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作者:研究生记者团
-
分类:专题报道-old
-
-
点击数:2280
【新闻网讯 记者姜靖】初冬时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师生又迎来了新的盛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政府高层领导将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问题。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召开之前,我们走访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秘书长胡志强老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胡老师,您好!我是研究生院记者团的记者,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胡志强(以下简称胡):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由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倡议并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论坛。
自2003年起,我们每年都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主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政府高层领导,共同探讨当前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问题。到目前为止,论坛已成为自然科学家,人文学者的研究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理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做出了突然贡献。
记者:胡老师,我们想了解一下论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起的?举办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胡:路甬祥院长一直很注重研究生院师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2002年夏天,路院长邀郑必坚同志(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出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两人在商谈如何建设中科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办好人文学院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一个共识——从科学和人文的高层论坛做起。随后,两人共同倡导和发起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并把主办“论坛”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为“论坛”发起人,路甬祥、郑必坚同志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与贯通起来,既是当代中国知识界重大而关键的任务,也是当代中国知识界的历史使命。正是从这些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希望“论坛”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相互交换成果信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众多知名专家的认同和响应。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季羡林等16位著名学者出任了“论坛”的高级顾问,叶小文、李君如、王家福等中青年专家组成了“论坛”的理事会,郑必坚同志亲自担任“论坛”的理事长。
记:您刚才提到,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是想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能更好的交换成果信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互相学习。那您认为论坛较之于其他交流平台有哪些优势? 胡:当初我们就把论坛定位为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以论坛的形式比较符合当初的定位。此外,论坛的传播面更广些,她不像一门课或一个讲座。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开,通过各路媒体对论坛的观点,想法,活动等报道,超越了讲台。这样的传播效果远远超过了一门课在课堂上的效果。还有一点就是论坛这个形势比较灵活,我们论坛讨论的话题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采用论坛的方式比较便于操作。
记:您一方面作为论坛的组织者,一方面作为学院的老师,您希望学生能从论坛中收获什么? 胡:首先,我们论坛的报告人层次都很高,是各自行业里的精英。作为学生,能与这些大师级的人面对面是个很难得机会,希望学生能开阔视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问题。其次,论坛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演讲的话题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一般信息还比较准确,对于了解各个行业的动态是个很好的契机。再次就是演讲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都很深刻,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记:您也提到我们邀请的报告人都是行业精英。我们想了解一下,论坛在邀请报告人时更看重报告人的哪些素质?我们选择报告人的标准是什么?本单元的六位报告人又有哪些特色? 胡:我们除了大主题外,每个单元的报告会都会有个集中的主题,我们在选择报告人的时候首先会考虑这个人是否切合我们的主题。还有就是报告人的社会影响力,报告人的思想深度以及他们的时间安排。
为了配合我们这次报告会的主题,我们本单元邀请了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他从事对台工作多年,对台湾的历史也有深入的了解,在台湾问题上比较有发言权,因此我们邀请了他。
秦伯益是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个科学家,又是个将军,还是个领导,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也很高,对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思考充满了智慧。
刘燕华是科技部的副部长,也是我们的校友,曾担任中科院地理所的所长,长期担任科技部行政领导工作,对自主创新有很独到的见解。另外,自主创新也是六中全会的主题,这次刘燕华将就加强自主创新做报告。
傅成玉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我们都知道,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很重要的战略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息息相关。中海油有参与国际能源企业竞争的经验,傅总本人有很深刻的体会。
吴敬琏就不用说了,他是著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深入的研究。
这次我们还请来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健民,他也是我们学校的校友。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正开始步入一个风险社会。近几年,世界范围内遭遇了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这个大背景下请陈健民局长来讲讲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记:您刚才提到,这些报告人将围绕一个主题做报告,您能否告诉大家本单元报告的主题是什么? 胡:本单元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记:我们再回到我们论坛的大主题科技与人文这上面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五个单元的主题报告会,您认为我们这些报告会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哪些作用?对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自身的品牌建设又起了哪些作用呢? 胡: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这个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其次还体现在世界观的完善和提升上。第三就是帮助改进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报告人的立场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也会使我们深受启发。
从研究生院的品牌上讲,论坛改变了以往大家对于研究生院的一些误解,通常大家都觉得研究生院是自然科学为主导的,怎么会搞科技与人文论坛呢,通过这次论坛使大家觉得研究生院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殿堂,也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记:正如您刚才说的,我们的论坛规格很高,影响很大,很多学生都想去听听,竟出现了高价求票的情况。有人建议,咱们论坛是不是将来采用商业化运做?
胡:这绝对不会,论坛的定位就是公益性的活动,不会卖票。因为受场地的局限,不能让所有的人去听,但大家可以通过研究生院新闻网了解论坛的动态。
记: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也祝愿本单元的主题报告会胜利召开!谢谢!
进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专题>>> >>>
阅读更多: 探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问题——访论坛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