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是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2002年访问荷兰期间与荷方建议的,之后中国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签署了相关协议。受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处的委托,由中科院研究生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为期八年,荷方每年资助4-6名中方在学博士赴荷兰从事合作研究。

    “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于2005年1月24日正式启动,发出项目申请通知,采用传真、电话、邮件及网页通告形式,确保每个培养单位都能及时了解信息。截止到2月25日北京动物所、大连化物所等11个研究所的在读博士提交了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报告。这些申请报告由荷兰皇家科学院委托的专家以及中方研究生院委托的专家进行了评阅,4月26日受荷兰皇家科学院邀请,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国际合作处朱相彬、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吴忠良教授、生物系常务副主任王艳芬副教授一行四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荷兰皇家科学院,洽谈联合培养相关事宜。4月27日下午由荷方5位专家、中方2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组,采用逐个项目讨论、中荷双方分别对项目进行排序、最后双方共同确认的形式,从11个项目申请中确定了6个作为第一批“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4月28日上午,研究生院中方代表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处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探讨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费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并初步确定今年10月荷兰皇家代表团访问研究生院,商讨荷方派往中科院博士生事宜,还就下一轮的中方派往荷兰的在读博士进行了磋商。28日下午同荷兰大学协会以及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合作处的负责人一起座谈,我方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情况,荷兰大学协会有关人员介绍了荷兰14所大学的基本情况。

    “中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第一批6人,将于近期公布,9月赴荷兰相关大学及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第二批项目申请通知也将在今年底发布。

【新闻网讯】根据《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2005年度上半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评审完毕,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位博士获得了资助。 2004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袁运斌博士申报的 “GNSS空间环境监测及影响修正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项目;2004年度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徐建桥博士申报的 “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数据研究和检测液核的长周期简正模”项目;2003年度中科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雷湘鄂博士申报的 “印度洋9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震荡及其谱线分裂现象的观测与研究”项目,分别获得4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助,这是测地所青年科研骨干再获院“科研启动专项资金”资助的殊荣。

    【新闻网讯 记者尚严伟4月29日报道】4月29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进入最后一天,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世界石油大会高级副主席王涛做了题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能源的挑战”的第一场报告。本场报告由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教授主持,到会听众有中科院研究生院师生和中国农大、北航等一些兄弟院校师生。

    王涛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21世纪世界能源的发展与供求趋势,第二部分是中国面临的能源挑战,最后,面临能源挑战提出了几点思考。

    他首先从近年来流传很广的矿物能源将枯竭的问题展开,并结合今年油价飚升和持续高位振荡的现状,指出矿物能源经过150多年的开采,仍存在很大潜力,在2050年以前,将保持上升趋势。

    他认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能源供求产生差异。虽然除油气以外的矿物能源在各大洲均有发现,不均衡性较小,但油气资源分布却很不平衡。今天,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商务和贸易问题,而成为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复杂问题,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

    他说,矿物能源毕竟有限,能源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世界大的石油公司都在向能源公司发展,注重替代能源的研制。最后,他说,世界能源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但受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源竞争非常激烈,但合作也在加强。

    就中国面临的能源挑战问题,他提出,首先我国能源消费远大于能源生产发展速度,且对外依存度在增加;第二,我国能源使用率过低,浪费严重,消费方式急待改善;第三,能源过度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伤害。

    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个是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供求总量的思考,他提出,根据我们对资源调整和可能形成的生产能力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55:25:10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说煤在能源消费结构里在2020年达到55%,减少13%,石油达到25%,天然气占10%,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也占10%。

    要实现上述目标,他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就是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消费,发展节能性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第二,制定节约节能规划。第三,完善节能降耗的政策法规,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要抓紧修订和完善用能设施、耗能设计。

