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姜靖】继上月26日美国科学院院士乔治-斯达克作“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报告之后,11月8日,又一位国际科学界的权威人物,作为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走进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向青年学子们讲述他对科学的独特感悟。

    11月8日上午9次点50分,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早已是人头撺动,大家小声议论着即将出现的报告嘉宾。没有找到座位的同学仍在匆忙寻找。

    10点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的陪同下,一位满头白发,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老人出现在讲台上,会场顿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位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教授。”报告会主持人周光召院士向大家介绍说。

    在接受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颁发的“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后,格拉肖教授做了题为“好奇心对驱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的报告。报告中,格拉肖教授引用了一些有趣的事例,阐述了好奇心对于驱动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格拉肖教授将有所成就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计划的研究,另一类则是偶然性的发现。他还通过讲述自己提出弱电统一模型的过程,强调好奇心以及兴趣对“偶然性发现”的重要意义。报告结束后,格拉肖教授就老师和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格拉肖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教授,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之一,他还成功地预言了粲夸克的存在。他1976年获奥本海默奖、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Erice科学和平奖。

    据理论物理所有关负责人透露,11月9日上午,格拉肖教授与研究生将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座谈交流。

     问100个人,戴尔电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恐怕99个人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直销。通过降低中间环节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这似乎是大家公认的戴尔绝招。

    然而,一定会有1个人说“不”,他便是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的潘辛平博士。

    “既然是秘诀,就不应该人人都知道。直销并不是很复杂的程序,也没有很高的进入门槛。既然戴尔能做,为什么IBM不做,康柏不做,不可能是没有兴趣。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是直销!”

    戴尔的核心竞争力与生产力虚化

    在戴尔电脑公司,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销售人员的流动很少影响戴尔公司的工作和业绩。

    从本质上来说,戴尔是一个电脑销售公司。其产品大多并非自己生产,而是外包。从理论上来说,其他的公司也不是不能做,当搬运是人人可以做的活,戴尔凭借什么取胜呢?

    潘辛平博士认为,戴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管理!

    知识可以分为业务知识和客户知识,对于戴尔来说,客户知识无疑最为关键。戴尔将整个销售队伍分成了三个层次:最前端是“外部销售”,由最善于与客户交流的人员组成,其任务就是获取客户信息;第二层为“内部销售”,其任务是分析、筛选外部销售带回来的信息,给外部销售进一步明确要求,并检验外部销售的信息质量,最终挑出可能的商机;最后一层即“销售经理”,其任务是将可能的商机变为销售单,并最后落实。知识管理系统将整个销售任务分成更专业化的三个环节的互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作业过程中,所有人的工作成果留在了公司的系统中,工作量和质均有据可评,而且任何环节的人流动,对公司与客户联系的连贯性的影响很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生产力的资源由高度物化的资源转变成一种无法物化的知识,一种无形的资产,直接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力已经虚化到了企业员工所具有知识上面。在生产力虚化的情况下,要想维持住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即相应调整生产关系,使其满足企业对知识的管理。

    企业的R是什么?

    时下,制造业纷纷实施ERP,也即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是基于严格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变革。但对于金融等服务型机构、代理公司等销售型机构而言,企业的R,也即RESOURCE,资源是什么呢?

    潘辛平博士认为,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生产过程高度物化,可能70%到80%的资源都是物化的资源,劳动者是其中的一种生产资源,知识是作为劳动者的附属物参与生产,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起着微乎其微的作用(至少是被认为如此)。现在环境变了,由于知识的发达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知识密集型产业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相对而言传统产业就退居到了第二位。在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主流的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作用越来越大,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资源,更多的企业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重,知识的载体——人——已经变成了企业的最大资源。

    在网络化生产的条件下,沉淀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成果——专业知识,和在客户关系方面投资的成果——客户知识,从而逐步形成可控制的竞争力,便是知识管理的最大使命。

    虚化组织、共享路径与“协同锦囊”

    早在工业时代,知识管理便已产生了萌芽。师傅教徒弟,传递的是专业知识;客户经理的副手,往往是客户知识的继承人。在终身雇佣制的前提下,企业人员流动率很低。在这种情景之下,知识的组织与共享途径是显而易见的。企业不用过于担心知识的流失问题。

    而如今,随着生产力虚化,企业倘若仍然采用旧的办法进行知识管理,肯定困难重重。由于终生雇佣制的瓦解,雇员不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应此不愿意进行知识共享,或至少抗拒显性的知识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在知识管理上进行组织虚化,优化共享路径。

