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我听取了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专题讲座。会上刘先生旁征博引,生动形象地将科研工作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所处的重要地位做了深入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从宏观上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科技发展的远景战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便于让我们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对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实现自主创新,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保持新鲜活力,通过刘先生的讲座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科学研究:要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要改变对生产和科研间互动关系的认识。“科研要与生产相结合,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话提了许多年,而我们对这些话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大学里的某个教授申请了某个专利,跟哪个企业合作赚了多少钱。科研为生产服务,以更好地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变成了科研为研究人员创汇,使其摆脱经济拮据的尴尬!也正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了许多年,大学教授里成为百万富翁的不在少数,而我们国家投入了许多资金的国家级科研成果却有许多躺在高科技的象牙塔里等着过时,无法为国民经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骄傲于我国载人航空的圆满成功时,我们却连生产一部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都难。其实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实践,为生产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良性循环。科研成果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一方面为生产服务,创造出经济效益,一方面还要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中对其进行评定,从而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下一步的科研找到方向,并用其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支持接下来科研工作的经费消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国家对科技部门的投资也不能与其相比,这就更要求我们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我们的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并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来支撑我们下一步的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养科研。这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得以保持其新鲜活力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动力

    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加以改变。我国的人才培养大多与生产实践有着一定程度的脱轨,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差距,读学位是学生自己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导师的事,都与社会无关。由此所导致的学生学位与能力不一致,学历越高,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就越小,就业面越窄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美国宝洁公司在我国近几年招聘的员工中,最高学历是硕士,本科生是主导,而成为天之骄子的博士生却无一被聘。

    返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校读学位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大公司的职员,委培到大学的科研机构去进行学习,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也大多跟自己公司的产业方向相关,人才培养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去进行的,跟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使得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与工厂企业的生产能力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而不是为了学位而生产学位!切实地改变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动力,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保持其新鲜活力的人才基础。

    自主创新:风物常宜放眼量

    我们的工厂、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科研的投入要有长远眼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不少是大公司研发部门的骨干,例如宝洁公司的研发部门就有三位得过诺贝尔奖的顶级科学家在为其服务。这些跨国企业不仅对生产相关的技术研发给予极大投资,而且乐于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基础性研究给予关注和投资,因为他们明白基础研究中的一点突破可能就会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生产加速。
 
    返观我国,大多数的教授,博导都集中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深宅大院,与企业工厂联系甚少。我们的工厂企业中有自己研发体系的很少,而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又能对其相关基础科研领域给以投资的则更少。我们的企业家更多关心的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出了什么专利可以赚钱,自己可以拿来用,而不是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来对科研人员提出要求。“风物常宜放眼量”,不拘泥于现实生产的局限,而将我们的眼光放长远,这是使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保持其新鲜活力的根本动力!

    如刘先生所讲,我们的科研工作现在所缺的是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体制,一旦我们把这个体制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科研工作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的研究工作就会永葆新鲜活力,就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其应有之力!

    (本文作者:渠德忠,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华南植物所)

【新闻网讯 记者 霍佳】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刘燕华和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中海油股份公司董事长傅成玉二十五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分别做了题为“加强自主创新”和“关于能源安全的思考”的报告。 刘燕华在演讲中通过对上世纪中国和韩国的创新体系的对比阐述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即从发展路径、创新方式、创新体制、发展部署和国际合作上实现五个转变。通过对比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指出人才的的培养不应仅限于某个专业,同时也要重视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也说明了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傅成玉在演讲中通过对中海油的能源结构调整的分析,指出我们应该发展一些可行的替代能源,并应在科研、技术上大力投入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虽然在10年左右仍然需要贴补,但是可以减少我们煤和进口油的使用量。针对中国的这种特殊情况,在20年后,必须独立开发有前途的新能源。 “我是搞石油的,我们开了很多边际油田,尽管高油价还是有利润。国家还是应该拿出大量的资金,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去。” 傅成玉作为一名“老石油”,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 在3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充分的说明了自主科技已成为当代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和企业竞争的重要法宝。(编辑:梁琪)