    虽然我国能源效率很低,但节能的潜力也很大,耗能大户也是节能大户,他提出了几个应对策略,他说,首先要实行资源多元化,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依靠国内资源解决能源基本需求,同时积极走出去,争取外部资源增加供给,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确保能源安全。第二,从长远的能源需求来考虑,要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逐步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样性。第三,严格控制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最后,他建议,由于目前能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国家机关改革的进程,煤炭、石油、电力、核工业部门撤销以后,在能源领域中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有必要加强研究。为此,他建议设立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加强能源的规划、协调和管理。


     【新闻网讯 钱丽瑾报道】为了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4月29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个班的班主任们利用午休,来到青年公寓A、B、C座对信息学院学生宿舍进行了卫生检查和安全检查。

    老师们成5组逐个走访了学生宿舍,对每间宿舍内地面卫生、房间物品的摆放情况、卫生间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在卫生检查的同时,反复叮嘱学生不要使用违禁电器,特别是在五一节期间,更要加强交通安全和宿舍内安全用电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查,共检查宿舍109间,其中卫生优秀宿舍31间,卫生良好宿舍68间,对卫生检查中成绩为中、差的宿舍提出批评,希望他们尽快打扫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31个卫生优秀宿舍分别给予了物质奖励和表扬。

    对于信息学院开展的卫生检查和安全检查,同学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督促大家更加注意节日期间的人身安全。

     【新闻网讯 记者李峥 梁文彦28日报道】4月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进入到第二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论坛上介绍了当前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战略。报告开始之前,记者就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保护的规划设想等问题采访了解振华局长。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中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重要程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显现。以往“环保”内容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的章节里,而今年,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则被写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中。

    对于这一变化,解局长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环境保护从原来后面的位置提到前面,放在经济发展里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第二是因为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把土地、环保、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此外,“对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来说,资源的制约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它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才能保证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就像大家看到的,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把环保放到经济发展的章节里了。”在谈过两个目的后解局长又特别补充了这个“第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在环保部门干了20几年、担任环保局长12年的解振华如是说。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不光体现在GDP的增长上面,还要看它的环境质量如何。应该说,环境保护是现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很重要的内容。”

    自从改革开放提出了率先发展东部城市,在一轮接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中环境问题似乎被淡化了。20年间的粗放型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也造成了高污染。现在,面对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我们要怎么做,还会走东部发展的老路吗?

    对于记者的疑问,解局长首先客观地评价了东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东部的发展应该说是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但程度不同,不能说和西方国家的模式是等同的。”

    继而他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最早的工业发达国家美国为例,他们是在人均GDP达到8000到10000美金时开始出现环境质量整体上的好转。而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发达国家,则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到7000美金时开始出现拐点,经济的发展使环境质量开始得到控制和改善。

    “应该说,东部的发展模式虽然走了西方的老路,但是已经发挥了它的后发优势。现在我们有一批城市的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金左右,拐点已经开始出现。所以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当中吸取东部的经验教训将能够发展得更好。”这样一番话不仅打消了记者的疑虑,也是解局长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建设充满信心的表达。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循环经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最好的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早在过去我们就已经有了循环经济的传统,比如废物的回收、勤俭节约等等,可惜的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丢掉了一些很好的传统。

    “实际上,循环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没有废物,废物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只要你有这种意识,认真去做,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这么做经济效益有,环境效益也有,社会效益也是比较明显的。”解局长向记者介绍了我们国家已有的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像清洁生产企业、环境友好企业、生态工业区、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等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最终是要落实为全民的意识和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提高,环境意识也相应提高。“但要提高整体的环境意识,确实还需要加强普及环保知识。” 解局长呼吁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要靠两条腿走路。一要大力宣传、普及,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二是继续做试点、示范,“告诉大家这样做了就是循环经济,这样做了就能够解决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位在任12年之久的环保局长把公众对环境的关注视为环保工作最好的机遇,“在今天,如果抓不住这个机遇,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在这样的决心和信念的支撑下,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在面对新世纪环境问题的挑战时,已经把环保工作摆放在“强国富民安天下”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