    所谓组织虚化,也就是说,将知识共享设计在企业运营流程中,在每一个环节自然地实现知识共享,不必增加员工的额外负担。

    所谓优化共享路径,也就是说,原来通过会议、访谈、报告等方式进行的知识共享,全部以电子化方式实现,实现集中式保存,并引入搜索、数据挖掘、商业智能技术,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

    潘辛平博士不仅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也一直在寻觅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而在不久前新锐互动“协同锦囊”的发布会上,潘辛平博士激动地认为,“这次我终于看到了知识管理有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工具,协同锦囊可以说真正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潘辛平博士认为,协同锦囊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实现了协同技术、过程管理、知识共享的有机结合。这是其他协同软件难以做到的。

    据悉,协同锦囊(SMARTBOX,www.smartbox.cn)采用独创的SMART MANGEMENT ENGINE,SME管理件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结合协同技术与业务过程的通用型协同管理软件,同时又是知识、信息沟通与流程三合一的结晶。

    针对销售型企业,协同锦囊对售前、售中、售后三大过程进行了全面过程管理。它通过设立客户信息、拜访记录等七个小环节来实现对客户知识的全面沉淀和掌控,这样,销售可以及时通过协同锦囊进行销量申报、和上游沟通、寻求市场支持材料。同时,协同锦囊还通过文档管理,积累各种文档,并通过不同的权限进行授权,这样,销售既可以通过全文搜索、自动关联等功能快速获取产品信息,又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累积客户信息,以前一个销售可能只能进行3大产品线、5个客户的销售,现在就可以支持10大产品线、20个客户。这样,企业的生产力自然提升。

    潘辛平博士对“协同锦囊”寄予厚望,“希望协同锦囊能够继续在知识共享与流程规范上下功夫,开发出适合不同行业的应用。知识管理在每个行业均有不同差异,协同锦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成为知识管理的最佳工具。”

    (来源:搜狐IT 2005年11月08日00:04 作者:MOUNTAIN)

     【新闻网讯】11月4日下午1:40,研究生院第38期"建设与发展论坛"在玉泉路园区第一会议室举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应邀主讲。各院系、部门的百余名教职员工与会交流。吕晓澎副院长主持报告会。

    张力主任以“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为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的三次革命性变化谈起,谈到了国外教育战略特点、各国若干教育指标对比、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今后15年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的教育战略部署、全民教育后三大选择、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行动计划、未来大学设想等重大的问题。

    演讲结束后,张力主任在回答听众提问时说:“我寄希望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能够面向市场的需求,面向整个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求,能够办出特色,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演讲前,副院长吕晓澎、叶中华在第三会议室与张力主任进行了会谈。

     【新闻网讯】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近日,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积极倡导研究生关注和谐社会建设,并努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1月4日下午,上海教育基地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卿文辉副教授作了《效率与公平——漫谈社会和谐》的讲座,共有400多名研究生听取报告。卿文辉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我国现存的某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问题,对党中央作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进行了展望。

    卿文辉在讲座中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是研究生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青年学子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同学们认为,讲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国计民生的好机会,有助于引导研究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闻网讯 彭静】11月4日晚8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上直播互动栏目“在线访谈”推出第八期,“神六”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林宝军研究员应邀来到研究生院,就“我国载人航天应用及展望”与在线网友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在线互动交流。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牛晓莉老师主持了这次访谈。

    林宝军研究员首先与网友们交流了载人飞船应用系统的有关问题。“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七大工程,我们通常称为检一到检七,检一是航天员系统,其后的是空间应用系统、飞船系统、发射系统、车工通讯系统、着陆场系统等,我们负责的是空间应用系统。实际上应用系统要回答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到底人为什么要上天,到天上去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应用系统要做的事情,也就是一开始我讲的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研究,技术实验等等,这些都是由我们系统负责的。”谈起载人航天工程,林宝军研究员如数家珍。

    “飞船应用系统整个系统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大概是由50几个单位参加的庞大的团队)、一个体系来完成的应用系统的任务,在整个神一到神六飞船中,共完成了传感系统两百多件,六艘飞船应用任务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这位“副总设计师”也毫不马虎:“从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应用系统大约有二百多件产品已经上天了,而且都取得了成功,确实是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果跟意义,比如说像光谱仪是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上天的掌握这种能力的设备,从“红外一直到可见光,波段覆盖比较全”这一点来讲,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神舟四号的微波遥感,蛋白质结晶,细胞培养,生物学效应,包括电离,细胞融合等等实验都很成功。蛋白质结晶得到了几种蛋白质,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好的蛋白质晶体几个之一,也是很有显示度的。另外包括流体物理实验,达到了5500,这个目前在世界上做到的也是最大的,其中有一项注入技术也是我们做的比较好的等等,有一系列这一类的东西,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讲太多。