【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我国自主创新整体布局现在要解决三大问题,一个是解决基地的问题,一个是解决队伍问题,第三解决品牌问题。”25日下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 刘燕华说,过去有很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经筛选后上马,但是做完后却没有和产业结合,科学家作出成果时感到非常兴奋,认为很有产业前景,但是企业没有接上,造成环环相断的局面。有些情况是科学家研究完后就放在柜子里,以后若再有一批项目,则再立一批新项目,使得这些以往的研究成果变得徒劳无功。因此,就要考虑把游击战的做法转变为阵地战,使科学的推动有一种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把培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基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谈到解决队伍问题时,他引用了一句古语“谋人者君道也,谋事者臣道也。他说句古语告诉人们谋人就能做成大事,要是钻到具体的事务上则只能做小事。科技创新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调动科技队伍的积极性,调动千军万马来创新,使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在创新体系里找到位置,找到发挥才能的落脚点,各尽所能。他说,将来的科技人才,不仅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要有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的其他人才。人才并不是指某一类人,而是各种各样队伍的结合。 第三是打造品牌问题。刘燕华说:“从经济上或者是、商业上来讲,有品牌就有效益,一双耐克鞋在中国生产,成本只是几十块钱,但是能卖上千块,这就是它的品牌效应。现在中国搞的科学技术研究还缺少明确的品牌,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某些方面领衔主演,下一步就是在某些领域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想方设法实现中国科技研究的突破,在研究方面占领制高点,在国际上占领品牌,带动企业发展,促成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等形成中国自有的品牌,这是我们目前科学技术带动、推动经济的一件重要的工作。”

【新闻网讯 记者张光希】“中国人忙在哪儿?”11月25日下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报告会上,在谈及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中国人到外国去访问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与外国人相比起来,中国人显得特别忙。无论是在哪个部门工作,中国人都觉得自己很忙,白天要加班,晚上要加班,周末也要加班,休息日也舍不得,还要加班,好像事情永远做不完。“而相反的”,刘燕华说,“我们到国外去调查访问过,觉得外国许多发达国家的人生活的很休闲,上班时认真干,一下班到点就走了,到了周末是自己的时间,这是绝对不能侵犯的,每年还有一个月的休假日,肯定要出去度假。” 对这种现象,刘部长分析道,“他们不忙我们忙,按理来说忙我们应该出成果,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就是不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忙是忙,忙在哪儿?为什么忙了之后效率不高?刘燕华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我们中国很多创新体系中,有许多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是在各自分散的运作,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有许多部件,各个部件是飞快的运转,但是部件和部件之间没有扣上齿轮,部件的运转没有带动机器的运转,所以使我们工作效率不高,忙就没有忙出所以然来。”这样一分析,原来“中国人太忙”是由于体制原因。体制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忙的没有效率,做无用功。(编辑:苗苗)

     【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浅灰蓝色西服,深蓝色衬衣,不打领带,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今日随意的着装,使他更显几分和蔼。论坛开始前十几分钟,刘副部长在研究生院邓勇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主席台后休息室稍作休息。刘副部长步伐稳健,微笑着走进休息室,在邓书记的介绍下与在场的师生逐一亲切地打招呼,没有半点高官的架子。三名负责专访的记者很早就在这里守候着,期望能“抢”到这宝贵的机会,对刘副部长进行采访。

    年过半百的刘部长不仅是身居要职的高官,还是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在担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长时,刘部长就对西藏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十分关注,培训了不少西藏的研究生。如今,他带过的学生里,有担任西藏常委委员的,有任职农科院院长的。本月30日,刘部长还将应邀来中科院地学院给研究生们讲课。而在领导与老师们的寒暄中,记者得知,刘部长目前工作十分繁忙,出于假若国务院今天有会,将与论坛时间冲突的担心,刘部长专门提前给同事打了招呼说,万一有会议,则由同事替他去开。“我觉得现在最好的职业还是老师啊,退休后有机会我想继续教书。”刘部长笑着说。

    由于时间紧迫,三名学生记者每人只有一次提问的机会,共准备了几十道问题的学生记者们急忙调整提问顺序,力求抓住最关键的问题。

    在问到如何看待目前有些人认为在国内搞研发成本要比国外高,于是认为技术与资金一样可以靠国外引进的观点时,刘部长回答:“一会在报告中我要讲为什么中国要加强自主创新。主要的道理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问题是核心技术,假如中国没有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下一步国家将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大家作基础科研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基础科研领域呢?”记者追问道。刘部长说:“这就要进行'基地建设’。将来对国家的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要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使科技项目的审批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让科研人员能够稳定地搞研究。通过基地建设,让科研队伍稳定下来。

    “那么,如何开拓渠道渠道让我国公众理解和参与自主创新呢?”记者抓紧时间问最后一个问题。刘部长说:“关于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联系,我认为这是一个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问题,需要在整个创新体制建设上,注重这方面的沟通。创新体制的建设有研究、有技术、也有推广和使用,这也是下一步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中需要加强的事情。要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经济发展的转化,从不同方面推动科学技术与人民大众生活紧密相连。”

    在部长与老师们的寒暄中,记者得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于明年年初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国要宣布一系列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

    据观察家称,于明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凸显“自主创新”主题,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采访中我们还得知,刘部长是全国防治禽流感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长,在谈到目前中国在对抗禽流感研究中的优势时,刘部长坚定地回答:“对目前的禽流感,中国有应急能力,还有技术储备,现在咱们有对禽的疫苗,对人的疫苗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