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刘燕华二十五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透露,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于明年年初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国要宣布一系列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高、规模大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都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向科学进军”,此后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十年“文革”结束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让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事业从此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则使“科教兴国”成为中国治国方略,这一观念也深入人心,并推动中国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 此间观察家称,中国明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凸显“自主创新”主题,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燕华在演讲中还阐述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主要是实现五个转变: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发展部署上,从以研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社 2005年11月26日)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二十五日在此间表示,该公司在中国东海春晓油气田开发方面的所有计划都按照自己的原有计划进行。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二十五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继续举行,傅成玉应邀发表《关于能源安全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后回答听众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傅成玉特别强调,中海油现在东海春晓油气田的开发,完全是在中国自己的领土上进行,而且是在非争议区域的领土之上进行的开发。

    这位国企老总演讲时还呼吁,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根本国策是节约,必须把节约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减少浪费,现在中国的资源、能源浪费实在太大。造成浪费的因素,第一是由于中国的价格扭曲导致人们不珍惜资源和能源;第二是节能技术投入不足,使能源使用效率不高。所以,中国下一步应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政府有政策导向,无论是节煤、节油,还是提高使用效率,一定要按照市场最有效的信号出台具体政策。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社 2005年11月26日)

本报北京11月18日讯 记者杨凯报道: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报告会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分别就台湾问题与中国科学发展的文理交融问题发表演讲。 据悉,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就“加强自主创新”、“从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看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等话题进行研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19日 第二版)

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在今天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通过列举韩国等国家的例子向听众说明,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刘燕华说:“上世纪60年代,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相当。60年代,中国有了红旗轿车,那时候韩国没什么车,但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世界。60年代,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但现在韩国的闪存、手机销往世界各地。60年代,中国庆祝过万吨轮下水,韩国则从80年代开始造船。但现在韩国的造船业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人均GDP从1000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韩国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把自主创新作为头等发展战略来考虑。” 要实现自主创新,我们应该做什么?刘燕华指出,在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八个问题:一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二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三是要实施重点跨越,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四是打破目前的民品研究和军品研究分离的体制,军民结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五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形成技术创新;六是实现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让科技与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七是要深化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创建新型的科技文化;八是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报告中,刘燕华还谈到了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他特别强调要实现五个转变:在发展的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向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研究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的科学技术交流向全方位的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来源:《科技日报》 2005年11月26日 记者李大庆)

     时间:2005年11月18日下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常委厅

    报告人: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将军

    报告题目:文理交融,多元并举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叶中华教授

    主持人: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秦伯益少将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他所主持的多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的麻醉性镇痛药,以及防止戒毒人员再次吸毒的国产新药,他还提出梯度戒毒理论,在药理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他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的称号,秦院士博学多识,阅历丰富,对学问,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丰富的见解,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秦院士发表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文理交融,多元并举”!

    秦伯益:各位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志,各位同学,今天很高兴就文科和理科的相互关系问题跟大家做一次讨论。文理的关系,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是用交融两个字,交叉,融汇,这种形式并不是一种形式,是多种形式的交融应该同时发展并举,这就是我对这个题目的解释。下面分三个层面讨论这种交融和并举的关系,一个是从社会层面谈谈,一个是从学科层面谈谈,一个是从个人层面谈谈。

    社会层面的交融和并举再分三点来讨论,一个是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第二,文理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第三,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

    为什么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 因为古代知识积累有限,原本就没有什么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都是知识,有知识的人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大学问家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又是地理学家,对生物和医学也是有相当造诣的人。还有像哥白尼、达芬奇、张衡、沈括、苏东坡、徐光启、诺贝尔都是这样。这些我就不去细谈了,同学们可以知道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历史。我想结合大家现在的心理谈谈诺贝尔,谈谈诺贝尔奖。中国得到诺贝尔奖耿耿于怀、孜孜以求,诺贝尔奖没盼到,但盼到了一个诺贝尔奖的情结。盼盼盼不着,盼盼老盼着,这就是情结。如果中国出了一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中国的意义很有限,而中国恰恰最缺的是诺贝尔奖的人,从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到慈善家,这样的人不仅没有,而且中国宣传舆论的导向和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少朝这个方向走,现在开始有一些了。一直到现在知识经济年代,王选一批院士等等逐渐在朝这个方向在走,这是决定我们这个时代中国跟外国的差距要逐渐缩短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我顺便谈一谈。

    古代科学家里面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他,社会敬重博学多才的人,在教育制度有保证,如孔子教六艺,甚至于具体的技术也会学,提倡各种知识都需要,大学问家在当时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没有衣食之忧,可以潜心钻研。十六七世纪前,中西方教育基本上都是文理并重,甚至文科更重一些,文科知识积累更早一些,通识教育有保证,当代中国社会碰到了很多政治干扰和社会诱惑,这是指解放以后的当代社会。

