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王丽芳】10月23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伴着和煦的阳光,地球科学学院605班全体党员走进位于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被誉为中共中央“进京第一考场”——参观学习,重温56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那段如枫叶般鲜红的光荣岁月。

    23日一早,同学们就在学校门口集合,集体乘车前往梦寐已久的香山。从香山正门前行不久,在南山的半山腰间就可以看见一清幽的建筑隐现在树林间,那就是被毛主席比喻为“进京第一考场”的双清别墅,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北京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国旗、国徽、国歌从这里产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也是从这里发出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毛主席把北京城比喻成进京赶考,双清别墅自然就是“第一考场”。

    香山红叶红,双清更动人。在秋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家乘兴而去,满怀激情而归,为京城香山的美,更为双清历史带给大家的那份撼动。大家都记住了,在那个美丽的香山有一栋叫双清别墅的地方曾经参与改变过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新闻网讯 刘会娟】10月29日上午9: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业余党校2005级培训班开班仪式在玉泉路教学园区举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09名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及11个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参加了开班仪式。参加学习的同学普遍认为,在专业学习之余,参加业余党校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是一次让大家集中“沐浴”中国共产党党务及国情知识的“及时雨”。

    业余党校的校长远泽清同志在开班仪式上做了“了解党,相信党,追求党”的讲话。副院长马石庄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党是有纪律的组织,希望学员们专心听党课,严格考勤;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入党要求贯穿平时点滴。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方新研究员做了题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报告。在报告中,她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所应采取的措施。

    听完报告,408班的支部书记刘会娟同学由衷地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国情教育,我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为国家的富强付出努力。”

    下午1:30,2005级学生支部书记继续参加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建设中的作用。党委组织部部长沈永前教授作了报告。报告里他为各位学生支部书记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生院的党组织的情况,并要求各位学生党支部书记协调好支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好在研究生中党组织的建设。这一年中,学生党支部务必要作好两件事,一是本支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二是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最后,他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层作用,党员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表现出不同于群众的先进性。

    报告结束后,化学学院11个支部与管理学院3个支部分为一个小组,对如何开展支部工作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束后,大家集中报告了小组讨论的结果。 这次培训,不仅使各支部书记更加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且是各位学生支部书记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新闻网讯】为了更好地使新生党支部书记熟悉了解支部工作、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凝聚力作用、履行支部书记职责,积极有效地开展新生党建工作,10月22日,研究生院组织2005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在玉泉路园区进行了培训。来自11个院系的69名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由党委组织部组织。

    党委组织部沈永前部长作了题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报告。沈部长指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05年新入学的研究生党员已经超过1800人,占到今年入学新生总数的40.1%。 如何开展支部活动,做好支部工作成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重点。他强调,支部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形式多样,而且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支部举办活动要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相结合,要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主,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的自我修养。要通过活动使学生党员了解所情、了解研究生院、了解中国科学院、了解国情、了解我们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的差距,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

    沈永前部长还就在研究生中发展新党员和研究生预备党员转正的程序向支部书记作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分组讨论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们围绕“研究生党支部如何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党支部如何与班委会协调搞好工作”以及“如何做好研究生的组织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沈永前部长在总结中对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热情给予了肯定,他要求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要有奉献精神,要率先垂范,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

    参会学员一致认为,整个培训内容丰富、时间紧凑,大家学习了理论知识,交流了工作情况,探讨了问题,总结了经验,明确了目标,为今后做好支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闻网讯 于慧】10月29日早9:00迎着徐徐的晨风,伴着早起的太阳,资源学院05级新生已井然有序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列队。由于人数众多,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本次国家博物馆之旅。本次活动由资源学院宣传部和学习部共同承办,在国家博物馆、资源学院有关领导的鼎力支持,以及全体同学的配合下,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中国千年古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同学们主要参观了四个展区: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珍藏特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中国蜡像馆。

    参观的第一站:良渚文化展厅。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展厅中展出的精品有200余件。展馆的第一部分为“石器”,第二部分为“陶器和织物”,第三部分为“玉器”。通过导游的讲解,大家对良渚文化有了深刻地认识。这里既有通天的法器“玉琮”,又有象征等级权力的礼器“玉璧”,还有象征军事权力的礼器“玉钺”。展品中还有形式各异的玉饰件,如玉璜、玉管、串饰、玉镯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同时每个人的文学品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置身其中,就如同走进历史浩瀚的辉煌,体味着中国的古文化,总让人产生一种冲动——发扬光大我中国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带着良渚文化的熏陶,大家又走进了第二站中华文明珍藏特展厅。这里陈列的全部都是国宝级文物,具有及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史前的文明的精美陶器;商代的青铜器;闻名遐尔的南朝画像……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细细品味这些特展,总让人心潮澎湃。在这里大家不仅惊叹于古代高超技艺和智慧,更惊讶于汉唐时期西方人造型的陶俑。从这些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已开始与西方和平交往。和平、友善、文明、共同发展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发扬光大。

