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姜靖】“要甘于做小学生,善于发问,哪怕问一些看似很傻瓜的问题,也一定要问,因为你代表的是普通公众在提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积极主动。不能太老实,适当的时候搞些小动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这位不是老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正式上过大学,1990年参加工作,当了几年的乡村教师,1995年到2001年间,我在长城内外流浪,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中国新闻社工作。”但同学都尊称他为老师。“他有那么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跟踪报道过神四到神六,跑过两会等报道,这些经验都足可以让我们称其为老师。”记者团的一位同学如实说。

    他就是孙自法,中国新闻社记者。9日晚,孙自法受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和学生记者团的邀请,来给研究生院记者团及其他热爱新闻同学做新闻业务指导和培训。

    因为下午有个采访,孙自法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几分种。能容纳40人左右的人文楼教一五教室可谓是座无虚席。来晚的同学不得不去隔壁教室搬凳子,甚至有位韩国留学生席地而坐。

    “不能叫培训,应该叫交流,互相学习,我一直很羡慕你们这些中科院的学生。”培训一开始,孙自法说。在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孙自法讲了很多一些自己在采访中的趣事,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其中,他反复强调,做记者一定要积极主动,守株待兔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讲到自己这次在酒泉采访“神六”发射时的一段经历。

    因为名额所限,孙自法是中国新闻社唯一一个被批准为去酒泉采访的文字记者,但是因为没有其他摄影,他又要承担起摄影记者的重任。10月11日,航天员跟记者的见面会上,主办方严格要求所有的文字记者不能带摄影器材进入会场。这下作为文字记者的孙自法可犯难了。“不发图片怎么行?”最后他想出了个迂回的办法,找一位摄影记者做“交易”。据孙自法讲,那个摄影记者讨厌写图片的文字说明,这时孙自法就答应帮他写所有的图片说明,前提是那个摄影记者要把孙自法的照相机放在自己的摄影包里带入会场。见面会开始后,孙自法才偷偷的从那位摄影记者的摄影包里取出照相机。

    “记者是提前进场的,要是一进会场,我就把相机取出来,肯定会被赶出去,我到见面会开始后才取出来,这时航天员已经跟大家挥手了,他们主办方也拿我没办法。”至今孙自法还得意于自己这次的“小聪明”。他告诉大家,做记者不能太老实,要善于变通。

    此外,孙自法在回答一个同学的提问时还表示,一个优秀记者最起码的要求是热爱这个职业,有激情,此外,还要富有良知和正义感。平时还需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关注一些其他媒体的报道。他自己采写完重大报道过后,他都会对比自己与其他媒体的稿件,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孙自法还说,作为一个科技记者,要善于与科学家交朋友,中国科学院的资源很丰富,被同行称为新闻的富矿。学生记者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多与科学家交流,一定会写出好的作品。

    培训的最后,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牛晓莉老师表示,孙自法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大家深受启发。以后还会举办类似的讲座,希望大家多向这些专业记者和老师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此外,在平时的写作中不要光说现象,也要注意写些评论。新闻形式还多样化,视野要开阔,从不同的视角写新闻。

     【新闻网讯  骆遥】11月9日下午3:30,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在玉泉路教学园区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为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做题为《气候变动与气候可预测性理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魏东平教授主持。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是气候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王会军以1998年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两千亿为例,说明预报气候灾害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了气候预报的复杂性,他借以2004年暖冬的预报失误为例,指出在预报中冬季预报及气温预报都是相对容易的,但在去年的却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大气是混沌的,很小的波动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湍流,因而不能不重视预报的复杂性。

    在报告中,王会军讨论了全球两大副高压区马斯克林高压和和澳大利亚高压与南极涛动和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相关及对我国夏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介绍了南极涛动与中国沙尘暴影响的研究,以及中国冷暖、干湿关系变化。他认为,中国冷暖干湿关系变化如果属于年际振荡变化,那华北地区目前严重缺水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得到缓解,类似此类的探讨在报告中还有很多,对与会者有很大启发。

    参加本次报告的大多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球科学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报告始终贯穿着全球(大气、海洋)耦和这一重要信息,同时也介绍了大气所研究生目前的工作进展,对听取报告的研究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新闻网讯 田捷】为迅速增强研究生院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知识创新工程需求、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11月5日—6日,研究生院教务处在雁栖湖园区举办2005年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邓勇教授出席培训班并讲话,教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彭家贵教授、院长助理苏刚教授在培训班上做了报告和发言。培训会议由彭家贵教授主持。