    “对于空间实验来讲,对于微生物的研究,我们研究较多的是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组织等等实际上研究的比较多。通常研究的是像'这些东西在空间有没有变异’、'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等等,包括咱们还研究二维生态系统,在空间制造一个人为的环境,有贝类,可以通过动物类的东西吸氧,放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类的东西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光合作用下形成相处很好的系统,一个封闭性的物体就可以生存,这是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步,类似的研究也有。这都是生物学方面的事情,包括种子的影响,果蝇在有人期间从卵一直到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异等等,研究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样品也比较多,我们做过类似的很多工作,效果也比较显著,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一一来说。”

    除了“载人飞船应用系统”等专业话题,很多网友还从科学院学子的角度对航天工程、航天精神以及航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林宝军研究员结合自身多年来丰富的工程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独特的教育理念,对网友的提问一一耐心解答。

    有网友问到:“当有困难出现的时候,您作为科学家会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这个时候是怎么来调节的呢?”林宝军研究员说:“可能对于有些科学家来讲,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这种问题,但是作为工程的一些领导,或者是作为带头人来讲,这方面的素质还是比较好,特别是遇到大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因为你急,你上火等等这些都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遇到问题之后,用什么思路,什么方法,怎么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关键的。所以说这个也是通过工程磨炼,要锻炼的一种能力,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网友,特别是年轻人更早的培养出自己在处理问题,包括分析问题等等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完成一件特别大的工程,一个大的事情,或者是一个事业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确实也是需要历练的事,有些人不经过一些挫折,不经过一些坎坷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也比较有体会。我还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有些挫折,有些失败不一定全靠自己的失败来买教训,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一些事情来长自己的经验,长自己的教训。大家要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情事半功倍。”

    在谈到“面试学生时要考察他哪些方面的能力”时,林宝军说:“一般来讲,以考察能力为主。我有一个特点,通常面试学生的时候,不见得是提前出什么问题,有的时候我问学生,是哪门课学得最好,我从他学得最好的那门课问他,通常的结果是把学生问倒为止。我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答不上,让他出丑,而是给他一个他不了解的东西,他通过什么样的思维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我来了解这个人,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是怎么思考,他怎么入手,他怎么来解决。现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你要学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你要搞的东西和你提前学过的并不一定能划上等号,怎么办?这要求你干中学,而不是学了之后再干可能什么都做不成了。这样一来就以后你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包括协作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这都是以后能做事情的人很需要的,我们研究生培养当中也特别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的更多的是能干事情的人,而不是他多聪明,往往有的时候并不见得特聪明的人能干成事情。我经常跟学生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他能看地下五尺远,一个人能看十尺远,这个人看十尺之后就不动了,另一个人看五尺再接着五尺,他持续不断的下去,远远比看十尺的人看得更远,做的事情更多。我刚才说“看”这个词可能并不恰当,意思就是你只要持续的往前走,就会有收获。有些人很聪明,但是他缺乏这种耐心,正是因为他聪明,往往会害了他,干不成很象样的事情。包括目前有些天才儿童等等,最终来看,并没有做出特别象样的事,跟我刚才说的持之以恒做不到也有关系。”

    “在学生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作为导师我觉得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教会他怎么做人,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我当时自己体会也比较深。只要教会他怎么做人了,很多事情他可以自己来把握住。”

    很有意思的是,一位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航天旅游是不是有点掉价了,在感觉当中太空的探险应该是一项很伟大的壮举,现在好像变成了有钱人的娱乐项目,是不是将来的太空旅游也会变成公费旅游?”林宝军研究员的独到见地让人倍受启发:“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实际上太空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探险,和蹦极一样,也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并不是有些人,亿万富翁也好,他有钱就变成有钱者的游戏,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至少他有勇气,有冒险精神等等,这也是值得其他人来学习的地方。可能正因为他有这些精神,有这些特点,他才变得有钱,他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同样一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可能里面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深深的体会来思考这个问题,希望大家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一个小时的访谈流畅亲切,很多网友意犹未尽,有网友在线表示说:“谢谢林老师,您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能够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工具对于科学院学子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是“在线访谈”的意义所在。2004年11月,研究生院为切实贯彻“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推进院务公开,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营造浓郁的文化学术氛围推出了现场直播互动特色栏目“在线访谈”,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八期,今后还将邀请有关领导、两院院士、知名学者、社会名人等参加此栏目,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