    带着对郑和的敬仰,大家走进郑和纪念馆。本馆共分8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回顾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历程。在这里我们回顾了600百年前明朝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的历史。随郑和去领略昔日的繁华,见识明朝高超的造船水平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感受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推动中国与亚非及南洋各国友好合作、海上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海外,传播了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以及“和平友好”的理念。和平友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吧!

    本次参观的终点站是蜡像馆。走进蜡像馆,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创作的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又寓教于乐的蜡像艺术作品。这里既有千年历史名人,又有近代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还有先人后己的英模人物,更有体坛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五千年的历史凝聚在一个个鲜活的蜡像上。浓厚的历史氛围,独特的动感人物,置身其中,百余位历史人物跨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将他们的思想、业绩向我们展示。他们唤起人们对杰出人物的记忆,激励人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参观国家博物馆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同学们对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在感悟千年璀璨文化的同时,为先人的功勋伟绩所震撼、所激励、所鼓舞。国家博物馆之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同学们为国家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网讯 贾宝余】10月31日下午,在位于北京三里河的中科院院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受了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访谈录”的专题采访。访谈中,路甬祥院长围绕中科院科研和教育相结合的传统、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科院研究生院“两段式”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当代高新科技发展对青年人才提出的要求等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

    访谈中,路甬祥院长首先谈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说,科技创新以人才为本,科技创新既要依靠人才,在创新中又很好地培养了人才,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所以科学院从建院以来,始终是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科学院为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管理机构也作了调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适度发展了规模,形成了学校目前的格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了中科院利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路甬祥曾在德国留学,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到中科院担任领导以后,也一直关注教育问题。他在谈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时说,中国有优良的教育传统,但中国的教育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这要求我们在未来要逐步改变。第二,要鼓励年轻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尊重老师,不迷信权威,要进行理性质疑。第三,我国教育资源比较紧缺,再加上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第四,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有通过试验进行总结归纳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第五,实验科学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跟实验结合起来得更加紧密。第六,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路甬祥指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一定可以做出特色,因为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前提是,与大量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同步进行,这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且科学院也是一个开放的团体,与国内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有广泛的联系,与国外的机构也有广泛的联系,它有很好的文化传统。他说,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可以采取不同于大学的新模式,它可以将人才培养和研究工作结合得更紧,它可以让学生与杰出的科学大师近距离接触,它更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习阶段的知识与未来的实践工作更好地联系起来,它更容易让学生从优秀的科学家身上得到精神思想方面的启示,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自信心,提高工作的方法与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科技大学要继续坚持所系结合、全院办校,因为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是我们的特色与优势。

    路甬祥强调,中国科学院主要是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除了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地理资源所(部分学科如经济地理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史所等少数研究机构属于人文学科外,其他的研究所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所以,研究生院、科技大学在社会、人文、管理等方面相对是比较弱的。这几年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性措施,比如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先生担任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并设立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邀请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学者、政要来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所提高。

    “当然这还不够,学校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需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尤其是人文、管理、社会科学比较强的大学加强合作。另外,还可以推动课外的学术活动,比如辩论会,除了举办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讨论会之外,还要举办人文、管理、社会方面的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一些研讨会,这些工作,必须有准备地开展,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让同学们学习提高的过程。”路甬祥院长说。

    访谈即将结束时,路甬祥院长引述了他曾为研究生院题写的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努力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立志创造,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访谈全文请进 >>> 

    “研究生教育访谈录”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由研究生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一个系列访谈。本系列访谈主要服务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广大青年学生,从领导、导师、教育管理干部、朋友的身份和视角,教育和启发学生如何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向社会展示中国科学院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心路历程、独特经验和真知灼见。访谈对象主要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的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领导、研究员、教授、专家、教育管理干部等。访谈设院长寄语、院士点拨、教授论学、所长视角、教学前沿、创新一线等专题。目前,已经近十位领导、专家、教授接受访谈,内容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心理健康、就业选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