    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干扰相当多。现在我们经常讲这个骚扰、那个骚扰,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的干扰,是最影响人才的成长,文理结合的人才的成长在那个时候不可能。一解放就批武训、批俞平伯、批胡风、批马寅初、批右派、拔白旗、批修正主义苗子、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没完没了的批知识分子,你要静下心来做工作不知道哪天会出什么事。那时候有几句话,“流不完的眼泪,站不完的队;写不完的检讨,请不完的罪”。三峡工程的总顾问,两院院士潘家铮教授曾写了两首古诗词,“最是高天寒不测,叹年华虚掷莫须有。”改革开放以后,潘铮教授一再的被重用,现在在长江三峡做顾问,南水北调起了很好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诱惑又来了。电视、电脑、网络消耗了多少青年同志应该在文理方面发展的大好时光。北大、清华考进去的学生成绩都很好,但是每年都有那么一、二十个学生迷恋网络。这还是好的,社会诱惑还有更差的,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靠这些手段能得到钱财和愉快,谁还去做学问呢。

    第二点,文理的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

    十六七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爆炸。为什么十七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十七世纪以后,哥白尼,牛顿等等一大批科学家的诞生,出现了一场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成果很快投入到产业上去,进行了产业化,同时金融、信贷、证券等等商业运作的手段也进入了产业化的过程,掀起了产业化的高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结果就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要求新的生产关系和他来适应。当时的资产阶级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了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的成功又进一步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十六七世纪以后,西方正在进行着的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良性互动,而中国是纯粹沉睡在康乾盛世、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等等里面。

    我刚才用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西方资产阶级,他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我们工程院的院长上半年访问美国,老布什接见,说你们共产党怎么提三个代表,我们美国才是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无疑在我们美国,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是人类最高要求的文化,先进文化我们一直在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直在关心,我们能不关心他们吗,我们不关心他们他们就不会选我当总统,有道理,执政党成熟的标志就是要代表全体人民做好这三件事,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搞阶级斗争。所以为什么三个代表重要,重要的就是世界上的经验我们拿过来。这个结论并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这是中央党校2001年研究课题得出来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那么快,三个革命的良性循环,这才是抓到点子,这是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在自然科学越分越细,越钻越深。知识积累众多,大学分科、分系、分专业。分科教育有它的好处,教育资源集中,效率高,优势突出。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个期间也发展的很快,分支学科也很多,但是各发展各的,人们逐渐发现人类社会似乎出了一点问题。首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语言少了,同学科之间的共同语言也少了,都成了社会分工的奴隶,这是马克思的话,现在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一个自发的了,已经作为一种职业的需求,职业的选择。社会知识总量越来越多,可是个人知识面却越来越窄,出现了这么一个矛盾情况。

    同时,人们进一步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生的苦乐,也没有解决人性的善恶。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等等而消亡,仍然存在。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甚至出现了核威胁和多种高技术恐怖事件,这些都不是科学技术能解决的。科学发展了以后还更严重了,人们也逐渐看到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客观存在。怎么看待这些负面效应?有些人文科学家提出来反科学主义。

    两个礼拜前,在清华大学有一个场反科学主义的演讲。所谓现在提的反科学就是两个含义,一个是说科学家仅仅宣传自己的科学技术,说科学技术了不得,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问题都有待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叫科学主义,我们要反对这种科学主义。我反对这种说法。首先不存在科学主义,真正懂科学主义的人没有哪一个说科学能解决一切的问题,科学没解决人生的善恶,只有不懂科学的人瞎宣传自己的某种东西的时候,才能说科学能解决一切的问题,这是伪命题,拿着伪命题做文章没意义。另外一种真实的含义,恰恰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人们有一些失落感。我在青岛开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几十个专家一起讨论,就是这种论调。科学发展有它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别发展了,还是回到原来的田园牧歌为好。我当时就说了,你不是坐着飞机过来的吗,不是用多媒体在讲话吗,睡在宾馆里面空调、电视都有,你干嘛不到农村去?你要过田园牧歌可以呀,别住在城市里唱高调,反对科技。老实讲,中国要讲反科学主义还没资格,中国的科学其实还很落后。连这一点还想反对,先回到鸦片战争以前去,还是回到更以前?现在如何看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这些问题是科学带来的,是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原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的原因。

    首先看到这些问题的是科学家,将来的解决也还是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迷恋网络就说网络不行,把网络取消,这是一个人文教育的问题。歹徒拿刀杀了人,刀是一个中性的,是歹徒要杀人,没刀他也会拿石头砸人,拿拳头砸人,我们处理歹徒的问题同样要刀。原子弹威胁全球大家觉得原子威胁论,原子弹一共用过两次,那两次一用以后,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少杀了很多中国人,那个时候那个场合下该扔,如果不扔还要继续打,国际形势又会出现新的变化。再说,单就原子弹和单个大刀长矛来讲,当然原子弹杀伤的人多,但是战争死亡人数是双方实力的较量,而不决定于武器本身的杀伤力。中国自古以来经常有大的战争,秦汉、魏晋,哪一次中原大战不死掉十万左右的人?原子弹死的人远远不如长矛大刀的时候。当然原子弹的杀伤力很大,如果一个国家垄断就是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