》的体会:路院长谈话中的“志”,我觉得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理想,一生的信仰,这对研究生来说是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从路院长的谈话中能够感觉到,中科院有一种厚重、成熟的文化在里头,这需要我们逐渐学习。这种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软件学院学生代表谈到了对人文图书资料建设的建议。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报纸张贴栏的建设,新闻网、BBS等校园新闻媒体的建设等问题。学生处处长赵宝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管载麟、团委书记刘红雨、人文学院学生主管杨晓梅等老师先后发言。研究生记者团和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院系的学生代表也畅谈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

【新闻网讯 马明霞】由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牵头组织的全省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于管理工作研讨会12月2-4日在江西九江成功举行。来自湖北省学位办、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会、部分高校的领导、以及全省20余个科研单位教育管理干部共38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湖北省学位办问青松主任做了题为《加强学位点建设 促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问主任从学位点建设的意义入手,全面阐述了学位点建设的主要任务、原则及战略措施。并就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谈了他自己的感受。 与会代表们在认真听取了学位办领导的报告后,针对如何扩大科研院所招生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如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如何加强研究生录取前的复试工作,提高录取质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于高校的领导,也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省内科研院所与重点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通过工作研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的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进一步加强了湖北省内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重点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间学到了许多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上的好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李斌、卫敏丽)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日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建议循序渐进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宣传工作,将地震知识、自救互救等纳入到教育体系,特别是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体系。

    “纳入课本,纳入课堂。”陈建民说,“用一个娃娃影响一个家庭,逐步提高全民的地震灾害意识和地震知识水平。”

    11月26日发生在九江瑞昌之间的5.7级地震造成12人死亡,8000多人因灾伤病。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多少人在地震灾害中死亡?陈建民透露了这个数字:28万。“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情况来看,地震灾害占了50%以上。”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面对前来听报告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和各高校学生,陈建民介绍说,据有关方面记载,地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即无感地震,震级很小,能量的释放很低,每年人能感觉到的有感地震是1万次左右,其中造成灾害的仅为100次左右。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巨大的,地震除了引起火灾、水灾外,还经常造成一些生命线的破坏,如交通中断、电网被破坏等,这些次生灾害更加剧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来源:新华网2005.12.7日)

     【新闻网讯 王丽娟】12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科苑之星”青春风采大赛在玉泉路礼堂隆重举行。地球科学学院的石耀霖院士在大赛开始之前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大赛作了亲切而精彩的致辞,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研究生院学生处、党委宣传部、学位办、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的老师担任了此次大赛的评委,各学院的学生主管老师及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的老师也来到比赛现场观看表演。

    在场外,此次比赛作为地球科学学院承办的一次全院性大型活动,得到了来自各部门老师的支持(点击查看老师寄语)。为了便捷中关村园区的选手及亲友团的交通问题,学校加开了一趟班车,这让我们组织者和选手无不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在现场,虽然老师没有像我们一样激动的挥舞荧光棒,但是他们却在用心感受每一个同学激荡的热情。当记者去采访宣传部牛晓莉老师时,正赶上白晶同学高亢而动情的美声歌曲《祝福祖国》,牛老师不好意思的说,等看完了我们再谈吧,她已经被同学圆润的嗓音深深吸引了。

    在赛后,我们采访时,老师们都侃侃而谈,对此次比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从老师的眼中给我们以莫大的鼓励和启发。

    学生处处长赵宝奇说,此次比赛形式多样,才艺多样,老师深刻感受到同学不仅是多才多艺而是才华横溢。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的舞台。赵老师还特别提到了亲友团这一大赛现场的助燃剂,他说,这是学生团队精神、互助精神的一种体现。

    团委书记刘红雨充分肯定了“科苑之星”参与面广,学生才艺含金量高,底蕴深的特点,提出以后要把“科苑之星”继续办下去,成为中科院的品牌活动,用“科苑之星”大赛这种活动方式来引领我们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

    当问及,最喜欢哪个节目时,牛晓莉老师说,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只要积极、健康、向上的,我们就要倡导。

    在老师的眼中,“科苑之星”青春风采大赛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场文艺活动,而是校园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深切的希望我们借科苑之星活动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科苑之风。

    最后,地球科学学院的孔建松老师为我们留下了深切的寄语:青春亮丽,风采无限,愿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的每一个研究生都能成为中科院的明日之星。

    老师们的肯定,“科苑之星”青春风采大赛对校园文化的作用,为此次大赛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