    此次培训专门邀请到周蕙兰、刘二中、马晖扬三位资深教授为全体青年教师做教学经验报告。三位资深教授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切磋,就如何做好课程教学工作谈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切身体会,报告语重心长、耐人回味、内容丰富、言简意赅、针对性强,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促进其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加此次培训的59名青年骨干教师来自研究生院的13个院系。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各院系2003—2005年新引进的教学骨干,对学校的总体情况了解少,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与学校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培训班的举办旨在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熟悉研究生教学的规律和基本要求,熟练完成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坚定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信心。

    苏刚教授首先以“为人师表,桃李芬芳,教学相长,甘于奉献”为题给全体学员做了精彩详实的报告。他充分肯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举办是今年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了教师的任职条件、基本职责和义务,并对研究生院的教学体系、教学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指出我校“三统一,四结合”的办校方针、“服务创新,贡献社会”的功能定位以及在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突出研究生教育是科学院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随后,苏刚教授结合2005年的教学工作,介绍了研究生院“两段式”培养模式当中集中教学阶段的教学组织结构、学期结构、秋季、春季和夏季学期的教学侧重点、授课教师比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来源和数量、课程设置及类别、课程开设依据等基本教学体系,通报了三个学期的开课情况和各院系教师的分布情况。他回顾了2004—2005学年的教学工作,重点强调教学巡查、教学督察和教学评估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的重要性以及我校夏季学期的成功举办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他从教学秩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谈到2005—2006学年教学工作展望时,苏刚教授引用路甬祥院长和邓勇书记的讲话,客观分析了目前研究生院在教学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申了教学工作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知识创新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本学年的教学改革任务进行了部署。他希望大家满怀信心、抓住机遇、持续创新、跨越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在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和讲话后,学员们进行了分组讨论,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献计献策。大家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成效显著,普遍认为培训班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对岗位认识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加深,收获颇丰。另外,通过此次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场所和机会,结识了大批青年才俊,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特别是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获得了灵感。培训班的举办对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组长在培训班全体学员会议上发表了本组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彭家贵教授做了简短而精彩的讲话,他指出,做一名好教师的关键在于责任和兴趣,要对教育事业投入极大的热情,要敬业爱岗、勤奋踏实,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最高境界。他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要尽快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流的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彭教授说,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教学是科研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科研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希望学校在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的制定上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以便更有效地挖掘和激励教师在教学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相信通过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的活力与大胆创新、同龄人的竞争与合作,我校的教学事业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培训班结束前,邓勇书记做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发言,与全体青年教师进行了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他回顾了几年来研究生院实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重要举措,强调了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回答了大家在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疑虑及普遍关心的问题,重申了“三统一,四结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他指出,研究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教学中心、管理中心”,教学工作是我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教学工作才能掌握真正的主动权,才能履行好中科院交给我们的光荣职责,才能在更好的条件和氛围下为科研院所服务,才能实现“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奋斗目标。邓书记还就研究生院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规划与展望,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研究生院一定会有灿烂而光明的未来。

    这是教务处举办的一次成功培训,确实达到了求实、创新的目的,收到了满意成效。与会学员为教务处对此次培训的精心策划、组织和筹备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表示培训班的影响和效益将会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显现出来。

    本次培训经历将作为青年教师上岗的重要依据,学校希望通过培训,为青年教师们搭建良好的开创教学事业的平台,最重要的是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今后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很好的经验。

     【新闻网讯 王岳华】11月8日上午,在新落成的电工所主楼会议室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电工研究所正在为25名70周岁、4名80周岁的“寿星”集体祝寿。会场内硕大的“寿”字和老寿星的名字悬挂在正中央,参加祝寿大会的老寿星们各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所党委书记马淑坤、副所长朱美玉等参加祝寿会并致辞。

    这些70周岁、80周岁的“寿星”,都是多年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的研究员、教授、管理人员。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既表达了后辈的关爱之情,也是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的必要“仪式”。

    祝寿会上,马书记首先代表所党委、所党政领导向各位老寿星表示衷心祝贺,祝他们生日快乐、健康长寿。马书记深情地说,在座的老寿星们风风雨雨走过了70、80年的人生历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座的各位老前辈以及全所3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为电工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执着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电工所的丰碑上,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历史功勋!她并向老同志通报了电工所最近发展的情况,并再次祝各位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全所离退休老同志健康长寿,家庭幸福! 接着,朱所长祝寿词,他真诚地说,作为在座的老前辈的学生,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在思想上、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好老同志,努力为老同志营造一个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希望老同志在今后电工所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一如既往地对给予大力支持。

    “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热情、欢快的气氛中响起,把祝寿仪式推向了高潮,巨大的生日蛋糕上生日蜡烛闪闪发亮,京剧班、老寿星和其他老同志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会场上欢声笑语,一片欢腾……

    在仪式上,离休党支部书记陈步东同志、退休党支部书记邢福生同志分别向老寿星们表示祝贺。自管小组组长郭彭琴向老寿星祝贺辞,老寿星代表也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老寿星合影留念,所领导为老寿星赠送了礼品,仪式结束,老同志久久不愿离开……

    周六下午二点,雾蒙蒙的,好像要下雨的样子,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行十一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去儿童村的路。儿童村坐落于北京市东北郊的顺义,乘环形地铁到东直门,再倒两次车可以到达。因为中途堵车,一直到六点左右我们才到达目的地,此时天已全黑。走进儿童村大门,一片寂静,一片漆黑,夜色中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小房子,都只有一层,彼此相隔不远。一打听才知道正是晚饭时间,孩子们正在不远处的食堂吃饭呢。领了孩子们自己做的爱心卡当作吃饭的通行证,我们绕过办公楼,经过一片小菜地来到了食堂。食堂里很热闹,有的孩子在认真地吃着碗里的饺子,有的吃完了在洗涮自己的餐具,还有的轮到值日正在打扫卫生。伙食只能说是凑合,主食有馒头、饺子和烧饼,另外还有下饭的麻辣萝卜丝和温热的玉米糊糊。孩子们吃得挺开心,大口大口地吞着饺子。我们一边观察着周围的孩子们,一边想象着诺华小屋的孩子是啥样。

    晚饭结束,我们被老师领着安排住宿,因为志愿者太多,平时用以接待的屋子已经不够住了,老师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得打地铺了。无所谓,本来嘛,出来又不是来享受的,只要可以睡觉就可以了。折腾到七点,终于可以去看诺华小屋的孩子了。在小芹(我们第一个认识的诺华小屋的孩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诺华小屋门前,原本以为会受到欢迎,没想到我们吃了闭门羹。小芹很抱歉,连说对不起。我们也只好作罢,一边安慰她,一边说第二天早上再来看她们。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转而想想也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一群志愿者兴致勃勃,好像自己肩负多么伟大的使命,想着自己多么崇高的举动定会受人尊重和欢迎,殊不知她们对来来往往的人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是有些厌烦,她们无奈地接受自己日常生活不断被外来者打扰的现实,无奈地接受超出期望的怜悯同情和施恩,因为这让她们觉得不管何时,她们始终都是弱者,始终都是被怜悯的对象。可我们,同样一群学生,只是想尽吾所能地帮帮她们,经济上我们爱莫能助,仅仅是学习上的些许辅导或是姐妹兄弟似的些许关怀,我们并不奢求她们对我们的回应。既然如此,我们互相安慰着不要想太多,用一颗平常心,一颗平平常常的爱心去和她们相处,和她们交朋友。这样想着,我们很快打消了顾虑,憧憬着第二天与她们真诚对话。

    第二天早上,雾开云散,阳光明媚。吃完早饭,我们再次来到诺华小屋,门开着,却只有两个人。几个初三的学生已经去学校补习了,还有几个在食堂值日还没有回来。还好没过多久值日的孩子就回来了,小屋一下子热闹了很多,我们也慢慢进入角色,和她们深入交流。

    静霞(志愿者)辅导初二的郭郭学英语,我则开始和一个叫再冉的小女孩玩起来,小再冉才五年级,是小屋里最小的孩子,可个子挺高,比我高出半个头,真是汗啊。正愁不知道玩什么,几个女孩要出去跳皮筋,于是在她们的指引下我也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小冉带我和李广伟(此次活动的队长)一组,因为不敌马齐兰(感觉是诺华小屋里最活泼的女孩子)这个皮筋高手,小冉刚玩了一会儿就不想再跳了。幸好我有备而来,带了国庆在天安门广场买的小风筝,风挺大,正好可以放风筝。小冉很高兴,拉着风筝到处跑,我紧随其后。看着十只红红绿绿的小蜻蜓在蔚蓝的天空中轻轻飞舞,小冉在前面轻快地奔跑,我一下觉得生活原本可以这样轻松,这样美好,真希望她就这样开心地一直跑下去,开开心心地成长,无忧无虑。

    牵着风筝来到了办公楼前,那里孩子们正在卖自己做的凉皮,自己种的萝卜和一些小玩具。看见小冉在凉皮前停留了半天,我想她肯定挺想吃的,就回去拿了钱买了份凉皮。凉皮旁边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大萝卜,有红皮的,白皮的和胡萝卜。我问哪种好吃,孩子们都说白皮的好。在新鲜嫩绿的萝卜茵子的引诱下,我决定买两个回去尝尝。我问小冉有没有喜欢的小玩具,她说不要,让我自己喜欢再买,坚决不要我买给她。回到屋里,我准备和她一起吃凉皮,她又让我自己吃。没办法,我说一个人不好意思吃,她才肯过来陪我一起吃。吃完凉皮,小冉认真地叠好风筝,我说把风筝送给她玩时,她却让我把它收好带走。好说歹说,她终于接受了。后来她找出自己的小玩具送给我,是个可爱的小猪头,仔细地挂在我的书包上。还没完,她又跑到柜子里翻宝贝给我,还要送我她集的剪纸,我说不能再拿她的东西了,她却不肯罢休,我只好推说没有东西装,她又要拿本子给我夹剪纸,实在是盛情难却,我只好拿出自己带的书来夹。小冉说,这是她第一次送剪纸给人,还问我下次还来不来。我说尽量来,不过最快得下下周,下周是中关村那边过来。因为得到她的信任,我很高兴,心里美滋滋的,比起一个人的信任,三个小时的路途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午了,初三几个孩子放学回来了。小芹总是笑眯眯的,很讨人喜欢,一起的还有小屋的室长金娜。金娜是个很有领导才能的女孩,一回来就招呼大家一起打扫门口的垃圾,这让我们很是惭愧。我们怎么就没有想起来帮她们打扫打扫呢?唉,真是!打扫完,金娜先是打量了我一下,然后很客气地问我物理厉不厉害,我说可以看看。一看都是电路方面的问题,我庆幸自己初中物理这一块内容学得还不错。第一题比较好讲,她也很容易就明白了。第二题则相对复杂一些,我教她先看电路图,图看懂了再看题目,按照题目要求理清思路,终于让她理解。此时已是十二点多,她说先吃饭,还有一题回来再看。可能是因为同一道题另一个姐姐在前一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也没弄明白,她好像对我这个姐姐很是崇拜,一直用敬语“您”称呼我,真是愧不敢当。暗地思忖,要是研究生解决不了初中题目那不太丢脸了,哈哈。

    吃完饭和金娜一起回到小屋,我又讲解了一道物理题和化学题。在确定没有其它问题后,我开始和她聊天。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开始神侃她的老师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一个都不落,个个数来,绘声绘色。我担心她下午上课迟到,总是提醒她时间,她倒是很有数。看得出来,她是个做事很有把握,很有分寸的女孩。临上学时,她问我下次还来不来,我说尽量下下次就去。

    送走初三的几个孩子,我才想起来把小冉给丢了,屋里找不到她,门口张望了一下也不在,问了其他女孩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呢,真想着,她回来了,抱了一摞书,几乎都是小学作文,还有《我是韩国人》和一本关于折纸的书。我说我看过《我是韩国人》,挺好的一本关于成长的励志书,只是担心她有些字不认识,可能会看不懂。小冉说吃饭的时候等我半天,我后悔没和她打个招呼,害她白等。

    静霞是河南人,这里好几个孩子也都是河南的,郭郭说起小冉也是河南的,我才敢问起她家里还有什么人,之前我一直没有谈起任何会让她联想过去的事。后来才慢慢知道她家里只有个哥哥了,因为路费的问题可能不会来这里看她,但每周都会给她打电话的。知道她还有个哥哥在家真好,等她初三毕业不得不离开这里,回家念高中或是其它,还不至于无依无靠了。小冉又拿出一本略有点旧但没有写过的本子要送给我,说给我记日记,这次我坚决不能再拿她的东西了。小冉这次也不坚持了,只是低着头一边摩挲着日记本一边说,姐姐你下次没时间就不要来了,在学校里看看书,这里太远了。我无言以对,我想我会尽量来的,但是没有说出来。临走的时候我和小冉拍了张合影,拍下了她倚在小屋门边的镜头。她又提起让我把风筝带走,我说不带,她说那我下次去再放风筝,我说好;我说下次带个线轱辘来,她说好。

    出了儿童村的门,有个同学说,她们这个年龄是个记情的年龄,也是个忘情的年龄。她们可能会一下很喜欢你,但也会很快忘记你。我想,她或许会忘记我,但我不会忘了她。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又想起和小冉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那一只只可爱的风筝在风中翩翩起舞,任凭风吹得再大,吼得再狂,仍能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每个人都放飞着一只风筝,虽然彼此相隔很远,但手中的风筝线却互相牵引着,把快乐传给对方。我们志愿者正是想通过手中的风筝线把爱传向远方,传到儿童村,传进诺华小屋每个孩子的心田里。

    天空中,爱的风筝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